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之行气于三阳。五脏六腑。皆受气于阳明。故复论手足三阴三阳之气厥也。)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少阴之气。上与阳明相合。而主化水谷。少阴气厥。以致中焦虚满而变为呕逆。上下水火之气不交。故下泄清冷也。
按呕变当作变呕。灵枢经云。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言苦寒之味。过伤少阴。转致中胃虚寒。而变为呕逆。与此节
大义相同。且有声无物曰呕。故不当作呕出变异之物解。)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挛者。
肝主筋也。腰者。肝之表也。虚满者。食气不能输精于肝也。前闭者。肝主疏泄也。肝主语。谵语者。肝气郁也。)三阴
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三阴俱逆。是阴与阳别矣。不得前后者。阴关于下也。诸阳之气。皆生于阴。
三阴俱逆。则生气绝灭。是以手足寒而三日死矣。此厥在气分。故主三日死。谓三阴之气厥绝也。若厥在经脉。则为厥
状病能。而不至于死矣。)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太阳主诸阳之气。阳气厥逆。故僵仆也。阳气上逆
则呕血。阳热在上则衄血。此太阳之气。厥逆于上。以致迫血妄行。)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
项不可以顾。(少阳主枢。是以少阳气厥。而机关为之不利也。颈项者。乃三阳阳维之会。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故机
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转行。项不可以回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少阳相火主气。火逆于内。故发为肠痈。不可
治者。谓病在气分。而痈肿在内。非针刺之可能治也。若发惊者。其毒瓦斯干脏故死。)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阳明气厥则喘。上逆则咳也。阳明之气主肌肉。故厥则身热。经云。三阳发病。主惊骇。衄血呕血者。阳明乃悍热之
气。厥气上逆。则迫血妄行。此病在气而及于经血。故皆曰善。)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太阴
厥逆。肺气逆也。肺主气。故虚满而咳。不能通布水津。故善呕沫。此是主肺所生之病。故当治主病之肺气焉。夫阴阳
之气。皆出于足。此论脏腑之气。故并及于手焉。)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心主者。手厥阴
包络之气也。手少阴者。心藏之气也。包络为君主之相火。二火并逆。将自焚矣。故为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耳聋泣
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手太阳所生病者。耳聋。小肠主液。故逆则泣出也。夫心主血脉。小肠主
液。而为心之表。小肠气逆。则津液不能营养于经脉。是以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盖腰项之间。乃脉络经俞之大
会也。)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 。治主病者。(手阳明者。肺之府也。手少阳者。手厥阴三焦也。阳明主嗌。
肺主喉。兼三焦之火气并逆。是以发喉痹而嗌肿也。阳明乃燥热之经。三焦属龙雷之火。火热并逆。故发 也。张兆
璜问曰。手之六经。独心主少阴。与阳明少阳合论者。何也。曰。天之六气。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以生人之五脏。
五脏配合五腑。是只五脏五腑。以应五方五行。五色五味。五音五数也。所谓六脏六腑者。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
而无形。合为六脏六腑。复应天之六气。是以论手心主而兼于少阴。论手阳明而合少阳也。曰手厥阴为心脏之包络。固
可合并而论。手阳明与少阳并论者。其义何居。曰三焦者。中渎之府也。中上二焦。并出于胃口。下焦别手阳明之回肠
而出。故论手阳明。而兼于少阳也。)
卷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属性: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按以下四篇论奇恒之为病。篇名病能者。言奇病之不因于四时六气。而能为
脏腑经脉作病也。疏五过论曰。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方盛衰论曰。诊有
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静。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涩寒温之意。
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盖言本经之上经。论气之通于天。下经言病之变化。临病之士。
审证辨脉。察色观形。分时候气。别正甄邪。再当比类奇恒。合之病能。诊可十全。方为得道。是以本卷一十五篇。自
热病论至厥论。论疾病之变化。而以奇恒四篇。续于其后。谓疾病变化之外。而又有奇恒之病。诊恒病之脉证。又当合
参之于病能。庶不致有五过四失之误。首论胃脘痈者。言荣卫血气。由阳明之所生。血气壅逆。则为痈肿之病。与外感
四时六淫内伤五志七情之不同也。张兆璜曰。病能者。言奇病之形能也。)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
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胃脉者。手太阴之右关脉也。人迎者。结喉两旁之动脉也。盖胃气逆。则不能
至于手太阴。而胃脉沉细矣。气逆于胃。则人迎甚盛。人迎甚盛。则热聚于胃矣。)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
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人迎者。胃之动脉也。故胃气逆。则人迎脉盛。热聚于胃口而不行。则留滞而为痈矣。)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此言胃不和而卧
不安也。夫五脏所以藏精者也。精者胃腑水谷之所生。而分走于五脏。如脏有所伤。乃精有所往而不受。则为卧不安矣。
盖五味入胃。津液各走其道。是胃腑所生之精。能分寄于五脏则安。逆留于胃。即为卧不安之病。上节论胃中气逆。则
为脘痈。此言胃腑精逆。则卧有所不安。是奇恒之道。如璇玑玉衡。神转不回。如回而不转。则失其相生之机。如有所
留阻。则为痈逆之病。故人不能少空悬其病也。张兆璜曰。夫百病之始生。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
处。而又有奇恒之病。故人不能少悬其病。玉师曰。奇恒之病。病经气之厥逆。血气生于胃腑水谷之精。故先论阳明
精气之逆。)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
中。(此言肺气逆而为病也。脏真高于肺。为五脏之华盖。朝百脉而输精于脏腑。肺气逆则气盛而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
矣。偃、仰也。奇恒阴阳中。谓玉机诸论篇中。言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也。张兆璜曰。此处提奇恒二字。)帝曰。
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此论肾气逆而为病也。夫左脉主血当沉。右脉主气当浮。今
脉不然。其所主之病安在。)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
关在肺。当腰痛也(脉合四时。故冬诊之。左右脉皆当沉紧。今左脉反浮而迟。是逆四时之气矣。肾主冬气。而又反浮
在左。故当主病在肾。颇关涉于肺。当为腰痛之病。)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
故肾为腰痛之病也。(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五脏相通。移皆有次。是水谷所生之精气。先至于手太阴。太阴肺金。相
生而顺传于肾。肾当复传之于肝。今反见浮迟之肺脉。是肾脏有病。而气反还逆之于母脏。故当主肾病之腰痛。而颇关
涉之于肺也。)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经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
此言五脏相通。虽顺传有次。然不得相生之正气。而反受母脏之寒邪。则为痈肿之病矣。)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等、
类也。痈虽同名。而为病之因。各有其类。)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灵枢痈疽篇曰。阴阳已张。因息乃行。
又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故痈肿。盖言邪客于脉络之中而为痈肿者。宜用针开除以去之。夫肾脉
上贯肝膈。肾与肝脉。皆循喉咙入颃颡。故痈肿在颈。此病因于肾也。)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肝藏之血。行于皮肤气分。如肾藏之寒邪。顺传于肝。肝气盛而血聚于皮肤之间而为痈肿者。宜石而泻之。盖石者。
砭其皮肤出血。针者。刺入经穴之中。故病在脉络者宜针。病在皮肤者宜石。是以同病异治而皆已也。张兆璜曰。陷
下者又宜灸。始言针灸而后只言针石者。盖此篇论五脏之相传。而肾藏之气已传于肝。故只宜针宜石。设或有回陷于肾
者。又当灸之。此虽不明言。盖欲人意会。读者宜潜心参究。不可轻忽一字。)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经曰。
肝移寒于心。狂。膈中。又肝病者善怒。此肝虽顺传于心。而不得相生之正气。反受肝之寒邪。寒凌心火。故为怒狂。)
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折、屈逆也。决、
流行也。本经曰。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
厥。此言肝气上逆。则阳气暴折而不得出。阳气难于流行。则肝气亦未得而治。故善怒也。)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
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心为阳中之太阳。巨阳者。心之标阳也。少阳者。肝之表气也。
夫阳明乃胃之悍气。故独动而不休。巨阳少阳不动者也。今不动之气。反动而大疾。故使人怒狂也。)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则已。(食气入胃。散精于肝。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是食入于阴。而长气于阳也。此言巨阳少阳。受气于心肝二脏之阴。肝心之气上逆。以致巨阳少
阳之动大疾。故夺其食。则阴气衰而阳动息矣。)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疾也。(夫所谓怒狂者。肝
邪上乘于心。铁乃乌金。能伐肝木。故下肝气之疾速也。)帝曰。善。有病身热懈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酒风。(此言脾气逆而为病也。夫饮酒数醉。气聚于脾中。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而四肢懈堕也。热盛
则生风。风热相搏。是以汗出如浴。而恶风少气。张兆璜曰。饮酒者。先充络脉。从络脉而反逆于脾中。在心主脉。
是从心气之传于脾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酒气聚于脾。
则不能上输于肺。而下输膀胱矣。易曰。山泽通气。泽泻服之。能行水上。如泽气之上升为云。而复下泻为雨也。术乃
山之精。得山土之气。能通散脾气于四旁。麋衔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能去风除湿者也。合三指撮者。三乃木之生
数。取制化土气之义。后饭者。复以谷气助脾也。夫奇恒之病。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今论胃腑所生之精气。以太阴
始。而顺传于肾。肾传之肝。肝传之心。心传之脾。是五脏相通。移皆有次。而又有不得偃卧腰痛颈痈诸病。是四时六
淫。七情五志之外。而有奇恒之逆传。奇恒之中。而又有顺传之奇病。故人不能虚悬其病也。按本经八十一篇。内论疾
病者。只二十有奇。而论奇恒者有十篇。当知人之生病也。多起于厥逆。)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
聚者坚也。搏者大也。(此论切求奇恒之脉法也。夫胃腑五脏之病能者。其气逆者。其脉沉细。故所谓沉之而细者。其应
手如针之细而沉也。再按而摩之。切而求之。如胃精之聚于胃。脾气之聚于脾者。其脉坚牢而不鼓也。又如肺气之盛。
肾气之上搏于肝。肝气之上搏于心者。其脉应指而大也。)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
死生也。(上经者。谓上古天真。生气通天。至六节藏象藏气法时诸篇。论人之脏腑阴阳。地之九州九野。其气皆通于天
气。下经者。谓通评虚实以下。至于脉解诸篇。论疾病之变化。金匮者。如金匮真言。脉要精微、平人气象诸篇。论脉
理之要妙。以决死生之分。藏之金匮。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故曰。金匮者。所以决死生也。按本经以七七四十九
篇。为上下经。后附论刺论穴。论五运六气。五过四失。如易之以八八六十四卦。分上下经。而后附系辞说卦诸篇之义。
张兆璜曰。按新校正云。晋皇甫士安序甲乙经云。素问亦有亡失。隋人全元起注本。亦无第七卷。唐时王冰。以天元纪
大论、五营运论、六微旨论、气交变论、五常政论、六元政纪论、至真要论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取以补所亡之卷。
是以上经下经之说。不合八十一篇之平分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揆度者。切度奇恒之脉病。奇
恒者。言奇病之异于恒常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奇者。病五脏之厥逆。
不得以四时之气应之。所谓恒者。奇恒之势。乃六十首。亦得以四时之气。而为死生之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
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揆度奇恒。所指不同。故当切求其脉理。而复度其病处。如本篇论五
脏之病能。当摩之切之。以脉求之。如太阳之肿腰椎。少阳之心胁痛。阳明之振寒。太阴之病胀。又当得其病处。而以
四时度之。)
卷五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属性: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论奇恒之府。而为奇恒之病也。五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此六者。名为奇恒之府。是以本篇之所论。有犯大寒。内至骨髓。上逆于脑之脑髓骨病。脉解篇之脉病。口苦之胆病。
九月而喑。及母腹中受惊之女子胞病。皆奇恒之府而为病也。盖此六者。地气之所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与气之通
于天。病之变化者之不同。故所谓奇病也。张兆璜曰。一因子以病母。一因母以病子。妊娠子母。性命相关。岐伯对曰。
胞之络脉绝也。(胞之络脉。胞络之脉也。绝谓阻隔不通也。盖妊至九月。胞长已足。设有碍于胞络。即使阻绝而不通。)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声音之道。在心主言。在肺主声。然
由肾间之动气。上出于舌。而后能发其音声。故曰。舌者。音声之机也。胞之络脉系于肾。足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
胞之络脉阻绝。则少阴之脉亦不通。是以舌不能发机而为喑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十月
胎出。则胞络通而音声复矣。)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刺法、谓针经内之法也。疹、病也。
言毋损其不足。益其有余。使成其病。而后复调治之。)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 石也。( 、谓针。石、砭石
也。针经曰。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
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是以身羸瘦者。不可妄用针石。此章重在有余。而兼引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