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老子》第八十一章
在政治观点上,《老子》一书主张“无为而治”,即为政者不要扰民,
要顺其自然,认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而提出“绝圣弃智”、“小
国寡民”的治国方案。这种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是继《老子》以后,道家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庄周(公
元前360?—公元前280?)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与梁惠王、齐宣王同
时代。生于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当时属于宋国),曾为蒙地的漆园吏。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他所学“其要本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
大抵率寓言也。”可见庄周是一个颇有才华且志向坚定的人。
庄子继承老子的哲学思想,认为“道”是“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
万物本源,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世称“老庄哲学”。
但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庄子·齐物论》。)这种泯灭物我、是非、大小、生死、贵贱差别,幻
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却成为一种安时处顺,
逍遥自得的人生观,最终走向宗教宿命论。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后人以《逍遥
游》至《应帝王》七篇为内篇;《骈拇》至《知北游》十五篇为外篇;《庚
桑楚》至《天下》十一篇为杂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己所作,其余则
为庄子门人及后学者所作。
庄子主张以“道”治理天下:
… Page 85…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
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以道观言,
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
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
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
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
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 《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庄子》中含有深刻的辩证思想。他
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
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
养亲、可以尽年。” (《养生主》)其出发点固然可以商讨,但其思想的辩
证观点却是显而易见的。《秋水》篇记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上的一段对话,
更可见其思辩之精深: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
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
知之濠上也。”
庄子终以精细的思辩驳倒了惠子的观点。不过庄子进而得出万物通灵的
结论,则走向唯心。
从文学角度看,庄子散文在诸子散文中成就最高。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具有浪漫主义的散文创作方法。如《庄子》内篇《逍
遥游》旨在说明人生应当摆脱一切物累,获取绝对自由。全文用充分的想象
和生动的比喻逐层深入地去说明这一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云将徙于南
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
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这样大的鱼,这样大的鸟,这样的奋飞状貌,在现实生活中是绝然不存
在的。然而庄子却用这种形象思维描绘出这种生动形象来说理,从而表现出
极“大”的概念。然后,他又以野马(指春日野外林泽中的雾气)、尘埃比
喻世界的极小事物。并说明这些“大”,“小”事物存在,都还“有待”,
而庄子所追求的是“无待”的绝对自由。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
无名。李白说:庄子的文章“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大鹏赋》)
就其世界观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角度而言,的确有这种特色。二、《庄子》一
书,“寓言十九”,常采用大量寓言故事说理。如《则阳》篇中用“触蛮之
争”嘲笑诸侯之间的争战: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
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故事说世上诸侯之间的征战、厮杀、掠国、侵地,渺小得象蜗牛头上的
两支触角争斗那样可悲可笑。其它如:庖丁解牛(《养生主》)喻养生之理
要顺其自然;轮扁斫轮 (《天道》)喻读书之法;佝偻承蜩(《达生》)喻
专心致志之道;匠石运斤 (《徐无鬼》)喻知音难遇之感,等等,都以形象
的寓言故事阐明了极为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 Page 86…
总之,《庄子》是一部文学特色非常鲜明的哲学著作。作为一家之言,
在思想上,尤其在艺术上,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世著名文人,陶渊明、
王维、李白、苏轼等,无不在思想和艺术上受到庄子的影响。
(3)后期哲理散文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后期哲理散文包括《荀子》、《韩非子》和《吕氏
春秋》等。
a。《荀子》。《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属于儒家学派范畴的一部哲学著
作。作者荀况 (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年)字卿,赵国人,曾任楚国兰陵
令,是战国时期的儒学大师。《荀子》32篇,其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经
济、教育、自然、文学诸多方面。在政治上,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在哲
学上,宣传朴素的自然观。荀子主张“法后王”,主张以“礼”、“法”、
“术”实行有效统治,这些思想为后来法家所吸收。
荀子的散文逻辑周密,说理深透,善于运用类比方法反复说明问题。如
《劝学篇》说明知识可以增长人的能力与智慧,就用了一连串生动的比喻: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由于《荀子》散文句式整齐,行文流畅,便于诵读、记忆,不少已成为
后世格言。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散文的韵文倾向为后世韵文端倪。特别是他的五篇赋体作品成
为后世赋体的一个源头。另有《成相篇》则被视为古代的通俗说唱文学。荀
子的哲学思想对汉代的王充,唐代的柳宗元,刘禹锡等人都有过明显的影响。
b。《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学派集大成的著作。作者韩非子(公
元前280?——公元前232年)是荀卿的学生,出身贵族,为人口吃,但善
写文章。其书传到秦国,秦王赢政十分欣赏,设法令其赴秦,不久因同学李
斯的诬陷而入狱自杀。
《韩非子》著作的核心内容是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在韩非之
前,法家有几个不同的学派。李悝、商鞅主张以“法”治国,认为政治制度
与法令信誉是治国工具;申不害则提出国君还要有“术”——驾驶群臣的方
法;慎到又提出重“势”的原则——重视统治权力。韩非子吸收上述诸派所
长主张君王治国应该法、术、势并用。所谓“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难势》),“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术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
之具也。” (《定法》)法家的这种治国思想,既不同于道家的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也不同于儒家的“尊法先王”,抱残守缺;而是“论世之事,
因为之备”的不断革新观点,这是很可贵的。革新与法制,是法家思想的精
髓。
《韩非子》55篇,包括两类作品;一类是政论文,风格是锋芒毕露,语
气肯定,表现出严峻,峭刻文风,而且篇幅较长。如《五囊》近七千字,《亡
征》分析可亡之道四十七条之多,都论辩周详,内容宏富,结构复杂,是先
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另一类是记述历史故事和创作寓言进行说理,表现
出作者的机智和历史知识的丰富。这类作品、文学意味较浓。如《南郭吹竽》、
《郑人买履》、《买椟还珠》以及《守株待兔》,《有人鬻矛与盾者》等寓
… Page 87…
言故事均出于此书。
在当时百家争鸣的时代,欲立一家之言,必须立、破兼备。《韩非子》
具有这一特色,如在《五囊》中剖析百家的弊端,就很有力: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皆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
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
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 (取)、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
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
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
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
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
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
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
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正反对比兼及故事说理,往往
是《韩非子》行文的特征。
c。《吕氏春秋》等。《吕氏春秋》一名《吕览》,是由战国后期秦相吕
不韦令其门客编辑的一部杂家观点的著述。书成后,曾公布于咸阳市门,宣
言“有人能增损一字者予以千金。”
《吕氏春秋》全书26卷,由12纪、8览、6论组成,共160篇20余万
言。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也吸收了墨、法,形名,阴阳、兵、农各家学
说。当时秦国势力强大,行将统一中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渐告结束,思想界
也需要总结百家争鸣的成果。《吕氏春秋》便是适应这一时代需要的产物。
《吕氏春秋》涉及范围很广,有政治、军事、教学、文艺、礼制、数术、
养生、农桑、天文、历法各方面的问题。由于对各家学说采取调和,折衷的
处理,观点比较驳杂,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但从总体看,则是“以道德为
准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见高诱《吕氏春秋》
序)。在文字上则首尾一贯,条理分明,语言简炼,富于形象,各篇往往以
议论发端,然后摆事实、引比喻作为例证,最后回复到原来的立论。如《察
今》,先立论:“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凡
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等论点,然后举荆人袭宋,楚人涉江等故事说理说
明认识要同发展变化相一致的道理,非常清楚明白。
具有文学色彩的还有《列子》一书。《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人列御寇
所作。原书已亡佚。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所辑,共8卷。《列子》倾
向于道家,其中保存了一些优秀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反
映出古代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歧路亡羊》、《杞人忧天》、
《人有亡鈇者》,《齐人攫金》等章节,均各有自己的启发意义,表现出古
代中国人民的思想智慧。
4。楚辞
楚辞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南方的一种抒情诗体。诗句中多含“兮”
字以抒缓语气与抒发感情。这种歌曲最初用于祭祀,往往带有丰富的幻想,
富于浪漫的情调。后来有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文人创作。主要作品有《九歌》、
《离骚》以及宋玉的一些作品。
(1)《九歌》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抒情诗。王逸《楚
… Page 88…
辞章句》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
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鼠伏其域,怀忧
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
之曲。”
a。《九歌》的思想内容。《九歌》之“九”概言其多,共有11篇作品,
《东皇太一》写天神之尊,《云中君》写云神,《湘君》与《湘夫人》写湘
水配偶神,《河伯》写河神, 《山鬼》写山神,《大司命》写主寿命的神,
《少司命》写主子嗣的神,《东君》写太阳神,《国殇》写人鬼,为悼念楚
国阵亡的将士而作,最后《礼神》是送神曲。
《九歌》中有一部分是人们对天神的热烈礼赞,如《东皇太一》、《云
中君》、《东君》诸篇,类似《诗经》中礼赞神明的“颂”诗,但《九歌》
中的颂诗主要是赞颂自然神,表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歌颂,同时也凝
聚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美好愿望。
《九歌》中更多的一些篇章则表现了敬神中的人间恋情,象《湘君》、
《湘夫人》、《山鬼》、《小司命》等,这些神与神,神与人之间的爱恋情
结,实际上是一些十分优美的爱情歌曲。象: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
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茞兮
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 《九歌·湘夫人》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余兮善窈
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
所思。
—— 《九歌·山鬼》
《国殇》是《九歌》中的祭鬼乐章。它以崇敬激越的情怀,生动地描写
出战斗的壮烈场面和英雄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充满了爱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