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艺术史-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视发射。1929年,英国伦敦试播了无声电视,首先播放的是戏剧节目。1930
年用有声图象。第一次播放的电视剧是皮蓝得娄的 《嘴里叼花的人》,宣告
电视正式诞生。40年代到50年代,欧洲电视跳出试验的阶段而走向普及。
中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受到一定影响,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都很快
地得到恢复,并成为电影之后的“第九艺术”。开始时,单本剧形式的故事
片为多,很快就出现了系列剧等形式。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马加诺(1921—),
他被誉为意大利的“电机系列剧之父”,代表作有《珠宝岛》、《一个美国
的悲剧》、《一群小女人》等。他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电视导演。英国、法国、
德国等都是欧洲的电视大国,电视艺术的起步早,成就突出。英国电视连续
剧 《加冕街典礼》,长达1144集,连续播映15年。前苏联的电视艺术也很
兴旺,著名代表有埃夫罗斯、列兹尼科夫、别梁耶夫、查哈罗夫、佛缅科等
人。苏联的电视艺术理论研究也很有成就,代表有萨巴什尼科娃等人。并有
《论电视剧》、《第三次诞生 (电视剧的发展道路)》等。
… Page 99…
3。亚洲的电影、电视
亚洲的电影、电视在当代有较大的发展。突出的当推中国、日本和印度。
(1)中国电影
中国的电影、电视由于政治原因,分为大陆、台湾、香港三部分,各部
分都有不同的特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三年解放战争,中国大陆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国大陆的电影是以现实主义占主流地位的电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前,爱国的进步的革命的电影艺术家,拍摄了现实主义精神强烈的影片,
代表作品有金山的《松花江上》(1947)、史东山的《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
沈浮的《万家灯火》(1948)、蔡楚生和郑君里的《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等。这些影片从现实出发,表现人民的苦难和斗争、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腐
朽,暗示光明的未来。其中《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抗日战争时期一户人家的
悲欢离合,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一部分人挥霍无度,一部分人挣扎在死亡线
上,从强烈的对比中,激发观众痛恨当时社会的黑暗的情绪,促进人们去寻
求别样的新生活,这部影片被认为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成熟的标志。此外,
喜剧片《假凤虚凰》(1947)也有特色,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到国外观
众喜爱的一部影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电影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但由于抗美援朝战
争的爆发、与前苏联关系的紧张、自然灾难、特别是“左”的路线的干扰,
中国电影也历尽坎坷,直到80年代才真正插上腾飞的翅膀,迎来了繁花似锦
的局面。
50年代初期,成荫根据歌剧《钢筋铁骨》改编导演的《钢铁战士》(1950);
王滨、水华根据同名歌剧改编、导演的《白毛女》(1950)在1951年的国际
电影节上获得“和平奖”和“特别荣誉奖”,为新中国的电影赢得了荣誉。
但经过批判电影《武训传》,特别是1957年“反右派”的沉重打击,电影一
度萎缩,经过政策调整,电影艺术重又获得生机,到6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
出现了喜人的高潮,代表性的作品有《林则徐》(1959)、《青春之歌》(1959)、
《风暴》(1959)、《林家铺子》(1959)、《老兵新传》(1959)、《五
朵金花》(1959)、《红旗谱》(1960)等。这时期的电影题材广阔,样式
较多,除故事片外,还有传记片、动画片、戏曲片、歌剧片等等。
60年代中期的一场文化革命,整整十年间,电影除少数两三部故事片
外,简直是一片荒漠。1976年后,中国电影迅速得到恢复,进入了蓬勃发展
的新阶段。这个时期里,不仅传统的电影获得长足的进步,而且许多中青年
电影导演,在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手法,积极
探索电影的新途径,也有很大收获。中国电影出现了多风格、多样式的新的
局面,有揭露左的路线造成的灾难,并对以往发生的事情进行深刻反思,展
示历史教训的影片,如《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天云山传奇》
等;有追溯历史,表现重大革命斗争题材的影片,如《西安事变》、《大决
战》、《开国大典》等;有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社会问题的影片,如《人到
中年》、《代理市长》;有人物传记性的影片,如《孙中山》、《廖仲恺》;
有反映改革后的变化的影片,如《喜盈门》、《月亮湾的笑声》;有反映青
年、妇女题材的影片,如《小字辈》、《甜蜜的事业》、《独身女人》;有
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如《阿Q正传》、《骆驼祥子》、《子夜》等。
… Page 100…
新时期的电影基本主流是现实主义,但是在风格、样式上都趋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样式,从《小花》开始,就掀起了探索现代主义电影手法的尝试,
如《见习律师》,尝试长境头电影理论,还有一些电影尝试写人的潜意识,
运用意识流,以展示人的内心活动。喜剧片有了大的突破,如《咱们的牛百
岁》。武术片曾兴起过热潮,如《武林志》、《少林寺》等。中国的“西部
片”,如《黄土地》、《老井》、《红高粱》等,也曾引起过较大的轰动。
一批颇有中国风格的美术片,在国际上频频得奖。
港台电影也各有特色
香港在现当代成为东方有名的金融、商业中心之一。香港电影发展较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上海的大批电影工作者涌入香港,推动了香港电影的发
展,生产过不少有社会内容的影片。50年代流行戏曲艺术片、武侠片及家庭
伦理道德题材的影片。如以广东民间传统英雄黄飞鸿为题材的影片,仅 50
年代就拍了62部武侠片。70年代后,功夫片的数量急剧上升,几乎风靡世
界。80年代以来,除功夫片外,轻松的喜剧片也大有市场。此外,警匪片、
言情片也不少。香港电影的产量大,平均年产量在200部以上。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由于特殊的原因,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到50年代,电影的成就极少。60年代才进入繁荣期。主要作品有胡金铨的
《侠女》,获1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70年代,台湾电影进一步发展,
较好的作品有《八百壮士》、《笕桥英烈传》、《英烈千秋》、《汪洋中的
一条船》、《又见阿郎》、《家在台北》、《小城故事》等。80年代最有意
义的影片是反映思乡寻根的影片,如《原乡人》、《香火》等以及表现现实
生活的“新电影”,如《小华的故事》、《海滩的一天》、《我这样过了一
生》等。
(2)日本电影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国之一,最后以失败告终,并受国际监管。
日本的电影因受战争的破坏和物质匮乏的影响,直到1949年才走上复兴的道
路。在这复兴初期,最有成就的当推木下惠介的《破鼓》(1949)和黑泽明
的《罗生门》(1950)。《破鼓》是讽刺喜剧,为日本的电影发展开拓了新
的道路。
黑泽明(1910— )是日本进步电影艺术家。能编能导。他的《无愧于
我们的青春》 (1946)是部反军国主义的作品,被评为当年十部最佳影片之
一。《罗生门》被认为是日本电影的杰作,充分显示了黑泽明表现人的激情、
特性和组织戏剧冲突的才华,他吸收世界电影的经验,打破日本电影的传统
模式,很有创造性。获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和奥斯卡多项奖,为日
本电影争得了国际声誉。他的《影子武士》,1980年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
他的作品甚多,除上述影片外,还有《姿三四郎》、《野狗》、《丑闻》、
《弋武士》、《保镖》、《电车声》等。1971年获南斯拉夫红旗勋章,1984
年获法国政府的荣誉勋章。
战后日本文化界要求民主、独立的愿望强烈,受到美国占领军和电影垄
断集团的压制,1948年爆发了东宝公司的大罢工,许多导演愤而离开大公
司,组织各种制片合作社,形成了独立制片的形式。日本的“新现实主义”
就是伴随“东宝事件”而崛起的电影流派。其代表人物和作品有:山本萨夫
的《没有太阳的街》(1954)、龟井文夫的《活下去总是好的》(1956)、
新藤兼人的《原子弹下的孤儿》(1952)、山村聪的《蟹工船》(1953)、
… Page 101…
今井正的 《暗无天日》(1956)等,这些影片抨击社会的不公,揭示社会问
题,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彩。
50年代,日本出现太阳族电影。太阳族指战后出生的一批没有理想、胡
打瞎闹又对什么都不满意的青少年。反映这批人生活的电影便是太阳族电
影,宣扬无目的的暴力和无节制的性冲动,格调不高,如流云一般很快地消
失了。
60年代后,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出现了少有的繁荣现象。似乎电影将
有大发展,但由于电视的普及,电影受到很大的冲击,反而出现了萎缩的形
势。这段时期活跃日本影坛的两部分人的成就最突出:一是50年代已成熟的
艺术家;一是这个时期涌现的新秀。前者的代表人物为山本萨夫(1913—
1983),他以现实主义的风格,连续导演了一系列表现重大政治事件的影片,
如《战争与人》(1970—1973)、《华丽家族》(1974)、《金环蚀》(1975)
等。他的《不毛之地》(1976)以飞机买卖中的贪污受贿为题材,在震动日
本的洛克希德事件前就写好剧本,当此事件刚被揭露出来时,影片也发行上
映了,因揭露日本的政界、财界内幕既及时、又深刻,引起巨大轰动。他这
时期的代表作还有《皇帝不在的八月》(1977)、《啊,野麦岭》(1978)
都获得成功。
新崛起的代表人物有大岛渚 (1932— )、山田洋次(1931— )、熊
井启 (1930— )等人。熊井启遵循的是写实主义的道路,他自编自导的第
一部影片《帝国银行事件·死囚》(1964)就是根据真实事件写成的。《日
本列岛》 (1965)也是写实之作。他以卖身到南洋的日本妇女悲惨遭遇为题
材,拍摄的影片 《望乡》(1974)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他还有爱
情片《忍川》(1972)及历史片《天平之甍》(1980)等。山田洋次也是现
实主义风格的艺术家。他的《家族》(1970)、《故乡》(1572)、《幸福
的黄手帕》等,都以能较好地反映社会生活受人重视。他的系列喜剧片《男
人难当》,以主人公寅次郎的生活为线索,既揭示他身上的弱点,又旁及社
会的不良现象。从1969年以来,已拍了36部,别说在日本,在世界电影史
上也是一个创举。大岛渚是日本“新浪潮派”的代表人物。他以表现现代青
年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描写变态心理见长,代表作有《爱与希望的街》(1959)、
《青春残酷物语》(1960)、《绞刑》(1968)、《新宿小偷日记》(1969)、
《夏之妹》(1971)、《爱的亡灵》(1978)。《感官王国》在1976年戛纳
电影节上放映时,还引起强烈反响,获得导演奖。
80年代以来,日本电影发展的势头较为强劲。电影题材的开拓以及表现
手法的更新都有较为明显的进展。内容和形式的民族化也成为较明显的趋
势。主要作品有降旗康量的《车站》(1981)、市川宴的《细雪》(1983)、
深作欣二的《上海浮沉记》(1984)、柳町光男的《火祭》(1985)等。1985
年,日本首次举办了第一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相米慎二《台风俱乐
部》 (1985),采用长镜头遥拍的手法,刻划中学生在台风经过时的复杂心
理,颇有创造性,获得东京电影节的青年导演奖。日本逐步成为东方电影大
国之一,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
(3)印度电影
印度是当代世界电影大国之一
印度电影发展较早,30年代末40年代初,孟买、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
都变成为电影中心,并建有电影学校,出产三种题材、形式和风格都各具特
… Page 102…
色的影片,这也是当代印度电影生产的基本格局框架。这三大中心及其它电
影基地到1985年,年生产影片达912部,自1971年以来,连续14年中,影
片生产的数量都占世界首位。
印度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更加衰落,印度
人民长期坚持民族解放运动,到1947年,终于获得自治,1950年独立,建
立共和国。伴随着民族解放运动而诞生的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就出现了第一批成果。代表是阿巴斯导演的《大地之子》(1946)、森达
拉姆的《柯棣华医生的不朽事迹》(1946)。
50年代,印度电影家不甘为娱乐片吞噬,进步艺术家仍坚持现实主义的
道路。罗伊 (1911—1966)拍摄了《两亩地》,揭露资本主义势力迫使农民
走上了悲惨的道路。该片上演后引起轰动,在第二年的戛纳电影节和卡罗维
发利电影节上获奖。一批年轻的导演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启发下,掀
起了“新电影”运动。代表人物是雷伊和森。雷伊(1921— )曾去欧洲,
当过法国著名导演雷诺阿的助手。回国后,致力于反映印度现实社会和政治
问题的影片,拍摄了“阿普三部曲“(包括《道路之歌》(1955)、《不可
征服的人》(1956)、《阿普的世界》(1959)),获戛纳电影节奖。森(1923
— )的作品着重表现社会现实的题材,揭露印度的贫困、剥削和动乱等。
代表作有 《舒姆先生》(1969)、《加尔各答—71年》等等。森和卡乌尔于
1965年发表了“新电影宣言”,强调要打破印度影片的模式,接近生活,反
映现实,采用多拍外景等方法以降低成本。60年代,既是印度现实主义电影
取得成果的时期,也是娱乐片等丧失社会倾向的影片的再度产生的时期。到
70年代,印度政局动荡不稳,社会矛盾激烈,人们往往对眼前的一切感到无
能为力,往往在幻想中寻求暂时的安慰。于是,电影商人为迎合群众的心理,
大拍歌舞片、言情片、武打片,如情节紧张的三部曲:《星星之火》(1975)、
《时间的隔阂》(1980)、《命运》(1981)、《围墙》(1975)及灾难片
《火车火车》(1979)等。但是,“新电影”运动所代表的关注现实的电影
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一批更年轻的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