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理宝藏论+明性法师译-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壬一·破斥他宗:
【某谓‘直接’‘间接’法,亦有‘能立’和‘灭除’。】西藏因明学者欲许直接间接法依三渐次定义:显现彼义相之方式。断除增益。显现他相之方式断除增益。复次,若了悟彼实境,则间接断除增益故,觉识无前后次序。
壬二·成立彼作立破法
以喻诠说:若以比量比测山具有火,则自性间接了解火量,若直接了悟破斥所作性为常故,则间接了悟如忆念‘所作性必遍及无常’。或于现量亦成立缘取彼自证之识故,间接当成立显现彼境。内心识上直接成立缘取‘见二月’和‘青色’故,其外境间接成立‘见二月’和‘青色之相’,和直接成立他力定量,现彼境故,应间接成立缘取彼觉识。如直接成立所持境青色故,间接成立觉识自性缘取青色。或以明义‘烟必有火’,和‘沉香树是树’成立遍相。间接成立无火则无烟,无树则为无沉香树之遍相。
若以‘破斥’喻诠说之:于缘取二虚体相聚,遍及缘取唯‘虚体’故。从克除总类所缘取唯一虚体,亦间接克除别类所缘取二虚体相聚。
壬三·如何克除法亦分为三:
癸一·破斥他宗:
a。直接克除所破事之总相故,间接克除所破事之别相。例如唯‘火’之总相为直接克除清凉故,旃檀之火间接克除清凉。或实体之总虚体克除谛实性故。亦如于境、时、相相异之实事,亦克除谛实(如阳焰)。b。直接克除总相,间接克除别相。于所破斥实事直接克除唯‘谛实之总’故,别相神我、微尘和刹那间接克除谛实,或克除遍地唯‘青’故,间接克除青莲花。c。相违事之总相直接克除所破事之总故,相违事之别相间接克除所破斥之别相。唯‘事体’之总直接克除唯‘谛实体’之故。‘事体’之别相…义和明识,克除‘微尘’与‘刹那’之谛实。如是虽能、所差别法,亦是唯…虚体,和二虚体相聚故,如以能差别法‘遮除拐杖’可遮除所差别法‘遮除持杖者’。应如是剔除能别法故,应不剔除所别法。如拐杖遮除生命,持杖者不遮除生命。亦直接遮除能别法,间接遮除所别法,亦即遮除是能别法,即是遮除所别法。和遮阻有能别法,未必剔除具有所差别法等等,遮阻是拐杖故,不剔除是持杖者。与遮阻具有父名,不剔除具有子名。然而持杖者,若手里有拐杖。或如所差别法子具前行于父。尽如是所差别法,若遮除能别法,则应遮除所别法。
若所持单一虚体则不缘持虚体二聚合之故。谓之观察此:
【比量为间接了悟,否则转成第三量。】间接了悟之定义,显现其余义相之方式,其余而断除增益,彼间接了悟过遍于比量。倘若谓比量观待于因相断除增益,此间接了悟不观待因相而断除余增益义。彼不观待因相为何?若是不观待相属性而断除增益,当转成第三量。若是观待相属性,应不超越于比量,直接成立果和别相。间接成立因和总相,是为果因相和自性因相。若直接遮阻‘因’和‘能遍’之量力,间接灭除‘果’和‘所遍’,则含摄于‘因不可得’和‘能遍不可得’因,除‘能别法’故剔除所别法,亦从摄集‘拐杖’和‘士夫’二者之因,产生‘拐杖者’之果,是‘因不可得’或‘能遍不可得’因。然若由比量领悟山具有火,则觉识上间接领悟衡量火等,领悟‘山具有火’是‘觉识性’故,间接领悟之因,除觉识外无其余。自证之觉识,直接证成‘缘执二月’故,间接成立实有二月谓之说法,不应理,以其错乱识无实境之故。若谓唯‘相’不欺妄?试问:彼相为何?若是‘义自相’,则觉识当成不颠倒。若是‘总义’或‘幻相’,则是觉识错乱性之无实境,前已述及。他识之直接成立青色境故,间接成立觉识缘执青色,亦不应理,境‘成立青色’性,是外境之相显示于心识故,彼相分间接上,无成立余他觉识之因故。如是遮阻‘因’和‘能遍’,间接灭除‘果’和‘所遍’,含摄于比量等,自行观察而得知。
癸二·自宗分为二:
子一·了解能立法
子二·了解破斥法方式
子一·了解能立之分类:
【‘实义’、‘觉识’、‘是’与‘有’二、二分析共有四。】是‘实义’与‘觉识’二者之体性,和具有相异性分析,二、二共有四种。
子二·了解破斥法方式:
【彼破斥性遮反四。】破斥之分析,非‘外义’与‘觉识’二者之体性和不具有相异分法亦二二共有四种。
【成立破斥当成量。】了解‘能立’,现量引伸之决定识和‘遮非’是能立比量。了解‘破斥’,现量和‘遮无’是能立比量。比量亦当能立‘遮无’之不可得因而领悟‘遮无’。能成立‘遮非’之能立因相,而领悟‘遮非’。如是领悟后,灭除法亦分为‘是体性’和‘相异体性’二者。首先:是苦乐者和缘色缘声之体性,应克除自能作性,能立‘彼’故克除‘非彼’。复次,于自相续若产生缘取色体,而不产生缘取声,则以何了知,无缘取声?云:若经验缘声,则为无错乱之原因。若专心一意则决定遍相,不可缘得决定识之果。若谓:云何不可缘得‘决定识’?若有决定识,则应须转成确定余觉识之体性。若非如是,则‘分别’与‘无分别’二者当同时转入一体。遮除彼决定识亦是‘果因’或‘能遍不可得因’。然而应成立‘能’‘所’经验,诠说同一体性之现量。复次:破除是唯‘净遍地’,唯‘瓶’和是‘瓶’‘柱’和是‘青’、‘黄’等等。剔除彼唯一执着,余证识之作用,灭除实有相异量。亦若诸容许现见,遍地缘取事分,则如‘瓶’或‘头角’净事应剔除经验性。‘由自性差别之经验,遮除其余即非余’。如:诸不许现见‘无鼓声’、‘油灯熄灭’等,缘取相违事相。剔除不可缘得决定识之果。若于前面地上微生物或若于寺庙无鼓声等,唯‘彼’不显现。无现见性,当不成立为‘无’,以其瞬间可能退失‘眼根’‘耳根’功能之故。然而同时存在彼诸,或若显见微细色身,或闻余声,则彼诸成立无实。故彼诸容现之事相缘取相违事,非彼之差别者之义与意识。一切为比量之作用。如是以量之阻除义,亦非遮除实有,而是于‘无实’能知是‘无’,彼亦是遮除所破斥事物之可缘得性,剔除一切所破斥之义,唯‘彼量’外无余他之故。
癸三·断诤:
【谓‘间接了悟’之说,‘作用’、‘比量’之旨趣。】若谓陈那论师之集量论,某些章节或谓间接了悟、或谓了知义之说法相违?彼间接了悟是从‘现量之作用’,或‘由修习因三式’,而瞬间产生比量之旨趣,量决定论云:非自性成立一切观待余他与自性相属之能立无错乱之故。‘至于非现量之量,别比量外非余他’。
第九章 详观现量
丁二·各个事相之义分为二:
戊一·现量有三:
己一·真现量
己二·遮反…似现量
己三·量果
己一·真现量有三:
庚一·定义
庚二·名相之分类
庚三·各个事相之义
庚一·定义分为二:
辛一·破斥他宗:
【经验断除增益妄。】西藏因明学者将现量和现量之量为相异之分析,现量之定义:离分别不错乱。与彼现量之量定义:前所未领悟之义,依经验力断除增益之说法,曰:不应理,量论未提及二分法。前所未领悟无具否定义,现量之自虚体…似现量断除增益为非有,前已述及。
辛二·自宗主张:
【现量无欺离分别。】顾名思义,观察离分别和无欺。复次:了解之定义,非圣言量所真实共许,非唯‘摄属粗略心’与‘分别心’。
【分别是缘持声义。】释量论云:‘若识缘声义,彼即是分别。’量决定论云:‘分别:容许与诠说相融杂显现之识。’认定总义之说法亦不违越彼分别性。有一说:若诠说缘取总义,则信乐外道所承许根识未遍满于具分别之说法。若如是,则缘持声义之立名,亦未遍及不清净分别相似。有一说:‘立名’含摄于不清净之分别故。若谓容许缘持‘诠说’与‘声’相揉杂之说法,亦未遍及缘持相杂?若谓定义设置其种类不相违?若如是,彼诸无论如何诠说亦同一种类不相违。‘远离’之义作为所了解之实物后,经验分别之自证识,转成非离分别。若作分别之虚体,则比量亦转成离分别故。在此离分别之义,不能依于自虚体之定义。‘无欺’之义,有一说:依有相唯识宗之主张,承许为‘无欺’。有一说承许具有谛实境;有一说:承许于所持境不错乱,皆非法称论师之旨义。唯‘无欺’亦存在于比量之所取境。若视作谛实义则无实义。若所持境作‘能作义’,则于圣者相续中不遍及‘自证’与‘瑜珈’现量。释量论云:‘此除所取相,有何余因事。’故不颠倒义。量决定论云:‘谓不产生眼翳、旋火圈、船静止等等错觉故。’远离根、境、所作等等彼诸错乱之相续心。若谓需要此二不同类之遮除定义。有一说:是二者之说法。不知无欺之义,彼故若是真实义,则一切分别皆是颠倒性,谓无欺之说法,亦乐许成立‘离分别’。有一说如同‘俱分别’承许所持义不颠倒,有一说于所取境不颠倒性,亦得知不颠倒故。比量亦是不颠倒或思维遮除邪见之故,信乐是‘离分别’。
庚二·名相之分类:
【彼无颠倒有四相。】以四现量作为分类之基准,唯‘不颠倒’(以不同类之方法)或观待于邪见(是遮除力所作),是离分别无错乱性,彼四相若分类之…根、意、自证、瑜珈等四种现量。彼诸观待于外境是相异,观待于有境是同一体。
【境和所依和有情,方式现量分类法。】现量若依‘境’之分类:现见他境,义明二者(‘根’、‘自证’现量)现见自境为自证识,现见无自、他境为瑜珈现量。若依‘所依’之分类;依于六根为义明二者,依于依他起性为自证现量,依于‘禅定’为瑜珈现量。若依‘有情’之分类:异生(凡夫)现量和圣者现量。
【经部师谓四现量,分别说三唯识二。】确定现量之数量,依经部师之主张承认外界之义,法称论师所认许以‘境’方式分为四种,经云:‘诸比丘了知色有二相,‘眼’和‘意’谓之旨趣。若谓意现量不成立正量?云:根现量亦应不成立正量,以其微尘坏灭之故。若谓认许外界之义成立正量?云:如是意现量亦缘持彼之无间缘性岂有相违。若谓凡夫之他心通是余(自证)现量?云:‘远离能所故,显现自心性,如彼明相性,不违越自证。’分别说部不承许自证识是现量。若依唯识宗则除‘自证’与‘瑜珈’现量二者外,余非有,此为法称论师之旨趣。
庚三·各个事相之意义有四:
辛一·根现量分为三:
壬一·定义
壬二·成立彼定义
壬三·所确定声义
壬一·定义分为二:
癸一·破斥他宗:
【分析设置定义误。】西藏大多数学者将根现量与彼根现量之定义分别解析。依次:能依于有身根而生增上缘,谓:所持义不错乱。和彼根现量之定义…增上缘能依于有身根后,前所未了解之义依经验力断决增益谓之说法?曰:不应理。此二分法之解说为无意义,前所未了解之义无具否定义,断决增益为非有前已述及。
癸二·立自宗:
【彼故根识不错乱。】唯‘根识’之定义,能依于六根谓‘识’,根现量之定义,能依于六根之不错乱识,彼亦是正量。
壬二·成立彼定义亦分为二:
癸一·成立从六根而生:
【六根应能缘六境,确定成立随行、遮。】某些宗派虽不成立共许诸根,然依于彼诸有身根(五根),应是能认持五种实有境,能俱时作用力,彼体性为何,亦谓根之说。应成立由彼而生随行,依此从‘根’、‘义’相互无间断,从不可缘取根识二者之结果,乃至缘取‘根’、‘义’相互无间断后,可缘取持境之识故,成立能依于认定实有境之力。(即根识当成立能依根而产生。)如烟、火,或谓成立遮反故。
癸二·成立离分别无错乱:
【明现成立无分别。】根识是离分别,以其显现自境不相杂之故。(以明现外义自相是识故)。如现二月等当成立能遍相违可得因。乐许成立离分别。诸多理论之解说,于此不畅述。
【缘取自相故无欺。】无欺当确定成立义自相。
壬三·所确定声义:
若谓产生现量之识,亦须如‘境’和‘作意’谓根识。安立唯一根名之原因为何?
【根非共同之因故,应是根识如鼓声。】‘境’和‘作意’是产生其他识之因故,欲许之实义不容易了解故,不作‘境’、‘识’等之名言。‘根’是彼识之因,非共同性,谓‘根识’作为名言。例如:鼓声亦须‘士夫’和‘鼓椎’。青苗亦须地与水,然而不诠说‘棒槌之声’和‘地之青苗’。以观待于非共同因后,说为‘鼓声’和‘青稞之苗’。如集量论云:‘不共之因故,依根说彼名。’释量论云:‘若生起现识,如根境是能,何故依二生,而不以彼说,由见能了知,决定立名言。’
辛二·意现量:
世尊谓犹如象王之顾视,趣向观外义之旨趣。随行经部师之后成唯识论谓抉择‘意’与‘义’之说有三:
壬一·认识体性
壬二·抉择自性
壬三·断除余他诤论
壬一·认识体性亦分为二:
癸一·认识定义:
【外境与根识二相,由无间缘生意识,能依彼后无错乱之识,是为意现量。】根识灭寂之刹那,彼是意根,‘意’不作有根身之旨趣。‘六根灭之际,是何识?是意’,意现量之定义,能依于意根之识而不错乱。彼量之定义,亦唯彼外其他不应理。
癸二·认识事相:
如量决定论云:‘由根识无间缘而生,瞬间能持彼义是意’谓之。具有三差别法:增上缘:根识于具相续产生之时前一根识灭失之刹那。所持境:根识缘第二刹那之所持境。近取因:(无间缘)根识与专注于外境之意根,缘取外境之第二刹那产生之意识。
壬二·抉择自性有三:
癸一·自性产生之法
癸二·自性转成量之合理性
癸三·考察产生自性之时际
倘若灭除五根现量后,若产生一意现量,则差别因当不产生差别果。
子一:若谓产生五根则当实有诸多意识?谓有情各个识之因说法相违,
应成诸多因者。
【虽有诸多意现量,根识唯一自证识。】(根识)因相异故。从外观之相异意现量,然而有情不转成诸多相续心,从内省之,是唯一自证识之故。正如虽有诸多根识,然而不转成诸多相续心。
子二·若谓意现量是量或非量:
【无错乱之故是量,无相续故不决定。】真实义所持无错乱之识故。是现量。然如前述及由他力决定量,不能由自力决定量故,应未获得量之名言。根识之对境是色尘,若根识不能显现则不名为境。然而根识有相续由自力能决定量,意识无相续故,不能由自力决定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