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释-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所有十方世界中的一切刹土,广大无边,地平如掌,清净光洁,微妙难喻,众宝所成,庄严无比,皆如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土一般。在此清净的依报国土之中,无量人天大众周匝围绕,诸佛如来如须弥出于大海般显耀超特,巍然坐于菩提树严饰的金刚法座之上。随顺众生即是随顺如来,所以先当发随顺众生之大愿而严净国土、转妙法轮。十方如来因地发此随顺利益众生之心,所以感得果位时依正二报悉皆清净庄严,我也应以此为目标而努力。十方中所有胎卵湿化、不同色身、不同形状、不同相貌、不同寿命、不同种姓、不同名号、不同心性、不同知见、不同意乐、不同威仪乃至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乃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的一切众生,愿他们都能远离一切忧患,常时安乐,获得甚深正法的解脱利益,依教证二种正法究竟无余灭除一切烦恼。
诸佛因地及果位的行持,是应当仰慕与遵从的,且如此而行顺于真理,合乎法性,所以应全身心地效仿随学,以此能开正智慧明。众生的善恶行为,都离不开分别迷乱的妄心,背觉合尘,不识真源,所以不能随学。但以普贤行愿之力,见到众生因缘假合,全体空寂,如同幻相,如镜中影像非断非常,因此应当常怀同体大悲,观照众生,常以种种善巧方便令彼返本还源,回归自性之中。以大智慧观众生界无非佛界而随顺入佛境界,以大悲心见彼缘生不灭,因分别迷乱,生灭不息,执著深厚,所以教化令诸众生彻证无生,趋入无上解脱之道。由此普贤妙法,涤荡分别执著,觉悟真性,体认心、佛、众生三者本来无别,凡夫、圣者毫无殊异,则上合十方如来,下合六道含识。这样的见解,这样的用心观修,才能称为具足普贤行愿,得以现前智悲双融、不断不常之境界。
所顺的众生:《大法鼓经》云:“一切法和合施设,名为众生。”经中宣说由四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等和合假立,称为众生。《般若灯论》云:“谓有情者,数数生故,名为众生。”所谓有情于六道中,数数转生,所以称之为众生。《不增不减经》云:“此法身本性清净,但为恒沙烦恼所缠,随顺世间往来生死,即名众生。”法身被烦恼缠缚,不能显现,生死不断,称为众生。众生形形色色,千形万类,但可摄在四生九类之中,即在胎卵湿化的基础上加入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共九类。四生在《俱舍论》中云:“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处,天首上三横,地狱头归下。”即胎卵生的众生在中阴,生起颠倒心,趋往欲境,远见父母交合,男子贪母,女人贪父,由此入于胎卵中。湿化生的众生因贪染受生处的净秽气味,而随业受生。生天的头向上而上升,入地狱则头下脚上而受生,其它五类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依次由粗渐细。天人及地狱是化生,饿鬼有胎生化生两种,人与畜生则四生都有。饿鬼中的地行罗刹、夜叉及鬼子母都是胎生,其余空行类皆是化生。卵生人如毗舍佉母卵生的三十二个孩子。一般人皆是胎生,湿生如奈女从菴末罗树的湿气生。化生如劫初的人从光音天下生人间,还有如莲花生大师从莲花之中化现而生等。
此处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差别种类众生。如何随顺:对如是等类的所有众生,我都随彼所好,恭敬承侍,种种供养,就象恭敬父母,承侍师长、阿罗汉乃至诸佛如来一样,平等无有差别。被病苦所缚的,作他的良医。迷失方向、错走道路的,给他指明道路。处在黑暗中的,施以光明。贫穷困难的让他得到珍宝伏藏,行此种种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父亲有慈爱之恩,母亲有悲愍之恩。父母抚养的恩德比须弥山还高,较大地更重。若忘恩负义,违逆不顺,令母亲怨恨生起恶念,此力量极强超过暴风,子女因此必遭堕落。以百千种上妙饮食资具供养一百个五通仙人,一百个净行者,一百个善友,不如以微少物品供养父母所获得的功德。」《涅槃经》中也说供养父母得到无量的福报。
为什么要随顺众生?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若尊重承侍众生,则如同尊重承侍诸佛如来。能让众生欢喜则诸佛欢喜。
顺生即是顺佛的密意如何理解呢?《华严经·出现品》云:“佛子,譬如大海,普能印现四天下中一切众生色身形像。是故其说为大海。诸佛菩提亦复如是,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性欲乐而无所现。”海即是如来,像即众生。应知海中之像也同海水具有咸湿之性,也具有不容死尸等十种功德,所以海像无别,若顺像即顺海。普观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如此观者名随顺众生。
诸佛以大悲为体性,若不顺众生,不合乎佛体,所以佛不欢喜,长行文中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而起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可为此做极好的注脚:“悲心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长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大悲心与般若智相辅相成才能成就无上菩提,佛以大悲的种子出生具有大悲大愿大智的菩提果。诸佛如来在因地观见众生,恒处生死,六道轮回,造诸恶因,受诸苦楚,如是生起愍念悲伤,如果没有无边的苦难众生作为对境,则于内心无法生起大悲心,由此也无法发起菩提心,从而也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所以菩萨因为众生而起大悲。大悲是万行的先导,如《理趣六波罗蜜经》云:“佛告慈氏,菩萨摩诃萨修行静虑波罗蜜多,应当修习大悲无量,为此大悲于诸善业而为导首。譬如命根,于出入息而为其先,轮王七宝为先,大乘万行大悲为先。譬如长者,唯有一子,父母怜念徹于骨髓,菩萨大悲亦复如是。于诸有情,住于极爱一子之地。又此大悲能作方便,成办一切助菩提法故。又此大悲能悟无师自然之智故。又此大悲能除一切自心热恼,随顺有情,为饶益故。是故如来以此为体。”《行愿品》长行文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而生菩提心,因生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众生久远生死无依无怙如处旷野,在此生死旷野之中生长着佛菩提大树王,智慧禅定犹如枝叶,菩萨随学喻如树花,诸佛证悟称之为果。一切众生作为树根,大慈悲心作为水,水滋润浇灌树根,则花果繁茂。众生虽具清净本觉之树根,然恒处生死旷野,烦恼沙石之中,不生枝长叶开花结果,所以诸佛菩萨以种种方便,令众生远离粗恶烦恼之沙石,安置于三宝最胜福田之中,广兴慈悲密云,遍降甘露法雨,滋润众生菩提树根,渐令繁茂,从而生长出诸佛菩萨智慧的花果。
长行文中比喻看似简单,其实喻义极为深刻。一切诸佛皆从众生成就,众生有烦恼,如来具智慧,欲得一切智智宝,应于烦恼海中求觅。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但于众生心中菩提大树,以大悲水灌溉,以智慧禅定加以扶持,则菩萨及佛陀的花果自然会现前,若舍弃众生而想成就无上正觉无有是处。所以经云:“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我们在修行时,若攀缘妄想则是众生,智慧禅定观照妄念本空,契合觉性即为成佛。内现刹那生灭念念不息的心,任彼纷驰,即为众生。但若随顺观照,则现真性,智慧显发,菩提现前,是名随顺众生也是尊重供养如来。
在此学习普贤菩萨随顺众生的大愿行,实为大乘行者最重要的修行法要,由此随顺众生的大愿行才能使菩提心,真实生起,已经生起的令其稳固增长,于此大乘行者始能念念不忘众生,诚如长行所云:“虚空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由此行者的一切行为都由为度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摄持,心量扩展犹如虚空,从而逐渐消融无始劫来坚固难除的人我执、法我执,步入无上菩提。
丁三、普皆回向分四:别发十大愿;总结十大愿;随学二圣愿;回向极乐愿。
戊一、别发十大愿分十:受持愿;修行二利愿;成熟众生愿;不离师友愿;供养愿;利益愿;转法轮愿;净土愿;承侍愿;成正觉愿。
己一、受持愿分三:不忘宿命愿;出家持戒愿;转法轮愿。
庚一、不忘宿命愿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我为了得到无上菩提的果位而修持普贤胜行时,无论在六趣中那一道中,愿我忆念宿命,不忘修行,心不迷乱。
清凉国师认为别发十大愿是以一地菩萨所发的十大愿来作回向。要想摄持菩提果,必须生生世世不断地行持菩萨道,要行持菩萨道就应该随所生处不忘宿命,了知前世所行之事所修因缘,这样才能在前世的基础上不断地修道。特别是在娑婆世界这个业障深重之地,投胎转生增加垢障,易于忘失前世因缘,进而随波逐流。如禅宗沩山灵祐禅师和文殊普贤化身的寒山拾得曾经都在灵山会上听佛说法,但沩山作了三世国王之后,就忘记了前世的因缘。还有慈恩宗的窥基大师,他本是一个入定的禅师,玄奘大师在取经路上碰到他,把他从定中请出,劝他从新投胎,等取经回来之后帮助弘扬佛法。但当大师西归寻他出家之时,他却早已忘记自己前世的因缘,花天酒地沉湎于五欲之中。当皇上下诏让他出家,他的要求是:一车女人、一车酒、一车肉相随,故被称为“三车和尚”。他带着女人酒肉前往寺庙,当到达山门口忽闻钟鼓之声,恍然醒悟自己的前世因缘,到此才毅然舍弃尘世间的一切五欲享受,专心一意地跟随大师译经弘法,成为令人瞩目的一代高僧。所以发愿回向不忘宿命,时时忆念自己的菩提行愿,以期历历增明,才能使自己的修行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庚二、出家持戒愿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愿我一切世中常能辞亲割爱、剃除须发、出家为僧。既出家已纳受清净戒体,如爱护眼珠与命根一样护持戒律,使戒珠如白玉般洁净光莹。在我持戒修梵行的过程中,一切染污戒体、毁破戒律、穿漏戒体的恶因缘全部远离。
戒律是一切善法的生处犹如大地,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基础,戒律是菩提果的阶梯,戒律是人天善趣的根本,是济渡生死大海的浮囊。戒律是佛法长久住世的根本。而菩萨要成就菩提果,必须要修菩萨行,菩萨行即修持佛法。但佛法的成就必须建立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佛曾说我若不持清净戒律,连狐狸及下贱人身尚且无法得到,何况能成佛转法轮度化众生。《华严经》中也说:“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戒律若毁一切善法全部失毁,一切圣果永远无份。
菩萨为什么要出家修行呢?因为在家狭窄逼迫如处牢狱之中,出家宽旷犹如虚空自由自在。《大智度论》云:“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鹤能远飞。在家虽有五欲乐,不如出家功德深。”《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佛对智光长者比较出家在家的胜劣差别。佛说:「出家菩萨胜过在家无量无边,无法相比。出家菩萨以正智慧,详细观察在家的种种过患。如拥有房舍宅院,财物堆积其中,不知满足,犹如大海容受一切大小江河无有满足。在家人常常妄想纷飞,执著外境,不能了达真如法性,无明昏醉,颠倒攀缘,常生恶心,善念难以发起。因为妄想生起很多烦恼,由烦恼而造业不息,所以转生漂泊五趣之中,生死不断。出家菩萨厌离世间,是真出家。」佛说偈言:“出家菩萨胜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迫窄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出家闲旷如虚空,自在无为离系著。”又说:“若有男子女人,一日一夜出家,二百万劫不堕恶道。”居家修行有很多的障难以及众多的罪恶过失,出家则能远离一切过患。要断生死,出家最为超胜,所以智者们都欢喜出家。若不出家也要思维在家过患出家功德,以此种下觉醒的好习气。在家人,富贵的守护财物极为辛劳,贫穷的追求寻觅倍受艰辛,根本无有一丝一毫的安乐,但他们因愚痴却执著有安乐,应当知道这都是恶业的果报。《本生论》云:“于同牢狱家,永莫思为乐,或富或贫乏,居家为大病。一因守烦恼,二追求艰辛,或富或贫乏,悉皆无安乐。于此愚欢喜,即恶果成熟。”紫柏尊者云:“多算胜,少算败,不如出家为僧快。”西藏的伽喀巴尊者也说:「如果能追随如来大仙之所行,出家住山苦行,这才是释迦文佛的真实养子。」霞惹瓦格西对不能出家的人采取的度化方法是:「我们要披解脱妙衣,让他生起出家快乐的心,种下将来出家的习气。」《勇猛长者请问经》云:“我于何时能得出离苦处家庭,如是而行,何时能得作僧羯磨,长净羯磨,解制羯磨,住和敬业,彼当如是爱出家心。”菩萨再三观察出家的功德和在家的过患,所以常愿出家。寂天菩萨云:“我未登地前,愿蒙文殊恩,常忆己宿命,出家恒为僧。”
庚三、转法轮愿
天龙夜叉鸠槃,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不同的众生有着不同的语言,要想度化他们,就应以他们各自的语言转法轮,否则他们无法理解并依教行持。所以为消除因语言不通而对度化众生的伟大事业造成的障碍,菩萨们发愿得到佛的微妙圆音,这样对天人、龙王、夜叉、鸠槃荼、人、非人等的一切众生,用他们各自的语言为他们宣说佛法。以期使千差万别的众生都能学习修行佛法、成就佛果。
如果没有如佛一样的无碍语,则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会有诸多的不方便,弘法的范围也会大大地缩小。正因为过去现在的大译师们发了这个愿,以我们的语言翻译著书造论、讲经说法,我们今天才得以闻思修行,否则我们将被置于佛法的大海之外。因此我们也要发此殊胜大愿,这也是护持佛法,有了语神通就能把佛法广泛弘扬到各类众生界中。
己二、修行二利愿分五:修波罗蜜愿;不忘菩提心愿;消除障碍愿;成就妙行愿;自由无碍愿。
菩萨发起上弘下化的伟大誓愿后,当修行一切妙行来成办二利事业,下面的颂文就是开示修行二利的具体内容。
庚一、修波罗蜜愿
勤修清净波罗蜜,
愿我生生世世之中,都能精进不懈地修持各种清净波罗蜜多。
波罗蜜是梵语,译成汉文是到彼岸。生死轮回是此岸,烦恼妄念是中间的水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