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会说话,后学会做事-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呢?既能显示出你礼貌周到,又能展现你的谈吐文雅,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客套时还要记得一个原则:要自然,真诚,言必由衷,富有艺术性。否则,就会在交际上屡屡受挫,连连吃亏,变成不会求人办事的人。
具体说来,客套不一定都在语言上,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点一下头,微笑一下,或给对方送些小礼物,凡此种种,都属于客套的范畴。可以说,客套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客套是一种礼节,如果客套运用得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提到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松下幸之助,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他就是一个很讲客套,很会运用客套的老板。他在交托下属去执行某一件事时,会说:“这件事拜托你了。”遇到员工时,他会鞠躬并说:“谢谢你”、“辛苦了”之类的客套话,有时会亲自给员工斟一杯茶,或者送给员工一件小礼物。正是由于松下善用这种客套来激励员工,员工们才会毫无怨言地为他效力的。
人都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也是出于人类感情交流的需要。为了能加深对方的了解、亲切关系,温暖的客套是必须的。彼此之间存在“互酬互动效应”,即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以同样的方式给予回報。客套一下,看似平常,可它却能引起人际间的良性互动,成为交际办事成功的促进剂。
点评:
人与人之间的客套能增加友谊,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因为客套而发生变化。动之以情,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自然就缩短了,感情就有了呼应和共鸣。对方在兴奋欢跃之余也会给予更多的关照,更好的回报。
8、事成之后要致谢,万不可过河拆桥
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弊病,用人前好话说尽;事成后,半句问候也不言。让人觉得世态炎凉,伤透了被求者的心,让被求者以后对登门相求的人,不肯轻易应诺。因此求人办了事之后,即便你事先送了礼,也别忘了再道声谢温暖一下他的心,这是结尾处最圆满的一笔。
我国古代金榜题名的书生,通常衣锦还乡,举行“谢师礼”。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也该学会事成之后要致谢的道理。如果事前卑躬屈膝,事后旁若无人,定会堵死自己以后的路。
“画龙点睛”是说画龙时,最后才点眼睛,如果不点,整条龙就没有生气。同样,事情办成功后向援助者表示谢意是你整篇文章的最后一笔。好话说了很多,这几句也别太在乎。“过河不拆桥”,“卸磨不杀驴”,这才是求人办事之道。
无论是什么人都应该学会感激为你办事的人。事成后,找个时间去向为你提供帮助的人表示感谢。这种做法,会让当事人心里暖烘烘的。登门致谢,不同于有事相求,你不必重“礼”相加,多送几顶“高帽子”,多说几句感谢话,温暖一下他的心就够了。
佛经上说的“佛法无边,不度无缘之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缘,是你自己去交结:天上不会掉馅饼,神佛也不会乱结缘。所以说,事成后登门致谢,不是无关紧要的一环,它对你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事成后登门致谢,可以开门见山地表示谢意,“那件事多亏了你从中帮忙,如今都办成了,我特意感谢您来啦!”一句话,让对方心中阳光灿烂,话题由此发挥。少了丝功利,多了份悠闲,彼此更容易沟通。
我们还可以这样说,“您看,上次让您帮忙,没少麻烦了您,如今事情办得差不多了,我心里却总觉得过意不去。这不,今天过来跟您坐一坐,聊一聊……”相信,听了你的话,他的心会很快被你捕获。
事成之后去感谢为你办事的人时,一定要牢记败不馁,胜不骄的做人原则。还要明白主的一点是,你是去登门表示谢意,不是去炫耀自己,找点心理平衡。要懂得收敛住自己的得意自满,不要以“实用型”的眼光来看待人情,认为所谓的“人情”便是你送我一瓶酒,我给你几块钱。如同借债还钱,彼此两不相欠。小心不懂人情世故。最后会摔得很惨。
人情是财富,人际关系的最基本的目的和技巧就是结人情,有人缘,有了人情方能左右逢源。除了事成之后要致谢,逢年过节,也不要忘了一句小小的问候,或打电话,或传呼。一张小小的卡片,捎去浓浓的情义,让帮助过你的人对你产生特殊的感情,不必日后万一有事相求时,如同狗咬刺猬无从下口。
点评:
求人帮忙是被动的,事成之后谢恩是主动的。如果让别人觉得你会办事,求别人办事自然会很容易,有时甚至不用你自己开口。事后致谢是人情关系中最为精明的一招。
9、求人办事,礼数要周到
常言道:“有理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借由此话人们对礼的作用则可窥见一斑,特别是在求人办事的时候,如果能送上一点礼品,那么任何事都好办,如果空手求人,只得被别人婉拒。
曾有人经过调查研究指出,日本产品之所以能成功地打入美国市场,其中最秘密的武器就是日本人的小礼物。当然这句话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但是日本人做生意,确实是想得最周到的。
求人要送礼,“礼”多人不怪嘛!但是礼物要轻重得当。
特别是在商务交际中,小礼品是必备的,而且根据不同的人的喜好,设计得非常精巧,可谓人见人爱,很容易让人“爱礼及人”。如果在欧美,因为他们商业法规严格,所以你要深知送大礼物反而会惹火烧身,而小礼物绝没有受贿行贿之嫌;而且这样做还很适合于当地的文化和礼节。这又应了那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如今商业社会,“利”和“礼”是连在一起的。往往先“礼”后“利”,有礼才有利,这已经成了商务交际的一般规则。当然道理不难懂,但就是难在操作上,送礼的功夫如何到家,就是您是否能打动人的关键所在。
???第一步:了解风俗禁忌
送礼不能粗心,送礼之前先去了解受礼人的身份、爱好、民族习惯是绝对不可少的,免得送礼送出麻烦来。
郑杰去医院看望病人,带去一袋苹果以示慰问,哪知引出了麻烦,正巧那位病人是上海人,上海人叫“苹果”跟“病故”二字发音相同。送去苹果岂不是咒人家病故,由于郑杰不了解情况,弄得不欢而散。鉴于此,送礼时,一定要考虑周全,以免节外生枝。还有,不要送钟,因为“钟”与“终”谐音,让人觉得不吉利;对文化素养高的知识分子你送去一幅蹩脚的书画就很没趣;给伊斯兰教徒送去有猪的形象作装饰图案的礼品,可能会让人轰出来。
第二步:掌握送礼间隔
送礼的时间间隔也很有讲究,过频过繁或间隔过长都不合适。我们在送礼时,往往因为求助心切,或者可能手头宽裕,便时常大包小包地送上门去,有人以为这样大方,一定可以博得别人的好感,细想起来,其实不然。因为你以这样的频率送礼目的性太强。另外,礼尚往来,人家还必须还情于你。一般来说,以选择重要节日、喜庆、寿诞送礼为宜,送礼的既不显得突兀虚套,受礼的收着也心安理得,两全其美。
第三步:礼品要有意义
礼物是感情的载体。任何礼物都表示送礼人的特有心意,或酬谢、或求人、或联络感情等等。所以,你选择的礼品必须与你的心意相符,并使受礼者觉得你的礼物非同寻常,倍感珍贵。实际上,最好的礼品应该是根据对方兴趣爱好选择的,富有意义、耐人寻味、品质不凡却不显山露水的礼品。因此,选择礼物时要考虑它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纪念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力求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一般讲“礼轻情意重”,但礼物太轻,就意义不大,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瞧不起他,尤其是对关系不算亲密的人,更是如此,而且如果礼太轻而想求别人办的事难度较大,成功的可能几乎为零。但是,礼物太贵重,又会使接受礼物的人有受贿之嫌,特别是对上级、同事更应注意。
如果你的礼物过于贵重。除了某些爱占便宜又胆子特大的人之外,一般人就很可能婉言谢绝,或即使收下,也会付钱,要不就日后必定设法还礼,这样岂不是强迫人家消费吗?
这就像平常人们常说的:“花钱找罪受”,何苦呢。因此,以对方能够愉快接受为尺度,选择轻重适当的礼物,争取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多花钱办好事。
1、送礼就送土特产
对于土特产,一般的意义上都是尝个鲜,所以说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商务朋友,一般都不会拒收,因为拒收反而显得他们小家子气了。
2、巧借名目
如果想送给朋友烟酒一类的,可以跟他打声招呼“今晚上你那儿聚一聚,你准备菜,我带酒。”到时带上酒和烟,喝一瓶留一瓶,顺手也就把烟留下了,礼也送了,感情也深了。这是高超的技巧。
3、熟人引见
有时想给人送礼,但又跟受礼者不熟,不好唐突地登门拜访,可以找到受礼者的熟人。有受礼者的熟人引见,一般不会被拒礼。
4、投其所好
如果与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人拉关系,最好知道他本人最喜欢什么,这样,爱乌及屋,受礼者自然也就对你喜笑颜开了。
点评:
送礼既然是一门艺术,自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都很有奥妙,绝不能瞎送、胡送、滥送。尤其是在求人办事的时候,一定要借鉴一些成功的送礼经验,吸取一些失败的教训,让人高高兴兴得收下你的礼,办成你的事。
10、不做“独行客”,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
在生活中,求人办事是不可避免的,但好面子的人,往往不肯顺应时势,不借助外力,结果当然是难以成功。做“独行客”绝不是最好的选择,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才是成功办事的不二法宝。
社会是人群的集合,无数个体的竞争之力汇合起来,构成巨大的社会力量。一个人要想做出一番非凡的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的努力,必须寻找一切成功的契机,寻求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借为己用。
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是多方面、多种途径。借助声望,借助外交,借助政治,借助关系,借助社会舆论,借助时事潮流,等等,不一而足。在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中,最常见的是借助“第三者”的力量,即政治上或军事上的结盟;在商界中,最普遍的借力”,要数借重名商巨贾、沽名而钓“利”;在社会生活中,那些手握大权的政界要人和掌握雄厚经济实力的强人,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和深广的影响力,借助他们的声望和影响,可大大增加竞争取胜砝码。
借力在中国由来已久,中国自古有很多才智谋略与之有关,比如狐假虎威、攀龙附凤、借刀杀人、拉大旗作虎皮等等。借权贵名流为自己所用,只是借光的常见形式,实际上凡是能让我们为人做事增光添彩的人、物、事都是借光的范围。
军机大臣左宗棠是清政府的大官,他自诩廉洁,坚持认为:一个人只要有本事,自会有人用他。所以从来不给人写推荐信。
黄兰阶是左宗棠一位至交好友的儿子,他在福建候补知县多年也没候到实缺。于是想效仿别人请大人物、权贵写推荐信而步步高升,便想到了父亲生前与左宗棠很要好,就千里迢迢跑到北京来找左宗棠,想得到他的引荐。
一开始,左宗棠见黄兰阶是故人之子,十分客气,但当黄兰阶一提出想让他写推荐信给福建总督时,左宗棠马上就变了脸,毫不客气的把黄兰阶赶走了。
离开左相府的黄兰阶是又气又恨,但当他闲踱到琉璃厂时,无意间见到一个小店老板学写左宗棠字体,十分逼真,心中一动,想出一条妙计。黄兰阶请小店老板在自己新买的一把扇子上,用左宗棠的口气和笔记落了款,之后便得意洋洋地回福州去了。
回福州后不久,就是参见总督的日子,黄兰阶手摇纸张扇,径直走到总督堂上。见此情景大家都很奇怪,总督也忙问:“现在都立秋了,老兄还拿扇子摇个不停。兄台很热吗?”
这一问,正中黄兰阶下怀。黄兰阶把扇子一晃:“不瞒总督大人,外边天气确实不热,只是我这柄扇是我此次进京,左宗棠大人亲送的,所以舍不得放手。”
总督一听此言大吃一惊,本来自以为这姓黄的没有后台,所以候补几年也没任命他实缺,不想他却有这么个大后台。左宗棠天天跟皇上见面,他若知道自己故意难为黄兰阶,只消在皇上面前说个一句半句,我可就吃不住了。
但总督大人还是很谨慎的,他要过黄兰阶扇子仔细察看,确系左宗棠笔迹,至此终于闷闷不乐地回到后堂,找到师爷商议此事。很快,总督大人就让黄兰阶上任做了知县。这之后没几年,黄兰阶就高升到了四品道台。
后来,又一次总督一次进京觐见,见了左宗棠大人,故意讨好他说:“宗棠大人故友之子黄兰阶,如今在敝省当道台了”。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来找我,我就对他说:‘只要有本事,自有识货人。’老兄就很识人才嘛!”
黄兰阶能够官拜四品道台,在险恶是官场施展拳脚,都是因为他以左宗棠这个大权贵为背景,让总督这个小贵人给他升了官,实在是棋高一着的鬼点子。
当然,欺世盗名,瞒天过海,是应该遭受谴责的,清政府的官场腐败也令人惊诧而痛恨。
但单从借力的角度,为自己寻求一些责人作为背景,从而使自己尽快得到提拨,英雄有用武之地,却是很值得研究:争取多位权贵的提拔。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多位贵人的共同提拔,可产生乘数的提拔效果。所以,你依附的权贵越多,晋升的机会就越多,成功的机率就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