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针灸聚英-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胃。
建里 中脘下一寸。脐上三寸。铜人。针五分。留十呼。灸五壮。明堂。针一寸二分。
主腹胀。身肿。心痛。上气。肠中疼。呕逆。不嗜食。
中脘(一名太仓) 上脘下一寸。脐上四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胃之募。手太阳、少
阳、足
分。留七呼。泻五吸。疾出针。灸二七壮止二百壮。明堂。日灸二七壮止四百壮。素注。针
一寸二分。灸七壮。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胀。中恶。脾疼。饮食不进。翻胃。赤白痢。
寒癖。气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胀。面色痿黄。天行伤寒。热不已。温疟。先腹痛
先泻。霍乱。泄出不知。食饮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气发噎。东垣曰。气在于肠胃
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取三里、章门、中脘。又曰。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
阳明募穴中导引之。
上脘(一名胃脘) 巨阙下一寸。当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脐上五寸。上脘、中脘属胃
络脾
愈。日灸二七壮至百壮。未愈倍之。明下。三壮。主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腹 刺痛。霍
乱吐利。腹痛身热。汗不出。翻胃呕吐。食不下。腹胀气满。心忪惊悸。时呕血。痰多吐涎
。奔豚。伏梁。三虫。卒心痛。风痫。热病。马黄黄胆。积聚坚大如盘。虚劳吐血。五毒疰
不能食。
巨阙 鸠尾下一寸。心之募。铜人。针六分。留七呼。得气即泻。灸七壮止七七壮。主
上气
痛。先吐。霍乱不识人。惊悸。腹胀暴痛。恍惚不止。吐逆不食。伤寒烦心。喜呕发狂。少
气腹痛。黄胆。急疽。急疫。咳嗽。狐疝。小腹胀满。烦热。鬲中不利。五脏气相干。卒心
痛。尸厥。妊娠子上冲心。昏闷。刺巨阙。下针令人立苏不闷。次补合谷。泻三阴交。胎应
针而落。如子手掬心。生下手有针痕。顶母心向前。人中有针痕。向后。枕骨有针痕是验。
按十四经发挥云。凡人心下有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遭着脊。所以遮隔浊气
。不
坚握而不伸者。又有胞衣裹之。岂能破鬲掬心哉。心为一身之主。神明出焉。不容小有所犯
。岂有被冲掬而不死哉。盖以其上冲近心。故云尔。如胃脘痛。曰心痛之类是也。学人不可
以辞害意。
鸠尾(一名尾翳 一名 ) 蔽骨之端。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人无蔽骨者。从岐骨际下
行一
方可针。不然。针取气多。令人夭。针三分。留三呼。泻五吸。肥人倍之。明堂。灸三壮。
素注。不可刺灸。主息贲。热病。偏头痛引目外 。噫喘。喉鸣。胸满咳呕。喉痹咽肿。水
浆不下。癫痫狂走。不择言语。心中气闷。不喜闻人语。咳唾血。心惊悸。精神耗散。少年
房多。短气少气。又灵枢经云。膏之原。出于鸠尾。
中庭 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铜人。灸五壮。针三分。明堂。灸三壮。主胸胁支满。噎
塞。食饮不下。呕吐食出。小儿吐奶。
膻中(一名元儿) 玉堂下一寸六分。横量两乳间陷中。仰卧取之。主气。以分布阴阳。
故为
。铜人。禁针。针之令人夭。明堂。灸七壮止七七壮。气府论注。针三分。灸五壮。主上气
短气。咳逆。噎气鬲气。喉鸣喘嗽。不下食。胸中如塞。心胸痛。风痛。咳嗽。肺痈唾脓。
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少。
玉堂(一名玉英) 紫宫下一寸六分陷中。铜人。灸五壮。针三分。主胸膺疼痛。心烦咳
逆。上气胸满不得息。喘急。呕吐寒痰。
紫宫 华盖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铜人。灸五壮。针三分。明下。灸七壮。主胸
胁支满。胸膺骨痛。饮食不下。呕逆上气。烦心咳逆。吐血。唾如白胶。
华盖 璇玑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灸五壮。明下。灸三壮。主喘急上
气。咳逆哮嗽。喉痹咽肿。水浆不下。胸皮痛。
璇玑 天突下一寸陷中。仰头取之。铜人。灸五壮。针三分。主胸胁支满痛。咳逆上气
。喉鸣喘不能言。喉痹咽痈。水浆不下。胃中有积。
天突(一名天瞿) 在颈结喉下四寸宛宛中。阴维、任脉之会。铜人。针五分。留三呼。
得气
针一分。素注。针一寸。留七呼。灸三壮。主面皮热。上气咳逆。气暴喘。咽肿咽冷。声破
。喉中生疮。喉猜猜。咯脓血。喑不能言。身寒热。颈肿。哮喘。喉中鸣。翕翕如水鸡声。
胸中气梗梗。侠舌缝青脉。舌下急。心与背相控而痛。五噎。黄胆。醋心。多唾。呕吐。瘿
瘤。许氏曰。此穴一针四效。凡下针后良久。先脾磨食。觉针动为一效。次针破病根。腹中
作声为二效。次觉流入膀胱为三效。然后觉气流行入腰后肾堂间为四效矣。
廉泉(一名舌本) 颈下结喉上四寸中央。仰面取之。阴维、任脉之会。素注。低针取之
。针
沫。舌下肿难言。舌根缩急不食。舌纵涎出。口疮。
承浆(一名悬浆) 唇棱下陷中。开口取之。大肠脉、胃脉、督脉、任脉之会。素注。针
二分
而出。日灸七壮。过七七停四五日后。灸七七壮。若一向灸。恐足阳明脉断。其病不愈。停
息复灸。令血脉通宣。其病立愈。主偏风。半身不遂。口眼 斜。面肿消渴。口齿疳蚀生疮
。暴喑不能言。难经曰。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
卷一下
阳跷脉
属性: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其为病也。令人阴缓而阳急。两足跷脉。本
太阳
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跷脉长八尺。所发之穴。生于申脉。以附阳为 。
本于仆参。与足少阳会于居 。又与手阳明会于肩 及巨骨。又与手足太阳、阳维会于 俞。
与手足阳明会于地仓。又与手足阳明会于巨 。又与任脉、足阳明会于承泣。凡二十穴。
申脉(外踝下。属足太阳经。) 附阳(外踝上) 仆参(跟骨上) 居 (章门下) 肩 (
肩端
分)
以上诸穴。阳跷脉病者。宜刺之。
卷一下
阴跷脉
属性: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此为病者。令人阳缓而阴急。
故曰
。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属目内 。合于太阳。女子以之为经。男子以之为络。两足跷脉。
长八尺。而阴跷之 在交信。阴跷病者取此。
照海(足内踝下) 交信(内踝上)
阴跷脉病。取之二穴刺之。
卷一下
冲脉
属性:冲脉者。与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于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
喉。
人逆气而里急。难经则曰。并足阳明之经。以穴考之。足阳明侠脐左右各二寸而上行。足少
阴侠脐左右各五分而上行。针经所载。冲、任与督脉。同起于会阴。其在腹也。行乎幽门、
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凡二十二穴。皆足少阴
之分也。然则冲脉并足少阴之经明矣。
幽门(巨阙旁) 通谷(上脘两旁) 阴都(通谷下) 石关(阴都下) 商曲(石关下) 肓俞
(商曲下) 中注(肓俞下) 四满(中注下) 气穴(四满下) 大赫(气穴下) 横骨(大赫下)
逆气里急者。取诸此。
卷一下
阳维脉
属性:阳维。维于阳。其脉起于诸阳之会。与阴维皆维络于身。若阳不能维于阳。则溶溶不能
自收
。又会于肩井。其在头也。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于本神及临泣。上至正营。循于脑空。
下至风池。其与督脉会。则在风府及哑门。难经云。阳维为病。苦寒热。此阳维脉气所发。
凡二十四穴。
金门(足外踝下) 阳交(外踝上七寸) 俞(肩后胛上廉) 天 (缺盆上) 肩井(肩头
上)
府(发际) 哑门(风府后)
以上穴。苦寒热者刺之。
卷一下
阴维脉
属性:阴维。维于阴。其脉起于诸阴之交。若阴不能维于阴。则怅然失志。其脉气所发者。阴
维之
天突、廉泉。难经云。阴维为病。苦心痛。此阴维脉气所发。凡十二穴。
筑宾(内踝上) 腹哀(日月下) 大横(腹哀下) 府舍(腹结下) 期门(乳下) 天突(结
喉下) 廉泉(结喉上)
以上穴。苦心痛者刺之。
卷一下
带脉
属性: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其为病也。腰腹纵容。如囊水之状。其脉气所发。在季
胁下
带脉(在季胁下一寸八分) 维道
以上穴。病如上证者刺之。
卷一下
十五络脉
属性: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
实则手锐掌热。泻之。虚则欠KT 。小便遗数。补之。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
实则支满。泻之。虚则不能言。补之。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
实则心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
实则节弛肘废。泻之。虚则生疣。小如指。痂疥。补之。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
实则龋聋。泻之。虚则齿寒痹隔。补之。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
实则肘挛。泻之。虚则不收。补之。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
实则鼽窒。头背痛。泻之。虚则鼽衄。补之。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
实则厥。泻之。虚则痿 。坐不能起。补之。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
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狂癫。泻之。虚则足不收胫枯。补之。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
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
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泻之。虚则腰痛。补之。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
其病气逆则睾丸卒痛。实则挺长。泻之。虚则暴痒。补之。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
实则腹皮痛。泻之。虚则痒瘙。补之。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
实则脊强。泻之。虚则头重。补之。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
实则身尽痛。泻之。虚则百节尽皆纵。补之。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又按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而不系于补泻之列。盖中焦之气盛衰
。而
。则其气未尝不补泻也。特以非别走他经。故不在诸络之例。此所以举丰隆而不属虚里也欤
卷一下
十二原穴
属性: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曰原。又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
气。经历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故所至辄为原也。
太渊(肺) 大陵(心包) 太冲(肝) 太白(脾) 太 (肾) 神门(心) 阳池(三焦) 京
骨(膀胱) 丘墟(胆) 冲阳(胃) 合谷(大肠) 腕骨(小肠)
按。难经云。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王海藏曰。假令补肝经。于本经原穴补一
针。(太冲穴是)如泻肝经。于本经原穴亦泻一针。余仿此。
自太渊至神门皆为俞。自阳池至腕骨为原。海藏皆为十二原者。岂五脏无原。以俞为原
。六腑有原。取原而不取俞耶。
卷一下
五脏募穴
属性:中府(肺之募) 巨阙(心之募) 章门(脾之募) 期门(肝之募) 中脘(胃之募)
按难经云。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腹曰阴。募皆在腹。)东垣曰。凡治腹之募。皆为
原气
合。及诸脉之募者。必危。
卷一下
五脏俞穴
属性:(俞犹委输之输。言经气由此而输于彼也。)
肺俞(三椎下各开寸半) 心俞(五椎下各开寸半) 肝俞(九椎下各开寸半) 脾俞(十一
椎下各开寸半) 肾俞(十四椎下各开寸半)
按难经云。阴病行阳。(背为阳)故令俞在阳。(人之俞皆在背) 东垣曰。天外风寒之邪
。乘
于外寒。终归外热。以故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俞。
卷一下
八会穴
属性:腑会中脘 脏会章门 筋会阳陵泉 髓会绝骨 血会鬲俞 骨会大杼 脉会太渊 气会
中
难经云。热病在内者。取会之气穴也。
卷一下
五脏六腑井荥俞原经合
属性:r五脏六腑井荥俞原经合图p06…d5b。bmpr
卷二
骑竹马法
属性:治痈疽恶疮发背。男左女右。臂腕中横纹起。用薄篾一条。量至中指齐肉尽处。不量爪
甲截
徐扛起。足要离地五寸许。两旁更以两人扶定。毋令动摇不稳。却以前量长篾。贴定竹杠竖
起。从尾 骨。贴脊量至篾尽处。以笔点记。此不是穴。却用后取同身寸篾。取两寸平折。
自中横量两头各一寸。方是灸穴。可灸三壮。
根据法量穴。在督脉脊中至阳、筋束二穴中外。太阳行背二行鬲俞、肝俞之内。非正当穴
也。
卷二
四花穴法
属性:崔知悌云。灸骨蒸劳热。灸四花穴。以稻秆心量口缝如何阔。断其多少。以如此长。裁
纸四
却环在结喉下垂向背后。看稻秆止处。即以前小孔纸当中安。分为四花灸纸角也。可灸七壮
初疑四花穴。古人恐人不识点穴。故立此捷法。当必有合于五脏俞也。今根据此法点穴。
果合
旺。故取此以补之。胆者肝之府。藏血。故亦取是俞也。崔氏止言四花。而不言鬲俞、胆俞
四穴者。为粗工告也。今只根据揣摸脊骨鬲俞、胆俞为正。然人口有大小。阔狭不同。故四花
亦不准。
卷二
灸痨穴法
属性:资生经云。久痨。其状手足心热。多盗汗。精神困顿。骨节疼寒。初发咳嗽。渐吐脓血
。肌
纹处截断。却将此草自鼻尖量。从头正中(分开头心发贴肉量)至脊。以草尽处用墨点记。别
用草一条。令病患自然合口量阔狭截断。却将此草于墨点上平折两头尽处量穴。灸时随年多
灸一壮。如年三十。灸三十一。累效。
根据此量之。其穴合五椎两旁三寸。心俞二穴也。岂心主血。故灸之欤。
卷二
取肾俞法
属性:千金注云。凡取肾俞者。在平处立。以杖子约量至脐。又以此杖子。当背脊骨上量之。
知是与脐平处也。然后相去各寸半取其穴。则肾俞也。
按此法以脐准肾俞虽似。然肥人腹垂则脐低。瘦人腹平则脐平。今不论肥瘦。均以杖量
之。未有准也。
卷二
窦氏八穴
属性:(或云。少室隐者之所传。刘氏曰。八穴用为辅治。非拘于法取者也。)
公孙(足太阴脾。通冲脉。合于心胸。主治二十七证。)
九种心痛 心胃 痰鬲涎闷 心胸 脐腹痛胀 三焦胃 胁肋疼痛 心脾 产后血迷
心主
小肠心 水隔酒痰 肝胃 中满不快反胃呕吐 胃 腹胁胀满痛 脾胃 肠风下血 大肠
包络 脱肛不收(大人小儿) 大肠肺 气隔 心肺 食隔不下 胃脾 食积疼痛 胃脾 癖
气小儿食癖 小肠心主 儿枕痛(妇人血块) 小肠三焦 酒癖 胃三焦 腹鸣 小肠胃 血
刺痛 肝脾 小儿脾泻 脾肾 泻腹痛 大肠胃 胸中刺痛 心 疟疾心痛 心包络
上病公孙悉主之。先取公孙。后取内关。
内关(手厥阴心包络。通阴维。主治二十五证。)
中满不快 心胃 伤寒 心主 心胸痞满 肝胃 吐逆不定 脾胃 胸满痰隔 肺心
腹痛
肺九种心痛 心主胃 胁肋痛 肝胆 妇人血刺痛 心肝 肠鸣 大肠 积块痛 肝 男
子酒癖 脾肺 二膈并心下痞痛 心脾胃 气膈食不下 胃心肺 腹肋胀痛 脾胃心主 肠
风下血 大肠 伤寒结胸 胃 里急后重 小肠 食膈不下食 心主胃
疟寒热(新添有验)
上病证。内关悉主之。
临泣(此足临泣也。足少阳胆经。通带脉。合于目。上走耳后颊颈缺盆胸鬲。主治二十
五证。)
足趺肿痛 胃 手足麻 小肠三焦 手指颤掉 肝心主 赤眼冷泪 膀胱 咽喉肿痛
三焦
腿胯痛 胆 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