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

第26章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第26章

小说: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哉语律仪。意律仪善哉。善哉遍律仪(遍律仪者。总叹三业)又契经说。应善守
护。应善安住眼根律仪。问此上两经意及眼根。此二律仪。以何为自性。答此二
自性。非无表色。若尔是何。颂曰。
  正知正念合  名意根律仪
  释曰。正知正念合名意根律仪者。合前二种正知正念。名意根律仪。正知是
慧。正念是念。以此念慧。能防过非。故二律仪。慧念为体。
  从此第二。约世明成就。一成就无表。二成就表。三明恶戒名。四成表无
表。就成无表中。一约世明成就。二约世成处中。三住善恶成中。且初约世明成
就者。论云。今应思择。表及无表。谁成就何。齐何时分(问也)且辨成无表律
仪不律仪。颂曰(答也。表在后文明也。此唯明无表。故言且也)。
  住别解无表  未舍恒成现
  刹那后成过  不律仪亦然
  得静虑律仪  恒成就过未
  圣初除过去  住定道成中
  释曰。前三句。明别解脱无表。次一句。明不律仪无表。次两句。明定共无
表。次一句。明道共无表。后一句。双明定道。住别解无表未舍恒成现者。别解
无表。未舍已来恒成现在。此未舍言。遍流至后定道句中。以说成就必未舍故。
刹那后成过者。此明别解脱无表初刹那后亦成过去。法后得故。成过去也。由此
初念。唯成现世。若第二念。通成二世。无法前得。不成未来。问何故无法前
得。答不随心。色势微劣故。无法前得。不律仪亦然者。此明不律仪无表。约世
成就。如别解脱戒。故言亦然。谓至未舍恶戒已来恒成现在。初刹那后。亦成过
去。得静虑律仪恒成就过未者。此明静虑戒。未舍已来恒成过去及与未来。恒成
就过者。谓余过去生。所失静虑戒。今初刹那。必还得彼过去定戒。恒成未者。
随心转色。势力强故。若未舍已来。恒成未来。圣初除过去者。谓圣所住。无漏
律仪。于初刹那苦法忍位。必成未来。不成过去。此类圣道。先未起故。过去既
无。故不说成就。若第二念。恒成过未。与定戒同也。住定道成中者。住谓现
住。中谓现在。过未中故。正在定中。说名为住。若在观位。成现在戒。名为成
中。若出观时。不成现在。以定道戒随心转故。
  从此第二。约世成处中。论云。已辨安住善恶律仪。住中云何。颂曰。
  住中有无表  初成中后二
  释曰。言住中者。谓非律非不律也有。无表者。谓此住中未必一切皆有无
表。或有无表。故标有言。若有无表。即是善戒。或是恶戒。种类所摄。初成中
后二者。住中无表初成现在。初刹那后。成过现二世也。
  从此第三。明住善恶成中。论云。住律仪不律仪。亦有成恶善无表。不设有
成就。为经几时。颂曰。
  住律不律仪  起染净无表
  初成中后二  至染净势终
  释曰。上二句。答前问。下二句。答后问。若住律仪。起染无表者。如诸苾
刍起胜烦恼。作杀缚等。住不律仪。起净无表者。如屠人等起淳净心。作礼佛
等。然此二心。未断已来。所有无表。恒时相续。故此无表。至染净势终也。初
念唯成现在。后念成过现二世。从此第二。明成表者。论云。已辨无表。成表云
何。颂曰。
  表正作成中  后成过非未
  有覆及无覆  唯成就现在
  释曰。前两句。明成善恶表。下两句。明成无记表。表正作成中者。此表谓
律不律。及处中表也。正作此表业。恒成现在。名为成中。后成过非未者。此上
表业。初刹那后。通成过去。非成未来。不随心色。势微劣故。有覆及无覆唯成
就现在者。明无记表也。唯成就现在者。谓无记表。唯法俱得。成现在世。无前
后得。不成过未。法力劣故。此无记表。性昧钝故。从他起故。唯成现在。有覆
无记等。能发之心。虽是无记。不随他起。通成三世。谓无记心。名为劣心。无
记表业。从劣心起。其力倍劣彼能起心。故表成现心成三世。有差别也。
  从此第三。明恶戒异名。论云。此不律仪。名差别者。颂曰。
  恶行恶戒业  业道不律仪
  释曰。此有五名。是不律仪名之差别。是诸智者。所呵厌故。果非爱故。立
恶行名。污净尸罗。故名恶戒。身语所造。故名为业。根本所摄。故名业道。不
禁身语。名不律仪。然业道名。唯自初念。通初后位。立余四名。
  从此第四。成表及无表。论云。或成表业。非无表等。应作四句。其事云
何。颂曰。
  成表非无表  住中劣思作
  舍未生表圣  成无表非表
  释曰。初两句。是第一句。下两句是第二句。成表非无表者。标也。住中劣
思作者。释也。住非律非不律。名为住中。谓住中人。以微劣心。造善造恶。唯
发表业。以心轻故。不发无表。舍未生表圣成无表非表者。谓经生圣住胎藏位。
表业未生。过去生者。今时已舍。故不成表。但成无表。若欲色圣。成过未定道
无表。若无色界圣。成过未道共无表。俱句者。谓住处中。重心造业。及未经
生。圣人亦成表。成无表名俱句也。俱非者。谓诸异生。住胎藏中。不成表及无
表也
  从此第三。明得戒缘别。一明得三律仪。二明时分齐。三明近住戒。四明近
事戒。五明得三戒别。从此第一明得三律仪。论云。此诸律仪。由何而得。颂
曰。
  定生得定地  彼圣得道生
  别解脱律仪  得由他教等
  释曰。定生得定地者。明得定戒也。有漏未至中间。四根本禅。及上三近分
静虑。名为定地。此定生戒。与定心俱。故得定地。得定戒也。彼圣得道生者。
明得道戒也。彼谓彼前静虑。复说圣言。简取六地。谓未至中间。四根本定。唯
此六地。有无漏道。故说圣言。简取无漏六静虑地。得彼圣道。得道生戒。与心
俱故。别解脱律仪得由他教等者。明得别解脱戒也。言他教者。从师受故。此有
二种。一从僧伽得。僧伽此云众。苾刍及尼正学。依众发戒。名从僧伽得。二依
补特伽罗得。是别人也。余勤策等。五种戒。不从众发。各从补特伽罗得。颂云
等者。毗婆沙师说。有十种得具戒法。故说等言。一由自然谓佛独觉。自然是
智。以不从师。证此智时。得具足戒。二由证入正性离生。谓憍陈如等五比丘。
见道生时。得具足戒。三由佛命善来苾刍。尔时得戒。谓耶舍等。正理论云。由
本愿力。佛威加故。四由信受佛为大师。得具足戒。谓大迦叶也。五由善巧酬
答。谓苏陀夷。年始七岁。佛问汝家在何。彼答言。三界无家。称可佛心。未满
二十。佛许僧中羯磨受戒。六由敬受八尊重法。谓大生主。梵云摩诃波阇波提。
大梵天王。名大生主。生众生多故。从梵王边。乞得以所乞处为名。佛遣阿难为
说八法。彼闻敬重。便即得戒。七由遣使。谓法授尼。此尼端正。恐路有难。不
住僧中。僧遣使尼。传法往与授戒。彼便得戒。以尼端正。别开此缘。八由持律
为第五人。边国僧少。许五人受。要须一人持律羯磨。故云第五。九由十众得。
谓于中国。十由三说归佛法僧。谓六十贤部。共集受具足戒。佛遣阿难。为说三
归。彼便得戒。如上所得别解脱律仪非必定。依表业而发。
  从此第二。明戒时分齐。一明别解脱戒。二明不律仪。今即是初戒时分齐
者。论云。又此所说。别解脱戒。应齐几时。要期而受。颂曰。
  别解脱律仪  尽寿或昼夜
  释曰。苾刍等七众。要尽形寿。唯近住戒。一昼夜受。以戒时边际但有二
种。一寿命边际。二昼夜边际。故时定尔。若依经部。或一昼夜或多昼夜。皆容
受得近住律仪。毗婆沙师言。曾无契经说过昼夜。受近住成。是故我宗。不许斯
义。
  从此第二。明恶戒时。论云。依何边际。得不律仪。颂曰。
  恶戒无昼夜  谓非如善受
  释曰。要期尽寿。造诸恶业。得不律仪。非一昼夜。谓此非如善戒受故。谓
必无有立限对师。我一昼夜受不律仪戒。此是智人所诃厌业。无对师故。无一昼
夜。要期尽寿。虽不对师。由起毕竟坏善意乐。得不律仪。
  从此第三。明近住戒。就中一明受方法。二明具八支。三明不受近事得近
住。且初明受方法者。论云。说一昼夜近住律仪。欲正受时。当云何受。颂曰。
  近住于晨旦  下座从师受
  随教说具支  离严饰昼夜
  释曰。此有七意。一于晨旦。谓受此戒。要日出时。此戒要经一昼夜故。若
旦有碍缘。斋竟亦得受。二须下座。谓在师前。居卑劣座。或蹲或跪曲躬合掌。
唯除有病。若不恭敬。不发律仪。三从师受。谓必从师。无容自受。以后若遇诸
犯戒缘。由愧戒师。能不违犯。四随教说。受此戒者。应随师教受者后说。勿前
勿俱。异此授受。二俱不成。五具足受八支。方成近住。随有所阙。近住不成。
六离严饰。憍逸处故。常严身具。不必须离。缘彼不能生憍逸故。七昼夜谓至明
旦日初出时。若不如斯依法受者。但生妙行。不得律仪。云近住者。近阿罗汉
住。以随学彼故。或近尽寿戒住。或名长养长养薄少。善根有情。令其善根渐增
长故。如有颂曰。由此能长养。自他善净心。是故薄伽梵。说此名长养。
  从此第二。明具八支。论云。何缘受此。必具八支。颂曰。
  戒不逸禁支  四一三如次
  为防诸性罪  失念及憍逸
  释曰。前两句者。离杀等四。名为戒支。防性罪故。离饮酒一。名不放逸
支。酒必放逸。犯性戒故。离涂饰等三。名禁约支。以能随顺厌离心故。下两句
者。释上立三支也。所以立第一戒支者。为防性罪故。杀生等四。名为性罪。立
第二不放逸支者。防失念故。立第三禁约支者。防憍逸故。而说此八。名八斋支
者。依经部宗。此之八种。总名为斋。别说为支。支者分也。以别成总。得支名
故。是故斋名。假而非实。如车众分(揽众分成。名为车也)。及四支军(揽象
马车步。四支成名军也)。五支散等(揽五分药。成名散也)。其车军散。三是
假名也。若萨婆多宗。离非时食是斋体。八中一故。亦斋支。所余七支。八中一
故。是斋支。非是离非时食。非斋也。
  从此第三。明不受近事。得近住。论云。为唯近事即得受近住。为余亦有受
近住耶。颂曰。
  近住余亦有  不受三归无
  释曰。余亦有者。余谓三归也。不受近事。但受三归。亦得近住故。言余亦
有。不受三归。必不得近住。故言不受三归无。或有不知要受三归。方始发戒。
或复忘误。直受近住。亦发得戒。由意乐力。发律仪故。
  从此第四。明近事戒。一明发戒时。二会经文。三明三品戒。四明三归体。
五明离邪行。六明娶妻不犯。七明离虚诳语。八明遮饮酒。此下第一。明近事律
仪。依经部宗。受三归名三归近事。后说五戒相。名五戒近事。受三归时。未发
五戒。于此五戒。随受多少。皆发得戒。若萨婆多宗。受三归竟。即发五戒。要
须五戒。方名近事。故论云。如契经说。佛告大名。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
就。归佛法僧。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此云近事)愿尊忆
持。慈悲护念。齐此名曰邬波索迦。为但受三归。即成近事。(引经起问)外国
诸师。说唯此即成(经部宗答。唯此三归。即成近事也)。迦湿弥罗国诸论师
言。离近事律仪。则非近事(有宗义也。要五戒名近事)。若尔应与此经相违
(经部难也。此大名经。但说三归。不言五戒也)此不相违。已发戒故。(有宗
答也)何时发戒(经部徵已上论文)颂曰。
  称近事发戒  说如苾刍等
  释曰。称近事发戒者。答发戒时也。大名经中。称近事言。此时发戒。谓经
云。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此时即发近事五戒。称近事等言。
便发律仪故。本求戒心。拟受五戒。故受三归。即发五戒。以经复说我从今日。
乃至命终。舍生言故。此经意。说舍杀生等。略去杀等。但说舍生。故于前时。
已发五戒。说如苾刍等者。举喻释成也。说谓经说舍杀生等。由如苾刍。一白三
羯磨竟发苾刍戒。后说四重学处者。令识相坚持。近事戒亦然。先受三归已。发
近事戒。后说舍生等。令识相坚持。是故近事。必具律仪。
  从此第二会经文。颂曰
  若皆具律仪  何言一分等
  谓约能持说
  释曰。前两句。引经难。后一句。通释也。经部师言。若具律仪。方名近
事。何故世尊言。有四种。一能学一分。(谓一戒也)。二能学少分(谓二戒
也)。三能学多分(谓三戒四戒也)四能学满分。(谓五戒也)谓约能持说者。
有宗通释也。理实近事。须具五戒。谓约能持。说一分等。能持先所受故。说能
学言。若不尔者。应言受一分等。经既不言受一分等。明知能学。约能持说。
  从此第三。明三品戒。论云。此近事等。一切律仪。何缘得成下中上品。颂
曰。
  下中上随心
  释曰。上品心受戒。得上品戒。乃至下品心受。得下品戒。故戒随心。有三
品别。由此理故。或有罗汉。成下品戒。异生成上品戒。
  从此第四。明三归体。论云。诸有归依佛法僧者。为归何等。颂曰。
  归依成佛僧  无学二种法
  及涅槃择灭  是说具三归
  释曰。归依佛者。不归佛身。但归依成佛无学法。由无学法。能成佛故。又
佛得无学法。是殊胜故。又佛得无学法。能觉悟一切故。由此三义故。归依也。
无学法者。谓佛身中。尽无生智。无漏五蕴为体。归依僧者。谓归依成僧二种
法。所谓学法。无学法。此二种法。能成四向四果僧故。故归依也。归依法者。
唯归涅槃。涅槃即择灭也。一切众生身中。所证摄灭。是善是常。寂灭一相故。
通归依。若依论主。归依佛者。非直归依佛无学法。亦归依佛身。以损生身。成
无间罪。故知佛身亦真佛体。故须归依。归依僧者。亦归僧身。以所依身是苾刍
故。故通归依。此能归依。语表为体。问归依者。何义。答是救济义。由归三
宝。解脱苦故。如世尊言。众人怖所逼。多归依诸山(山神名也)园苑及丛林
(亦神名也)孤树制多等。(孤树神。制多外道塔也)。此归依非胜。此归依非
尊。不因此归依。能解脱众苦。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于四圣谛中。恒以慧
观察知苦(苦谛)知苦集(集谛)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遣谛)趣安稳涅槃
(灭谛)此归依最胜。此归依最尊。必因此归依。能解脱众苦。是故归依。普于
一切受律仪处。为方便门。
  从此第五。明离邪行。论云。何缘世尊于余律仪处。立离非梵行。唯于近事
一律仪中。但制令其离欲邪行(离欲邪行者。自妻不非时也)颂曰。
  邪行最可呵  易离得不作
  释曰。此有三意。制欲邪行。一最可呵责。侵他妻故。感恶趣故。非非梵
行。二易远离故。谓邪行易远离。在家耽欲。离非梵行。难故不制离非梵行也。
三得不作故。谓诸圣者。于欲邪行。决定不作。得不作律仪。经生圣者。性戒成
就。虽易多生。亦不犯故。离非梵行。则不如是。谓初二圣。有自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