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令合天道。)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一者。奇也。阳也。故应天。二者。偶也。
阴也。故应地。三者。参也。故应人。因三才而三之则为九。以应九野。九野者。九州分野。上应天之二十八宿也。朱
永年曰。天以应皮。地以应肉。人以应血脉。一部之中。有皮。有肉。有血脉。有合于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
九野。是为九九八十一也。)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人有三部。部有三
候者。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也。决死生者。观其形气。别其阴阳。调其血脉。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也。
处百病者。表里阴阳。寒热虚实之为病也。调虚实者。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也。除邪疾者。去血脉。除邪风也。)帝
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
真。(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是以一身之中有三部。一部之中。而各有天地人。不知三部者。阴
阳不别。天地不分。以实为虚。以邪为真。绝人长命。予人夭殃。故必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乃以为刺法之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在额两分。上循于顶。足太阳膀胱脉也。太阳为诸阳主气。故主上部天。)上部地。两颊之动
脉。(在鼻两旁。近于巨 之分。足阳明胃脉也。二阳之气而主土。故为上部地。)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在耳前曲车下
陷中。手太阳小肠脉也。夫心主血而小肠为之使。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脉也。故主上部人。此阳气之在上也。朱永年曰。
天主气。足太阳为诸阳主气也。地应肉。足阳明胃土之主肌肉也。人主血脉。手太阳与少阴相为表里也。)中部天。手太
阴也。(两手气口之动脉。手太阴脉也。五脏之应天者肺。然脏为阴。故主中部天。徐公遐曰。中部天。故能主周身之气。)
中部地。手阳明也。(在大指次指歧骨间。合谷之分。动应于手。手阳明大肠脉也。阳明居中土。故主中部地。)中部人
手少阴也。(在锐骨端之动脉。手少阴心脉也。三以应人。人主血脉。心藏血脉之气。故主中部人。)下部天。足厥阴也。
(在毛际外。气冲下。五里之分。动应于手。足厥阴肝脉也。厥阴为阴中之少阳。主春生之气。故主下部天。)下部地。
足少阴也。(在足内踝后。太溪之分。动脉应手。足少阴肾脉也。肾为牝脏而居下。故主下部地。)下部人。足太阴也。
(在鱼腹上越筋间。箕门之分。动脉应手。足太阴脾脉也。脾为阴脏而居中。故主下部人。)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
肾。人以候脾胃之气。(此以下部之三候。以候膈下之三神脏焉。徐公遐问曰。上部地。以候阳明之气。奚复以下部地而
候胃气耶。曰。所谓阳明者。胃之悍气。上冲于头。循咽上走空窍。下客主人。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
者也。所谓胃气者。乃水谷柔和之气。与阳热 悍之气有别。故以下部之脾脉候之。细参本经。及灵枢伤寒诸经。其义
自明矣。然荣卫气血。皆由胃气之所资生。故复以脾脉兼候胃气。曰。脾之本脉。亦可候胃气耶。曰。脾与胃以膜相运。
雌雄相应耳。是以仲景以胃脉之趺阳。而候脾气。岐伯以脾脉之箕门。兼候胃气。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帝曰。中部之
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肺属干金而主气。故天以候肺。
心主血脉而居肺之下。故人以候心。胸中。膻中也。宗气之所聚也。宗气者。阳明水谷之所资生。故地以候胸中之气。
此以中部之三候。以候膈上之二神脏。中土之二形脏焉。张二中曰。地以候胸中之气者。言中部之候。亦兼候阳明之胃
气也。今始知三部之中。而皆有阳明之胃气焉。张兆璜曰。太阳之脉下入缺盆。络肺贯膈。故以候胸中。)帝曰。上部以
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太阳为诸阳主气。
其经脉上额交巅。会于脑。出于项。故天以候头角之气。足阳明之气。胃腑之所生也。其经脉起于鼻交 中。上入齿中。
还出挟口环唇下。故地以候口齿之气。手太阳者。少阴心脏之府也。其经脉上目锐 。入耳中。为听宫。故人以候耳目
之气。此以膺喉头首。以候三形脏焉。盖阳藏之气在上也。朱永年曰。阳明之脉。起于鼻交 中。手太阳之脉。抵鼻。
是上部之三候。以候耳目口鼻之七窍者也。所谓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也。合腰尻下窍。共为九窍。故曰。其气九
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按针解篇曰。人齿面目应星。盖谓人面有七孔。以应七星也。)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
(三部之中。而有九候。)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九候之中。而各有三焉。)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
野。九野为九藏。(兼三才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者。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左胁应春分。左
手应立夏。膺喉头首应夏至。右手应立秋。右胁应秋分。右足应立冬。腰尻下窍应冬至。六腑膈下三脏应中州。凡此九
者。以候脏腑阴阳之气。故九野为九藏。按星书。立春应天文箕尾分野。禹贡冀州之域。春分应天文心房分野。禹贡徐
州之域。立夏应天文翼轸分野。禹贡荆州之域。夏至应天文井鬼分野。禹贡雍州之域。立秋应天文参井分野。禹贡梁州
之域。秋分应天文奎娄分野。禹贡兖州之域。立冬应天文危室分野。禹贡青州之域。冬至应天文斗牛分野。禹贡扬州之
域。中州应天文张柳分理。禹贡豫州之域。故以身形应九野。九野而合九藏。九藏外通九窍。九野外合九州。而皆通乎
天气。是以兼三才而三之。为九九之数。下经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即此义也。)
故神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神藏者。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也。形藏者。胃与大肠小肠膀胱。
藏有形之物也。夫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是五脏之神。由肠胃
津液之所生也。胃主化水谷之津液。大肠主津。小肠主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故以四腑为形脏。而人之阴阳气血。
肌肉经脉。皆由此九藏之所生也。)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夭、死色也。言五脏之神气。由形藏之资生。五
色之外荣。由五脏之所发。此以九藏九候之气。而复归重于五脏之神气焉。)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
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候者。候三部九候之脉
而刺之也。肥人者。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其气涩以迟。刺此者。宜深而留之。瘦人者。皮薄色少。血清气滑。易脱于
气。易损于血。刺此者。宜浅而疾之。实者。邪气盛也。虚者。精气夺也。宜泻者。迎而夺之。宜补者。追而济之。去
血脉者。除菀陈也。盖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然后泻有余。补不足。无问其病之可否。必候其气至和平。
而后乃出其针也。)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夫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
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针经曰。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盖形瘦
者。正气衰也。脉大者。病气进也。胸中多气者。气胜形也。气胜形者。邪气盛而正气脱也。)形气相得者生。(天之生
命。所以立形定气。形气和平。是为相得。)参伍不调者病。(此即独大独小独疾独徐之意。此总言其不调者病。下节分
言之。以知病之所在。)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皆相失者。非止于参伍不调矣。此脏腑阴阳之气皆病。故死。)上下左
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夫脉之来去。随气降升。是以九候之相应。上下若一。如参舂者。言脉之上至下去。左至
右去。有如舂者之参差。彼上而此下也。此因邪病甚。而正为邪伤故也。)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如参舂者。只
言其来去之参差。相失不可数者。并其至数之错乱。此邪病更甚。而正气将脱。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
死。(中部天主气。中部人主血。中部地主胸中之宗气。夫上下左右之脉。交相应者。血气之循环也。脏腑之脉。得胃气
而至于手太阴者。宗气之所通也。如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藏相失者。不得中焦之血气以资养。故死。)中部之候。相减
者死。(上节论失其旋转相生之机。此言中焦之生原化薄。)目内陷者死。(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上节言中焦之根本衰
微。此复言脏腑之精气消灭。)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
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夫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如一部独异。即知病之所在。而随证治之。
大小者。脉之体象也。疾迟者。脉之气数也。寒热者。三部皮肤之寒热也。陷下者。沉陷而不起也。针经曰。上下左右。
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此候生
阳之气。以知病之死生也。诸阳气者。太阳之所主也。根结篇曰。太阳为开。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
之足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肤宛焦而弱也。是以知病之所在。而又当候太阳之气焉。卫气篇曰。足太阳之本。在
跟上五寸中。而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按承山乃足太阳穴。
在外踝上七寸。故以左手于病者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是在承山之以下矣。庶右手于病者足上当踝而弹之。盖以左手
取脉。庶右手得以在下而弹。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是更过踝上五寸。而及于承山矣。故曰踝上以下。必先
按而在久。踝上者。谓去踝五寸以上。而及于承山。以下者。谓承山以下。而至去踝五寸之间。盖以左手之三指。于踝
上五寸。承山以下。以候太阳之气。以察病之死生。故下文曰。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盖九针之要。
候气为先。足太阳为诸阳主气也。)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应去
声蠕而宣切。蠕蠕微动貌。气之和也。其应疾而中手浑浑然者。急疾而太过也。徐徐然者。气之不及也。故皆主病。)其
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生气绝于下。故不能上应也。)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是以者。承上文而言。脱肉者。
皮肉宛焦而弱也。身不去者。开折而暴病留于身也。言正气虚而肉脱。邪留于身而不去者死也。)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太
阳之气者。论先天之少阳。荣卫气血者。乃后天水谷之精气。中部乍数乍疏者。中焦之生气欲绝也。)其脉代而钩者。病
在络脉。(夫血脉生于心而输于脾。代乃脾脉。钩乃心脉。此复申明候足上中部者。候中下二焦之生气。如病在络脉者。
其脉代而钩也。)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
也。(夫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是以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不应。是天地人之
气。失其一矣。故主病。二候后不应。是三部之中。失其二矣。故主病甚。三候后不应。是三者皆失。故主病危。)察其
腑脏。以知死生之期。(腑为阳。脏为阴。知阳者。知病之所从来。知阴者。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
知经脉之死生出入。而后知病脉之所从来。详经脉别论。真脏脉见者。胜死。(真脏脉见者。至其所胜克之日时而死。)
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此复结上文。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足太阳之气绝也。足太阳主
筋。阳气者。柔则养筋。是以太阳气绝。筋挛急而足不可屈伸。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为目上刚。脉系绝。故死必戴
眼。张二中云。足不可屈伸。太阳之气绝也。死必戴眼。太阳之脉绝也。)帝曰。冬阴夏阳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脉。
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此复问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按九
针论曰。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盖言冬至之子。阴之极也。阴极而一
阳初生。阴气始下。夏至之午。阳之极也。阳极而一阴初生。阳气始下。是阴阳之气。分于子午也。至春分之时。阳气
直上。阴气直下。秋分之时。阴气直上。阳气直下。是阴阳离别也。寒热者。阴阳之气也。阴阳分别。而复有交合。故
寒与热争。而两气相搏也。此言三部九候之中。有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之气。若九候之脉皆沉细。而绝无阳气之和。此为
阴而主冬。故死于夜半之子。如盛躁喘数。而无阴气之和。此为阳而主夏。故死于日中之午。皆阴阳偏绝之为害也。)是
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
者。日乘四季死。(是故者。承上文而言也。寒热病者。阴阳相乘。而为寒为热也。本经云。因于露风。乃生寒热。病风
者。亦为寒热病也。平旦日夕。系阴阳两分之时。寒热者。乃阴阳两伤之病。是以应时而死。热中热病者。阳盛之极。
故死于日中之午。病水者。阴寒之邪。故死于夜半之中。土位中央。王于四季。其脉乍疏乍数。乍疾乍迟。乃土气败而
不能灌溉四脏。故死于辰戌丑未之时也。)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形归气。气生形。形气已败。血脉虽调犹死。
意言七诊之死。因气而见于脉。非血脉之为病也。故下文云。其脉候亦败者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七诊
者。谓沉细悬绝。盛躁喘数。寒热。热中。病风。病水。土绝于四季也。九候皆从者。谓上下若一。无独大独小也。)所
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此言七诊者。乃阴阳之气。自相分离。是以应时而
死。若因邪病而有似乎七诊者。不死也。风气之病。病风也。病风而阴阳相离。期以日夕死。如病风而阴阳和平。九候
若一。不死也。经月之病。病水也。病水而沉细悬绝。期以夜半死。病水而阴阳和平。九候皆从。不死也。盖言七诊之
死。死于阴阳分离。不因邪病。而有应时之死也。)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此复申明七诊之
病。以脉候为凭。盖脉者病气之见。胃不输精。故胃败而其脉亦败者。病气而脉亦从之俱病也。脉病则其胃败者。其声
哕。胃气逆而上也。逆则九候必绝。将死之脉也。)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