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十二个春秋 >

第22章

十二个春秋-第22章

小说: 十二个春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篇讲话当时是由华国锋领导的政治局通过的。华国锋看没看出讲话的实质,不得而知。其他人对此只是当做一种专论来对待,反应也不敏锐、不强烈,这里的内容与现实有什么关系?究竟要解决什么大问题?好像没有人发表这方面的意见。过了若干年,着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赵紫阳抓这件事,胡耀邦也抓这件事,才对这篇讲话予以重视,成为他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理论根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忙碌的一九八○年


六 准备邓小平一九八○年十二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还有一篇特别值得提出的重要讲话稿,就是小平同志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80年12月中下旬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主要讨论经济形势和经济调整问题。12月16日会议开始时,陈云同志讲了一篇话《经济形势和经验教训》。12月25日会议最后一天,邓小平同志也讲了一篇话,表示〃完全同意陈云同志的讲话〃,提出〃这个讲话在一系列问题上正确地总结了我国三十一年来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是我们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这篇讲话的中心是〃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这篇讲话收进了《邓小平文选》第2卷,标题也就是《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这个讲话是小平同志要我帮他准备的,我组织了一些人来搞,最后也经过乔木修改。乔木修改得最多的、最重要的是思想工作。提出四种精神,即:〃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

    这是“邓陈合作”最明显、最确定的一个标志。在三中全会以前,“邓陈合作”主要是在政治方面。陈支持邓出来工作,邓支持陈恢复了副主席的职务。邓陈配合合作,批评“两个凡是”,为“天安门事件”平反,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此后,“邓陈合作”主要在经济工作方面。1979年,陈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是关键。这时邓对陈提出的调整方针,给予全力支持。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经过争论,总算通过了调整方针。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部门和地方贯彻了,但从全国来讲,调整方针贯彻不得力,问题并未解决。到1980年11月底先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书记处会议,接着12月召开中央工作会议。陈云讲了一篇活《经济形势和经验教训》;邓小平讲了一篇话,就是《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赵紫阳、胡耀邦他们完全赞成。从此之后,三中全会以后的比例失调的调整问题才真正得到解决。到1981年,经济才开始正常发展。所以,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工作上,邓是支持陈的。可以说,从粉碎〃四人帮〃后的1976年底至1980年底,这四年里邓和陈合作得很好,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制定和实施中互相配合、互相支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忙碌的一九八○年


七 个体、私营经济的出现和我的态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经济问题上,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在城市就是就业问题,而且越来越严重。在那时,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有20%一30%。而每年还有新生劳力几百万,很难安置。当时批〃文革〃、批〃四人帮〃,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下乡知青1700万人的回城安置问题。他们都是在〃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现在否定〃文革〃,批评毛主席,就涉及到上山下乡问题。在北京,对上山下乡,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最尖端的代表是于光远,他说上山下乡是历史的反动,而且还提出理论根据:历史的进程是把农村中日益增多的劳动力(农民)逐渐转成工人,而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城里的人赶到农村去,农村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因而是历史的反动。在这种思想影响下,领导失去了控制,于是知青不断涌回城市。北京青年回来游行、请愿,上海青年也从新疆回上海请愿,还出了几个头头,打出一些横幅,说毛泽东是最大的暴君啊,等等,他们卧轨、堵火车,要到北京请愿。生产秩序、社会秩序、工作秩序都被搅乱了,成为当时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面对当时这种情况,我们研究室也感到问题严重,不正视、不解决不行。因此经常和劳动部门的康永和交换意见。劳动部门也吸收了一些年青人进行培训,然后帮他们介绍和安排工作。劳动部系统还创办了劳动服务公司。因为国营企业安置不了那么多人,我们建议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和发展,并且想办法发展集体经济来吸收劳动力。当时也确实有很多清规戒律,如有的集体经济不但没有劳保、医疗,他们的工资还低于国有经济。

    在和劳动部门交换意见的过程中,我在有的场合中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认为主要是要发展集体企业,同时也要允许个体企业存在、发展,要允许这些企业工资高于国有企业。因为很多安置在集体企业的人不安心,工资少,劳保、医疗待遇较差或没有,都希望企业升级。而事实上,搞企业升级是不可能的。

    随着农村包产到户的出现,我也开始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并转发了有关双包到户的材料。如安徽省肥西县搞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的材料,就是由我们书记处研究室送给邓小平同志的。邓小平在5月31日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时,肯定了肥西县的包产到户和风阳县的大包干。

    随着包产到户的推广和贯彻,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一些有本事的人,如专业户,重点户,纷纷出现。这些在1980年以前已有所表现,到了1980年就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当时不开放个体经济不行了。问题在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向合作经济发展,这个工作没做,是个缺陷。但在那时即使制定了这样的政策,也实行不了,个体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势不可挡。而要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就势必发生阶级分化。私营经济就是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必然会产生的。

    我当时对私营经济和雇工剥削的出现,并不持反对态度,而是主张对这个问题要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这个东西出来以后会产生什么新问题,新问题出现后,领导上要帮助解决些什么问题。我所关注的是这方面的内容。而赵紫阳、胡耀邦、万里就是主张放,放手让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发展。我提出要做调查研究,胡耀邦说这是从概念出发。我们做了一点调查研究,却被认为是错误的。我们曾经想召开全国各省市研究室主任会议,一起来研究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情况,研究出现的新问题,商讨如何做调研,出了些简报。胡耀邦看了这些简报,说,如果这个会议一开,就是给下面一个暗示,中央的政策要变。我和研究室的同志,对于私营和个体经济的态度就是上面所说的。对包产到户,接触了许多材料后,我坚持两条:一是坚持土地公有;二是要研究和关注生产责任制的多种形式,不要只注意家庭联产责任制。对于前一条,情况比较好,因为实践证明这一条不可动摇;对于后一条呢,包括后来多种形式的发展,没有引起更多的重视。我想,这与全党爱刮风有关,一旦一个东西被肯定,不管条件适合与否都照搬。如果当时能了解清楚生产责任制有多种形式,有不同程度的公有制成份,那就可能会出现在的情况要好一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忙碌的一九八○年


八 城市改革的两类试点

    关于城市改革,书记处研究室和经委袁宝华进行了两类试点。一类是厂长负责制的试点,在东北、北京、天津搞了好多个企业。当时想改变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为厂长负责制,但试点的结果是没有人赞成,其中理出之一是取消了党委集体领导,就没有地方挂钩了,脱钩了。例如在过去,由市委、区委来领导厂党委,国家和党中央的政策经过各级党委到了基层了;以后工厂取消了党委,由厂长负责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由谁来管我们啊。这就发生了问题,试验的结果得出一致的结论:不赞成。这样,邓小平同志《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那段关于厂长负责制的话,在发表前就只好删掉了。

    另一类试点是由访美后引发的。1979年访美,我们发现尽管他们所得税很高,最高至40%一50%(瑞士这些地方比他们还高),但企业交了所得税后,终究还有部分盈利,数量还不小,可用于扩大再生产。了解了这个情况后,回来后就考虑到我们的统收统支体系,连折旧费都统收,更新改造也都统一支出,这个办法有问题,太死了。回来后,就和经委袁宝华那里一起试验利改税。同时和财政部吴波商量,他们在柳州全市实行利改税。这些试点证明效果是好的。这就为后来利改税,改变统收统支的办法做了准备,起了好作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忙碌的一九八○年


九 为企业生产经营制度改革培训干部

    访日(1978年10月到11月)、访美以后,就考虑到我们企业的生产经营制度改革的问题。有两个突出的问题,一个是统收统支,一个是企业只管生产不管经营。那时从中央到地方有一个强大的批发系统。每个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由这个批发系统收购,甚至调拨,然后批发系统转向零售。批发系统成为中间环节。工厂生产出产品,交给批发系统,它的任务就完成了。究竟这个产品或商品到了消费者那里有什么反映,工厂可以不管。这样一对照,我们感到这个制度不改不行。工厂不但要管生产也要管经营,不但要管生产过程,也要参与流通过程。上述访问及经验对我们企业的改造起了积极的作用。我们从日本回来,就成立了质量管理委员会,接着又成立了企业管理协会,为了研究这方面问题,推广有关的经验,经委组织了干部轮训班。介绍国际经验,并结合我们自己的经验。商量我们哪些工作可以改进,哪些经验可以吸收。这方面工作做得很好,先是省部级,轮训了一遍,然后扩大到企业和厂长。几年一直坚持这样干。办厂长轮训班这是企业管理协会成立以后最有成绩的一项工作。一些大厂厂长都参加了这样的轮训班和学习班。

    结合这样的学习和讨论,书记处研究室编出了两本东西,一本是《陈云文稿》——那时只从解放后编到1956年,以后又编了1956年至1962年的;还有一本就是马克思《资本论》的摘编本《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这在前面已经说到。两本书同时在参加企业管理协会轮训班的干部中进行学习和讨论,起了很好的作用。国外的经验有了,我们自己的经验也有了,又有了理论的指导,对再生产过程是怎么回事,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对各种平衡关系,如陈云同志的四大平衡,马克思的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要达到平衡,应该怎么看待,怎么处理,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忙碌的一九八○年


十 宣讲《陈云同志文稿选编》

    在这个基础上,我在1980年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在中央党校讲了四次,总的题目是〃学习陈云同志的经济思想〃,介绍和学习《陈云同志文稿选编(1956年一1962年)》。讲的题目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在安排好生产的基础上安排基本建设》、《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计划工作和综合平衡》、《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等。1981年3月中共中央党校出了一本小册子《向陈云同志学习做经济工作》。编文集时去掉了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③上举五个部分作了修改,分五篇收进了《邓力群文集》。

    讲过以后,我听到一些反映。一是王惠德他们办了一个宣传部门干训班,听了我讲的课,于光远听到一些学员的反映,表示不同意我的意见。但他的意见究竟是什么,我也没问。另一个反映是:不知什么人向薄老谎报军情,说我在宣传陈云著作时,称赞陈云,批评薄一波。薄一波对此很重视,特地把我在党校的那个讲稿拿去看了,发现根本没有这回事。

    还有人反映到邓小平同志那里,说我在中央党校宣传陈云思想。为此,在一次小会上,小平同志对姚依林同志讲:听说邓力群在党校讲课,说要学习陈云思想,这不对嘛,学习仍应是毛泽东思想嘛。他让姚依林转告我,以后再不要这样提了。小平同志还说:我本人还要和邓力群讲,以后不要再讲陈云思想。实际上,我根本没讲陈云思想,不知是什么人传到小平同志那里去了。

    不过,从我的讲话中看得出来,认为经济工作搞得好的是陈云同志,这是确实的。我讲到:经济一遇到困难,毛主席就把他请来;困难一过去,又让他靠边站。

    吴江在他那本《十年的路》里说我在讲话中说:陈云掌握了经济规律,毛泽东不懂经济。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吴江说,他建议我在整理讲话记录稿时把这个意思删掉。吴江还说,我接受了他的意见,把有关的意思删掉了。实际上,他根本没有给我提出过那样的意见,我也没有删掉我认为陈云同志经济搞得好的那些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忙碌的一九八○年


十一 拥护、支持胡耀邦

    胡耀邦同志当总书记、党中央主席,我是全心全意拥护的。我也尽我自己的力量支持他的工作,给他一些帮助。这就要说到1980年前一两年的事。那时,话剧《女贼》、《假如我是真的》这两个戏不是很受〃欢迎〃吗?这两个戏的倾向是不好的。后来,召开一个剧本座谈会,胡耀邦要在这个会上发表意见,他找到我,让我帮助他准备稿子。我专门组织研究室的同志,把马克思他们论述流氓无产者的文章、观点收集起来,供他参考。马克思他们的主要观点是:革命以前,我们不能依靠流氓无产者,革命成功以后,更不能崇拜、宣扬这些人。耀邦同志认为这点对他有帮助。后来,他在这个座谈会上的讲话反映不错。

    耀邦同志很热心搞经济,而且很想搞得高一点、快一点,因此他就要批评妨碍他搞多、搞快、搞大的一些思想和主张。他有一次和我交换意见,他说:在计划工作里的综合部门有一种观点必须批判,即消极平衡论,应该主张积极平衡论。我听到这个意见之后,就和他讲:你这个意见,不是新意见。实际上,毛主席在五六十年代,就和陈云同志争论这个问题。毛主席说陈云是消极平衡论,毛主席自己主张积极平衡沦。胡听到这个话后,噢了一声,很惊讶,他不知道此事。这不奇怪,因为他那时没有接触过经济工作。我又说:“大跃进〃运动之后,毛主席已不再坚持自己的观点了。其实陈云同志的平衡论也不是消极平衡论,而是考虑:〃到底是以短线平衡,还是以长线平衡?〃按着长线去平衡,怎么也平衡不了。按着短线平衡也不是消极平衡,认定了某几种产品是短线,如实地了解这些情况之后,还是要采取积极的办法,例如钢材、水泥和木材是短线,了解了之后,还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增加生产,只要有可能,就尽可能多生产。这是一个表现。另一个,除了自己增加生产外,还可以考虑增加进口。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