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4-医学衷中参西录-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似黯淡而非黯淡也。审病既确,遂为拟分治左右之方以治之。
生箭 六钱,桂枝尖二钱,干姜三钱,浓朴钱半,陈皮钱半,茵陈二钱。
上药六味,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方中之义∶用黄 以助肝胆之阳气,佐以桂枝之辛温,更有开通之力也。用干姜以除脾胃之湿寒,
辅以浓朴能使其热力下达。更辅以陈皮,能使其热力旁行,其热力能布 充周,脾胃之寒湿自除也。用茵
陈者,为其具有升发之性,实能打开胆管之闭塞,且其性能利湿,更与姜、桂同用,虽云苦寒而亦不觉其苦
寒也。况肝胆中寄有相火,肝胆虽凉,相火之寄者仍在,相火原为龙雷之火,不可纯投以辛热之剂以触发之,
少加茵陈,实兼有热因寒用之义也。
又治一人,时当仲秋,寒热往来,周身发黄,心中烦热,腹中又似觉寒凉,饮食不甚消化,其脉左部
弦硬,右部沉濡,心甚疑之,问其得病之由,答云,不知。因细问其平素之饮食起居,乃知因屋宇窄隘,六
七月间皆在外露宿,且其地多潮湿,夜间雾露尤多。乃恍悟此因脏腑久受潮湿,脾胃属土,土为太阴,湿郁
久则生寒,是以饮食不能消化。肝胆属木,木为少阳,湿郁久则生热,又兼有所寄之相火为之熏蒸,以致
胆管肿胀闭塞,是以胆汁妄行,溢于血中而身黄也。舌上微有白苔,知其薄受外感,侵入三焦,三焦原为手少
阳与足少阳并为游部,一气贯通,是以亦可作寒热,原当以柴胡和解之,其寒热自已,茵陈性近柴胡,同为少
阳之药,因其身发黄,遂用茵陈三钱以代柴胡,又加连翘、薄荷叶、生姜各三钱,甘草二钱,煎汤服后,周身
得汗(足少阳不宜发汗手少阳宜发汗),寒热往来愈,而发黄如故。于斯就其左右之脉寒热迥殊者,再拟一方治之。
茵陈三钱,栀子三钱,干姜三钱,白术三钱炒,浓朴二钱,
焰硝五分研细。
上六味,将前五味煎汤一大盅,乘热纳硝末融化服之。
方中之义∶用栀子、茵陈以清肝胆之热,用干姜、白术、浓朴以除脾胃之寒,药性之凉热迥然不同,
而汇为一方自能分途施治也。用焰硝者,因胆管之闭塞,恒有胆石阻隔,不能输其胆汁
于小肠,焰硝之性善消,即使胆管果有胆石,服之亦不难消融也,
三、医论
24.阳明病猪苓汤证
属性:发黄之证,多成于湿热,诸治发黄之方,皆治湿热之方也。
乃有本阳明病,其人蕴有湿热而不发黄者,自当另议治法,而阳明篇中亦曾载其治方矣。
《伤寒论》原文∶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此节所谓脉浮者,乃病入阳明,而犹连太阳之府也。盖太阳之病,在经脉浮,在府亦脉浮,此因太阳
之府蕴有实热,以致小便不利,而热之入于阳明者,不能由太阳之府分消其热下行,转上逆而累及于肺,是
以渴欲饮水也。治以猪苓汤,是仍欲由太阳之府分消其热也。
x【猪苓汤方】x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猪苓、茯苓,皆为渗淡之品,而猪苓生于枫下,得枫根阴柔之气,以其性善化阳,以治因热小便不利
者尤宜,故用之为主药。用泽泻者,因其能化水气上升以止渴,而后下降以利小便也。用滑石者,其性可
代石膏,以清阳明之实热,又能引其热自小便出也。用阿胶者,因太阳之府原与少阴相连,恐诸利水之
药或有损于少阴,故加阿胶大滋真阴之品,以助少阴之气化也。
三、医论
25.阳明病四逆汤证
属性:总计阳明篇中之病证,大抵燥而且热也,其有不燥而转湿者,此阳明之变证也。于治发黄诸方,曾发
明之矣。更有不热而反寒者,此亦阳明之变证也。夫病既寒矣,必须治以热剂,方为
对证之药,是则温热之剂,又宜讲求矣。
《伤寒论》原文∶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外感之着人,恒视人体之禀赋为转移,有如时气之流行,受病者或同室、同时,而其病之偏凉、偏热,
或迥有不同。盖人之脏腑素有积热者,外感触动之则其热益甚;其素有积寒者,外感触动
之则其寒亦益甚也。明乎此则可与论四逆汤矣。
x【四逆汤方】x甘草二两炙,干姜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干姜为温暖脾胃之主药,伍以甘草,能化其猛烈之性使之和平,更能留其温暖之力使之常久也。然
脾胃之温暖,恒赖相火之壮旺,附子色黑入肾,其非常之热力,实能补助肾中之相火,以浓脾胃温暖之本
源也。方名四逆者,诚以脾主四肢,脾胃虚寒者,其四肢常觉逆冷,服此药后,而四肢之厥逆可回也。
方中附子,注明生用,非剖取即用也。因附子之毒甚大,种附子者,将附子剖出,先以盐水浸透,至
药局中又几经泡制,然后能用,是知方中所谓附子生用者,特未用火炮熟耳。
三、医论
26.少阳病提纲及汗吐下三禁
属性:阳明之热,已入府者,不他传矣。若犹在经,而未入于府
者,仍可传于少阳。而少阳确实之部位,又须详为辨析也。夫太阳主外,阳明主里,而介于太阳、阳明之
间者,少阳也。少阳外与太阳相并则寒,内与阳明相并则热,是以少阳有病而寒热往来也。由此而论,则传经
之次第,当由太阳而少阳,由少阳而阳明,而《内经》竟谓一日巨阳(即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
少阳受之者何也?盖他手、足同名之经各有界限,独少阳主膜,人身之膜无不相通。膜有连于太阳者,皮肤
下腠理之白膜也。膜有连于阳明者,肥肉、瘦肉间之膜也。此为手少阳经以三焦为府者也(
三焦亦是膜,发源于命门,下焦为包肾络肠之膜,中焦为包脾连胃之膜,上焦为心下膈膜及心肺一系相连之膜
)。又两胁之下皆板油,包其外者亦膜也,此为足少阳之膜以胆为府者也。由此知介于太阳、阳明之间者,手少
阳也;传经在阳明之后者,足少阳也。太阳传阳明原自手少阳经过,而《伤寒论》未言及者,以其重足
经,不重手经也。总之,手、足少阳之膜原相联系,即手、足少阳之气化原相贯通,是以《内经》谓少阳
为游部(游部者,谓其中气化自手经至足经,自足经至手经游行无定也),更由此知所谓与太阳相并者,为
手少阳腠理之膜也,与阳明相并者,为足少阳板油之膜也,以其相近故能相并也。能明
乎此,即可与论少阳篇之病矣。
《伤寒论》原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伤寒论》原文∶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
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此节所言之证,乃少阳病之偏于热者也。弦细,固为少阳之脉,观提纲中谆谆以胃和、胃不和为重要
之点,想自阳明传少阳时,其外感之热仍有一半入府,而非尽传于少阳。脉虽弦细,重
按必然甚实,此原当为少阳、阳明合病也。愚遇此等证脉时,恒将
柴胡汤方中药味减半(惟人参与甘草不减),外加生石膏一两,知母五钱(此为白虎加人参汤与小柴胡汤各用一半),
则少阳之病可解,其胃中之热亦可尽清,而不至有胃不和之虞矣。此节合上节,为少阳病汗、吐、下三禁,
凡治少阳病者当切记之。
三、医论
27.少阳病小柴胡汤证
属性:《伤寒论》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此节载太阳篇)
x【小柴胡汤方】x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用小柴胡汤加减法∶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
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
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复取微汗愈;若咳者,
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x【附录】后世用小柴胡汤分量x
柴胡(八钱) 黄芩(三钱) 人参(三钱) 甘草(三钱)
清半夏(四钱) 生姜(三钱切) 大枣(四枚擘)
小柴胡证喜呕者,不必作呕吐也,但常常有欲呕之意,即为喜呕。是以愚治伤寒,遇有觉恶心而微寒热
往来者,即投以小柴胡汤,一剂而愈。此《伤寒论》所谓∶“伤寒中风,有柴胡证,
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也。
方中重用柴胡,正所以助少阳之枢转以引邪外出也。犹恐其枢转之力或弱,故又助以人参,以浓其上升
之力,则少阳之邪直能随少阳之气透膈上出矣。用半夏者,因其生当夏半,能通阴阳、和表里,且以病本
喜呕,而又升以柴胡、助以人参,少阳虽能上升,恐胃气亦因之上逆,则欲呕之证仍难愈,用半夏协同甘草、
姜、枣降胃兼以和胃也。用黄芩者,以其形原中空,故善清躯壳之热,且亦以解人参之偏热也。
小柴胡汤证,原忌发汗,其去滓重煎者,原所以减柴胡发表之力,欲其但上升而不外达也。乃太阳篇
一百零三节,服小柴胡汤后,竟有发热汗出之文,读《伤寒论》者,恒至此而生疑,注疏家亦未
见有详申其义者,今试录其原文细研究之。
《伤寒论》原文∶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服小柴胡汤,以引少阳之邪透膈上出而无事出汗,原为小柴胡汤证治法之正则。然药力之上升透膈颇难,
必赖其人之正气无伤,药借正气以营运之而后可以奏效。至误下者,足少阳之邪多散漫于手少阳三焦脂膜之
中,仍投以小柴胡汤,其散漫于手少阳者,遂可借其和解宣通之力,达于太阳而汗解矣。其留于胁下板
油中者,因误降伤气,无力上达,亦遂借径于手少阳而随之汗解,故于汗出上特加一却字,言非发其汗而却
由汗解,此乃因误下之后而使然,以明小柴胡汤原非发汗之药也。其汗时必发热蒸蒸而振者,有战而后汗
意也。盖少阳之病由汗解,原非正路,而其留于胁下之邪作汗解尤难,乃至服小柴胡汤后,本欲上透膈膜,因
下后气虚,不能由上透出,而其散漫于手少阳者,且又以同类相招,遂于蓄极之时而开旁通之路,此际几有
正气不能胜邪气之势,故汗之先必发热而振动,此小柴胡汤方中所以有人参之助也。是
以愚用此方时,于气分壮实者,恒不用人参,而于误服降药后及气虚者,则必用人参也。
人身之膜原,无处不相联系,女子之胞室亦膜也。其质原两膜相合,中为夹室,男女皆有,男以化精,女
以通经,故女子之胞室亦曰血室。当其经水初过之时,适有外感之传经者乘虚袭
入,致现少阳证病状,亦宜治以小柴胡汤,《伤寒论》中亦曾详论之矣。
《伤寒论》原文∶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
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之病既自阳明传少阳矣,间有遵少阳之法治之,其证复转阳明者,此虽仅见之证,亦宜详考治法。
《伤寒论》原文∶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喻嘉言曰∶风寒之邪,从阳明而传少阳,起先不渴,里证未具,及服小柴胡汤已,重加口渴,则邪还
阳明,而当调胃以存津液矣。然不曰攻下,而曰以法治之,意味无穷。盖少阳之寒热往来,间有渴证,倘
少阳未罢而恣言攻下,不自犯少阳之禁乎?故见少阳重转阳明之证,但云以法治之,其法维何?即发汗利小便
已,胃中躁烦,实大便难之说也。若未利其小便,则有猪苓、五苓之法,若津液热炽,又有人参白虎之法,
仲景圆机活泼,人存政举,未易言矣。
少阳证,不必皆传自阳明也。其人若胆中素有积热,偶受外感,即可口苦、心烦、寒热往来,于柴
胡汤中加生石膏、滑石、生杭芍各六钱,从小便中分消其热,服后即愈。若其左关甚有力者,生石膏可用至一
两(小柴胡汤证宜加石膏者甚多,不但此证也),自无转阳明之虞也。
小柴胡汤本为平和之剂,而当时医界恒畏用之,忌柴胡之升
提也。即名医若叶天士,亦恒于当用柴胡之处避而不用,或以青
蒿代之。诚以古今之人,禀赋实有不同,古人禀质醇浓,不忌药之升提,今人体质多上盛下虚,上焦因多有
浮热,见有服柴胡而头疼目眩者,见有服柴胡而齿龈出血者,其人若素患吐血及脑充血证者,尤所忌服。至
愚用小柴胡汤时,恒将原方为之变通,今试举治验之数案以明之。
同庄张××,少愚八岁,一方之良医也。其初习医时,曾病少阳伤寒,寒热往来,头疼发热,心中烦而
喜呕,脉象弦细,重按有力。愚为疏方调治,用柴胡四钱,黄芩、人参、甘草、半夏各三钱,大枣四枚,生
姜三大片,生石膏一两,俾煎汤一大盅服之。张××疑而问曰∶此方乃小柴胡汤外加生石膏也,按原方中分
量,柴胡半斤以一两折为今之三钱计之,当为二两四钱,复三分之,当为今之八钱,今方中他药皆用其原
分量,独柴胡减半,且又煎成一盅服之,不复去滓重煎,其故何也?弟初习医,未明医理,愿兄明以教我也!
答曰∶用古人之方,原宜因证、因时,为之变通,非可胶柱鼓瑟也。此因古今气化,略有不同,即人之禀
赋遂略有差池,是以愚用小柴胡汤时,其分量与药味,恒有所加减。夫柴胡之性,不但升提,实原兼有发
表之力,古法去滓重煎者,所以减其发表之力也。今于方中加生石膏一两以化其发表之力,即不去滓重煎,
自无发表之虞,且因未经重煎,其升提之力亦分毫无损,是以止用一半,其力即能透膈上出也。放心服之,
自无差谬。张××果信用愚言,煎服一剂,诸病皆愈。
邻村刘姓妇人,得伤寒少阳证,寒热往来无定时,心中发热,呕吐痰涎,连连不竭,脉象沉弦。为开小
柴胡汤原方,亦柴胡减半用四钱,加生石膏一两,云苓片四钱。有知医者在座,疑而问曰∶少阳经之证,未
见有连连吐粘涎不竭者,今先生用小柴胡汤,又加石膏、茯苓,将勿不但为少阳经病,或又兼他经之病
乎?答曰∶君之问诚然也,此乃少阳病而连太阴也。少阳之去路
原为太阴之经,太阴在腹为湿土之气,若与少阳相并,则湿热化合,即可多生粘涎,故于小柴胡汤中加石膏、
茯苓,以清少阳之热,即以利太阴之湿也。知医者闻之,甚为叹服。遂将此方煎服,两剂全愈。
在辽宁曾治一妇人,寒热往来,热重寒轻,夜间恒作 语,其脉沉弦有力。因忆《伤寒论》谓妇人热入
血室证,“昼日明了,暮则 语”,遂细询之,因知其初受外感三四日,月信忽来,至月信断后遂变斯证。据
所云云,知确为热入血室,是以其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