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读遍红楼 >

第1章

读遍红楼-第1章

小说: 读遍红楼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一  梦里梦外
此书系自愧而成不过实录其事
通灵宝玉:一块被幻化的顽石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
贾宝玉:前身是一块“美石”娶妻当如薛宝钗
智而通则悟娇养太过,竞酿成个盗跖习性
难得糊涂有此一说
宁荣二公的嘱托与祭宗祠茶道始于寺院
实非别书之可比仕途钻剌要精工
《红楼梦》中的一桩难解之谜皎日一照,则当误人
尤氏心内有什么“病”?误把贾芸当奸兄
看着明白人,倒都是些呆子!“齐全”在一双小脚上
一支《寄生草》,填的真妙《梦》中“老货”有男女
一日倘或乐极生悲惟智无涯
裙钗一二可齐家人名,还是人物
万不可奢华过费“宝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敏探春“兴利除弊”多君佳句清人骨
三人成众,众志成城尘梦更数几是非
题《红楼梦》诗始于脂评

卷二 文本心解
来之大智,离之天真金钗十二人何处
偶然题作木居士风情月貌败家根
玉钗重合两无缘千里东风一梦遥
相映生辉骂尽前朝不是罪
史湘云的扮相酒后口出多真言
新雨不来旧雨来惟有娇杏自侥幸
冷雨敲窗被未温银河双星遥相望
燃暖香满室如春狠毒有如乌眼鸡
焚稿事难闻花魂自比诗魂好
泪干春尽花憔悴凤尾森森半巳舒
名不可尽,春月尤妙昏惨惨似灯将灭
泪痕点点寄相思姓名中多寓褒贬
香气袭人醉寻根究底终存疑
探春读过《孟子》无为有处有还无
猫不拿耗子倒咬鸡错改一字意不同
“擒王”者必胜“王”一筹一字一句见精神
“看过会”的热闹青山掩幛碧纱厨
惊破红楼梦里心世家大族蓄优伶

卷三 家世搜奇
冷香萦遍红桥梦纳兰小字几曾知
绣虎才华,司空清誉绣虎当年此授经
自多新裁,自多妙泳楝亭佳梦已难寻
词学之良工,倚声之宗匠文采风流自有源
名出《北史》实有典画石诗化楝亭诗
书带小同开叶细家业凋零自有因
为伊消得人憔悴家散人亡各奔腾
最难解处是萦牵立此存照待商量
梦境犹自耿耿心 

卷四 校勘纠谬
一逗生百态爷“说”了才能“回”
草书误认一个近水,一个喜玉
怎么“驳老太太的回”抄漏了一个字
“梯己花”是什么“花”?一只手拍不响
都因为头上长了“草”迟暮仍惭句读师
让人怎么“握”着脸 

卷五 题咏撷英
遗才谁识补天人踏遍“红楼”觅菊香
痴情幽怨满天涯娲皇难补离恨天
可笑世人空说“梦”梦幻情尘谁解悟
多少红楼梦未醒春到红楼燕双飞
堪叹才高人不赏留得诗稿无弱词
几人参透此中禅多情种子怜顽石
七宝楼台忆旧事 

卷六 红边拾翠
《红楼梦》与北京话匡鼎说诗能解颐
双松并茂祝瑶峰狂沙吹尽始见金
傲骨凌霜伴高贤疏影寒香入梦来
惭愧天涯作客人闲情偶记“扫红”忙
芳情重奉一枝春错将《真梦》当《春梦》
千载传闻每异辞梦里梦外大观园
孤艳不争团扇宠 

卷七 朝花夕拾
芳卿家住芙蓉城觅得佳句寄情思
新妇并非皆新娶劝君莫学真事隐
可恨同时不相识续得红楼惜未传
玉立峨峨背不驼狗尾续貂也须论
追踪觅画话真伪姹紫嫣红说红楼
究根求源终虚话妙笔集艳有芳芬
寻求全不费功夫石床花梦人同艳

卷八 东邻来风
东邻自有爱红人丹青彩画为谁作
书翰件件红楼情喜逢雅集有短章
红楼隔海有知音相思遥指海云黄
扶桑谈红榴遗稿海客琴樽结墨缘
海客琴樽两无缘 

卷九 版本珍闻
跋舒元炜序本《红楼梦》旧时真本轶闻多
书山深处藏佳本抛砖引玉待高贤
白下又见“红楼梦”开卷有益话不虚

作者简介
    胡文彬,祖籍山东黄县(今龙口市),1939年10月生于辽宁省盖平县九区瓦盆窑村(今归大石桥市黄土岭乡)。1956
年随父母从农村进入城市,中学毕业后于1961年入吉林大学历史系读书,1966年毕业。1968年入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辑工
作20年,1987年2 月转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后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平生酷爱《红楼梦》,沉酣一梦,久而不觉,痴而
不悟。近年著有《冷眼看红楼》、《红楼梦人物谈》、《(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数种。而今步入古稀之年,仍然
以书为伴,聊遣愚衷。现任《红楼梦学刊》常务编委,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研究员。

内容简介
     本书是知名红学大家胡文彬先生遍读红楼,沉酣一梦的沧海遗珠之作,共分十四卷,170 余篇。既有妙趣横生的典故溯源,亦有严谨细正的
校勘纠谬,梦里梦外,深入浅出,以小见大,浑然天成。字句皆有出处,嬉笑全成文章,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渊博的知
识和敏捷的才思。尤其在红学喧嚣尘上、各路诸侯纷纷来分一杯羹的今天,这样一部细致、严密而又引人入胜的红学著
作,继承并展现着一切真正做学问者应有的务实、严谨、有理有据的优秀品德,当成为一代红学研究的典范。

卷首 
絮语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永恒的魅力举世公认。令人困惑的是,二百年后的今日,这部伟大
作品却被某些人视为中国谜语大全,视为可以任由宰割的羔羊,使《红楼梦》失去了血肉,成了一堆没有尊严的骷髅。
这是中国学术的悲哀,也是民族尊严的悲哀!在面对嘈杂喧嚣的“红学”热的时刻,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有责任感的《
红楼梦》的读者不能不叩问:《红楼梦》究竟有没有自己的审美价值?红学是学术研究还是玩杂耍?进而叩问:我们的
学人究竟要向那些渴求知识的大众们普及什么样的“知识”——是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还是毒素超标的瓜果梨桃。这
既不是什么危言耸听,更不是有意去苛责某些“名家”,而是现实逼迫人们必须冷静地去思考,从高分贝的喧嚣中警醒,
细心地去辨识那些“食品”的优劣与真伪。这种“制造”出来的“学术公共空间”让人们望而生畏,进而生厌!我生性
愚拙,智商一般。但我记得哲人说过:“大道无术,克世在诚。”做人做事,都应该如此,惟此才能对得起那个大写的
“人”字。数十年来,我作为一个《红楼梦》的热心读者,悉心阅读这部人生的科教书。它使我认识了几千年宗法制度
下的中国历史,同时透过那诗情画意般的“镜子”看到了人生的艰难与辛酸,也看到了一个人的脆弱与无奈。逃离固然
是一种选择,但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正因如此,我爱《红楼梦》,也记下我每一次阅读时的心灵感光。然而,我并不
敢大言不惭地说自己真正读懂了《红楼梦》,更不敢去枉担那个被一些人羡慕的“红学家”的虚名。我永远是《红楼梦
》的一个忠实的读者!我喜欢读短文,同时鞭策自己用短小的文字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我知道这样的文字在今日的某
些“大家”的眼里算不上是“学术”,但只要读者大众认为有益于他们的阅读,那么我也就问心无愧了。古人云:聚沙
成塔,集腋成裘。本书就是在这一种心境下一点一滴地写出来,奉献给广大读者,希望广大读者喜欢。同时也希望读者
批评、指教。青山在,人未老!
2005年10月16日
写于京华饮水堂东窗下

祭曹雪芹逝世二百四十周年文
    维公元2003年10月14日,岁在癸未玄月寒露后五日,嘉岁吉辰,举国红学代表百余人齐集北京宣南大观园,公祭中
华伟大作家曹公雪芹逝世240 周年。余以敬仰之情躬逢盛典,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特为文以祭曰:呜呼!曹公雪芹,
遥想当年,籍甚芳誊。原本汉人,掳为奴隶,沦落入旗,世代包衣。忆昔公之高祖振彦从龙入关,军功显赫,变泰发迹。
至公之曾祖玺始,久驻江南,三代四人,父亡子继,织造罔替,恩隆嘉惠,萱瑞崇锡!噫!公生不逢时,繁华瞬息,广
陵梦散,白下成忆。家遭突变,归旗还籍。十七间半,崇文旧寓。奈何时乖命蹇,运败无彩。告贷无门,燕市悲慽。 衣
食无计,离群索居。庐结西郊,衡门茅篱。绳床瓦灶,冷巷雨凄。然则公生而禀山川灵秀,丰神迥异,傲骨嶙峋,雄辩
不羁。卖画沽酒,一洗胸臆。举家食粥,一病无医。霜剑凌弱,风刀相逼。年未五旬,魂归太虚。时在壬午,梦断除夕。
哀哉雪芹,甲子四复,《梦》在人去。日月同悲,天地共泣!呜呼!曹公雪芹,补天之才,为世所弃。壮志难酬,托之
橡笔。梦觉红楼,血凝泪聚。十年辛苦,经天纬地。千古情痴,石头为记。笔力通神,传之美誉:情者无价,仁者无敌,
旷世栋才,惟公伟奇!呜呼哀哉!尚飨!

附记:是日,余参加公祭活动,面聆时贤高论,不胜唏嘘。归来灯下凝思神往,撰此一文,聊表缅怀之情云尔!
  
 
此书系自愧而成
——《红楼梦》作者的“负罪”感
    在韦勒克(Rene Wellek )和华伦(Austin Warren )合著的《文学论——文学研究方法论》一书中有如下一段文
字:“艺术作品最显而易见的原因便是它的创作者——作家。因此,对于作家个性和生活的说明,便成为了一种最古老
的最完备的文学研究方法。”毫无疑问,这一见解也适于用来观察《红楼梦》与他的作者曹雪芹的个性与生活。因此,
读《红楼梦》不能不仔细品味卷首那篇“楔子”。这是文本中最直接和最完备的第一手材料。将这“楔子”读懂、读透,
对于我们认识这部充满“雾障”的奇著会有许多帮助。“楔子”不长,两次采用作者的“自云”,当是作者的“原话”。
我们将作者的“原话”略加概括,告诉我们的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1 )作者生长在一个上承“天恩”下承“祖德”
的世家大族里,曾经过着“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繁华生活。他曾受到“父兄”的教育和“师友规训”,有着很
好的文化教养。(2 )作者成年之后,家道突然中落,致使他不得过着“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困顿生活。这种天壤
之别的变化使他“一枝无成,半生潦倒”。在他的内心里产生“实愧则有余”——即一种强烈的“负罪”感。(3 )因
此,这位“废人”立志要把“当日”所见天下之女子“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不因自己的“不肖”而使闺阁精英泯灭,
并以此“悦世之目,破人愁闷”。(4 )作者自云其创作方法,是“借通灵之说”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
书中所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最早阅读过《红楼梦》(《石头记》)的脂砚斋等人,对作者的
“自愧”深怀同情,并不断在批语中指出来。例如正文中写到“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八个字时批道:“八字便是作者
一生惭恨。”在“无材可去补苍天”之下又批道:“书中本旨。”在“枉入红尘若许年”之下批道:“惭愧之言,呜咽
如闻。”最长的一条眉批是批在“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上。批云:八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
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墨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故
批者总结道:“此书系自愧而成!”(见第12回)从作者“自云”到脂批批者,告诉我们作者的“自愧”不是“自弃”。
曹雪芹同他同时代的知识精英们相比较,其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从“自愧”中得到反省,找到“愧余”之后所用以表达
自己人生体验的最佳形式和巧妙的方法。他的“自愧”成了他创作《红楼梦》的一种强烈的愿望和强大的动力,为中华
民族文化宝库留下这部永远说不完的《红楼梦》!我们读完《红楼梦》,深切感受到了作者那种强烈的“自愧”意识,
但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启示是作者把“自愧”升华成一种高尚的道德感和时代的责任感。他歌颂了应该歌颂的闺阁精英,
鞭挞了那个宗法制度所滋生的种种罪恶,揭示了那个制度必将灭亡的命运。他对每一个不幸的悲剧命运表达出无限的同
情和不平。这一切说明了一个真理,即任何时代的作家都必须保持与时代对话的渴望,绝不能失去把握社会历史的能力。
没有责任感、道德感的作家,必然是高高在上,以精英自诩,从而远离社会、远离时代,将自己融入琐碎的欲望之中,
自然也就失去了作家的灵魂和自尊。近几年来,媒体开始关注“诺贝尔文学奖”,不断发问:“为什么不发给中国的作
家?”“什么时候中国作家能够获得此项殊荣?”……但我们却很少有人去反省本身是否有“自愧”意识,很少有人沉
下心来用十年辛苦磨出一“剑”。金钱、名利、欲望不仅仅可以腐蚀那些政治人物,或者是那些缺少知识的芸芸众生,
它同样可以腐蚀那些人们曾经寄予厚望的作家。高楼大厦,灯红酒绿,固然可以让人们享受人生,它也可以消磨人的意
志。茅椽蓬牖,瓦灶绳床,虽然清贫了一些,但却激励人的斗志,去实现人生的价值。曹雪芹的“自愧”,为今日的中
国作家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2005年11月12日
  
 
通灵宝玉:一块被幻化的顽石
——《红楼梦》“楔子”的解读(之一)
  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记得第8回所写的“比通灵”的故事。故事是从宝玉到梨香院宝钗房中开始:宝钗“一面又问老太太姨娘安,别的姐妹都好,一面看宝玉头上戴着缧丝嵌宝紫金冠……另外有那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宝钗因笑说道:
  “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
  据宝钗所见,这“玉”的正面镌刻“仙寿恒昌、莫失莫忘”八个字,背后是“一除邪祟 二疗冤疾 三知祸福”十二个字。
  贾宝玉整天带着的“通灵宝玉”形状、光泽、大小、文字,一一呈现在大家面前。那么这块“宝玉”又是从何处而来呢?小说特别指出:“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出则既明,我们再读第1回前的“楔子”,不仅可知道“那块顽石”的来历,而且还可以了解它是如何成就了今日的“幻相”。
  “楔子”中道:“谁知此石自煅炼,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这是一块虽经煅炼却被遗弃的石头。但是它凡心偶炽,静极思动,苦求一僧一道携到人间“享受享受”。
  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
  这段僧道与弃石的“对话”非常重要:(1)“通灵宝玉”的“本相”原是一块无材补天的“弃石”,其质蠢而又无奇贵之处,只能够作人的“踮脚”石。(2)“通灵宝玉”是僧道“大施佛法”之后的“幻相”——“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变成的“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3)僧道已说明“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石归山下无灵气。(4)“顽石”——“通灵宝玉”是趁神瑛侍者投胎之时被僧道“将此蠢物夹带于中”来到人间,而成为贾宝玉脖子上挂的“通灵宝玉”。将这过程简化一下,即可成以下图式:石头——锻炼后的灵物石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