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 >

第20章

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第20章

小说: 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论语·学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为政》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法则),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论语·雍也》 

     子曰:“志于道,据以德,依于仁,游于艺”。 

     —— 《论语·述而》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论语·述而》曾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 

后已,不亦远乎?” 

     —— 《论语·泰伯》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论语·泰伯》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论语·子罕》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论语·子路》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论语·子路》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论语·卫灵公》 

     子曰:“辞达而己矣。” 

     —— 《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之,人皆见之;更之,人皆 

仰之。” 

     —— 《论语·子张》 

     不必再举例子。总之,《论语》中的格言警句比比皆是,如夜空中的群 

星,光辉灿烂,千百年来,照耀着炎黄子孙的人生旅程,值得我们借鉴与思 


… Page 81…

考。 

     b。《墨子》。《墨子》是一部记载墨家学派哲学观点和人物活动、言行 

的著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及其后学所作。《汉书·艺文志》记录为 

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其中“十论”,即:《尚贤》、《尚同》、《兼 

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 

 《非命》代表了墨家学派的主要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这些文章是弟子 

们记录的创始人墨翟当年在“百家争鸣”中的讲学辞。由于墨家在墨子死后 

分为三派,他们对墨子的学说各有记录,后来合编成书,故以上十篇文字都 

分上、中、下三篇,而其内容大同小异。 

     儒家学派承认社会的尊、卑、贵、贱,从实际出发,主张以“礼”治天 

下,墨家学派则站在“农与工肆”的立场,总想把小生产者互爱互利的品德 

扩大到全社会,极力主张“兼爱”与“非政”。他说: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 

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 

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 

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 

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 《墨子》兼爱上 

     然后,墨子又以此推论至盗贼行窃,诸侯攻伐,其原因均是“不相爱”。 

其结论是:“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墨家学派把天下一切怨恨祸乱的根源都归结为人们不相爱,因而提出“兼 

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实际上,只是把小生产者互爱互利、赖以生存的品 

德理想化,想让全社会普遍接受,而他们并不知道统治者想兼并天下的“大 

欲”与贵族们想高居人上的本性,因而是行不通的。然而墨子的“兼爱”、 

 “非攻”主张表现出下层人民希图过安定生活,相爱生存的美好理想,因此, 

受到乱世百姓的欢迎,而成为一时的“显学”。 

     墨子还从反对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出发,主张“尚贤”。他认为“官无 

常贵,民无终贱”,以此与儒家的等级观念争鸣: 

     有强执有命以说议曰:“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因有天命,不可损益, 

穷达赏罚,幸否有极,人之知力,不能为焉。”群吏信之,则怠于公职;庶 

人信之,则怠于从事。吏不知则乱,农事缓则贫。贫且乱政之本,而儒者以 

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 

     —— 《墨子》非儒下 

     墨家学派这种强调吏治、务农,反对儒家安贫乐道的论述,正击中了儒 

家的要害。 

      《墨子》中还提出了“三表”文学观。主张写文章要“有本”、“有原”、 

 “有用”。所谓: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 

政观其中 (符合)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种观点是实际而可贵的。 

      《墨子》的文章有理有据,自成体系,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不 

以华丽辞藻取胜,而以逻辑严密著称。如《非攻》上一文,其中心论点在于 

反对不义战争,文章开头却以偷人桃李、犬豕鸡豚以至牛马与杀人越货为喻, 

逐步得出“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的道理。而战争死人甚众,自 

然就成了十恶不赦的罪人。由此可见,《墨子》在论证问题时,首先从常人 


… Page 82…

能认识到的事实和道理出发,然后进行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明及隐的推 

论。从文章形式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说服力。 

      《墨子》中还总结了论辩艺术。所谓论辩就是要“明是非之分,审治乱 

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因此要“摹略万物之 

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 

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在具体方法上,则有“辟”、“侔”、 

 “援”、“推”等论辩方法。“辟”就是打比方,用比喻论述事理;“侔” 

就是同命题相互印证;“援”就是引用别人所讲道理论证;“推”就是由事 

实或道理作出推论。《墨子》的这些逻辑观点和论辩艺术对中国后世的论辩 

散文有着特殊的影响。 

     c。《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军事著作。作者 

孙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家。后避乱到吴国,被吴王阖闾任为 

将,率军攻破楚国,名显诸侯。 

      《孙子兵法》是孙武总结前代和自身所经历的战争经验而写成的一部军 

事理论著作。全书共十三篇,六千余字。广博精深,体系完整,论述了战争 

与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的关系,揭示了战争中的重要规律,包含着唯物辩 

证思想。他认为:“兵者国家大事”,战争的胜负取决于“道”,“天”、 

 “地”、“将”、“法”。注重调查研究,认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 

战不殆”。并且指出战争中的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都是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因素,只有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促使矛盾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这些军事思想,至今仍是真理。 

     从文学角度看, 《孙子兵法》是一部逻辑严密的论文。如: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处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俱死。厚而不能使, 

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 《孙子兵法》地形篇 

     论述是生动而辩证的。 

     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中发现《孙子兵法》残简,并有《吴 

问》等佚文。 

      《孙子兵法》在古代被称为“兵经”,有曹操等十一家注本。今人郭化 

若的《孙子今译》受到学者推崇。《孙子》一书目前有俄、日、英、法、德、 

捷多种外文译本,日本称之为“东方兵学鼻祖”。相传法国拿破仑在打仗时 

经常翻阅此书的法文译本,可见《孙子兵法》崇高地位与深远影响。 

     (2)中期哲理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中期的哲理散文包括儒家学派的《孟子》和道家学派的《庄 

子》。 

     a。《孟子》。《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 

及其弟子所著的一部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史记·孟轲荀卿列传》记载孟 

轲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其言“迂远而阔于事情”。因为当时天下方务于合纵 

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子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所以不合时宜,他于 

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虽然不合时宜,不为列国诸侯所采纳,但其仁政 

思想与王道主张却包含着宝贵的哲理。 

     孟子哲学思想的中心是“性善”论,其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政”。他主 

张统治者应有“恻隐之心”,推恩爱民,“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 Page 83…

 (《公孙丑》上)主张“省刑罚、薄税敛,制民之产”,给人民一个“必使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梁惠王》 

上)的生活条件。特别是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 

下)的观点,更为可贵。 

      《孟子》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君子品格的修养。其中关于“舍 

生取义”和关于“大丈夫”的论述,对后世影响尤其深远:孟子曰:“鱼, 

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生亦我所欲,所 

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 

辟也。……—— 《孟子·告子上》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 

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 

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 

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在这里深刻地讲出了人生在世应该有崇高的人格和明确的世界观, 

为了人生的理想,可以舍生取义,而不可在邪恶面前屈服。正是在这种人生 

观的支配下,孟子本身就给人树立了一个大丈夫的光辉形象。他对待君王往 

往傲然不逊,“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有一次,公然对齐宣王说: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为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 

仇。”表现出一个士子的刚正不阿态度。孟子还以天下为己任,认为“夫天 

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吾何为不豫哉?” (《公孙丑 

下》)为此,他常说自己要“养吾浩然之气”,不断提高自己的品格修养。 

      《孟子》中还有许多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首先,他认为教育的重要性 

与乐趣可以与做王侯相比:“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孟 

子》中还谈到一些教育与学习方法,如同类而举,专心致志等。 

      《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有鼓动性,具有纵横 

家、雄辩家的气概。第二,《孟子》中论战性的文字,往往既记述孟子本人 

的言论,也记叙对方的言论,既写论战的内容,也写论战的过程。这样往往 

将时代气氛、各派学说和各种人物的言谈风貌、论辩技巧,跃然于纸面,从 

而构成带有故事性的论辩散文。因此,《孟子》虽然还属于语录体范畴的散 

文作品,但与只讲观点的语录体散文《论语》比较起来,却有了长足的进步。 

从总体上看, 《孟子》比《论语》更为生动、形象,更具文学色彩与艺术魅 

力。第三,《孟子》还善于用寓言故事说理。如用“弈秋诲弈”说明“不专 

心致志则不得也”的道理;用“揠苗助长”说明养浩然之气不可急于求成的 

道理;用“弃甲曳兵而走,五十步笑百步”说明性质不变的道理等,都深入 

浅出,生动而富有感染力量。 

     孟子的文章,以“气”为主,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锋芒毕露,正气凛 

然,一直为后人称道,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汉唐以后, 

中国著名的散文大家,如韩愈、柳宗元、苏氏父子等,无不推崇孟子,而其 


… Page 84…

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也成为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中的散文典范。 

     b。《庄子》。《庄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道家 

学派的奠基之作是《老子》,托名春秋时老聃所作,后世学者则认为此书形 

成于战国时期。 

      《老子》亦称《道德经》或《老子五千文》是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书中以“道”来说明宇宙万物演变生息的规律,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认为“道”是“天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老 

子》五十一章),具有“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的特 

征。《老子》一书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书中认为;美丑、善恶、真伪、 

是非、祸福、生死、荣辱、智愚、吉凶、兴废、进退、主客、巧拙、辩讷、 

难易、公私、怨德、贵贱、贫富、治乱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事物。 

这些哲学观点的论述,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道德、修身、审美、语言 

等众多的社会科学领域,也涉及到宇宙自然的发展变化,表现出《老子》一 

书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从文学角度看,《老子》一书语言简炼,类似警 

言与诗句,含义深广,耐人寻味。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 《老子》第二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 

     —— 《老子》第五十八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老子》第七十三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老子》第八十一章 

     在政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