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第39章

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39章

小说: 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以下复论心肝脾肾。各有所因。而自成痿 也。胞络者。胞之大络。即冲脉也。冲脉起于胞中。为十二经脉之海。 
心主血脉。是以胞络绝则心气虚而内动矣。阳气、心气也。心为阳中之太阳。故曰阳气。未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 
悲哀太甚。则神志俱悲而上下之气不交矣。是以胞络绝而阳气内动。心气动则心下崩而数溲血矣。)故本病曰。大经空虚。 
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本病、即本经第七十三篇之本病论。大经、胞之大络也。胞乃血室。中焦之汁。奉心化赤。流溢 
于中。从冲脉而上循背里者。贯于脉中。循腹右上行者。至胸中而散于脉外。充肤热肉。生毫毛。是胞络之血。半行于 
脉中。半行于皮腠。脉外之血少。则为肌痹。脉内之血少。则为脉痿。是溲崩之血。从大经而下。先伤皮肤气分之血。 
而复及于经脉之中。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按皮肤之血。卧则归肝。五脏生成篇曰。人卧血归于肝。 
正此血也。故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再按男子络唇口而生髭须。女子月事以时下者。肝经冲脉之血也。是以 
崩溲或大吐衄而不致于死。若心主脉中之血。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坏判矣。)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 
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此论肝气自伤而发为筋痿也。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则肝气伤矣。前阴者。宗筋之所聚。足厥阴之脉。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意淫于外则欲火内动。入房太 
甚则宗筋纵弛。是以发为阴痿。及为白淫。白淫者。欲火盛而淫精自出也。)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下 
经、即以下七十三篇之本病论。今遗亡矣。言本篇所论筋痿者。又生于所愿不遂而伤肝。兼之使内入房之太甚也。)有渐 
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渐于湿 
者。清湿地气之中于下也。以水为事者。好饮水浆。湿浊之留于中也。若有湿浊之所留。而居处又兼卑下。外内相湿。 
以致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 
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此论劳倦热渴而成骨痿也。远 
行劳倦则伤肾。逢大热则暑 伤阴。渴则阴液内竭。是以阳热之气。内伐其阴。而热合于肾矣。肾者水脏。水盛则能制 
火。今阳盛阴消。水不胜火。以致骨枯髓虚。足不任用于身。而发为骨痿也。)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 
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痿病之因。皆 
缘五脏热而精液竭。不能营养于筋脉骨肉。是以有因肺热叶焦。致五脏热而成痿者。有因悲思内伤。劳倦外热。致精血 
竭而脏气热者。皆当诊之于形色也。爪者筋之应。齿者骨之余。)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论言、即本病论中之言也。帝以伯言痿病之因于脏热。当从五脏所合之皮肉筋骨以治之。如夫子言可矣。然论言治痿。 
何独取于阳明。)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阳明者。水谷血气之海。五脏 
六腑。皆受气于阳明。故为脏腑之海。宗筋者。前阴也。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诸筋皆属于节。主 
束骨而利机关。宗筋为诸筋之会。阳明所生之血气。为之润养。故诸痿独取于阳明。)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 
与阳明合于宗筋。(溪谷者。大小分肉腠理也。冲脉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渗灌于溪谷之间。 
与阳明合于宗筋。是以宦者去其宗筋。则伤冲任。血泻不复。而须不生。)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 
(少阴太阴阳明。冲任督脉。总会于宗筋。循腹上行。而复会于气街。气街者。腹气之街。在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间。 
乃阳明之所主。故阳明为之主。长、主也。)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带脉起于季胁。围身一周。如束带热。三阴三 
阳。十二经脉。与奇经之任督冲维。经循于上下。皆属带脉之所约束。督脉起于会阴。分三歧为任冲。而上行腹背。是 
以冲任少阴阳明。与督脉皆为联系。)故阳明虚则宗筋纵。(阳明为水谷之海。主润宗筋。阳明虚则宗筋纵。宗筋纵弛。 
不能束骨而利机关。则成痿 矣。故诸痿独取于阳明。)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阴阳经脉。皆属带脉之所约束。如 
带脉不能延引。则在下之筋脉纵弛。而足痿不用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 
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帝曰。善。(伯言治痿之法。虽取阳明。而当兼取其五脏之荥俞也。各补其 
营者。补五脏之真气也。通其俞者。通利五脏之热也。调其虚实者。气虚则补之。热盛则泻之也。和其顺逆者。和其气 
之往来也。筋脉骨肉。内合五脏。五脏之气。外应四时。各以其四时受气之月。随其浅深而取之。其病已矣。按诊要经 
终篇曰。正月二月。人气在肝。三月四月。人气在脾。五月六月。人气在头。七月八月。人气在肺。九月十月。人气在 
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肾。故春刺散俞。夏刺络俞。秋刺皮肤。冬刺俞窍。春夏秋冬。各有所刺。谓各随其五脏受 
气之时月。合其浅深而取之。不必皮痿治皮。而骨痿刺骨也。) 

卷五
厥论篇第四十五
属性: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厥、逆也。气逆则乱。故发为眩仆。卒不知人。此名为厥。与中风不同。有寒热者。 
有阴有阳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阴阳二气。皆从下而上。是以寒厥热厥之因。 
由阴阳之气衰于下也。)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足下、足心也。热为阳厥。而反起于阴分。故问 
之。)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足三阳之血气。出于足 
趾之端。表者。外侧也。三阴之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若阳气胜。则阴气虚而阳往乘之。故热厥起于足下也。张 
兆璜曰。足心、足少阴经脉之所出。阴阳类论曰。三阳为表。二阴为里。盖太阳为诸阳主气。少阴为诸阴主气也。)帝曰。 
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趾而上于膝者。何也。(上节论阳胜于阴。则为热厥。而寒厥起于阴之本位。故问之。兆璜曰。阴 
阳二气。阴为之主也。)岐伯曰。阴气起于五趾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 
不从外。皆从内也。(足三阴之血气。起于五趾内侧之端。里者内侧也。集于膝下者。三阴交于踝上也。聚于膝上者。三 
阴经脉。皆循内股而上。故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兆璜曰。阴阳二气。皆起于足。是以伤寒病足经而不病手经 
也。张应略曰。阴阳六气。只合六经。足之六经。复上合于手者也。)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此下二节论寒厥热厥 
之因。寒厥因失其所藏之阳。故曰失。)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宗筋根起于胞中。内连于 
肾脏。阴阳二气。生于胃腑。输于太阴。藏于肾脏。太阴阳明。合聚于宗筋者。中焦之太阴阳明。与下焦之少阴太阳。 
中下相合。而会合于前阴之间。兆璜曰。论寒厥曰太阴阳明之所合。论热厥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阴阳二气。本于 
先天之下焦。而生于后天之中焦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 
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此言寒厥之因。因虚其所藏之阳而致之也。夫秋冬之时。阳气收藏。 
阴气外盛。此寒厥人者。因恃其质壮。过于作劳。则下气上争。不复藏于下矣。阳气上出。则阴藏之精气亦溢于下矣。 
所谓烦劳则张。精绝也。邪气者。谓阴脏水寒之邪。夫阳气藏于阴脏。精阳外出。则阴寒之邪。因从之而上矣。)气因于 
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此言气因于中焦水谷之所生。然藉下焦之气。 
为阳明釜底之燃。如秋冬之时。过于作劳。夺其阳气。争扰于上。阴寒之邪。又因而从之。则中焦所生之阳亦衰。不能 
渗营于经络矣。中下之气。不能互相资生。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兆璜曰。渗者。渗于脉外。营者。 
营于脉中。营气宗气。皆精阳之气。营行于脉中。诸阳之气。淡渗于脉外。非独卫气之行于脉外也。)帝曰。热厥何如 
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 
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于四肢也。(此言热厥之因。因伤其中焦所生之阴气也。灵枢经云。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 
先充络脉。夫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酒亦水谷悍热之液。故从卫气先行于皮肤。从皮肤而充于络脉。是不从脾气而行 
于经脉。故络脉满而经脉虚也。夫饮入于胃。其津液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于肺。通调于经脉。四布于皮毛。是从经脉而 
行于络脉。从络脉而散于皮肤。自内而外也。酒入于胃。先行于皮肤。先充于络脉。是从皮肤而入于络脉。反从外而内 
矣。不从脾气通调于经脉。则阴气虚矣。悍热之气。反从外而内。则阳气入矣。阳明乃燥热之府。藉太阴中见之阴化。 
阴气虚而阳热之气内入。则胃气不和矣。胃不和。则所生之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能营于四肢。而为热厥矣。) 此人必 
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 悍。 
肾气日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夫饮酒数醉。则悍热之气。反从外而内。而酒气聚于脾中矣。若饱以入房。则 
谷食留于胃中。脾脏不能转输其精液。而谷气聚于脾中矣。气聚于中而不得散。酒气与谷气交相侵搏。则热盛于中矣。 
中土之热。灌于四旁。故热遍于身也。入胃之饮食。不能游溢精气。下输膀胱。故内热而溺赤也。夫肾为水脏。受水谷 
之精而藏之。酒气热盛而 悍。则肾脏之精气日衰。阴气衰于下。而阳气独胜于中。故手足为之热也。 张兆璜曰。寒 
厥因失其所藏之阳。而致中气日损。热厥因伤其所生之阴。而致肾气日衰。当知中下二焦。互相资生者也。张应略曰。 
上古之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是人之所当调养者。阴阳精 
气耳。苟得其养。可同归于生长之门。苟失其养。则为暴仆卒厥。)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 
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暴不知人。卒然昏 。或仆扑也。半日气周之半。一日气行之周。)岐伯曰。阴气盛于上 
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阴气盛于上。谓中焦之阳气日损。阴气独盛于上也。阴盛于上。则下焦之阳气亦虚。阳虚于下。 
是以腹胀满也。)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下气、谓下焦之元阳。邪气、 
肾藏水寒之邪也。阳气盛于上。谓阴气虚而阳气独胜也。阳盛于上。则下气重上。下气上乘。则寒邪随之而上逆。逆则 
阳气乱于上。而卒不知人。灵枢经曰。清浊之气乱于头。则为厥逆眩仆。此论阴阳二气之并逆也。兆璜曰。前论下气 
上争。则中焦之阳气日损。阴气虚中。则下焦之肾气日衰。此复论阴气盛于上。则下气亦虚。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 
又一辙也。)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上节论阴阳二气之厥。故帝复问其经脉之厥状焉。病能者。能为 
奇恒之病也。夫奇恒之病。不应四时。多主厥逆。是以六经之厥。能为诸脉作病者。皆属奇恒。因于论厥。故列于厥论 
篇中。原属厥逆奇恒之病。故先提曰病能。而列于病能篇之前也。) 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 
仆。(巨阳、太阳也。足太阳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背挟脊。抵腰中。下贯臀。入 
中。循 内。出外踝之后。是以厥逆于上。则为首肿头痛。厥逆于下。则为足不能行。神气昏乱。则为 仆。太阳为 
诸阳主气也。此病在经而转及于气分。故曰发。)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癫狂走呼。妄言妄见。阳明之脉病也。其脉循腹里。属胃络脾。经气厥逆。故腹满胃不和。不得卧也。阳明乃燥热之 
经。其经气上出于面。故面赤而热。)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 不可以运。(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 
从耳后。入耳中。下颊车。循胸过季胁。出膝外廉。循足跗。故逆则暴聋。颊肿胁痛。足 不可以营运。)太阴之厥。则 
腹满 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 音嗔。引起也。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故厥则腹满 胀。食饮 
入胃。脾为转输。逆气在脾。故后便不利。脾不转运。则胃亦不和。是以食则呕。而不得卧也。)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 
腹满心痛。(足少阴之脉。属肾络膀胱。贯肝膈。入肺中。出络心。注胸中。循喉咙。挟舌本。经脉厥逆。而阴液不能上 
资。是以口干心痛。肺金不能通调于下。故溺赤。水火阴阳之气。上下不交。故腹满也。)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 
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 内热。(足厥阴之脉。内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故厥则少腹肿痛而腹胀。其下循阴股。 
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是以泾溲不利。阴缩而肿。肝主筋。膝者经之会。经脉厥逆。不能濡养筋骨。故好卧而屈膝。 
其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 。厥阴木火主气。荥俞厥逆。故 内肿热也。阴阳二气。皆起于足。故只论足之六经 
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厥在经脉。故当随经以治之。如经气盛者。用针泻而疏之。经 
气虚者。以针补之。不盛不虚。即于本经以和调之。名曰经刺。)太阴厥逆。 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此复论 
三阴三阳之气厥也。夫手足三阴三阳之气。五脏六腑之所生也。脏腑之气逆于内。则阴阳之气厥于外矣。故复论手足十 
二经气之厥逆也。中土之气。主溉四旁。足太阴气厥。故 为之急挛。食气入胃。浊气归心。脾气逆而不能转输其精气。 
是以心气虚而痛引于腹也。此是主脾所生之病。故当治主病之脾气焉。按首言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足五趾之 
里。是以先论足六经脉之厥状。次言阴阳二气。出中焦水谷之所生。脾主为胃行其精液。是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 
为之行气于三阳。五脏六腑。皆受气于阳明。故复论手足三阴三阳之气厥也。)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少阴之气。上与阳明相合。而主化水谷。少阴气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