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 >

第14章

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第14章

小说: 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临儿国。这些国家互相攻伐,没有统一领主,史称“列国时代”,下限到 

公元前 4世纪左右。列国时代的最大国家摩揭陀,曾有悉苏那伽王朝和难陀 

王朝。前一王朝有瓶沙王征服鸯伽国,乌达耶兴建华子城的壮举;后一王朝 

却正逢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26年东征到印度河流域来,遭遇大难。 

后由大臣月护 (孔雀,旃陀罗笈多)驱走了希腊亚历山大所留下的马其顿总 

督,统一了印度北部,建立起孔雀王朝 (公元前321——公元前184年)。 

到宾头沙罗时,又收入阿富汗和俾路支,合并德干。再到阿育王时,征服羯 

■伽国,宏扬佛教,并传佛教入中国、日本、缅甸、暹罗、南洋,并与缅甸、 

叙利亚、埃及通商,而成为古代印度疆域最大的时代。 

     (3)佛教的兴起与印度古代文化 


… Page 56…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的列国时代。 

    在古印度的奴隶制时代,存在着为奴隶主阶段服务的婆罗门教。婆罗门 

教是多神教,崇拜全知全能的梵天 (婆罗门)大神,相信天堂和轮回,且有 

烦冗的礼拜仪式,是为婆罗门等级服务的宗教。随着列国纷争,刹帝利等级 

的日益强大,他们便不满于婆罗门等级的特权,随着经济的发展,作为大商 

人的上层吠陀阶层也希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样,以反对婆罗门教为旗 

帜的佛教与耆那教便应运而生。 

    佛教创始人乔答摩·悉达多 (公元前557——公元前477年)是印度释 

伽族迦比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相传他29岁时痛感人世生、 

老、病、死各种苦恼,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及其梵天创世说教,舍 

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遍访名师,初无所获,经过六年苦行,在佛陀伽耶 

菩提树下“成道”,觉悟到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即在鹿野苑开始传教,为 

信徒说苦、集、灭、道“四谛”及正见等“八正道”,佛经称为“初转法轮”。 

其后45年间,在中印度各地游行教化,广得信徒,都尊他为佛陀——觉悟者。 

本民族的人尊称他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宣传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教的等级观念,所以在下层民众中很快 

得到信仰,后经阿育王宏扬,传遍亚洲各地,终于成为世界性宗教。 

     古代印度文学的发展,与其历史发展与宗教演变相适应,可分为吠陀时 

期与史诗时期。吠陀时期约在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产生了著名的 

 《吠陀本集》与解释《吠陀本集》的《梵书》——《森林书》与《奥义书》。 

史诗时期约在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左右,相当于列国后期到统一时 

代,产生了两大史诗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及影响广泛的佛教文 

学。 



                        2。古印度的 《吠陀》文学 



      《吠陀》是印度最古的文学遗产,是印度人在世界文学史上“说出的第 

一句话”,也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1)“吠陀”的含义及总体内容 

     “吠陀”一词原为“知识”和“学问”的意思,后来,经过婆罗门的解 

释,逐渐被人们认为是宗教的“圣典”,是神示的“圣智”或“圣经”。 

      《吠陀》是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学,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500 

年之间,共有四部本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阿闼婆吠陀》和 

 《耶柔吠陀》。 

      《梨俱吠陀》是赞美诗集,在四部之中最为古老,最为重要;《娑摩吠 

陀》是音节旋律集;《耶柔吠陀》是祷告仪式集;《阿闼婆吠陀》是咒语集。 

这些带有宗教色彩不同体裁的歌谣,反映出古代印度的神话传说、劳动生活、 

婚姻爱情、风俗习惯以及部族战争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具有很高的史学与美 

学价值。 

     (2)《梨俱吠陀》 

      《梨俱吠陀》是《吠陀》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000 

年左右,赞颂诗1017首,另外附加11首,共为1028首,约1万余节,4万 

余行。据其中所遇见的地名判断,它最后形成于旁遮普和恒河上游一带。 

    a。《梨俱吠陀》中的颂神诗 


… Page 57…

      《梨俱吠陀》中,歌颂因陀罗神的诗歌大约250首以上,约占诗篇总数 

的四分之一;其次是歌颂火神阿耆尼的,有200首以上,约占诗篇总数的五 

分之一;再次是歌颂酒神苏摩(一种植物,可榨苏摩酒)的,有120首左右, 

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强。 

     因陀罗是《梨俱吠陀》中着力歌颂的英雄神灵。最初阶段,印度次大陆 

的原始居民把因陀罗表现为火的创造者、雷雨之神、生产能手和劳动英雄。 

到征伐战争阶段,人们又把他歌颂为军事征战中的英雄。最后,因陀罗上升 

到众神之上,不管是“天神”,还是“地祇”,都得向他致敬。这表明:当 

时正处于多神崇拜向少神崇拜的转化过程之中。最初作为自然神的因陀罗也 

开始向社会神方面转化。这种变化,正是阶级的出现和国家产生这一社会变 

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 

     b。《梨俱吠陀》中的其他内容 

      《梨俱吠陀》作为印度早期的诗歌,除了崇敬神灵的主要内容之外,还 

反映出古代印度人的劳动、爱情、民情、风俗等方面的丰富社会内容。特别 

是那些反映男女互相爱慕,抒发悲欢离合的爱情歌谣,清新纯洁,生动感人, 

表现出健康的恋爱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如《耶摩与耶弥对唱》: 

     我愿意争取朋友,达到仁爱之情。/惟愿渡过空间广海而来的哲人,/忆 

念着世界和未来的年代,/有一个儿子,作为他的父亲的子孙。 

     是呵,不朽的诸神热望你将此事完成,/你是现存人间的唯一后生。/那 

么,让你的灵魂结合着我的灵魂,/你就是可爱的丈夫和我结婚。 

     我耶弥得到了耶摩的爱情,/我就可在同一张床上和你共寝。/我是要服 

从丈夫的妻子,/让我们和车轮一样迅速相亲。 

     褚神的天使在我们周围巡行,/他们并未休息,也未闭上眼睛。/你这多 

情者别来找我,快去寻找别人,/像车轮一样迅速和他相亲。 

     我不愿把我的手臂来拥抱你的全身,/和自己的姐妹接近,人们说是罪 

行。/别来找我,你去和别人欢度青春;/美人呵,你的弟兄不向你要求这种 

事情。 

     耶弥,你去拥抱旁人,/让旁人也拥抱你,像绕树的藤。/去争取他的心, 

也让他取得你的痴情,/他和你可以作成幸福和联姻。 

     (3)“吠陀”中的咒语与《梵书》 

     在《吠陀》中,还有些咒语诗歌。有的用于医疗疾病,有的用于战胜猛 

兽,有的用于祈求长寿、幸福、健康,也有的用于祈求家庭和睦、旅行安全、 

战争胜利和村庄生活平安等等,这些咒语是万物有灵观念在当时人们头脑中 

的反映,洋溢着当时社会的生活气息,具有相当的认识价值。从历史的观点 

来看,这些咒语诗歌,既表现了人们对自然威力的无知和畏惧,又显示了人 

们战胜自然的意志和愿望。 

     婆罗门解释和传授《吠陀本集》的著作,称为吠陀文献,其中最早出现 

的是《梵书》。在各派《梵书》之后,是各派的《森林书》。在《森林书》 

之后,又附有《奥义书》。这些吠陀文献,多用散文的形式解释《吠陀》经 

文的含义及敬神仪式,其中也包括一些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它们是印度最 

古的散文作品。如《奥义书》关于“心中自我”这样写道: 

     一切是婆罗门。凡人认可观世界为始、为终、为生息于婆罗门中者。 

     人是有意志的众生。在这世他的意志是什么,在来世他也是什么。所以 

让他有这意志和信仰: 


… Page 58…

     懂道理的人,他的身体是灵魂,他的形式是光明,他的思想是真理,他 

的本质象太空,无所不在而眼看不见,一切工作,一切愿望,一切香甜的气 

味都从他而来;他拥抱一切,他从不言语,他从不受惊,他是心中自我,他 

比米粒还小,比麦粒还小,比芥种还小,比草芦子或草芦子核还小。他也是 

心中自我,比地还大,比天还大,比星空还大,比一切世界还大。 



                           3。两大史诗与往世书 



     继《吠陀》文学之后,在古代印度文学发展史上,又出现了著名的具有 

世界影响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这两部史诗,最初是 

由印度各地民族用各地语言写成的,后来渐渐聚拢、译成梵文而成为两大长 

诗的形式。所以,作为整体来说,两部史诗中都有很多离题很远的插曲。因 

此,也可看成是印度古代的两部诗集,其中包含着很多人民口头艺术创作的 

因素。 

     (1)《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是古代印度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献,也是极为珍贵的 

文学遗产。传说是毗耶娑(广博仙人)所作。它集中地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 

会生活和文学成就。 

     a。《摩诃婆罗多》的基本内容 

      《摩诃婆罗多》一译《玛哈帕腊达》,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意译为“伟 

大的婆罗多王后裔”,共18篇,附录1篇,有10万余颂 (一颂两行,一行 

16个音),是世界文学中最长的史诗。公元前10世纪初,主要故事形成; 

公元前6至5世纪,开始加工;公元最初几世纪趋于定型,加上作者毗耶娑 

的名字。 

      《摩诃婆罗多》主要写婆罗多族后裔之间的斗争。其基本情节是:奇武 

王有二子:长子名持国,次子名般度。持国天生失明,因此由般度为王。般 

度去森林修行,不久死去,由持国执政。持国有百子,称俱卢族,长子名叫 

难敌;般度有五子,称般度族,长子名叫坚战。国王持国让两族的孩子跟随 

一位教师学习武艺。般度族的子弟学得好,引起俱卢族的嫉妒。难敌一再设 

法谋害般度族。般度族逃到般遮罗国,五兄弟合娶国王的女儿黑公主为妻。 

国王持国知道后,派人接回,并分一半国土给他们。可是,难敌不满,于是 

就密谋用掷骰子的办法骗取般度族的五兄弟的财富。般度族的长子坚战掷 

输,五兄弟和妻子沦为难敌的奴隶。国王持国担心大家族的毁灭,又恢复了 

他们的自由,把财宝和国家再次还给般度族。不久,难敌又引诱坚战赌博, 

商定:失败者要被流放12年,第13年还得在隐姓埋名中度过。这次坚战又 

输了,四处流浪,生活艰难。13年后,般度家族要求归还他们应得的那一半 

国土,但难敌背信弃义,拒绝归还。于是,两大家族进行了18天的鏖战。大 

战结束时,双方几乎完全覆灭。俱卢族只剩下3人,般度族只有7人幸免于 

难。坚战即位后,又把王位传给后人。般度族入山修道。坚战的兄弟和黑公 

主相继在路上死去,只剩下他自己,被因陀罗接走,先入地狱,同亲人相会; 

后来,五兄弟和黑公主都升入天堂。 

     b。《摩诃婆罗多》的思想意义 

     婆罗多两家族的争战,反映出古印度奴隶社会初期的社会历史状貌。虽 

然这次家族纷争卷进了古代印度北方的几乎所有部落,但是各个部落仍然是 


… Page 59…

  独立的、分散的,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更强大的统一体。史诗中的所谓“王” 

  实际上只不过是部落酋长或者是开始独占财富、掌握权力的家族奴隶主。在 

  王位的继承问题上,国王尚不能一个人决定,还得召开会议,征得群众的同 

  意;在战争期间,军事总指挥是经选举产生的。在开战前,敌对双方战士, 

  聚集在一起誓宣:尊重作战规则;每天傍晚休战时,敌对双方可以像朋友一 

  样混杂在一起谈话。这些情况都反映出军事民主制时代的特征。 

       史诗的作者广博仙人把同情倾注于般度家族一边,歌颂了般度五兄弟的 

  英雄形象,批判了俱卢族的主人难敌。 

       般度家族的长兄坚战是一位坚持善行、维护正法和毫无私心的忍性英 

  雄。他总是宣扬:“容忍是最高美德”。容忍使他宽恕了难敌的暗害和谋杀。 

  他明知道“赌博能引起刹帝利的冲突”,但出于容忍还是参加赌博而输掉了 

  一切财富和兄弟与妻子。他不追随邪恶,不跟朋友争吵,不贪图别人的财产, 

  不受贪欲的支配和不留恋世间的无常之物。坚战的这些品质,正是古老氏族 

  道德遗风的反映。后来他变得狂暴、虚伪、爱财,也恰恰反映出由原始社会 

  酋长向奴隶社会奴隶主方面发展变化的历史现实。坚战的二弟怖军是一位心 

  地纯洁、力大无穷的英雄,他见义勇为,为民除害,是人民理想中的英雄。 

  坚战的三弟阿周那,武艺高强,箭法出众,是一位百战百胜的英雄人物。他 

  们都是正义面的代表。 

       黑天是般度族的幕后统帅,却把自己的军队交给难敌,帮助俱卢族作战。 

  他的行为违背了武士的美德,反映出私有观念正在一些领袖人物身上滋长。 

       难敌是国王持国一百个儿子中的长兄。他是一个狡猾奸诈、贪婪成性、 

  野心勃勃的政治野心家。为了夺取王位,他想出种种诡计,谋害般度家族的 

  五兄弟;他贪婪成性,利令智昏,一意孤行,竟不顾正法的约束,声言“连 

  针尖大的地方也不给般度族”。他是古代印度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奴隶主形 

  象。他的言行,生动地表明:“最卑下的利益——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 

  卑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揭开了新的、文明的阶级社 

  会;最卑鄙的手段——偷窃、暴力、欺诈、背信——毁坏了古老的没有阶级 

  的氏族制度,把它引向崩溃。”① 

       由此可见,《摩诃婆罗多》深刻地表现了古代印度人民的愿望:反对卑 

  劣的占有欲望,追求家族内部的和睦,提倡兄弟之间的友爱,争取繁荣幸福 

  的美好生活和渴望国家和平统一,施行仁政的政治理想。当然,其中也有宗 

  教迷信观念和宿命论思想,为其历史与宗教局限。 

       c。长诗中的其它内容 

        《摩诃婆罗多》在叙述婆罗多后裔矛盾斗争的同时,还嵌进了其它一些 

  内容,它们也同样是印度古代文学与文化的珍宝。 

       长诗第三篇《那罗和陀摩衍蒂》描写一对恋人的悲欢离合故事。那罗是 

  一位国王,陀摩衍蒂是另一国的公主,彼此年青貌美,相互知名爱慕,但无 

  由通情见面。一天,那罗捉到一只天鹅,天鹅答应为那罗去传情达意,并且 

  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陀摩衍蒂听了这只鸟的传语,/心情十分激荡;她的灵魂/早已飞到那罗 

  的身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