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文学史-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贾宝玉与甄宝玉的设置,一真一假,虽为两个人,实则是一个人。
真假冲突的具体意义是在焦虑等体验的显现中构成的,从这些意义
中体味到对生命意义的探求。
焦虑是《红楼梦》悲剧体验的基本形式之一。焦虑本身就是冲突,当产
生冲突并不能解决时,人们并不是直接感受到冲突,而是体验到一种焦虑,
在焦虑体验之中意识到冲突的程度与内容。离开焦虑体验,无法感觉冲突是
什么,因而焦虑是冲突体验的显现形式之一。焦虑经常流淌于小说之中,使
人体验到不安的情绪。宝玉虽然整日在女孩中厮混,时常为焦虑不安的情绪
困绕,而且这种情绪随着情节的发展,越来越明显。他的焦虑常常表现为“无
故寻愁寻恨,有时似傻如狂”①,些许小事可以使他心神不宁,悲喜无常。
宝玉第一次登场时与黛玉相见,只因黛玉说自己没有玉,那玉并非人人皆
有。宝玉便发恨流泪,硬要摔碎那通灵宝玉。身边丫头的喜怒哀乐,也使他
整日坐卧不安。宝玉最怕的是女孩们讨厌他,也怕与女孩聚而散离。为了讨
得女孩的一笑,他可以让晴雯撕掉好端端的扇子。在这些细小事件之中,体
验到焦虑。焦虑使他变得“痴”,“痴”在行为表现上正是情绪变化无常。
那么情绪变化无常的焦虑,显现的是什么呢?焦虑不仅仅是躁动的情绪体
验,最主要的是不可解决的冲突。宝玉追求完全不同于当时社会认可的人的
价值,否定仕途经济的人的价值,不愿科举进仕,讨厌与贪图名利的浊物结
… Page 81…
交。他根本不喜欢读四书,也无意做八股,而“整日价杂学旁收”,喜好诗
词歌赋,还悟道参禅,到庄子文中寻找新的生活意义。他发现最重要的新价
值全然在于女孩子身上,或者说在女孩中间体验到的他自己生命的纯净与意
义。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
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②这种价值观念必然与封建社会的意义体系冲
突。这一冲突是不可解决的,小说没有直接抽象地表现冲突的不可解决性,
而是以不时发生的小事件、小冲突形式表现的,为时时流出的焦虑的体验。
两种价值观念之间构成不可解决的冲突,显现为焦虑,尤其是宝玉与贾政之
间的冲突发展中焦虑更是不断。这是两种意义的冲突。此外小说还是一种新
的意义本身的冲突。从整体而言,宝玉的“痴”表现了对女孩的感情的“真”,
然而这种“真”最后也化为“无”。大观园的女孩子们死的死、散的散,尤
其是宝玉与黛玉的爱情以悲剧告终,使痴的真情化为虚无。感情的真与无、
存在与虚无,它们的冲突不能解决,才在感情上表现为喜怒无常。最后在虚
无中才能解决冲突,冲突的解决消除了焦虑,也使生命的意识消失。虽然焦
虑之中感受到痛苦,但是在焦虑之中体验的是生命意识与意义。因为在女孩
与爱情的焦虑之中,宝玉意识也体验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欢乐。
孤独也是小说作为悲剧的一种体验,它不仅仅是一种孤单寂寞的心理情
绪,同时是冲突不可解决性的一种体验形式。也就是说孤独同焦虑一样也是
冲突,但两者有所区别。焦虑是冲突的意识显现,那么孤独则是人对冲突无
力解决时的体验形式。面对冲突的不可解决性,只能自己一人面对冲突,然
而自己却没有办法解决。在冲突中不仅不能救自己,连神也会无能为力。孤
独的体验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各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中几乎都有孤独。宝玉与
黛玉心心相印,时时挂念,深深相爱。刻骨铭心的爱情使他们感到生命的意
义,但恰恰也是爱情使他们体验到孤独。第22回湘云拿黛玉取乐,宝玉深
恐黛玉急恼,就给湘云递眼色,结果两人都对他生气。宝玉又急忙向二人解
释,其中的焦虑不必描述。接着又感到孤独,宝玉从黛玉处回来,泪水纷纷:
“什么‘大家彼此’?……我只是赤条条无牵挂的。”①为排遣心孤闷,又
写出词:“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
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①本来宝
玉是想给黛玉与湘云二人排解矛盾,结果不仅没有能解除矛盾,反而惹了一
身不是。随着情节发展,这种孤独随即消失,继而再现,前后连缀,构成完
整的孤独体验之流。宝黛的爱情总是处在渴望而又无望的状态,渴望与无望
构成对立的冲突,他们难以在渴望与无望之间找到平衡,解除冲突。因而在
渴望与无望之中挣扎,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人都不能把他们从挣扎中拯
救出来,为此他们孤独。尤其是黛玉的孤独体验更为深刻,她自知独自一人,
寄人篱下,无人为她做主。可是偏偏又落入至死不渝的爱情之中,偏偏爱情
又是可望不可及。她独自一人荷锄葬花,悲叹自己的不幸:“一年三百六十
日,风刀剑霜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
… Page 82…
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②黛玉自喻落花,
以托孤凄心境,不由自主哀叹“嫁与东风春不管”。虽然宝玉爱她,视她为
知己,却时常不能理解她的心情。实际上两心即相知又不解,看似如一,其
实不然,陷入相依相悖矛盾的孤独。他们两人“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
花”③,两心相见,不过是“枉自嗟呀”,“空劳牵挂”。爱情的真挚与虚
无的冲突,他们在焦虑中感到孤独。这种孤独显然不是人与人之间没有交流
的孤寂,而是交流中的生命的孤独本质。
毁灭是《红楼梦》中悲剧体验较集中复杂的形式。首先悲剧的毁灭并不
是指事物的毁灭,而是事物毁灭的体验。地震洪水可能摧毁人的生活中的一
切事物,但这并不都成为悲剧的毁灭。只有地震洪水造成的毁灭在人的意识
体验中构造出毁灭体验时才是悲剧的毁灭。其次悲剧的毁灭体验必须把事物
的毁灭视为不可理解的和不正常的,认为毁灭不应当发生,这样才构成毁灭
体验。如果把毁灭看成完全自然的事情,那么就不能产生毁灭。悲剧毁灭即
是不可解决冲突的最终解决,冲突消失,显现虚无;同时毁灭也是不可解决
的冲突,是冲突的最后形式。生命的意志、意义同毁灭一起消失,道德的善
与恶也往往一起在毁灭中归于虚无。因此毁灭不仅消灭了恶,也消灭了善。
第94回显现出毁灭体验。先是怡红院里海棠树本已枯死,突然不合节气地
复活开花。接着宝玉失掉通灵宝玉,疯癫失常。在宝玉人事不醒的时候,哄
骗宝玉与宝钗成婚。由此开始强烈的毁灭体验陆续不断地涌现出来,直到宝
玉最后一次见贾政,毁灭体验真正毁灭。在这里先毁灭的是宝黛的爱情,宝
玉因丢失通灵宝玉而疯癫,以为和黛玉成亲,因而宝玉本身并没有爱情的毁
灭体验。那么这时的毁灭体验是读者的体验根据宝玉与宝钗的婚礼、黛玉悲
号中的惨死,给予宝黛爱情以毁灭意义,由于毁灭意义的建构也就形成了毁
灭体验。黛玉的死与宝玉的结婚本身已经构成了爱情的毁灭,而这两情节的
强烈对比更加强化了毁灭体验。爱的痴情在毁灭中归于虚无。然而毁灭体验
并没有到处结束,如果说这时主要是爱情的毁灭,那么后面则是生命意义本
身的毁灭。宝玉的毁灭体验是此后逐渐形成,他在疯癫之中隐约地发现,跟
他结婚的不是黛玉,而是宝钗;得知黛玉已经死去,万念俱毁,痛不欲生。
在爱情的毁灭使他觉得不只是爱的毁灭,在爱情的毁灭中他体验到是生命的
意义的毁灭。关于最后宝玉科试中举,历来多认为这是严重违背宝玉的基本
性格。因为宝玉历来视科举如粪土,现在突然他为科举认真准备,并去参加
科试,这是不合情理的。但如果具体分析可发现这是宝玉毁灭意识的行为表
现。宝钗劝他用功,博得一第,从此而止。宝玉说:“一第呢,其实也不是
什么难事。倒是你这个 ‘从此而止’,‘不枉天恩祖德’,却不离其宗!”
①宝玉肯定“从此而止”意义是不仅与贾府的关系由此了结,而且他对现世
生活的“痴”也是终止。也就是摧毁了他认为与纯洁女孩共在的生命意义,
这个生命意义恰恰是他肯定追求的新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而以科举方式了结
现实的一切,是很好理解的,这是为了报答养育他生长的祖辈,这也合乎自
… Page 83…
然人情。乡试中魁,从此而止是宝玉毁灭体验的高潮显现。在此之前其实宝
玉已经了断了尘缘,这也是感情化的体现。宝玉前往科场时,与家人泪落纷
纷的道别,其中体验到的正是摧毁一切的毁灭。毁灭之后归于生命意义的荒
在,正如那首歌所唱:“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②
死亡是《红楼梦》经常出现的悲剧体验,死亡和毁灭一样也是不可解决
冲突的最后形式。死亡也是毁灭,但它和毁灭不同的是毁灭得更彻底,悲剧
虽然并不一定都是要以死亡作为主题,但死亡确是悲剧最感兴趣的问题。当
然也不是所有死亡都能构成悲剧的死亡,死亡在构成悲剧体验时必然地显现
为毁灭的体验。《红楼梦》中重要的表现主旨便是死亡。秦可卿的病死,秦
钟的夭折,金钏的投井,司棋的撞墙,鸳鸯的自缢,晴雯的惨死,尤二姐的
吞金,尤三姐的自刎……一幕幕的死亡场面接连而来,小说里笼罩着“人呜
咽”、“鬼吟哦”的“昏惨惨”气氛。可以说宝玉是在直面死亡中生活,然
而最使他悲痛的莫过于黛玉之死。黛玉的死使他感到一切都在毁灭,使他最
后弃家遁入空门。黛玉之死是充分体现死亡的悲剧体验,写得又是何等的苦
怨惨痛,悲愤哀绝。黛玉听到宝玉偷偷结婚,先是“迷本性”,也变得癫癫
傻傻;再后来“焚稿断痴情”,黛玉把感情凝聚的诗稿扔进火盆里烧掉。表
面看起来毫无特别之处,然而这里烧的不是诗稿,而是她对宝玉的一片痴
情,自己的生命也在绢子的焚烧中化为灰烬。她生命的意义全在于对宝玉的
爱情。然而爱情已经破灭,生命之火自然也就熄灭了。悲剧死亡的体验是何
等悲壮而深刻。黛玉最后一声惨叫:“宝玉!宝玉!你好……”①即有对宝
玉绝望,又有对爱情的死不甘心。这最后死亡的惨叫中体验构造显现的正是
不能解决的爱的冲突,而这不可解决的冲突终极本身便是死亡,同时死亡又
解决了这个不可解决的冲突。死亡把冲突的不可解决性与冲突的最终解决,
如此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体验到死亡对冲突的二律背反。黛玉的死亡体
验是极为复杂的混合体验,极度的孤独、焦虑、怜悯、恐惧、崇高等体验的
集中化合,构成死亡体验。这样黛玉死亡体验成为各种悲剧体验的集合体,
丰富而深刻。从时代的世界观角度看,冲突的不可解决是黛玉爱情价值观与
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念造成的冲突。曹雪芹对死亡的悲剧体验并没有止步于世
界观的时代意义,而且还进一步构造了悲剧死亡的形而上学意义与体验。黛
玉死的直接原因便是宝玉的结婚,然而宝玉结婚却是遗失通灵宝玉。宝玉疯
癫不清,为了救宝玉让他结婚。当然为了救宝玉,也可以让他与黛玉结婚,
这是封建意识与新的生活意义之间的冲突,必然不能使他们结合。但是这种
现实社会的意识冲突,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残酷无情的无常。那通灵宝玉的
象征意义正是无常,它出现、遗失、复得,都幻化无定。它虽然不是影响宝
玉思想性格的决定因素,但却直接影响宝玉的身体与精神状态。现世的无常
人是无法改变的,无常原本正是冲突不能解决的产物。无常毁灭一切善与恶
的意义,无常本身即是虚无。然而在虚无中体验到的却是生命的存在,生命
原本就是构成意义、创造意义的意识活动。正因为虚无,生命才会是自由的
… Page 84…
存在,人才可以创造意义给本为虚无的生命,使生命具有价值,然而没有任
何生命意义是永恒的。如果生命本身具有确定不变的意义,那么体验也不可
能给生命创造新的意义,生命也不会变得丰富。生命正是给自身意义的能
力。不可解决的冲突给了生命意义诞生的园地,同时又把生命毁灭为意义的
荒园。真假有无两者是生命本质的两个方面,它们又是无法解决的冲突,如
果解决了冲突,那么就意味着生命本身的毁灭。
《红楼梦》从头到尾都流淌着悲剧的各种体验,随着人物的活动中时而
升浮,时而潜流,各种体验相通相连,汇成河流,使人从局部到整体都游动
于悲剧的体验流中,体味悲剧中的生命意义。但是小说结局出现了大转折,
宝玉“中乡魁”,贾府“沐皇恩”、“延世泽”,恢复了往日的兴盛。这似
乎是解决了悲剧冲突,因而也破坏了悲剧体验流。但这只是表面上给人的印
象,其实未必如此。首先从体验的感觉来看,尽管外部情节已是贾府恢复繁
荣,但仍然叫人感到满目凄凉,并没有当初的花团锦簇、热闹繁盛感觉,反
而透出丝丝凄惨。这种体验产生原因有三:一是贾府再次繁荣给人以无常
感,只因贾府两人乡试中举,皇帝突发“怜悯”,于是贾府便回复了往日的
景象。二是贾府的复兴与宝玉中举直接相关,但是宝玉本人却突然离家遁入
空门,这两者构成强烈冲突,更加加强了无常之感。三是全书是以宝玉的悲
剧为主线,宝玉的悲剧已经结束,最后贾政遇到宝玉之后,面前“只见白茫
茫一片旷野,并无一人”①。作为宝玉个人的悲剧而言回应了“落了片白茫
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结局。在这里显现的仍然是悲剧的毁灭体验,世上万
般都将归入毁灭的虚无,小说暗示贾府今后会从贾蔷开始走向人丁兴旺的时
代,然而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新的悲剧的开始呢。真假有无的冲突不可解决,
那么后面仍将是悲剧。小说结尾写到:“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
一梦,休笑世人痴。”②现实生活里只因为“痴”,才有了辛酸,也有了欢
乐,辛酸与欢乐的冲突中才感觉到生命的存在。人总是在悲剧性地生活,并
在悲剧性的生活中获得生命的意义。《红楼梦》是一部极高悲剧美学价值的
伟大作品。
… Page 85…
六、东方中古后期文学
1。东方中古后期文学概述
在西方各国已经进入近代中期的时候,东方各国则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