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

第47章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第47章

小说: 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界。起神通用。麟觉能于三千世界。佛能于无数世界。神通自在。未曾由加行曾
修离染得者。此明五通于无始来。若未曾得。由加行得。曾已串习。由离染得。
念住初三身他心三余四者。念住分别。初之三通。唯身念住。缘色起故。他心智
通。唯三念住。不知色故。无身念住。所余宿住。及漏尽通。四念住摄。谓缘五
蕴一切法故。天眼耳无记者。天眼耳二通。无记性摄。以二通体是眼耳识相应慧
故。谓眼耳识。生得善者。非异地起。若色界生得。不能生定。今此二通。与定
相生。故二通体。唯无记性。四无记中。通果无记。余四通唯善者。除天眼天
耳。所余四通性皆是善。
  从此第二。辨三明。论云。如契经说。无学三明。彼于六通。以何为性。颂
曰。
  第五二六明  治三际愚故
  后真二假说  学有闇非明
  释曰。第五二六明者。第五宿住通。是第一宿住智证明。第二天眼通。是第
二死生智证明。第六漏尽通。是第三漏尽智证明。治三际愚故者。于六通中。唯
三名明。谓能对治三际愚故。宿住智明。治前后愚。死生智明。治后际愚。漏尽
智明。治中际愚。后真二假说者。此三明中。后漏尽明。容有是真。通无漏故。
前二名明。但是假说。以有漏故。学有闇非明者。有学身中。虽有宿住及死生
智。不名明者。以彼身中有闇惑故。
  从此第三。明三示导。论云。契经说有三种示导。彼于六通以何为体。颂
曰。
  第一四六导  教诫导为尊
  定由通所成  引利乐果故
  释曰。第一四六导者。第一神境通。名第一神变示导。第四他心通。名第二
记心示导。第六漏尽通。名第三教诫示导。能示能导。得示导名故。教诫导为尊
者。三示导中。教诫示导。最为尊胜。定由通所成者。教诫示导。定由第六漏尽
通。成故最为尊。前二示导。咒药亦成。非定由通故。非胜也。如有咒术。名健
驮利(此云持地也)持此便能。腾空自在。复有咒术。名伊刹尼(此云观察)持
此便能。知他心念。引利乐果故者。教诫示导。以能如实方便说法。故能令他引
当利益果(人天果也)及安乐果(涅余果也)前二示导。无此胜能。由是故教诫
最为尊胜也。
  从此第四。别明神境。就中二。一正明神境。二明能所化。且正明神境者。
论云。神境二言。为目何义。颂曰。
  神体谓等持  境二谓行化
  行三意势佛  运身胜解通
  化二谓欲色  四二外处性
  此各有二种  谓似自他身
  释曰。神体谓等持者。神名所目。唯胜等持。由此能为神变事故。境二谓行
化者。神变名境。境有二种。一行二化。行三意势佛运身胜解通者。释行境也。
行有三种。一者运身。谓乘空行犹如飞鸟。二者胜解。谓极远方作近思惟便能速
至。三者意势。谓极远方举心即至。此势如意。得意势名。意势唯佛。运身胜
解。亦通二乘。化二谓欲色四二外处性者。释化境也。化有二种。一欲界化。二
色界化。欲界化四。谓四外处。色。香。味。触。名欲界化。色界化。二所谓色
触。名色界化。以色界中无香味故。此各有二种谓似自他身者。此二界化。各有
二种。一似自身化。二似他身化。身在欲界。化有四种。谓作欲界自他二化。及
作色界自他二化。身在色界。化亦有四种。如欲界说。故总成八。
  从此第二。明能所化。论云。化作化事。为即是通(答也)不尔。云何(徵
也)是通之果(答此能化心从神境通。能化生是通果也)此有几种。差别云何。
颂曰。
  能化心十四  定果二至五
  如所依定得  从净自生二
  化事由自地  语通由自下
  化身与化主  语必俱非佛
  先立愿留身  后起余心语
  有死留坚体 余说无留义  
  初多心一化 成满此相违 
  修得无记摄  余得通三性
  释曰。能化心十四定果二至五者。从神境通。生变化心。总有十四。谓初定
果有二。二定果有三。三定果有四。第四定果有五。且依初禅。有二化心。一欲
界摄。谓初禅。作欲界化也。二初禅摄。谓初禅作初禅化也。第二静虑有三化
心。二种如前。加第二禅化也。第三静虑。有四化心。三种如前。加第三禅化。
第四静虑。有五化心。四种如前加第四禅化。诸果化心。依自上地。必无依下。
如初禅化。依初禅名自。依二禅等。名之为上。二禅等化。不依初禅。故无依
下。下地定心。不生上果。者。谓势力劣故。如所依定得者。如得初禅定。必得
初禅化。乃至得第四禅定。必得第四定化。以果化心与所依定。俱时得故。从净
自生二者。净者善静虑也。自者化心也。此能化心。一从净生。二从自生。又此
化心。能生二心。谓生净心。及生化心。谓从静虑。起能化心。此心必无直出观
义。且从净定。地起化初心。此后后化心。从自类化心。生最后化心。还生净
定。故此化心。从二心生。能生二心。化事由自地者。化前境事。由自地心。如
化四境是欲化心。化初禅境。是初禅化心。必无异地化心生起异地化事故。语通
由自下者。化所发语。通自下心。谓欲初禅。化所发言。此言必是自地心起。依
二禅等化。所发言。此必依下地心发。谓二禅等。无寻伺故。无发语心。起下初
禅心。而发语也。化身与经主语必俱非佛者。若一化主。起多化身。要化主语
时。诸所化方语。言音诠表。一切皆同故。有伽陀颂曰。一切主语时。诸所化皆
语。一化主若默。诸所化亦然。佛则不尔。与所化语。容不俱时。言音所诠。亦
容有别。以佛定力不思议故。问发语心起。化心已无。应无化身。化如何语。答
颂言先立愿留身。后起余心语。谓先愿力。留所化身。后起余心。发语表业。故
虽化语二心不同。而依化身。亦得发语。有死留坚体者。有说愿力。留所化身。
亦得死后。如大迦叶留骨锁身至慈尊世。唯坚实体。可得久留。即骨锁身。名坚
实也。谓简肉等。余说无留义者。有余师说。无有留身得至死后。迦叶留者。天
神扶持。非愿力也。初多心一化成满此相违者。初起化事。由多化心。方能化作
一所化事。后若成满。与此相违。但一化心。即能化作众多化事。修得无记摄
者。此前十四。能变化化心。从定修生。无记性摄。四无记中。通果无记也。余
得通三性者。余生得等。能变化心。即通三性如鬼神等所有化心。或善或恶。或
是无记。
  从此第五。别释眼耳。论云。天眼耳言。为目何义。颂曰。
  天眼耳谓根  即定地净色
  恒同分无缺  取障细远等
  释曰。天眼耳者。谓眼耳通依四静虑。所生净色。眼耳二根。见色闻声。名
天眼耳。此名天者。定地摄故。天眼有三。一者生得谓生天中。二者修得即前所
说。三者似天谓由业得。如轮王鬼神。及中有等。唯有修得天眼耳根。恒是同
分。又无缺坏。能取被障细远等。诸方色声。故有颂曰。肉眼于诸方。被障细远
色。无能见功用。天眼见无遗。
  从此第六。明五通种类。论云。前说化心修得等异。神境等五亦有异耶(问
也)亦有(答也)云何(徵也)颂曰。
  神境五修生  咒药业成故
  他心修生咒  又加占相成
  三修生业成  除修皆三性
  人唯无生得  地狱初能知
  释曰。初五句明通种类。次一句三性分别。后两句约趣通局。神境通类总有
五种。一者修得。二者生得。三者咒得。四者药得。五者业得。他心智通类有四
种。一者修得。二者生得。三者咒得。四者占相。所余天眼。天耳。宿住。三通
唯有三种。谓修。生。业。此五通中。神境等三。若修得者。唯是善性。天眼天
耳。是无记性。除修得外。余生得等。皆通三性。人中都无生得通者。余皆容
有。于地狱趣。初受生时。有生得他心智及宿住智。知过去等。苦受逼已。更无
所知。若修得通。唯人天趣。能入定故。生得除人。通余四趣。皆有生得。咒药
二种。通人天鬼趣。占相唯人也。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七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八
  释曰。心一境性名之为定。此品广明故名分别。就此品中。总分三段。一明
定功德。二明正法住世。三明造论宗旨。就明定中二。一明所依诸定。二明能依
功德。就明诸定中分为四段。一明四静虑。二明四无色定。三明八等至。四明诸
等持。此下第一明四静虑。论云。已说诸智所成功德。余性功德。今次当辨。于
中先辨所依止定。且诸定内静虑云何。颂曰。
  静虑四各二  于中生已说
  定谓善一境  并伴五蕴性
  初具伺喜乐  后渐离前支
  释曰。静虑四各二者。四种静虑。各有二种。一生静虑。二定静虑。于中生
已说者。于二静虑中四种静虑体。世间品已说。谓世间品。说色界中有十七天。
是生静虑也。定谓善一境并伴五蕴性者。定静虑体。谓唯善性。心一境性。克体
言之。以善等持。为自性故。若并助伴。五蕴为体(有色蕴者定共戒也)问何等
名心一境性。答谓能令心专注一所缘。问何等名静虑。答由定寂静。能审虑故。
虑体是慧。定有静用。及生慧虑。故名静虑。问无色等持。亦能静虑。应名静
虑。答无色等持。不名静虑。谓就胜义。立静虑名。色界定胜。独名静虑。如世
间说发光名日。萤烛虽光不得名日。问何故色界定。独名为胜。答一谓诸等持
内。摄十八支。二止观均行。最能审虑。三名现法乐住。四名乐通行。故色界
定。独名静虑。问色界染定。宁得此名。答由彼亦能邪审虑故。世尊亦说有恶静
虑。问心一境性。是静虑体。依何相立初二三四。答颂言初具伺喜乐后渐离前
支。谓初定内。具伺喜乐。名初静虑。后之三定。渐离前支。谓唯离伺。有喜乐
支。立第二静虑。若离伺喜。唯有乐支。立第三静虑。具离三种。立第四静虑。
故一境性。分为四种。
  从此第二。明无色定。论云。已辨静虑。无色云何。颂曰。
  无色亦如是  四蕴离下地
  并上三近分  总名除色想
  无色谓无色  后色起从心
  空无边等三  名从加行立
  非想非非想  昧劣故立名
  释曰。无色亦如是者。无色定体四。各有二种。生无色体。世品已说。定无
色体。亦善性摄。心一境性。与色界同故言如是。四蕴者。然助伴体。唯有四
蕴。彼无色故。除色蕴也。离下地者。辨差别也。虽一境性体相无差别。离下地
生。故分四种。离第四静虑生。立空无边处名。离空处生。立识无边处。离识处
生。立无所有处。离无所有处生。立非想非非想处。并上三近分总名除色想者。
前四根本。无色。并上三无色。近分。此七总名除去色想空处近分。未得此名。
缘下地色。有色想故。无色谓无色者。无色界中。谓无色故。立无色名。依大众
部。化地部等。无色界中。许有色法。以色微故。立无色名。问无色多劫。色相
续断。后没生下。色从何生。答颂言后色起从心者。谓昔所起。色异熟因。熏习
在心。功能今熟。是故今色从彼心。生此是论主依经部释也。空无边等三名从加
行立者。谓修定前起加行位。厌色境故。作胜解想。思无边空加行成时。名空无
边处。又于加行中。厌无边空。起胜解想。思无边识。加行成时。名识无边处。
又于加行中。厌无边识。起胜解想。舍诸所有。寂然而住。加行成时。名无所有
处。非想非非想。昧劣故立名者。立第四名。由想昧劣。谓无下地明慧胜想。得
非想名。有昧劣想。名非非想。故约彼处想昧劣故。当体立名。名非非想。前三
无色。约加行立。第四非想。约当体立。
  从此第三。明八等至。就中二。一总明。二别明。且总明八等至者。论云。
已辨无色云何等至。颂曰。
  此本等至八  前七各有三
  谓味净无漏  后味净二种
  味谓爱相应  净谓世间善
  此即所味着  无漏谓出世
  释曰。此本等至八者。此四静虑。四无色。地根本等至。总有八种。前七各
有三谓味净无漏者。于前七地。各具有三。一味等至。谓爱相应。爱能味着。故
名为味。由定与彼爱相应故。定得味名。二净等至。谓世善定。与无贪等诸白净
法。相应起故。定得净名。三无漏等至。谓出世定。后味净二种者。后是有顶
地。有二种等至。谓味与净想昧劣故。无无漏也。味谓爱相应者。释味定也。爱
名为味。定与爱相应。故名味定。净谓世间善者。释净定也。此即所味著者。此
净等至。是前味定。所味着境。谓净定灭彼味定生。缘已灭净。深生爱着。无漏
谓出世者。爱不缘故。非所味着。
  从此第四。别明八等至。就中有二。一明静虑支。二明净等至。前中分六。
一明静虑支数。二明支体。三明染无支。四明名不动。五明生受有异。六明起下
心。且第一明静虑支数者。论云。于四静虑。各有几支。颂曰。
  静虑初五支  寻伺喜乐定
  第二有四支  内净喜乐定
  第三具五支  舍念慧乐定
  第四有四支  舍念中受定
  释曰。唯净无漏。四静虑中。有十八支。初静虑中。具有五支。一寻。二
伺。三喜。四乐。五等持。第二静虑中唯四支。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等
持。第三静虑。具有五支。一行舍(解云。是大善地中舍故。名行舍也)二正
念。三正慧。四乐受。五等持(前二是轻安乐。此乐受乐)第四静虑。唯有四
支。一行舍清净。二念清净(离八灾患。得清净名。下文释也)三非苦乐受。
(此是颂文中受)四等持。问何故初二静虑立轻安。不立行舍。后二静虑立行
舍。不立轻安。答第三定舍极喜。第四定舍极乐。故立行舍。初二既不立行舍。
故立轻安。问信通诸地。何故唯于第二静虑。立信为支。答随起增上净信。必依
大喜。第二静虑。有胜喜故。立内净支。问慧通诸地。何故第三定。独立慧为
支。答彼有乐受。为耽此乐。不欣上地。对治此故。立正慧支。问念通诸地。何
故三四定。独立念为支。答此第三定。为第二定胜喜漂溺。若第四定。为第三定
胜乐留碍。由为下地所留难故。于自地染。不能出离。是故世尊劝住正念。问何
故初三静虑。等具五支。二四静虑。等具四支。答欲界诸恶。难断难可破。难可
越度故。初静虑须具五支。第二静虑有极重喜。难断难破难可越度故。第三定建
立五支。初及第三无如是事。故于二四。唯立四支。又解为欲随顺超定法故。谓
从五支定超入五支定。复从支四定。超入四支定。以支等者。易可超越。
  从此第二。明支体性者。论云。静虑支名既有十八。于中实事总有几种。颂
曰。
  此实事十一  初二乐轻安
  内净即信根  喜即是喜受
  释曰。名虽十八。实体十一。谓初五支。即五实事。第二静虑。三支同前。
增内净一。足前成六。第三静虑。定支同前。增余四支。足前成十。第四静虑。
三支同前增非苦乐受。足前成十一。问初二。已有乐支。何故第三。说增乐受。
答颂言初二乐轻安。由初二定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