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她的宠爱,答应满足她的一切要求,甚至分去半个波斯王国。可是以斯帖
只要国王带哈曼同赴她所备的筵席。在筵席上,国王又问以斯帖要什么,并
且表示满足她的一切要求。这时以斯帖才说,她要自己的命和本族人的命。
因为哈曼要杀死全国所有的犹太人,而自己就是犹太人。国王一听此话,怒
不可遏,离开筵席,走到御花园去。
哈曼料定国王必然加罪于他,就伏在以斯帖前乞求饶命。国王从御花园
回到席上,见哈曼伏在以斯帖所倚的塌上,说他竟敢调戏王后,当时就命令
把他绞死在他为末底改预备的绞架上面。于是,那个迫害犹太人的谕旨被撒
销了。以斯帖更得国王的宠爱,末底改提任了宰相。除此之外,国王还允许
全国的犹太人将他们的一切仇敌诛戮杀灭。
这一复仇事件是由于哈曼掣普珥择吉日之机设计谋害犹太人所引起的,
所以犹太人称这个遇救的日子为普珥节,以后每年庆祝,诵读《以斯帖记》
至今仍是普珥节仪式的主要项目。
这篇小说旨在鼓励当时处在外族压迫下的希伯来人忠于民族,忠于祖国
的机智与情怀。《以斯帖记》作于公元前2世纪末叶,成书年代比《路得记》
晚两百多年,因而在艺术上更为成熟。整篇小说情节围绕着女主人公展开,
故事曲折动人,情节结构巧妙,穿插了必要的细节描写与心理刻画。它是《旧
约》文学中的一篇著名作品。
c。《但以理书》
… Page 52…
《但以理书》属于启示文学,成书于公元前164年,共12章。它追溯
400年前“巴比伦之囚”的生活年代犹太人所受的遭遇和灾难,隐喻当时叙
利亚塞琉古王朝残酷统治下希伯来民族的苦难,借此来鼓励希伯来民族对叙
利亚塞琉古王朝统治的反抗。小说的前6章写但以理等4个希伯米贵胄被虏
到巴比伦后,学习并且精通了巴比伦的历史,占星术和圆梦术等学问。但以
理是一个非常聪明能干的犹太人,他曾多次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平息了巴比伦
王的怒气,并使他皈依犹太神。后6章写但以理所见的幻象以及预言等等。
其中说到天空刮过一阵狂风,四头怪兽在碧绿的海水中出没,象征巴比伦、
米提亚、波斯、希腊等四个帝国定会象海市蜃楼一样消逝,预言外族统治必
然没落,一个能解除犹太人种种苦难的救世主即将降临。小说高度赞扬了民
族志士但以理的献身精神。
《旧约》的其它篇章也都有文学色彩。
4。《旧约》文学的成就与影响
《旧约》文学是通过犹太教的三棱镜折射光彩反映现实的文学宝库。它
以绚丽的光彩反映出古希伯来人的宗教、文化、经济、政治以及社会风习等
方面的情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希伯来民族虔诚的宗教信仰,多灾多难的生
活经历和坚毅不拔的顽强斗争精神,是古希伯来民族的百科全书,对后人了
解和研究古希伯来民族的社会文化历史极有价值。就文学角度来看,也具有
极高的成就和难以估量的极为深广的影响。
(1)《旧约》文学的辉煌成就
《旧约》作为一部古代文学汇集,反映出古代希伯来民族的整体文学成
就。其中包括:神话:故事、诗歌、箴言、小说、诗剧等多种文学形式,其
内容则包括了希伯来民族的宗教,文化、经济、政治以及社会风习等广阔的
方面特别是希伯来民族的历史苦难。
《旧约》文学形成于古希伯来民族的悲剧时代,真实地透露了古希伯来
人的喜悦欢乐、愤怒仇恨、凄苦悲惨、哀怨忧虑、嗟悔自咎、祈求希望等思
想感情。因此,《旧约》中的文学作品便有了悲壮的故事,悲剧的人物,深
沉的感情,深刻的哲理。《旧约》文学多是民间创作或无名氏之作,保留着
口头文学的古朴,自然、清新、简炼、形象、生动的艺术风格。这些民间创
作在整理和编纂的过程中,经过文人学士的加工修改,在艺术技巧上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从而成为后世作家、诗人学习的典范,成为欧洲文学的一个源
头。
《旧约》是犹太教的经典,其成就远远超出文学之上。其教义通过文学
形象所宣扬的公义精神,利他主义,道德观念,都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特别是其教义所宣传的无出世意识,无来世观念,无灵魂不死的思想,更利
于人们珍惜现实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这一部希伯来民族在苦难时期形成的
民族文化的经典,既是希伯来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更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
(2)《旧约》文学的巨大影响
《旧约》成为基督教《圣经》的组成部分之后,被译成希腊文和拉丁文,
通过 《圣经》对欧美的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广的影响。
a。哺育西方文化成长之乳
西方文化之源来自“二希”文化。所谓“二希”是指希腊与希伯来文化。
… Page 53…
希腊文化经过罗马帝国的影响成为西方文化的一个源头;希伯来文化经过基
督教中古文化传统,成为西方文化的另一个源头。“二希”文化对西方各个
年轻国家文化的成长来说,就象是哺育婴儿的一对乳房。欧洲这个婴儿正是
靠吸吮这对乳房的乳汁由野蛮进化到文明的。以《旧约》为重要组成部分的
《圣经》在中古欧洲新兴的民族的开化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不只是宗教、
文化、哲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经典,而且还是当时人们必须遵循的法律
和道德规范。近代英国的史学家格林说,英国是在《圣经》的哺育下成长和
发展起来的国家。美国文化是英国文化的迁移。西欧各年轻国家也往往从《圣
经》开始,使本国的思想、语言、文学走上规范化的道路。譬如马丁·路德
用德文翻译了《圣经》,从而统一了德国的思想与文化。
b。西方文学艺术的摇篮
《旧约》是西方文学艺术的摇篮。欧洲中古代许多文学艺术作品的主题、
题材、构思、结构、典型、意象都来源于《旧约》。在中古的欧洲,《圣经》
尤其是《旧经》的神话传说,成为梦幻故事、奇迹故事、神秘剧、奇迹剧、
教堂的壮美的建筑,五光十色的壁画,琳琅满目的浮雕等最常用最主要的题
材。
自文艺复兴时期至19世纪的许多文学、绘画、雕塑、音乐等文艺作品,
都以 《圣经》特别是《旧约》中的故事内容为题材。如意大利画家乔托的壁
画《犹大之吻》、《逃亡埃及》,马萨乔的壁画《失乐园》,文艺复兴时期
的巨匠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纪》、《最
后的审判》,雕塑《摩西》、《大卫》,拉斐尔的壁画《圣母的婚礼》、《西
斯廷圣母》、《所罗门的仲裁》,提香的绘画《基督与伪君子》、《玛丽亚
升天》,丢勒的油画《四使徒》、《亚当和夏娃》以及《大卫青铜裸体塑像》,
伦勃朗的名画 《扫罗与大卫》、《雅各为约瑟的儿子祝福》、《西达薛西、
哈曼和以斯帖》等美术作品,又如海顿的《创世纪》,贝多芬的《庄严的弥
撒曲》等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情节内容都来源于圣经故事。直至今天,许
多艺术作品仍带着浓厚的圣经色彩,或是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圣经》特别是《旧约》又是西方近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源头。由于宗教
的影响,西方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浓厚的圣经色彩。他们或承袭《圣经》的
思想,或追求《圣经》的意象,或模仿《圣经》的构思,或吸取《圣经》的
技巧,或描写《圣经》的人物,或采用《圣经》的故事。如意大利作家但丁
把《圣经》的神话材料用于自己的著作,写出了名著《神曲》;薄伽丘的《十
日谈》是反宗教著称,但也运用了《圣经》中的故事和人物;乔叟的作品《坎
特伯雷故事集》多次采用了 《圣经》的材料。据美国学者樊戴克统计,莎士
比亚的每一部剧本平均引用《圣经》多达14次。班扬的寓言小说《天堂之路》
直接或间接引用《圣经》语言达280处之多。英国诗人拜伦运用 《圣经》中
该隐杀弟的故事,另铸新意写了诗剧《该隐》。他还运用《圣经》材料写了
悲剧《天上和人间》以及其它名诗。雪莱醉心于《圣经》文学,夏洛蒂、勃
朗特、哈代、普希金、托尔斯泰等著名作家的作品都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
《圣经》对于现代各流派的影响同样很大。如:象征派戏剧代表作家比
利时梅特林克写了剧本《耶稣与淫妇》,俄国象征派诗人布络克的长诗《十
二个》,英国戏剧家王尔德的剧本《莎乐美》,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
克纳的名作《押沙龙,押沙龙》等等,都成功地运用了《圣经》的材料。
… Page 54…
总之,从中古以来,《圣经》成了文学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思想与素材源泉。《圣经》特别是《旧约》可以无愧地称为西方乃至世界文
学艺术的摇篮。
c。成为世界性的成语典故
作为基督教经书的 《圣经》,特别是其中的《旧约》,不仅是西方社会
的精神支柱,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各民族各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
往、融合,已成为世界人民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其中一些故事所形成的成
语典故已经通行于世界。例如:
“禁果”指被禁而更想得到的东西。
“原罪”成了人类要赎罪的由来。
“十诫”成了神圣的律法与诫令代称。
“大卫”喻指勇敢的男英雄。
“该隐”意指骨肉相残。
“参孙”比喻力大无穷的人。
“约伯”喻指极有忍耐力的人。
“雅歌”指无上的杰作。
“洗礼”指经受锻炼或考验。
“基石”形容牢固的基础或关键部分。
“福音”意为好消息。
“撒旦”是魔鬼的别称。
“和平鸽”是和平友好的象征。
“哥利亚”喻指徒有勇士外表的人。
“大利亚”用指不忠诚的女人。“十字架”成为苦难的象征。“替罪羊”
用指替人承担罪责而受过。“和事佬”意指为调解纠纷而和稀泥的人。“绊
脚石”是障碍的同义词。“伊甸乐园”是福地、天堂的意思。“挪亚方舟”
是灾难时代的救星或危境中的避难所。“无花果叶”原是遮盖裸体人像的装
饰物,后转义为遮羞布的含义。“亚伯拉罕”是长寿者的代名词。“三位一
体”原指上帝只有一个,包括圣父、圣子、圣灵(或称圣神)三个“位格”,
后泛指三个人或三种物的密切结合。“泥足巨人”比喻外强中干。“千年王
国”代指理想世界,黄金时代。“示巴女王”用来代指美女。“巴比伦塔”
形容空想计划。“流着奶与蜜”形容富饶美丽的地方。“埃及的黑暗”喻指
一团漆黑或暗无天日。“耶利米哀歌”指凄苦哀怨的歌曲。“迷途的羔羊”
适用于迷路的走正道者。“犹大的接吻”形容以友善与爱戴为掩饰的叛卖行
为。“旷野里的呼声”用以表示得不到响应的呼唤或者号召。“所罗门的智
慧”形容对事物聪明无误的判断。“旧皮袋里装新酒”比喻旧形式与新内容
的不协调。“房子造在沙土上”比喻根基不牢等等。这些成语典故已成为世
界通用的语言。如果说,过去不懂《圣经》,难以了解西方文化,那么,随
着世界各民族的融汇与交流,今日,不了解《圣经》,便很难理解整个世界
的特别是欧美各国的哲学、伦理、法律、政治、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
文化艺术和精神领域了。
《旧约》是希伯来民族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一块瑰宝。
… Page 55…
四、古代印度文学
1。古印度的社会文化概况
“印度”之名源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梵文为Sindhu,最早见于波斯
铭文。希腊学家希罗多德和中国史学家司马迁,在其著作中都有关于印度历
史的记载。在中国汉代史籍中,把印度译为“天竺”或“身毒”等。玄奘所
著《大唐西域记》始改译为印度。
(1)印度的地理位置及所含范围
印度次大陆位于亚洲的南部,高耸的喜马拉雅山像一个天然屏障把它同
亚洲大陆隔开,在地理上形成一个单独的区域。横亘大陆中部的温德亚山脉
把印度分为两半。北半部主要是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南半部像一个三角形半
岛伸入印度洋中,东为孟加拉湾,西为阿拉伯海。北半部的两河冲积平原,
为古代两大阶段城市生活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在这里先后孕育出印度
河文明与恒河文明。这是古代印度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印度历史
上一系列重大事变的主要舞台。南半部半岛,有德干高原纵贯其上,那里有
富饶的森林和矿产,山地起伏,多沼泽草原。高原两侧的沿海地区,气候良
好,适宜于农耕,也有利于商业发展。
古代印度泛指印度次大陆的广阔地域,是这一地区各个部落或国家的统
称。因此,古代印度史实际上包括了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
尔、锡金和不丹等印度次大陆所有国家的古代历史。
(2)古印度的社会发展概况
据史迹发现证明,早在公元前两三千年以前,印度河已进入青铜文明时
期,其居民为达罗维荼人。大约在公元前18世纪左右,从北方侵入了雅利安
民族,他们到印度之后,留下了关于他们活动的文字记录,这就是《吠陀》
和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和早期《奥义书》。这个时代一
直延续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史称“吠陀时代”。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河时,可能还是游牧民族,征服印度北部后,逐渐建
立起奴隶社会制度。他们把人分成四个阶级,即四种姓。第一等是僧侣,名
叫婆罗门,掌管宗教事务;第二等是贵族,名叫刹帝利,掌管行政事务;第
三等是平民,名叫吠舍,从事工农业劳动;第四等是奴隶,名叫首陀罗,没
有人身自由。体现这种阶级制度的思想体系,便是婆罗门教。
吠陀后期,文化东移,从印度河流域逐渐转移到恒河流域。同时形成了
一些各不相属的奴隶制国家,号称“十六大国”,其中最有名的是摩揭陀国
和临儿国。这些国家互相攻伐,没有统一领主,史称“列国时代”,下限到
公元前 4世纪左右。列国时代的最大国家摩揭陀,曾有悉苏那伽王朝和难陀
王朝。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