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门公案-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伞!碧娜硕夹λ皇粲诜钦H死喾冻搿!
这则故事出自南宋遗老周密的笔记《齐东野语》,同则还记了一位僧净端的事迹,于是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吴山净端禅师。
“吴山僧净端,道解深妙,所谓端师子者。章申公(章惇)极爱之。乞食四方,登舟,旋问何风,风所向即从之,所至人皆乐施。”
周密的评论是:“盖杨(凝式)出无心,而(净)端出委顺,迹不同而意则同也。”
这评论其实差矣,杨疯子随顺仆人,往好了说,只是脾气好,用诛心之论考校他,焉知他不是要矫情以成就自己的风采,俾使别人以异类目他而免加戒备。至少从他在官场上的行迹来看,实在不配用无心二字。
而端师子的故事,大异其趣,且容我从头说起。
吴山狮子禅(二)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10…09…13
二、
雨点,像机关枪里的子弹四处飞射,密密地打在田垄阡陌房舍上,让行走在乡间道路上的人猝不及防。江南的暴雨都是这样说来就来。
在一户人家的屋檐下,有一个不速之客大踏步走来躲雨。
主人大约是听到了门外的动静,于是吱呀一声开门,见躲雨者是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和尚,连忙请他进房躲雨。这人却也并不推辞,坦然入内后找个干净的处所,盘腿而座。只见他衣衫褴褛,僧袍褪色,虽然浑身湿透,但眉宇间神情自若,口中似乎还在自言自语。
这是间小小的农舍,此刻只有一个年轻的村妇在家,而她素来是崇奉佛教的,似乎辨出和尚念的正是妙法莲华经,于是赶忙热水奉茶,而就在这当儿,她的丈夫回来了。
试想一下,年轻的农夫每天早出晚归,生活规律,只是在这个不期遇雨的日子里杀了个回马枪,兀然发觉家里竟多了个陌生人,还是个和尚。那根雄性动物都有的大脑神经回路,无疑已经冒出了火花。更让他气愤的是妻子对和尚的那种恭敬态度,连自己平日都很难享受到,平白这个臭和尚算是哪门子的神仙?
于是丈夫发怒了。就算奸情是一个未发生的未来式,光天化日窜入自家门里,也定然不是什么好东西,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年轻人揪起和尚衣领,边骂边把他推搡出门。
更巧的是,在这难堪的一刻,巡逻的老娘舅或者是为了避雨,或者只是正好经过,也看到了这一场景。他身为一个执法人员的敏锐反应告诉他,和尚挨骂必是和尚作奸犯科,否则何至于如此,于是上前接管了现场,一把绑定,先请到衙门再说说清楚。
时为北宋元佑年间,新雨过后,一个逻卒揪着个和尚进了湖州城。
和尚倒也老实,并不抗拒,只是跟着走。突然一个吏员迎面撞见,竟是认得的,连忙叫逻卒打住,问:“老爷正叫我来接师傅赴斋,你怎么倒把他绑起来了?”
逻卒没料想这个脏兮兮的和尚还是知府大人的座上宾,一时惊得说不出话来,正在嗫嚅之际,此前一直没有说话的和尚一本正经地开了口:“不干这位老哥的事儿,劳烦您跟钱相公转达,贫僧原本要来赴斋的,但中途奸情事发,请相公自己管自己吃罢。”
吏员也摸不着头脑,汇报给当时的知府钱勰(字穆父)听,钱知府且惊且笑,对身边一起等着开饭的人说:“这僧胸中无一点疑事。”
这僧何许人也?就是北宋英、神、哲、徽四朝活跃于江浙一代的吴山净端禅师。
陈腔滥调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10…09…10
禅师回答问题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运用不同的答案。也只有这样,这些回答才是活泼的,才是自然地从心中流出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假如你以同样的答案回答同样的问题,那便变成了死板的格式。如果运用这种方法,你只会把人变成了一只鹦鹉而已。
据说赵州禅师用这种方法去考验别人,曾揭发了不少假禅者,因为有一种判别真假的锐敏感觉。常常有许多自南方来的和尚,他们从许多著名的禅师那里学了不少警句和话头,谈起话来非常流利,其实多半是套用老师的话,而这些人都逃不过他的法眼。
有一次,他游五台山,碰到了一个奇怪的老太婆。他的侍从告诉他说:这个老太婆常在路边迎接每个来游的和尚,当别人问她山上的庙是如何走法时,她便说:“一直去。”等别人照她的指定走时,她再说:“又是这样去的!”
很多人认为她深通禅理,但赵州却对他们说:“让我去考验她一下。”
于是赵州故意走向她,她也照常迎面而来,赵州便向她问路。她说“一直去!”一赵州便照她所示的方向走去,她再说:“又是这样去的。”
第二天,赵州对他的随从们说:“我已替你们看破她了。”
禅的精神就在于力避陈腔滥调,这是一个生动事例。
空手把锄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10…09…10
禅的公案当中,有一首最为世人熟知的偈句: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句充满矛盾语境的偈语,出自善慧大士的口中,记载于《指月录》。善慧大士本名傅翕,因此也被称为傅大士,生于西元四九七年,是教导梁武帝佛经的老师,也是禅宗尚未发皇之前的一位禅师。有一次,他为梁武帝讲《金刚经》,走到讲座上,拿起座上的镇尺敲了桌子一下,就离开了讲座而下,梁武帝大感惊愕,善慧问武帝:“陛下可了解了吗?”武帝回答:“不了解。”善慧说:“我已经把《金刚经》讲完了。”
这则故事初看简直不近人情,既然是讲经,当然必须口说,傅大士却只是用镇尺敲桌,未发一语,哪能称得上讲经;而经既未开始讲,又何来讲经已经结束?深入思索,傅大士这样做,却有着寓意深远的道理。《金刚经》的主要宗旨在于破一切执着、名相,目的是要学者“见诸相非相”,才见如来,就这个道理来看,则连《金刚经》经文也可说是“非相”,必须扫破,才能得其真义,获得自由解脱。因此,傅大士不讲经文,直接拍案,说他已经讲完《金刚经》,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所谓“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万法无常,正是此意。
沿着这样的脉络下来,傅大士的偈语因而可解。这首偈句说的就是《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无所住,按照《金刚经》的法要,就是不住于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为这些都是“非相”,必须离开这些非相,才不为虚妄所迷惑,而得到实相。“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说的是心,心中如果没有锄头、水牛等诸“相”的存在,则抓着锄头也如空手,骑着水牛也如步行,可以自在洒脱,不被锄头或水牛所限制,如此一来,万法皆不住于心,就不被虚妄的诸相所弄。“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说的则是境,外在的境往往误导我们对于实相的理解,桥看似不流,实则因为人的流动而跟着流动;水看似流动,实则未曾流动,其中的差异在于这些诸相住心,而境又不离心,我们心中受到桥相与水相的局限,眼见的动静之境因此分别出来,如果我们抛掉这些执着,看似静止不动的桥,在时间的流动中,其实是不断流动的,而看似流动不止的水,则千古常在,反而是静止不动了。
更深一层来说,有跟空、动与静,看似截然两异,实则有中有空、空中有有,动中亦静、静中亦动,这是所有相的无常本质,看穿无常,就不着空有,不被内在的心与外在的境所羁绊,而能来去自如了。
死期到了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10…09…09
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杯,是件稀世之宝。一天,他无意中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常愧疚。但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当他的老师走到他面前时,他忽然开口问道:“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这是自然之事,”他的老师答道,“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这时,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着说道:“你的茶杯死期到了!”说完一休将茶杯碎片交出,转身而去……
你且看他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10…09…09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如何是教意(云门禅师)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10…09…09
陈操尚书,与裴休、李翺同时,凡一见僧来,便施斋请饭,赠钱三百。
一天云门来了,便问:「三乘十二分教,自有座主,请问什麽是和尚行脚的事呢?」
云门说:「尚书这话曾问过几人呢?」
陈操说:「只是今天问上座。」
云门说:「那麽就放在一边吧!请问什麽是教意?」
陈操说:「黄卷赤轴。」
云门说:「这个是文字语言,什麽是教意?」
陈操说:「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亡。」
云门说:「口欲谈而辞丧,是对有言来说的,心欲缘而虑亡,是针对妄想而说的。请问到底什麽是教意呢?」
陈操便不知如何回答了。
云门问:「听说尚书看过《法华经》?」
「是的。」
「《法华经》中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你且说非非想天,现在有几人退位?」
陈操又不知说什麽好。
於是云门说:「尚书不要太急躁了,我抛却三经五论,来入丛林已一二十年了,尚且不能通晓佛法大意,尚书急切又怎麽能会呢?」
陈操礼拜说:「罪过罪过。」
又有一次,陈操和众官登楼赏景,看见几个和尚。
一个官员说:「来者总是禅僧。」
陈操说:「不是」。
那官员说:「怎知不是呢?」
陈操说:「等他近前来,我帮你勘破。」
僧人到了楼前,陈操突然大叫:「上座!」
一个僧人便擡起了头。
陈操於是笑着说:「僧人之中,只有云门我勘不得。」
一天,他去参资福禅师。
资福见他来,便画一圆相。资福乃是沩山、仰山门下的高僧,寻常爱以境接人。
可是,陈操此时也是深有体悟之人,轻易不受人欺瞒,就应机答道:「弟子早就一无所执了,你又何必画什麽圆棺呢?」
资福便关上了门。
佛果禅师垂示说:
东西不辨,南北不分,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还道伊瞌睡麽?有时眼似流星,远道伊惺惺麽?有时呼南作北,且道是有心是无心,是道人是常人?若向这里透得,始知落处。
树的根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10…09…08
有一位刚学佛不久的信徒,在《劝发菩提心文》上看到“……金刚非坚,愿力最坚……”这句话时,不懂其意,就跑去请示无相禅师,无相禅师道:“在学佛的菩提道上,难免因人的惰性、机缘、业魔等障而有退失菩提心的时候,必须要靠愿力来支撑、鞭策,故历代的高僧大德其道业的成就,无一不是靠誓不退转的愿力完成的,如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观音菩萨的十二大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地藏菩萨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悲愿,无一不是学佛者的榜样。”
信徒听后,仍不懂地问道:“为什么想成佛,就一定要立下志愿普度众生呢?”
无相禅师回答道:“如一棵树,众生好比是树的根,菩萨就像树的花,佛便是树的果。要想一棵树开花结果,就必须努力灌溉树的根,并且爱护它,照顾它。否则根部一受到损害,树就要枯萎了,又怎能开花结果呢?所以在《华严经》上也提到‘欲作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信徒听后,也深觉愿力重要,问道:“禅师!您的愿力是什么呢?”
无相禅师道:“我的愿力不能告诉你!”
信徒不解地问道:“为什么禅师的愿力不能告诉我呢?”
无相禅师道:“我的愿力是我的,你为什么不发你的愿力呢?”
信徒终于心开意解,礼谢而去。
愿力,各人有各人的愿力,不必问别人愿力,先问自己愿为大众做什么。例如:我愿做一艘船,载运行旅;我愿是一条道路,供人行走;我愿做一棵树,普荫大众;我愿做一只牛,为众效劳。
当然,吾人可以发愿,成圣成贤,成佛成祖,因为愿力成就,所作一切自然就会成就的!故《劝发菩提心文》又说:“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学佛之本,立愿为先。”即此之谓。
不得见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10…09…08
曹山本寂禅师初参洞山良价禅师时,洞山禅师问道:“从什么地方来?”
曹山禅师回答道:“西院来。”
洞山禅师又问道:“阇黎名什么?”(意思是你大德叫什么名字?)
曹山禅师答道:“某甲!”
洞山禅师大声道:“说清楚一点!”
曹山禅师也大声回答:“不说!”
洞山禅师问:“为什么不说?”
曹山禅师答:“因为我不名某甲。”
洞山禅师满意地称许着,并接受曹山禅师在其座下参学,并时常于个人的禅室中指示他的法要。
有一天,曹山禅师向洞山禅师辞行他去,洞山禅师问道:“你要到什么地方去?”
曹山答:“不变易处去。”
洞山问:“不变易处,岂有去也?”
曹山答:“不去亦不变易。”
曹山禅师受法后,参学于江湖,众请住于抚州吉水山,改名为曹山,法席越盛,学徒不下千二百人。南平钟陵王,闻其道誉,三请而不应。于是南平钟陵王大怒,便对专使道:“若请不到曹山大师来,就不要来见我。”
专使不得已苦苦地对曹山禅师要求道:“禅师!您若不赴王旨,弟子一门便见灰粉。”
曹山禅师道:“专使不必忧虑,我有一偈面呈大王,必保无事,偈云: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见之犹不顾,郢人何得苦追寻?’”
南平钟陵王看偈后,遥望吉水山(曹山)顶礼道:“弟子今生决定不再妄求一见曹山大师。”
有的人唯恐他人不知,一直急于廉价出售;有的人唯怕人知,一直隐藏陆沉。如曹山本寂禅师,虽不出山应世,而能影响当道,起恭敬仰慕之心,此亦禅门道风。
第一课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10…09…06
有一位学僧大年非常醉心于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