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飞华的技术人员在没日没夜地加班。
张静君也想过重新升级一套有更强负载能力的系统,但问题是丁磊和网易已经搬到北京去了,他们顾不过来。飞华咨询过网景、微太阳、微软,他们的要价都在几百万美元 ,飞华本来就不靠163赚钱,此时,没有理由拿出更大的资金来投入。
到1999年底,飞华又往163里面投了几百万元,从1999年3月开始,张静君就开始向上面打报告要求电信投资,由于诸多原因,一直没有批下来。
张静君们只好想出路。起初,张静君没想卖163,想通过融资的方式,将资金引进来,将163做下去。
一拨,又一拨,这一拨没见完,又来新的一拨,1999年下半年起,5·19行情和中华网的海外上市,让整个互联网概念炸了窝,而163本就是投资人追逐的对象。张静君那段时间平均每周都要至少见一拨投资人,IPO、期权制度、收购杠杆、投资顾问……诸如此类的新名词冲击着张静君的大脑。
在这些寻求投资并购合作的人中,当时新浪的沙正治给张静君的印象最深,沙正治提的策略也让张静君觉得最可靠,新浪和163合并,两个流量和影响力均在前三、而且还互补的网站将一起冲向纳斯达克市场。但很不巧的是,沙正治在1999年夏天闪电下课,这一提议被搁浅。
更致命的打击是,1999年9月,时任信息产业部部长的吴基传在两次公开场合重申了外资不能进入电信业的禁令,互联网属于电信增值业务,163又属于电信投资的互联网业务,不论从哪个角度上说,163都卖不了。
张静君一下子就傻住了。163卖不了,可自己也不能把它养大,用户增长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21CN的兴起,广东省电信部门希望重新起新的品牌,挤压163。
投资人一下子消失了,只有一个人,还是不断的来找张静君喝茶,这个人就是王兟。王兟是张静君当时在的飞华公司的融资顾问安达信介绍过来的,此时的头衔是高盛高科技事业部的经理,高盛此时是新浪的承销商,高盛上下很看好新浪和163合并的并购重组案,王兟本人更是分外看好,他认为163是块好资产,所以,即便有禁令在前,王兟也没有退却,他一次又一次的到广州来见张静君,和她讨论看谁有可能接盘,怎么接合适一些,多少钱张静君觉得合适?
讨论来讨论去,王兟和张静君都觉得163有价值,成长性也好,既然广州飞华养不起,不如卖掉。但问题出来了,谁来买?由于当时互联网本身很难实现赢利,因此,买家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买下163后到海外上市,但既然新浪不买?谁又会买呢?搜狐不太可能,他们很想自己做一套这样的邮箱系统,而网易的可能性更不大,网易和163电子邮局之间的关系太微妙,太复杂,很难清晰。
有一天,王兟又来了,他翻来覆去的和张静君讲,既然高盛买不了,既然海外资本不能介入,能不能在国内找个有资源、有能力、又符合政策规定的买家,让这个买家先买下来,等政策松动了再让这个买家转手;王兟接着又说起自己对163的喜欢,觉得这真是好东西。张静君一下子听懂了,王兟要离开高盛,他想自己买。
163.Net和TOM跨媒体平台(2)字体 '大 中 小' 张静君定睛看了看这个出生在云南、多年留学海外,在香港工作,喜欢说笑话,有很强气场的年轻人,心中充满了疑惑。此时的王兟一脸严肃,正襟端坐,绝对不是开玩笑的事情。张静君再问了一句:你真的想买?等得到确切答复后,张静君开出5000万的条件。张静君想,王兟不可能能出得起5000万,因此,更多是吓唬王兟而已。从理智上163是要出手的,从感情上,张静君多少有些舍不得,163象张静君的女儿一样,尽管知道迟早要成为人家的媳妇,但还是无比抗拒女儿的出嫁。
想不到的是,王兟一口答应。张静君多少有些惊讶,也多少有些慌乱,她随即提出首付500万的条件 ,并要求在一周内交付。张静君在心理深处还是不想卖,她想借此逼退王兟,或者说她想看下王兟的实力。
张静君报5000万有她的道理。2000年,飞华请广州资产评估公司对163进行了资产评估,评估价是800多万元。5000万是800万的6倍,张静君觉得这个价钱很合理。另一种算法是:hotmail,1000万用户,卖了3亿美元,每个用户大概值30美金,163卖的时候180万用户,每个用户30元人民币,5000万人民币,张静君的帐没有错,问题在于她不能公器私卖,这让她丢掉了广州电信数据分局局长的帽子,不过,在回忆起当年的这段往事时,张静君虽然无比感伤,但无怨无悔。我曾和她有如下对话问:你想没有想过会丢帽子?答:想过,但没有想到会那么严重,我也想先打报告,但之前的经历告诉我,没用的。问:从局长的位置下来,父母是怎么说的?答:那年春节,回到老家,父母都基本不和我说话,主要怕提到从局长位置下来这个事情和我未来的打算,但他们又很想问,终于老父亲忍不住问我了,我基本上强忍着眼泪回答父亲的:女儿不当局长,还可以做点其他的。说完,我连忙把脸别过去,泪水禁不住流下。
一个礼拜后,王兟将500万元打到飞华的帐户上。1999年11月16号,张静君在合同上签字,以50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将163卖给了深圳新飞网,新飞网是一个王兟以他哥哥名义注册的内资公司,符合政策要求。
1999年12月15日中午12点,新飞网5000万元全部打到飞华帐上,163由飞华版权所有改为新飞网版权所有。
163的巨大访问量正是TOM所需要的,为此,TOM付出了3。7亿港币的天价进行购买,这其中虽然更多是以TOM的股票进行支付,但也付出超过6000万港币的现金支出,这笔钱应该能含盖之前王兟在163的首付款项、借款款项以及利息和后续投入的费用 。
王兟是个天才的投资人,周凯旋曾经称王兟是亚洲最好的金融工程师,此言虽然有对同僚的盛誉在其中,但王兟却真能当此言。
在TOM,对王兟来说,其实是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作为CEO拿着经理人所应该拿的薪水;另一方面,他因为163的原因,也有相当比例的TOM股票,是TOM的小股东之一,这也造成了他在TOM这个局中的特殊地位。
这种双重身份以及其以往的投资人的背景让其保持着一贯的低调。不过,一涉及跨媒体平台,就成例外。王兟认为跨媒体平台是他奉献给TOM的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型。
故事的线条很简单:纯粹网站赚钱不易,要尽快把TOM转型成跨媒体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加强TOM的广告渠道,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广告套餐服务,这些服务依托于包括网络、印刷、户外、活动及电视的跨媒体平台。基于这样的思考,TOM将与市场上占领导地位、经济收入很好的传统媒体(比如一些报章、杂志、电视节目、户外媒体等)合作,共同搭建一个跨媒体的平台。广告客户要打广告,TOM可以从电视、报纸到互联网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这种模式所产生的连锁效应是,TOM内部运营的现金流量会有很大的提高。
作为一个出身投资银行高盛的资本运作高手,在清晰的跨媒体平台思路指导下,王兟给出了一份令人刮目相看的清单:2000年7月,王兟出掌TOM,从母公司香港和黄接手上海美亚在线50%股权,取得在内地的网络新闻发布权;8月,与羊城报业建立策略性联盟、收购内地的体育网站鲨威体坛;9月,并购163,跻身内地十大网站之列;10月,兼并内地户外广告公司风驰广告;11月,与长城科技旗下两家公司合作开拓宽频增值服务、收购香港时事杂志《亚洲周刊》50%股权……
至此,一个覆盖网络、印刷、户外广告、活动策划等多层面的跨媒体广告平台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模样。
詹宏志来去匆匆字体 '大 中 小' 跨媒体平台虽然初见雏形,但一个很具体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怎么把这些媒体相互整合起来,让其发挥集体作战的优势?首先是寻找到一位在两岸三地都有崇高声望,同时也具备整合能力的文化名人来做跨媒体业务的操盘手,王兟很快把目光投向了詹宏志。
詹宏志,台湾著名作家、电影人、编辑及出版人。1956年生,台湾南投县人,毕业于台湾大学经济系。詹宏志是原台湾城邦出版控股集团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也是计算机家庭出版集团和城邦出版集团的创办人。
詹宏志是华文出版界第一位由文艺青年白手起家而后入主出版业、甚至一跃成为出版商领导者的奇特例子。20世纪80年代初,和所有台湾知识分子一样,詹宏志以文学青年的形象进入出版业。他为张大春的小说做过序,为陈映真的小说做过文学评论,替李寿全写过歌词,翻译并大力推介过海外的恐怖侦探小说,后任职台湾《联合报》、《中国时报》、远流出版公司、滚石唱片等,担任过总编辑、社长、发行人、董事长等多种职务。
陆续任职于各大媒体的詹宏志,在互联网兴起之际,又〃移情〃于计算机网络出版。1996年初,他创办了《PChome计算机家庭》与其他计算机杂志,并对在网络上创新与推广新观念产生兴趣,创立了Mook、Pchome等各种不同属性杂志的模式。1997年,他号召麦田、猫头鹰、商周等三家出版社成立了城邦出版集团。
2000年2月,他又创刊了华人世界第一家网络报纸《明日报》,在新闻界刮起一阵旋风,可惜因为收费机制无法建立,一年多后宣告倒闭。
詹宏志向有大手笔问世,就在明日报关闭之后不久,2001年5月14日,接受Tom.com的注资,让出PChome及Cite合并的新公司的49%股权。Tom为此投资共计3。09亿港元,包含现金及新股,其中1。3191亿港元以新股注入,Tom为此将发行2390万股新股,每股作价5。51港元,占Tom扩大股本后的0。74%;其余1。7817亿港元以现金支付。
在詹宏志个人魅力的号召下,其他出版社陆续加盟城邦集团,加上后来加入的《侬侬》杂志集团、《商业周刊》杂志集团、尖端出版集团等,城邦集团发展成为占有台湾35%的图书市场和40%的消费杂志市场的台湾重要的出版集团。
紧接着,詹宏志星夜到大陆,拜访海峡那边一家叫《电脑报》的社长陈宗周先生,意图联手做一番大事情。
陈宗周毕业于位于嘉陵江畔的重庆市四十一中。这所学校人才辈出,当少年陈宗周坐在这所名校的教室时,同学中的楷模是烈士江姐的儿子、高中部的彭云。在今天由四十一中更名的巴蜀中学的网页上,依然把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彭云与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经济学家吴敬琏等名人并列一起,他们都是校史上值得骄傲的学子。
不过,成绩优异的陈宗周不能够继续从初中升入高中,因为他的父亲是右派。1964年,16岁的陈宗周被关在了高中大门外。这一段失学的经历,使陈宗周以石油勘探队员每月40多元的工资过早步入社会。1976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很快恢复了高考制度。陈宗周兴奋地参加了1978年1月份举办的文革后的首次高考,多年来坚持自学,使得没有读过高中的他依然在高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右派子女〃的帽子使他无法进入大学。
此时的陈宗周已经30岁了,早已习惯生命中变数的他,干脆系统自学大学课程。在专业选择上,陈宗周遵从了家里的意见,选择了电子工程。科学是那个年代最大的〃时尚〃,陈宗周也终于等来了机会。1982年,陈宗周考入重庆科协,在1979年创刊的《科学爱好者》杂志社担任编辑,他在这里一待就是5年,从而熟悉了刊物经营的全过程。
转变发生于1987年。当时的重庆市科协的陈登凡部长反复邀请陈宗周去市计算机普及中心工作,5年后的1992年1月3日,陈宗周创办了《电脑报》,启动资金竟然只是他们通过开培训班挣来的2万元钱。一份西部科普小报的传奇历程开始了,一个科普传媒集团和一个传媒企业家的创业历程也同时悄悄地开始了。这份四开四版的小报,成为今天旗下拥有独资和合资的20多种科普报刊、年营业收入4。6亿元、利润6000万元的电脑报集团的原始出处。
陈宗周邀请詹宏志下榻重庆的林园前国民党党主席林森的住处,也曾为蒋介石招待当年毛泽东重庆谈判的住地,两个人本都是当世大儒,都有做大两岸三地华文出版的梦想和愿景,于是,以茶代酒,相谈甚欢。詹宏志的到来,也间接加快了TOM集团对《电脑报》的投资步伐,2004年7月,TOM集团以2亿港币注资《电脑报》,换取双方合作成立的电脑报经营有限公司49%股份。
但就在大家翘首企盼詹宏志意欲大展宏图的时候,2005年6月,却传来詹宏志辞任城邦出版控股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职,在台湾出版界引起了不小风波。
詹宏志离去后,王兟找来了贝塔斯曼中国区的CEO艾科先生负责跨媒体的整合,艾科先生是个中国通,在经营上是把好手,但并无詹宏志在两岸三地文化人中的崇高声望。打造两岸三地华文跨媒体平台终究只成南柯一梦。
王兟终究是王兟,这边看跨媒体全面整合很是困难,于是在合并的前提下,根据业态开始进行有效的拆分,其拆分的最大一个动作就是把所有互联网的业务都整合到Tom在线,然后再借互联网回暖的时候,把Tom在线拆出来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在上市前,TOM在线买下由周凯旋创办、王雷雷运营的雷霆万钧,迈出为大股东合情合理合法套现的第一步。
再之后,在整个大市还在高点的时候,TOM实行私有化,经过一系列资本运做,周凯旋从原来的超过30%的股份逐步做成自己只占10%的股份格局,剩下90%为和黄持有,TOM就此退市,周凯旋虽然没有完全套现干净,但她的大部分股份已经落袋为安了。更重要的是,TOM帐上有上百亿现金,作为股东之一的周凯旋也可以优先支配。
关于周凯旋和互联网的最后故事是TOM在线与eBay的合资,共同保护Skype进入中国 ,此举从理论上也为周凯旋获得超过16亿元的套现,买单者是著名的eBay。由于eBay的老板梅格·惠特曼也是公认的商界女强人,因此,媒体也称这两个人的握手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两个女强人的握手,虽然未必是第一第二,但至少仅仅从财富来论,都在前十。
关于周凯旋和TOM,传言最多的是她对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的收购,以当时TOM手上的现金和李嘉诚的声望,是完全有可能拿下的,但周凯旋举旗不定,她是想出又想进,犹豫之下错失所有机会。心态决定了一切。
柳传志借互联网全身而退字体 '大 中 小' 2000年3月2日,也就是李嘉诚名下,周凯旋主导的TOM在香港成功上市的第二天,柳传志在香港紧紧握了李嘉诚二儿子李泽楷的手,双方谈成的合作内容是:共同发展宽带互联网服务、制造;销售联想的NOW电脑以及通过NOW分享多媒体内容。
3月3日,当盈动与联想合作的消息传出后,联想股价一飞冲天,摸高至70港元,一个交易日的市值就暴增177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