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湿居下则下焦受伤。以致生原亏损而气少。病不在上。故谷入多也。夫上焦主纳。中焦主化。邪在肺胃。则不能纳化水
谷。而谷入少矣。谷入少而反气多者。生气之原不伤也。此言气之发于下焦也。卢良侯曰。凡下病者。下行极而上。此
言下焦受病。不及中上。故曰居。)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经云。水
入于经。而血乃成。又曰。中焦之汁。奉心化赤而为血。热者。心火之气也。饮中热。则饮皆化赤而为血。故血多。脉
中之气不盛。故脉小也。风气乘于脉中。故脉大。水浆不入。则血无所资生。故血少也。此言血之生于中焦也。卢良侯
曰。经云。浅深在志。远近若一。又曰。始浅刺。以去阳分之邪。再深刺之。以去阴分之邪。按此篇帝问虚实之要。而
伯所答者。皆为邪病所伤。盖邪实则正虚矣。然取邪气之浅深。在用志之专一。故曰刺志论。张兆璜曰。邪气去则正气
自复。泻实之中。而有补虚在焉。)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夫虚者须其实。气入则实矣。实者须其虚。气出则
虚矣。此言气之开阖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虚者补之。针下热则实矣。实者泻之。针下寒则虚矣。此言阴阳
之气至也。)入实者。右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针空者。容针之空处也。凡用针之法。右手持针。左手
掐穴。方其入针泻实之时。以右手开针空以泻之。方其入针补虚之时。以左手闭针空以补之。开针空则气出。闭针空则
气入。所谓补泻之时。与气开阖之相合也。张兆璜曰。开阖者。三阳之气发于下焦。营卫者。中焦水谷之所生也。用
针取气。在于营卫。而此篇独论气出下焦。血出中焦。候下焦所生之气。出入开阖。以行补泻之法。又一法也。然三阳
之气。发原于肾脏水腑。肾主藏志。故曰刺志论。)
卷六
针解篇第五十四
属性: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按针经首篇。论九针虚实之道。而小针解有未尽之义。故帝复有此问焉。)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菀音郁。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候其阳气隆至。针下既热。乃去针也。盖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
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候其阴气隆至。针下已寒。乃去针也。盖气虚乃寒也。菀、积也。陈、久也。菀陈则除之者。去血
脉也。盖以恶血积久于脉络之中。所当除去之也。)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言诸经有盛者。皆当泻其邪。出针之时。
勿按其 。令邪气之随针而外泄也。)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徐而疾则虚
者。谓针已得气。乃徐出之。针既出穴。则速按之。使正气不泄而实。此补虚之法也。疾而徐则虚者。言邪气已至。乃
疾出之。针既出穴。则徐按之。使邪实可泄而虚。此泻实之法也。按此论与小针解不同。小针解曰。徐而疾则实者。言
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盖以针之出入分疾徐也。本篇之所谓疾徐者。论出针之疾徐。按 之
疾徐也。故名之曰针解者。解小针解之未尽也。夫刺之微在迟速疾徐。而两经各尽其妙。所谓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
道始备。)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言实与虚者。谓针下寒而气少者为虚。邪气已去也。针下热而气多者为实。正
气已复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气之虚实。若有若无。当静守其气。疾则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
(夫病有标本。先病为本。后病为标。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故当知病之先后。察其应后者后取之。应先者
先取之。)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补泻之法。当守而勿失。若有得
若有失者。是失其法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九针之用。热在头身宜 针。取分肉间气宜圆针。
取气出邪宜 针。刺痈热出血宜锋针。刺大痈出脓热宜铍针。调阴阳去瘫痹宜圆利针。去寒热痛痹宜毫针。取深邪远痹
宜长针。人气留于关节宜大针。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气来谓之开。可以迎而泻之。气去
谓之阖。可以随而补之。补泻之时。与气开阖相合。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凡针之名。各不同形
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九针之名。有 圆 锋之殊分。九针之形。有大小长短之不等。各尽其所当补泻之用而制之也。)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留针所以候气也。阴气隆至。
针下寒也。阳气已退。实者虚矣。阳气隆至。针下热也。元气已复。虚者实矣。俱当候其气至。而后乃可去针。)经气已
至。慎守勿失者。勿更改也。(针已得气。慎守而勿失。勿使其气有更改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志者。心
之所之也。病在外者宜刺浅。病在内者宜刺深。当属意病者。知所取之处也。)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刺之或浅
或深。虽有远近不同。然俱以得气为期。故其候相等无二也。)如临深渊者。不敢惰也。(行针之际。当谨慎之至。)手如
握虎者。欲其壮也。(持针如握虎。欲其坚定而不怯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患。无左右视也。(行针之道。贵在
守神。静志以观病患。以候其气。无左右视。以惑乱其神志焉。按小针解云。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
也。此篇先论守己之神。以合彼之神。所谓神乎神。耳不闻。昭然独明。若风吹云。)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下针
之法。义不容邪。故当端以正。)必正其神者。欲瞻病患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正其神者。定病患之神也。瞻病患
之目。无使其邪视。制彼之神气专一。令病者之气易行也。按以上诸节之上句。与九针篇相同。下句则与小针解各别。
盖复解九针虚实之道。以补未尽之义。)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之者。举膝分易见也。巨虚者。跷足 独陷者。
下廉者。陷下者也。(三里在膝下三寸。跗之者。足跗上之冲阳脉也。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
自三里循上廉下廉而至跗上冲阳之动脉。皆属足阳明胃经。独举此胃经而言者。言针之候气。候阳明所出之营卫也。故
针经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又曰。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
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迎而夺之而已矣。如迎夺太过。则反伤其性命。是取气在阳明。而绝命
亦在阳明矣。故特举此以令民之勿犯也。卢良侯曰。针经云。迎之五里。中道而止。本经云。三里在膝下三寸。盖三里
五里。皆阳明穴。然当先定足经而上合于手也。)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
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夫
九针之应。已详悉于针经。故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然应于人之身形。及用针之法。有未尽焉。故曰。
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是以伯所答者。与针经之多有不同。后之学人。当合而参之。针道始备。斯可以为
常法。)人皮应天。(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人皮
以应天。)人肉应地。(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
故人脉应人。按此三者。与针经之理论相同。盖天地人三者不易之道也。)人筋应时。(四时之气。皆归始春。筋乃春阳
甲木之所生。故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之发声。以备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合气者。六脏六腑。阴阳相合而为
六也。以六气之相合而应六律。卢良侯曰。律吕应十二月。六气应十二经。可分而可合者也。合则为六。故曰合气应律。)
人齿面目应星。(七者星也。人面有七窍。以应七星。灵枢经曰。天有列星。人有牙齿。)人出入气应风。(人气之行于周
身。犹风之遍于六合。)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阴阳应象大论曰。地有九野。人有九窍。九野者。九州之分野也。
人之三百六十五络。犹地之百川流注。通会于九州之间。)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
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一至五针。刺形层浅深之次序。人之声音。
由肾之所发。故五针骨也。阴阳二气。分而为三阴三阳。故六针调阴阳气。阴精七损。故当益之。八风为邪。故当除之。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故九窍节气。闭者通之。实者除而去之。此之谓九针之各有所主也。夫
圣人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盖以针应数也。是九针之道;。一
中有九。九九八十一以应律数。若谓一针在皮。六针调气。又不可与言针矣。)人心意应八风。(八风不常。而心意之
变动如之。)人气应天。(天运不息。而人气之出入如之。)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发齿耳目共六。齿又为六六之
数。而发之数不可数矣。律吕之数。推而广之。可千可万而万之外不可数矣。此又反复言之者。谓天地人之相应。通变
之无穷也。)人阴阳脉血气应地。(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水循地行。脉随气转。)人肝目应之九。(肝开窍于目。
九窍之一也。一之九者。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也。)九窍三百六十五。(六节脏象论曰。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
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士五节。以为天地久矣。是人之经脉有三百六十五穴。孙络有三百六十五穴。溪谷之分。
亦有三百六十五穴。节之交亦有三百六十五会。皆外通于九窍。内本于九脏者也。)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
应之以候发母泽。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征羽。六律有余不足应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余。九野一节俞应之以候闭节。三人
变一分人候齿泄多血少。十分角之变。五分以候缓急。六分不足。三分寒关节。第九分四时人寒温燥湿四时一应之。以
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王冰曰。此一百二十四字。蠹简烂文。义理残缺。莫可寻究。而上古书。姑且载之。以伫后之
具本也。按王冰乃隋唐时人。为唐太仆令。注素问八十一篇。年八十余。太宗幸其宅。自唐至今千有余岁。一百二十四
字中。又亡一字矣。卢良侯曰。一百二十四字。连九窍三百六十五七字在内。然其间尚有成句可意会者。惜乎蠹损之文。
不模传也。按此亦见太素卷十九。杨注已谓章句难分。)
卷六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属性:刺家不诊。听病者言。(按针经刺节真邪篇曰。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朦。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
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故曰刺家不诊。谓用针之妙。神而明之。不待诊而后知之也。按此篇无问答之辞。
而曰论者。乃伯承上章。复补论刺节篇之未尽。而后人记之也。故曰长刺节论。玉师曰。诸阳之气在头。三阴之俞在背。
病者言头痛。则知病在阳而取之头。病者言发寒热。则知病在阴而取之背。至如腹有积而取之腹。筋挛痛而取之筋。肌
肉痛而刺其肌。骨重酸而刺及骨。皆随病取刺之法。不待诊视而后知病之所在。故曰刺家不诊听病者。言此望切之外。
闻问之法也。)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此阳气大逆。故疾痛在头也。
藏、隐也。谓隐针而藏刺之也。盖头之皮肉最薄。易至于骨。故刺至骨而无伤骨。浅之而又无伤皮。盖皮者。针之道路
也。针必由皮而进。浅则伤之。深则伤骨。在浅深之间则伤肉。此言浅深在意。而头刺之更难也。能难其所难。则易其
所易矣。按灵枢刺节真邪篇。首章言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盖阳气从胸膈而上升。或逆满于胸中。或上逆于巅顶。故
曰补灵枢之未尽。而以下诸病。大义相同。)阴刺入一。旁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
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此论刺寒热之法也。治寒热者。阴刺之。阴刺之法。正入一。
旁入四。若深而专者。此病在脏。当取大脏以治之。刺大脏者。当迫于脏而刺背。盖脏俞之在背也。刺其俞而迫于脏。
则脏气与针会。而腹中之寒热去矣。与刺之要同法。发针而浅出其血焉。按灵枢官针篇曰。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
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旁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
寒厥。足踝后少阴也。今此篇以阴刺而取少阴之俞。用扬刺之法以治寒热之病。所谓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又一法也。
扬君立曰。此亦补十二节之未尽。)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腐
肿者。谓肿中肉腐。故为脓血者。刺其腐上当视其痈肿之大小而浅深之。腐肿之大者。多脓血。浅刺之而脓血易出也。
小者。毒内陷。而尚未外溃。故当深之。必端内针。以取脓血。盖恐有坏良肉。为此故当端内其针。刺至血处而止。又
按刺节真邪篇曰。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圆利针。与此论亦少有别。)病在少腹有积。刺皮HT 以下。至少腹而止。
刺侠脊两旁四椎间。刺两髂 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骼音格 音醪。此论刺少腹积之法也。HT 作盾。肌浓也。
谓下至少腹间。视皮之肌浓处。即下针取之。盖腹内有积。则外见于皮间。故循于少腹之上下。至少腹而止。是其处也。
挟脊两旁四椎间。乃膏肓穴处。肓之原在脐下也。髂为腰骨。两髂 季胁肋间。乃足少阳经脉之所循。盖少腹之积。邪
在肝肾。故取少阳之经。导积热从针下而出也。)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
踝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炅炯同。此厥阴寒疝之为病也。肝主疏泄。肝气逆。故不得大小便也。此为寒疝。故少
腹痛而上连于腹也。少腹两股及腰踝骨间。为厥阴肝脉之所循。刺而多留之。俟其尽热而病自已。)病在筋。筋挛节痛。
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此论刺筋痹之法也。诸筋皆属于节。
故筋挛节痛。病在筋者。屈而不伸。故不可行也。名曰筋痹。痹者闭也。痛也。故者因也。为因于筋。故当刺在筋。筋
在分肉间。而生于骨。故当从分肉内针。而不可中骨也。筋舒而病起。筋热而病已。即当止其针。)病在肌肤。肌肤尽痛。
名曰肌痹。伤于寒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