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阴气上逆。逆则下虚。虚则阳气相乘。而下走之。故为实矣。)帝曰。阴之生虚奈何。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
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心藏神。喜则神气散而下。肺藏气。悲则伤肺而气消。神
气消而脉空虚者。脉随气而消长也。饮食于胃。喜温而恶寒。兼之寒饮。致寒气熏满于胸中。则血泣而气去。盖荣卫血
气。皆阳明之所生也。此二节论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皆生于阴。故论在内之气。及经脉之为虚为实也。)帝曰。经言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此承上文而复论表里阴阳。有寒
热虚实之别。上节论阳在外而阴在内。然表阳之气。有虚之寒。里阴之气。有虚之热。故帝引经而复问焉。)岐伯曰。
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阳、谓诸阳之气。
经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是谓气。是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假令寒气客于外。则上焦之气
不通。而寒气独留。故寒栗也。朱永年曰。凡伤于寒。则为病热。得阳气以化热也。寒栗而不能为热者。上焦之气不通
也。)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
故内热。(此言阴虚生内热者。因中土之受伤也。夫饮食劳倦则伤脾。脾主肌肉。故形气衰少也。水谷入胃。由脾气之转
输。脾不营运。则谷气不盛矣。上焦不能宣五谷之味。下焦不能受水谷之津。胃为阳热之府。气留而不行。则热气熏于
胸中。而为内热矣。金西铭曰。上即风雨寒湿。此即饮食居处。)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
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上焦为宗气之海。宗气积于胸中。上出于肺以司呼吸。肺主气
而上合于皮毛。是以上焦通利。则充肤泽毛。有若雾露之溉。上焦不通。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而玄府不通矣。玄府、
毛窍之汗空也。毫毛之腠理闭塞。则卫气不得泄越而为热矣。)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
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厥气上逆。下焦之阴气。厥逆
于上也。阴寒之气。积于胸中而不泻。则中上二焦之阳气消。而寒气独留于上。寒则血凝泣而脉不通矣。阴盛则脉大。
血凝泣。故脉涩也。阳热去而寒独留。故中寒也。王芳侯曰。阴之生虚曰脉空虚。阴盛生寒曰血脉凝泣。盖里为阴而血
脉为阴也。)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荣。取气于卫。用
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阴与阳并者。谓表里上下阴阳相并也。血气以并者。血并于气。气并于血也。经隧、大络也。
盖五脏之神志血气。生于胃腑水谷之精。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故当取之经隧。以调
其五脏焉。夫取之经隧。调其神也。取之荣卫。调其气也。用、以也。言又当以调其形。形者。皮肤肌肉。哉者、未尽
之辞。盖言上守神。粗守形。神气固当调。而形之不可不用也。因时气之升降浮沉。而用之以多少高下。如曰以月生死
为数。此多少之谓也。如春时俞在颈项。夏时在胸胁。秋时在肩背。冬时在腰股。高下之谓也。张兆璜曰。用、取也。
形、肉也。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成此形。既已调之。神志气血。可不取之形哉。多少高下。
皆取之于形。故曰。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岐伯曰。泻实者。
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
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出。(内叶讷。上节论先调其五脏之形神气血。此复论补泻其虚实焉。虚实者。
谓并者为实。无者为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气盛者。谓所并之气。所受之邪盛也。盖候病气至而内针也。针与
气俱内者。随正气而深之也。以开其门。利其户者。开其门而伏其精气于内也。针与气俱出者。同病气俱出也。针经云。
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是以泻邪当先归伏其正气。而后引邪以出其门。则精气不伤而邪气乃下。
故外门勿闭以出其邪。摇大其针孔。如利其所出之道路。是谓大泻。切、急也。屈、降也。大气、大邪之气也。此论泻
邪之中。而兼用内正之法。)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入针出。针空四塞。精无
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
谓追之。(空叶孔。持针在手。勿置之意外。以定其迎随之意。候其呼出而内针。气出而针入。针空勿摇。使精气无从
而去。候正气方实而疾出其针。使正气内入。而针即外出。则热邪不得还入于内。内之气门已闭。则邪气布散于外。而
精气乃得存矣。针下动气。候时而至。使浅近之气。不散失于外。深远之气。来复于其间。是谓追而济之之法也。此补
正之中。兼泻散其邪。盖邪之所腠。其正乃虚也。张兆璜曰。此先追实其正气。次散其邪。再候其时而使精气来复。
迎之随之。得出入补泻之妙。而后能调其经焉。)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
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神志血气肉。五者各有虚实。故虚实有十。而皆生于五脏。三百六十五节。乃筋骨之会。十二经脉。支分三百六十五
络。而皆络于节。节有病。必被及于经脉。盖言筋骨血脉。外内之相通耳。)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脉
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五脏者。内合五行。外合脉肉筋骨。故得六腑与为表里。以应十二经脉。故五
者之虚实。止归于五脏。若经络支节。各生其虚实。则随其病处而调之。张兆璜曰。以五脏合六腑。以配十二经脉。
支分三百六十五络。与皮肉筋骨。被及相连。今各随其病之所居而调之。血气脉肉筋骨。是仍归于五脏矣。)病在脉。调
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此言六脏所主之气
血筋骨脉肉为病。各随其所在而调之。病在心包络所主之脉。即调之脉。在心脏所主之血。即调之络。在肺脏所主之气。
即调之于卫。在脾脏所主之肉。即调之分肉。在肝脏所主之筋。即调之筋。在肾脏所主之骨。即调之骨。盖五脏者。五
行之所生也。故先言其五脏。地之五行。化生六气。六气之中有二火。一合心脏之阳火。一合包络之阴火。共为六脏。
得六腑与为表里。以应十二筋脉。以合血气脉肉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 针药熨。(燔音烦 叶
翠入声。上章论五脏之气不和。以致外合之血气筋骨为病。各随其处而调之。今复论风雨寒湿为病于脉肉筋骨之间。而
各有取刺之法也。按灵枢官针篇曰。九曰 刺。 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又曰。刺寒痹之法。刺布衣者。以火 之。
刺大人者。以药熨之。盖阳受之风雨寒湿。客于脉肉筋骨之间。皆能为痹。故当以燔针劫刺其所病之下。而及与筋痹之
急者。若病在骨。又当用 针及药熨之。按足太阳之筋病则项筋急。名曰仲春痹。足少阳之筋病。则 筋急。名曰孟春
痹。足阳明之筋病。则腹筋急。名曰季春痹。病手太阳则颈筋急。病手少阴则反折筋急。病手太阴则胁急。或为转筋。
或为反折。或为 痉。或为卵缩。皆用燔针劫劫刺。再按针经云。内有阴阳。外有阴阳。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
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然皮肉筋骨。皆能为痹。故曰。燔针劫刺其下。而复提出其筋与骨焉)病不知所痛。
两跷为上。(痛而不知其所者。当取之跷脉也。按两跷脉。起于足踝上。入阴。上循胸里。故痛在跷脉之上者。不知痛处
也。)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此痹在于肌肉而不及于经脉者。当缪刺之。按缪刺篇曰。凡痹往来。行无常者。
在分肉间。痛而刺之。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此言病在于经别
者。当巨刺也。缪刺篇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痛。如此者。必巨
刺之。巨、大也。九针论曰。八曰长针。取法于綦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盖经脉在里而入深。故当用长大之
针以取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九候、三部九候也。九候外合九窍、内合九脏。循行于上中下之三部。皆五脏
所生之血气也。此篇首论五脏所藏之神志血气。有虚有实。复总归于血气阴阳。复调之于皮肉筋骨。并取邪痹于身形跷
脉之间。然必察其九候之脉。而知病之所正。调经之道。于斯为备矣。)
卷七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属性: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缪刺者。谓病在左而取之右。病在右而取之左。如纰缪也。)岐伯对
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
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此先言邪气循序而入
于经者。则当治其经也。夫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外见于皮部。经脉内连于脏腑。邪之始客于
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则传入于孙络。盖从孙而络。络而经也。阴阳俱感者。谓皮毛气分为阳。经络血分为
阴。言五脏之血气。外充于形身。有阴而有阳也。夫十二经脉。三阴者属脏络腑。三阳者属腑络脏。而云内连五脏。散
于肠胃者。谓地之五行。以生人之五脏。三阴三阳之六气。亦由五行之所生。故凡论经脉。以五脏五行之气为主。而六
腑为其合也。极、至也。次、处也。此言邪入于经。而至于五脏之次者。不缪刺也。)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
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此言邪入于大络者。当缪刺也。孙络者。孙脉也。孙络之脉
别经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大络。大络者。脏腑之经隧也。灵枢经曰。胃之所出血气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
六腑之大络也。闭塞不通者。络脉不通也。络脉闭塞。则皮肤孙络之邪。不得入于经而流溢于大络矣。奇病者。谓病气
在左而证见于右。病气在右而证见于左。盖大络乃经脉之别。阳走阴而阴走阳者也。按此论乃大络与皮肤孙络相通。胃
腑所出之气血。从胃络而注于脏腑之大络。从大络而先行皮肤。先充络脉。从络脉而复入于经。以养五脏气。此胃气之
所由出也。至于水谷所生之津液。以资养五脏之精者。由脾脏之转输也。是津液气血。皆由水谷之所生。胃腑之所出。
而各有其道。故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以溢奇邪。以通荣卫。又曰。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大
气者。宗气也。是胃腑之宗气血气。有由经隧而先行于皮肤孙络之间。与荣卫交会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
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左注右而右注左者。因大络之左右互交。
邪随络气而流注也。经、经隧也。言脏腑之大络。与胃之经隧相通。而布于四末。盖四肢乃为诸阳之本。阳明胃气之所
生也。其气无常处者。布于四末。而散于脉外。不入于经俞。故命曰缪刺。经脉篇曰。手太阴之别。并太阴之经直入掌
中。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盖大络俱并经而行。故曰与经相干。)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
其与巨刺。何以别之。(缪刺巨刺之病。皆左右相注。故问何以别之。)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
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
缪刺。(此言邪客于经者。当巨刺也。巨、大也。谓当以长针取之。亦左取右而右取左也。夫大络之邪。由孙络之流注。
故可浅刺络脉。以取大络之气。如邪在经者。当巨刺以取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之比也。经谓十二经之别。即灵枢经别
篇之所谓足太阳之正。与足少阴之正为一合。足少阳之正。与足厥阴之正为二合。足阳明之正。与足太阴之正为三合。
手太阳之正。与手少阴之正为四合。手少阳之正。与手厥阴之正为五合。手阳明之正。与手太阴之正为六合是也。此亦
阴阳相贯。左右相交。是以左病则右盛。右病则左盛。亦有移易者。谓有病在阳经。而移入于阴经者。有病在阴经。而
移入于阳经者。故左病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络脉者。大络也。故络病者。其
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按此节分别大络与经脉。各走其道。不相交通。然为病皆左注右而右注左。俱宜缪刺者也。
故以巨刺之法。少分别之。故曰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再按灵枢经有经脉篇。论脏腑之十二经脉者也。
有经别篇。即巨刺之经也。有十五大络。即缪刺之络也。在十二经脉。则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在十五大络。十二经别。未论其缪刺巨刺之法。故补论于诸刺篇之后。名曰缪刺论。
当知灵素二经。皆黄帝之典
坟。而素问多有补灵枢之未尽者。圣人救世之婆心也。愚谓血气之生始。经脉之贯通。乃医学之根本。学人当合参灵枢。
细心体会。不可以其刺而忽之。张兆璜曰。上古之法。首重针砭。次齐药食。故有讥丹溪为一代名流。不按针刺。针刺
之道。医者不可不知。)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
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足少阴之络。名曰大钟。当踝后
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故邪客之。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无盛血
之结也。当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当缪取之。新病者。刺五日病已。)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
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 。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
取左。此新病。数日已。(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夫手少阳乃三焦相火主气。注
胸中而合。于心主包络。故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