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述势力的事业。
公孙述的意愿是要三分天下,隗嚣也抱着这种想法。当刘秀准备试探隗嚣的态度,邀请他从天水发兵、同自己一起进攻蜀地时,隗嚣声称时机未到,拒绝出兵,刘秀因此明白了他的立场,命令耿弇等人率军进攻成都。隗嚣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出军进攻关中,却被后汉军队击败。与此同时,马援在陇西军中所做的策反工作也有了效果,一些军士离开了队伍。隗嚣明白自己无法再与后汉军对抗下去,就转而投向公孙述,并得到了后者的封赏与支持。
从得陇望蜀到四海归一
此后刘秀决定亲征,大臣郭宪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他请求刘秀留在洛阳稳定东方的局势,并用剑砍断了车马的皮带,但刘秀还是坚持继续西行。当军队到达陇地后,遇到了许多事先无法预料的困难,山谷纵横,车马难以行进,再加上公孙述发兵支援隗嚣,后汉军士气因此受到影响,刘秀感到自己陷入了困境。但马援的行动让刘秀感到欣慰,他用米堆成山川道路的形状向刘秀讲解,顿时让刘秀感到豁然开朗,马援的这项发明也成为中国军事沙盘的最早雏形。
当刘秀看清了军队面前的地理形势之后,已经被封为凉州牧的窦融也率领几万军士车马前来支援,再加上隗嚣的两员大将转而投向刘秀,战场形势顿时逆转。此后后汉军势如破竹,隗嚣和公孙述的军队只得逃向今天的甘肃天水一带,但隗嚣依然不愿投降。在后汉军已经占到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刘秀让窦融率凉州军先回去,引起了窦融的不安。他一直认为自己的实力太强,再加上久居西陲,远离中央,难免会引起刘秀的猜疑。于是他借机向刘秀建议另派他人来接替自己的职务,以表明自己绝无二心。但刘秀却不以为然,表示自己与窦融的关系如同左手与右手般融洽,这让窦融无比感动,安心率领军队返回凉州。
然而正当西部局势有所好转时,郭宪在出征前的担忧却变成了事实。洛阳周边的颍川与河东发生了变乱,连带洛阳也因此震动。深感后悔的刘秀立即日夜兼程赶回洛阳,并命令西部的军队在平定隗嚣势力后立即向南征伐蜀地的公孙述。回到洛阳后,刘秀接受寇恂的建议,亲自前往颍川平定局势。当地豪强原本只是趁刘秀远征陇西时闹事,如今看到皇帝前来,立即全部归顺,变乱迅速得到平息。
与此同时,陇西的局势也在继续朝着对刘秀有利的方向发展。隗嚣于第二年去世,其子隗纯在与后汉军对抗一年后投降,后汉军开始全力进攻蜀地。两年之后,公孙述在成都攻防战中受伤死去,他手下的将领延岑献城投降。但此时后汉军的总指挥官吴汉却违反了刘秀治军的一贯原则,为了报复,他将公孙述和延岑灭门,并纵兵大肆抢掠,焚毁宫室,让成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闻讯后的刘秀非常愤怒,他严厉斥责了吴汉和其他将领,认为他们的屠戮让后汉军破城平蜀的行动失去了道义支持。作为善后,他起用了一批原蜀政权的官员,并对一些品行高尚的已逝世人员追封官职,总算又收复了一些蜀地人心,稳定了当地形势。至于闯下大祸的吴汉和其他一些为刘秀出生入死的将领,自然不可能做什么处罚,所以也只是责备了事。如今天下已经平定,人心思治,刘秀也决心休养生息,不愿再谈兵戎之事。但太子刘疆并不明白父亲的心事,他有一次向刘秀请教打仗的方法,但刘秀却当着许多功臣们的面回答说:“打仗的事情,你还是不要问的好。”
看到刘秀的态度,许多人都明白他已经不愿再看到兵火战乱出现了。一些清醒的功臣开始考虑退出权力中心,身份微妙的窦融则更加谨慎小心。当刘秀诏令他前往京都洛阳朝见时,他主动呈上自己的印绶,刘秀很快又把印绶送还给他。这一次窦融受到了极为隆重的礼遇和赏赐,不久之后被任命为冀州牧,终于离开了陇西地区。但他依然对自己敏感的历史深感不安,每当入朝拜见刘秀时,他总是保持极为谦恭的言行,比所有人都显得更小心翼翼。刘秀因此对他极为欣赏,并给予他和家属更优厚的待遇。在一次早朝后,刘秀发现窦融在席后徘徊,明白他又要辞官,便立即让人把他请了出去。当第二次见面时,刘秀向窦融解释说自己已经明白他的意思,不愿再和他讨论这个问题,所以那天才会请他出去凉快。窦融了解到刘秀的态度,从此再也不敢向刘秀提起辞官的事情。
除窦融之外,跟随刘秀打天下的许多功臣也明白已经到了该退休的时候。他们主动提出交出兵权,刘秀也为他们安排了优厚的生活待遇,让他们离开职位,到自己的封地去养老。就这样,跟随刘秀打天下的功臣都得以善终,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刘秀异于其他开国帝王的宽容由此可见一斑。 帝王的姿态与无奈
做了皇帝的刘秀依然延续着他以宽柔治天下的执政风格。为了缓解民众的生活压力,树立新政府的良好形象,他开始节省朝廷开支,树立简朴风气。为了以身作则,他将异国献来的千里马用来驾鼓车,将宝剑赐给骑士,而自己不听音乐,不碰贵重物品。另一方面,针对战乱之后地广人稀的现实情况,刘秀下令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四百余个户口稀少的县因此被合并,大批闲置官员被辞退,国家开支得到大幅削减。与此同时,他将十分之一的田租减为三十分之一,又下令禁止虐待奴隶,免奴婢为平民,大赦天下,救济鳏、寡、孤、独和生
活不能自理者,积累了充裕的粮食,并让民众对政府有了更多信心。
现在刘秀开始树立法律权威与社会规范,他对严格执法的官员们表现出极大的支持,即使当他们不给自己或是宗亲留情面时,也尽量给予谅解和宽容。有一次他外出游猎,到夜间才回城,结果被一个守门官员关在门外,他只得绕道从另一个城门进城。第二天,当刘秀听到那个闭门不开的官员对他游猎过度、将国家社稷置于脑后的指责后,赏赐了这个官员,并对另一个打开城门的官员给予降职处分。
另一位硬脾气的官员是担任洛阳令的董宣。他发现一个杀人凶手是刘秀长姊湖阳公主的奴仆,于是在大街上拦住湖阳公主的车马,逮捕了那个奴仆并当众处死。湖阳公主认为这种做法让自己的威严受到了严重损害,在她的强烈要求下,刘秀将董宣召来,命令他向公主认错。但董宣坚持自己没有任何错误,以至于在柱子上撞得头破血流也决不妥协,刘秀对此毫无办法,只得让董宣离开,并在事后为他的严正执法给予赏赐。湖阳公主为此感到奇怪,刘秀在做白衣平民时也曾经暗藏过逃亡者和犯死罪的人,而且没有官吏敢上门捉拿,她不明白为什么弟弟当了皇帝之后反而连洛阳令也无法对付。但刘秀向她解释说,正因为自己做了皇帝,反而不能像做百姓时那样为所欲为,必须更加小心。
除了刘秀本人小心翼翼外,一些聪明的皇亲也时刻注意谨慎处事,并得到了刘秀的支持。立国后的一天,阴丽华的母亲和弟弟被强盗杀害了,悲伤的刘秀将阴丽华的弟弟阴就封为宣恩侯,又准备给她的哥哥、侍中阴兴也封一个侯。印信绶带都已经摆到了阴兴面前,可他却极力推辞,说自己没有冲锋陷阵的功劳,而阴家的人里已经有好几个人被封爵位并赐与土地,这会引起天下人的不满,所以决不能接受。刘秀很赞许这个举动,不再勉强他。当阴丽华问起兄长这样做的原因时,阴兴感叹外戚之家最致命的弱点就是不知谦退,却不知道富贵有极限,人生应当知足,盲目奢靡夸富只会引来灾祸和天下人的非议。阴丽华被他的话深深打动,始终不曾为亲属求官爵。
为了将更多智谋之士吸收到自己的政权中来,刘秀努力搜罗四方名士,希望他们能为自己出谋划策,同时也提高政权的号召力。这是一个涌现名士的时代,许多人以他们超然世外的风度和难以捉摸的智慧为人们所仰慕,而隐逸山林、拒绝与政府合作的经历则更使他们成为人们公认的第一流名士。
严光严子陵就是这样一位名传千古的著名隐士。他是会稽人,曾经是刘秀的同学,但当称帝后的刘秀寻找他时,却发现这位昔日同窗早已经隐姓埋名躲得无影无踪,只得发下画像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最后终于在一条河流边找到了身披羊皮、常在河边钓鱼的严子陵。几经努力之后,刘秀派去的使者终于把这位拒绝承认自己身份的隐士带回皇宫,但刘秀对他的任何劝说都无济于事,他声称只愿在民间教书,而不愿辅佐皇帝。当刘秀与他同榻休息时,他甚至故意把腿放在刘秀身上,但刘秀丝毫没有对这种无礼的行为表示不满,任由他一直放下去。第二天,完成了考验的严子陵承认刘秀比以前有所进步,但依然不愿接受刘秀赐予的官职。为了不伤和气,刘秀只得让严子陵离开,于是严子陵回到家乡附近的富春山中,以种地和钓鱼为生。虽然两人并没能合作成功,但他们却都从中获得了收益:严子陵因此赢得了更高的声望,他的名字从此成为中国古代超然世外、品行高洁的隐士的代称,直到今天,富春江边依然保留着一个土台,据说就是当年严子陵垂钓的地方。而刘秀也因此被人们赞誉为谦恭下士的帝王楷模,这为他此后征召人才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与基础。
公元57年,汉光武帝刘秀病逝于洛阳,终年六十三岁,葬在洛阳城北的原陵。在中国历史上,刘秀是一位最名副其实的以宽仁得天下、以宽仁治天下的开国帝王。他出身西汉宗室,虽然家境早已中落,却从不曾放弃理想;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在长安太学读书的经历让他开阔了眼界,知晓了为人处事的道理,从此奠定了一生处事的基调;他懂得隐忍的道理,当兄长无辜被害后,他把悲痛藏在若无其事的外表下,期待着拨云见日的一天;他富有远见卓识,总能从纷乱的局势中看出关键所在,在战场上也总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直击对方的首脑机关,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他尽可能少地屠戮生灵,当有人建议他掘开河堤以消灭敌军时,他断然拒绝;他善待曾经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让他们远离政治,安度晚年;他也没有将被废黜的皇后打入冷宫,而是让她和同样被废黜的太子一起远离京城,前往东方的封国过相对自由的日子……不论这种态度究竟是出于真诚还是出于权宜,他毕竟在一生的事业中都实践着仁厚与宽容的精神。无论是在少年时的田间地头,青年时遍布血与火的疆场,还是在四海平定后的帝王宝座上,他都让人感到一种与其外表相符的温润君子之风。在西汉末年群雄蜂起的乱世里,也只有拥有这样宽仁精神的刘秀才能抚平战火留给民众的伤痕,恢复西汉的典章制度,在饱经战乱的中国大地上重新建立起一个富有凝聚力的帝国。
结语
刘秀是位典型的知识型领导人,他拥有较高的学历和素质,也富有与这种教育经历相匹配的实际工作能力。当同时代的其他军事首领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吸引时,他却表现出超然不群的远见卓识,以及合乎传统道德规范的宽仁诚信。
在传统的政治斗争中,人们见惯了太多富有心机且冷酷无情的领导者。他们似乎永远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向来与情感无缘。更有一些投机的领导者将诚信也完全丢弃,他们的诺言永远不可信,令人不敢与他们合作。
在这种情况下,像刘秀这样宽厚而又守信的领导者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且富有号召力。有时宽容看起来似乎是懦弱与缺乏心计和能力的代名词,但在到处都充满尔虞我诈的竞争环境里,一个诚实守信、宽宏大量并富有同情心的领导人却是最富有人格魅力的。
人们应当记住“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古训,有时坦诚待人远比机关算尽更容易得到支持。解决问题的方式其实很简单,但许多时候人们总会忽略最简单、有效而朴实的方法,这确实是人类智慧进化的悲哀。
刘秀的宽仁为他带来了许多看起来很难同时得到的财富,比如拥有朋友的支持和后世的敬仰,以及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在历来的开国帝王中,他算得上是人格最健全、收获最丰富的一位,即使这些收获不是全然来自他在长安所受到的教育,至少他的经历也让人对知识和教育产生了美好的印象。 引言
三国时期是中国人记忆中最精彩的英雄时代。一时间风云际会,涌现出数量如此之多的智谋或勇武之士,令人有眼花缭乱之感。如果把他们各自放进别的时代里,也许都会很快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但与这么多水平相近的敌手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英雄们难免会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哀。
从早期的袁绍到后来的刘备、孙权,曹操面对的全都是不容忽视的强大敌手,他的胜利之路也绝非一帆风顺,许多时候如果对手再高明一些,或者他的运气再差一些,可能就不是后来三分天下的结局。能在这个群雄混战的乱世里生存下来的人,除了必须拥有过人的才干外,还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好应对各种变化和挫折的心理准备,能胜能败,百折不回,才有机会争夺天下。曹操从起兵到坐拥北方,其间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挫折,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希望,屡次绝处逢生,重整旗鼓,才有了后来的辉煌。
曹操最成功的一步棋就是迎来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迅速培养起自己的声望和势力。但曹操决不是只会假借虎威的狐狸,他是一条潜藏在深渊之底的蛟龙,等待着风云突变的时机,时刻准备着一飞冲天。他是个很明智的人,在看到进军江南的不易之后,他没有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转回头经营北方,把未竟的事业留给了继承者。能在晚年还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单凭这一点曹操就已经可以立足于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政治家之列。
被人称做乱世奸雄
和许多开国皇帝不同,曹操在世时并没有正式登上帝位。但千百年来,人们总把他看做一位真正的开国皇帝,他的作为与能力也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位真正的开国帝王。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半个世纪以来,许多人看到这首词时,总难免联想到他另一首著名的《沁园春·雪》,那里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相形之下,人们总能从字里行间感到这位共和国的缔造者对魏武帝曹操的另眼看待。同样是文韬武略,豪情风发,一种英雄相惜之情穿越两千年的时空,飞扬在苍凉辽阔的北方大地。
拨开演义的迷雾,真正的曹操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
公元155年,曹操出生在沛国谯县,他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几十年之后,在官渡之战的前夕,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曾经为袁绍起草过一份讨伐曹操的檄文,其中说曹操“本乞丐携养”,人们据此推测曹嵩的出身应该比较贫寒,所以才会被送去给宦官做养子。还有人说曹嵩本姓夏侯,和后来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惇、夏侯渊属于同一家族,曹操和夏侯兄弟其实都是亲戚。
关于曹操的出世,史书上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