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一智慧-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跨出你的脚步,多去了解「空」。若要深入、详尽地解释「空」,那会花相当多的时间,在此,我们只讨论它的核心及实质,也就是空掉「我」及「我所有」的感觉 空性,这样就足够了。心若没有任何「我」、「我所有」的感觉,这心就是「空」的,「世间空」就是这个意思。
【译注一】泰国佛教界对「空」误解极深,说到「空」都无法理解。泰国的高僧从来多谈
苦、无常、无我,少谈到「空」。直到佛使比丘发现经典多说「空」,佛陀甚
至说:「一切教诲不与『空』相应,则非佛说。」佛使尊者四十多岁就开始宣
说「空」是佛陀最高的教诲,当时一般人以为他疯了,或有人以为他不过是位
「佛教学者」,只会说不会做。直到今日泰国佛教谈及「空」的着作,还是多
为佛使尊者所撰,少部份弘扬空理的人,也多是曾在其门下修学的法师。
【译注二】泰国在家人以为「空」高深莫测,是根本做不到的事,甚至说:「『空』是出
家人的事。」
。。。。。。。。。。。。。。。。。。。。。。。。。。。。。。。。。。。。。。。。。。。。。。。。。。。。。。。。。。。。。。。。。。。。。。。。。。。。。。(8)现在,假设我们被问到佛教最殊胜的字:
「什麽是『不死之法』?」。。。。。。。。。。。。。。。。。。。。。。。。。。。。。。。。。。。。。。。。。。。。。。。。。。。。。。。。。。。。。。。。。。。。。。。。。。。。。。
「阿马答」( amata )的意思是「不死」, 「阿马答达磨」( ama tadhamma )则为「不死之法」。那是什麽呢?有次佛陀说道:「贪、 、痴止息是不死之法、不死之境。 」内心一生起贪、 、痴,就是「有死之境」( mortal state ),就会痛苦,有「自我」就会有生、老、病、死苦。当贪、 、痴止息,不再因感觉有「我」而起惑,就不会死亡,因为没有了「我」,那有什麽将会死亡呢?所以人如果要追寻不死之境 不死之法,就必须寻求贪、 、痴止息的境界。这是佛陀所教导的「不死之法」,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佛陀最究竟、 无上的教诫。 其他的「不死」( undying )与这「不死」(amata)是不同的,如前所说,无上的「不死之法」是贪、 、痴的止息。
最高、最深奥的「法」,有各种名称,假使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至高至深,能超越世间与死亡的『法』称为什麽?」佛陀称它为「空相应法」( sunnatappatisamyutta )或「空」( sunnata ),「空相应法」至高至深, 它能超越世间和死亡,也就是「不死之法」。
。。。。。。。。。。。。。。。。。。。。。。。。。。。。。。。。。。。。。。。。。。。。。。。。。。。。。。。。。。。。。。。。。。。。。。。。。。。。。。(9)那麽,「後期革新的『法』是什麽呢?」。。。。。。。。。。。。。。。。。。。。。。。。。。。。。。。。。。。。。。。。。。。。。。。。。。。。。。。。。。。。。。。。。。。。。。。。。。。。。。
佛陀说:「诗人、学者所作的诗偈或论文,纵使辞藻华丽、音韵和谐,若脱离『空』的轨道,就与『空』不相应。 」(泰本巴利藏第 22 册, 132 页),请记住其中重要的字句:脱离「空」的轨道、与「空」不相应,这就是指後期弟子革新的说法,不是如来的说法,它是劣等的。
如来的说法必定与「空」相应,若是後期佛弟子革新的说法,就与「空」不相应,脱离「空」的轨道。如果我们期望找到佛陀所教示最原始、无上的法,除透过「空相应法」或「空」之外,就没有其他的方法了。
。。。。。。。。。。。。。。。。。。。。。。。。。。。。。。。。。。。。。。。。。。。。。。。。。。。。。。。。。。。。。。。。。。。。。。。。。。。。。。(10)假使有外国人问你:
「根据巴利经典所载,佛陀最常强调的教示是什麽?」。。。。。。。。。。。。。。。。。。。。。。。。。。。。。。。。。。。。。。。。。。。。。。。。。。。。。。。。。。。。。。。。。。。。。。。。。。。。。。
我再次引用佛陀的话回答:「五蕴( khandha )无常、无我( an atta )」,每个个体都是由五种积聚 五蕴组成。身的积聚称为「色」( rupa ),乐、苦等感受的积聚称为「受」( vedana ),记忆与醒觉称为「想」( sanna ), 造作思考称为「行」( sankhara ),能透过六根而认知称为「识」( vinnana )。 如此,色、受、想、行、识被称为五聚或五蕴。
五蕴无常、无我,这是在所有教义中,佛陀最常强调的部份。五蕴无常,因它们持续地流动、变迁着;五蕴无我,因它们始终迁流变化,任何人都不能将它们执取为「我」或「我所有」。
我再归纳一次,请各位把这主题的要点铭记在心:佛陀最常强调 所有事物都是无常的,而且没有任何一物可以当作是「我」、「我所有」。
。。。。。。。。。。。。。。。。。。。。。。。。。。。。。。。。。。。。。。。。。。。。。。。。。。。。。。。。。。。。。。。。。。。。。。。。。。。。。。(11)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
「佛陀教我们应该相信谁?」。。。。。。。。。。。。。。。。。。。。。。。。。。。。。。。。。。。。。。。。。。。。。。。。。。。。。。。。。。。。。。。。。。。。。。。。。。。。。。
假如有人问你这个问题,那麽你可以在噶拉玛经( Kalama Sutta )里找到佛陀所说的答案 要相信亲自所「看清楚」( seeing clearly )的是什麽【译注一】。现在我们有必要了解「看清楚」的意义,「看清楚」意思是不需推论、不需思索、不需假设,如同我们将眼前的物体看清楚一样,只要这样做,就有效果了,这就是「看清楚」的定义,它不需要依靠任何理由或想像。
佛教教导我们除非已亲自「看清楚」,否则不要相信任何人、任何事。我们可以由下面的问题知道这个定义,为什麽不要相信三藏经典( Tipitaka )、不要相信导师、不要相信研究报告或传说、不要相信常识、不要相信逻辑推理?这是帮助我们建立正见的原则,因为所有盲目的相信是迷信,例如我们翻开三藏经典,阅读了几页,没有经过思考,没有经过试验,没有经过任何评论,便相信它,那就是对三藏经典的迷信,这是佛陀所喝止的。
「相信导师」是指盲目地相信导师的每一句话,而没有经过思考、试验,亲自去「看清楚」,这就是所谓的「相信导师」。
以此类推,「相信逻辑推理」是指学习使用前提,或熟练地运用前提作正确的推理,并且从这前提推论出结论。但这还是不够的,也不可倚赖这类的推论。
请听清楚这一点:以上的说法不是禁止我们去阅读三藏经典,去向导师求教,去听研究报告和传说,或去运用逻辑性的推理。它的意思是:虽然我们会阅读、会听,但不要轻易接受以这些方式所提供的一切讯息,除非我们已经深入地探讨、思惟它,而有所领悟,直到亲自「看清楚」它真的是如此为止。
举例来说,佛陀教导贪、 、痴是引起痛苦的原因,假如我们自己不熟悉贪、 、痴,就不能相信这个说法,如果我们相信,那就是迷信。但是当我们亲自体验贪、 、痴是怎麽一回事 当它在心中生起,我们就会像被火烧灼一样痛苦,这就是所谓亲自「看清楚」的「相信」。
在三藏经典中,不论佛陀教导什麽,当读到或听到时,我们必须 要研究、思考,直到「看清楚」为止。假如我们还没有「看清楚」,就势必会重新回到推论,如果这样,则不妨暂时放下,先相信和践行已「看清楚」的部分,那就足够了。不必害怕,逐渐地,我们就会愈来愈相信,且愈看越清楚,这是佛陀所说非常盛行的噶拉玛经教法。
如果你需要对外国人演讲,请务必正确地解释「不要相信」这句话,假如你解释错误,就是冒犯了佛陀。不可相信三藏经典,不可相信他是导师,不可相信研究报告或传说,不可相信逻辑,隐藏其中的深义,我们必须去发现它。
立即相信就是迷信,佛陀曾如此坚定而明确地喝止,甚至纵使是如来所说的也不要相信,必须经过思考、试验,直到「看清楚」时,我们才可相信。立即相信就是迷信,「看清楚」後再相信才是正信,这是佛教徒的「相信」。不要愚蠢地相信人、经典、推测或推论,而是要相信亲自所「看清楚」的是什麽,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正信,身为佛教徒的我们也要这样相信。
【译注一】在噶拉玛经(Kalama Sutta)里佛陀说:「不可因为口口相传就信以为真;不
可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轰动一时,流传广远就信以为真;不可
因为引经据典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合乎逻辑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根据哲理
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引证常识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符合先入为主的观念就
信以为真;不可因为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他是导师就信以为真。」
。。。。。。。。。。。。。。。。。。。。。。。。。。。。。。。。。。。。。。。。。。。。。。。。。。。。。。。。。。。。。。。。。。。。。。。。。。。。。。(12)我们以另一个角度来看:
「怎样可以看出凡夫和真正佛弟子的心境有何高低之别?」
。。。。。。。。。。。。。。。。。。。。。。。。。。。。。。。。。。。。。。。。。。。。。。。。。。。。。。。。。。。。。。。。。。。。。。。。。。。。。
现在我们要注意的这个重点,将会在凡夫和真正佛弟子【译注一】的心境有别方面,给我们一些看法。凡夫是指从来没有成为完全的佛弟子,且对真正的佛教一无所知的人。凡夫依循父母的信仰而成为佛教徒,充其量只是符合记录与注册的「名字佛教徒」而已,这表示他一直是个凡夫。
现在,要成为真正的佛弟子、圣人( ariyan ),就必须对身旁种种事物具足正见,那种高度的知见远超过凡夫所拥有的。佛陀幽默地说:「圣人和凡夫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泰本巴利藏第 21 册, 547页)。例如在圣人的眼中或在圣戒里,唱歌与哭泣是同样的事, 跳舞是疯子滑稽的动作, 开怀地笑是未成年儿童的行为(泰本巴利藏第 21册,547 页)【译注二】。
凡夫嘻嘻哈哈自得其乐地唱歌、欢笑,不会觉得疲倦,但在圣戒中,唱歌被视同哭泣。假如我们见到一个人声嘶力竭地唱歌、喊叫,在圣人的眼中看起来不仅与哭泣相同,它与哭泣更是出自相同的情绪。
至於跳舞,更是疯子的行为。当我们起舞时,如果稍加留意,就会明白,我们必定至少有百分之十五的疯狂【译注三】,否则就不会去做它,但我们不会以为那是疯子的行为,因为一般人都认为它是快乐的事。
有些人喜欢笑【译注四】,笑是快乐的,即使没有理由或适当时机,人还是常常笑。但在圣戒中,笑被认为是未成年儿童的行为,所以假如我们能笑得少一点,将会是一件好事,若完全不笑,那就更好了。
这例证显示圣戒不同於凡夫的习俗,依照凡夫的习俗,唱歌、跳舞、欢笑,没什麽大不了,且稀松平常;而在圣戒里,则被视为可怜的行为,且与前面的评断相同。有这种观点的人,心境是高超的。
佛陀并没有禁止我们去做上述的事情,只是要我们认识到行为的表现方式有高或低的层次,因此不需去做不必要的事。当我们还不是圣人时,可能会想要尝试较低的行为方式,但假如真的去尝试,我们将会明了:它偶尔使人快乐,但是到最後,我们会厌倦它。於是,我们可以自我提升到符合圣戒的圣人境界。
有些人不喜欢听到戒律,他们担心那会约束自己并导致痛苦。无论如何,尝试控制自己不要随着情绪走,在佛教中是个很重要的原则。调伏身心,使它们不会随着情绪走,那并不是受苦,反之,它是克服苦的方法。我们必须找到一些方法以避免遭受自私或烦恼的压迫,安住自己的心,不许烦恼引诱我们、主宰我们。当跳舞时,注意观察有多少烦恼刺激、主宰我们,使我们在它们的控制之下,这是解脱自在吗?
以上的讨论,多少引发我们想到应该提升自己的地位,不要永远只当凡夫,自愿加入圣人的行列,就能拥有智慧,痛苦自然减少。避免给自己制造无谓的困扰,也不要做徒劳无益的事,你将获得如下的成果:从凡夫的阶层提升为真正的佛弟子,安住於圣戒之中。佛陀希望有更多人成为圣人,别永远只是凡夫俗子。
【译注一】真正的佛弟子意指圣人。【译注二】四分律卷五十八:「於圣法律中,歌戏犹如哭,舞如狂者,戏笑似小儿。」(
《大正藏》第22册,998页)【译注三】此据泰文版。【译注四】此处所谈的笑是指放逸的笑。
。。。。。。。。。。。。。。。。。。。。。。。。。。。。。。。。。。。。。。。。。。。。。。。。。。。。。。。。。。。。。。。。。。。。。。。。。。。。。。(13)在此我们要讨论「道」,如果有人问及:
「由修行构成的『道』中,那一条是平常道,那一条是又快又短的捷径?」。。。。。。。。。。。。。。。。。。。。。。。。。。。。。。。。。。。。。。。。。。。。。。。。。。。。。。。。。。。。。。。。。。。。。。。。。。。。。。
我们可能回答:「八正道」,那就是你已经听过的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些称为「八正道」,它是最有条理、最有系统的平常道,由戒、定、慧三学组成,是为无法走捷径的人所设的「道」。它是正道,但在平常道的层次上修行,需要花较长的时间。
佛陀说当我们不再执取六根( ayatana )以及与六根相关的任何一种为「自我」,那麽八正道将会在当下同时生起,这是最重要的、基础的法则。
首先,我们必须记住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在六根中的每一根都有五个方面。例如眼根,第一是眼根本身;第二是色尘,它与眼根相接;第三是眼识( vinnana),能知道色尘与眼根相接;第四是触( phassa ),它是由眼识、眼根、色尘三者和合而生;第五是受( vedana ),它是由接触而生起的乐受或苦受,就是这五个方面。眼根有这五个方面,耳根也有五个方面,鼻根也有五个,舌、身、意根都是如此。
其中每一个都会导致我们失念,而执取它们为「自我」。因为我们能看到、能感觉,就会执取透过眼根而见、而知的「识」,骤然论断它必定是「自我」,同样的,我们执着眼识为「我」,执着眼触为「我」,执着苦、乐受为「我」。当优美的旋律飘进耳根,我们就执着对这旋律的知觉 耳识为「我」;当美味送到舌根,我们可能就把对味道的知觉 舌识执着为「我」。
六根中的每一根都有五个方面,一共有三十个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被执着为「我」,仅仅一天中,很容易就会产生无数次的「我」,我们一执着它,痛苦就产生了。这是错误的,也让自己沉沦在苦聚中,而无法走上修行的道路。
无论如何,佛陀说认清一切不是「自我」而不执着,当下八正道就在我们心中,在那一刻就存在着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不执持六根当下就能生起八正道,这是佛陀认为的捷径。
在一次讨论中,佛陀教导最快的捷径 空(泰本巴利藏第 14 册, 523 页),不要执着眼、耳、鼻、舌、身、意为「自我」,就能使八正道瞬间圆满生起。假如我们不愿意走捷径,那麽我们就学戒、定、慧的八正道吧!从头开始修习,慢慢地、渐次地走,但很多时间就这样耗光了。如此我们会发现在佛教里有一条平常道,也有一条又快又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