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医事+ >

第17章

医事+-第17章

小说: 医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盛顿邮报》的两位主编伦纳德。小唐尼(Leonard Downie Jr。)和罗伯特。凯泽(Robert G。 Kaiser), 在《美国人和他们的新闻》一书中,有一项出色的分析,提出了从新闻业看美国新价值观的腐蚀。
    在这两位资深媒体人士看来,“在20世纪末,政府、政治、国外新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已经被犯罪、天气、健康、投资、娱乐所代替。这些新闻对每天过着平常生活的读者和观众来说更有吸引力”。这两位作者认为对健康话题的关注,是可以“吸引和娱乐观众,并卖出广告,最终挣钱”的。
    两位作者还分析了当今的媒体渐渐走上以市场为导向的征途。这些扛着市场化大旗的媒体(实际上就是企图盈利的公司),更注重吸引眼球,短期获利。在这样的“腐蚀的新价值观”的驱使下,记者和编辑把更多的重点放在了娱乐和消费之类的新闻上。而健康正是其中一个可以牟利的话题!
    与健康有关的是非,就像明星离婚一样,是人们读下来印象深刻的事件。如果这场与健康有关的是非,碰巧背后又牵连着一个跨国公司,那么财经加健康,是双料开花的绝佳卖点。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些“造毒”运动,对有毒食物、致癌生活用品、有副作用的药品断章取义的报道,其实跟美国的电视、报纸过分夸大犯罪消息如出一辙。食物致癌和明星离婚一样,话题不必过新、不必有趣,也不必有深度,只要有悲剧感、有强烈的情绪刺激就行。
    再也没有人去提吸烟了,其实吸烟引起癌症的相关性和几率要大得多,也没有人去提腌制食品了,其所含亚硝酸盐成分引发食道癌的高风险已经经过河南林县人群的证实。没有人给这些风险因素正确、客观地排序,然后正确、客观地呈现给我们。
    在企图娱乐大众、哗众取宠的媒体世界里,更受欢迎的是抓人的故事情节、悲剧感和戏剧效果,冷静和平淡,似乎永远都靠后站。
    新闻业遭遇了健康问题,我们的判断力也遭遇了健康问题。在我们阅读、观看这些真假难辨,搀和着医学、财经、娱乐等各种因素的故事时,我们的大脑不幸变成了媒体思想的跑马场。恐慌普遍产生,它是衰弱的自己在面对不了解真相的现实时产生的不安全感。
    在面对炮制健康是非的媒体时,生活在粗砺环境里的我们,怎么去锻造自己的判断力,维护自己的判断力?
    当这些报道前后矛盾地、彼此关联地出现在报纸、杂志、网站上时,资讯的发达和便捷提供给我们过多的难以消化的信息量。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处处是健康陷阱?


    以健康为佐料的媒体狂欢(3)
    连载:医事作者:讴歌出版社:北京出版社我们需要多少渊博的知识才能将正确的而不是有毒的食物、化妆品买回家消受?我们又怎么能预知买回家的啤酒里含有过量甲醛?我们怎么能相信当初全国妇孺皆知的菠菜里含铁量高的报道,原来只是因为科学家把小数点往后挪了一位?
    在爱尔兰的一个网站里,在谈论苏丹红的文章下面,一个名叫杰克的厨师说起了当年对味精的误解以及吸烟的问题。因为在他看来,大家显然对苏丹红反应过激,而吸烟的问题其实要大得多。一个一天一包烟的烟民,在逛超市时小心谨慎,不买任何红得鲜亮的食物,不买西红柿,回家做饭不用不粘锅,听起来多少有点可笑!
    这位厨师认为,苏丹红似乎引起了过分的恐慌,就像关于味精的是是非非一样。有段时间风传味精致癌,其实味精只有在高温烹调时才会产生焦谷氨酸钠,而这种焦谷氨酸钠究竟怎么致癌,如何对人体产生影响,其实也还在研究阶段。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现在,鸡精、鱼露、鲜极酱油似乎取代了是非颇多的味精,但其实在鸡精、鱼露、鲜极酱油中,也含有谷氨酸钠。事实上,谷氨酸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天然食物中,葡萄、番茄等水果及蔬菜中都有。
    全世界的人每天都从各种天然食物中摄取一定的谷氨酸,其中欧美人从天然食物中摄取的谷氨酸数量远多于中国人,因此中国人饮食中谷氨酸的摄入量应比西方人少得多,但是中餐却被认为是放味精最多的菜。有少数人可能会对味精敏感,吃完后,会有头疼、心悸、疲倦等神经和血管刺激性的反应,被西方人称为中国餐厅症候群(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其实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对人体并无影响,只是在高温后会产生一种叫焦谷氨酸钠的成分。于100℃加热半小时,仅有0。3%的味精生成焦谷氨酸纳,加热1小时才有0。6%的味精生成焦谷氨酸钠。如果要避免这种影响,只要在菜煮好熄火后再加味精就可以了。
    这位厨师在帖子里说,为什么我们对苏丹红、味精的致癌作用这么敏感,但对烟草却熟视无睹呢?
    至于生吃西红柿等同于抽烟的说法,更显得荒唐可笑。有一段时间,媒体报道 “番茄含有尼古丁,生吃番茄等于抽烟,会致癌”。而根据农业学家的解释,番茄虽然含有尼古丁,但含量极低,每千克番茄仅含尼古丁2~7微克,随着番茄果实的逐渐成熟,其尼古丁含量还会急剧下降。吃1000公斤的鲜番茄也只相当于抽1支烟的尼古丁含量。
    我们面对的就是这么一些真假难辨的资料,其中有的作者其实连起码的医学、生物背景都不具备,他们对专业名词似懂非懂,对关键词汇的解读更是值得推敲。有些报道不准确,有时出于娱乐你我的需要,还会夸大事实。相信它们的公正和权威,而质疑拥有专业知识的医生,多少让人感到讽刺和无奈。
    在面对这种粗砺的环境时,对于和健康有关的新闻,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了解整个故事,而不是一个情节。如果一条新闻对你的健康非常重要,你特别关注,你需要的是找回自己原生的判断力,而不是轻易被网络、印刷机、电视机所控制。起码,我们在无法判断的时候,还会有怀疑的能力,只有不断质疑,不断获取全面、客观的信息,你才可能更快地接近真相!
    其实在当今,我们可以得到信息的渠道不仅仅是大众媒体,特别是与健康有关的食物问题和药品问题,许多生产这些产品的公司都会设有800免费咨询热线。你也许不必相信他们所有的说法,但起码你能知道更多、更全面的信息。而有些信息,是在媒体制造一篇新闻时,会作为多余成分删除。
    比如,关于生吃番茄是不是等同于抽烟的问题,上海设有一个叫做“农科热线”的电话,起码从那里,我们能听到更专业、更详细的解释。
    除了热线电话,我们还可以在一些与医学和健康有关的网站上看到专家的咨询活动。比如,专家做客聊天室,或者专家BBS论坛。
    如果你真的关心某种食品或者药品的安全问题,不要只满足于读大众报纸,看大众电视。让自己设法从专业媒体、从多个角度了解全貌,我们才能够对抗某些媒体的随意或者是有意的“曝料”。最起码,给我们自己的判断力一个交代。
    这么说起来,似乎活着真有点累,为自己的健康打算要付出这么多的辛劳,不免有些悲壮,但现实就是如此。
    化学课不是上完大学就可以扔掉的,因为它跟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健康有关,我们可以让自己掌握几个基本的概念。比如,如何判断一种化学成分是否致癌,如何说明一种药物引起副作用的风险真正增高,如何了解一个医生给病人选择用药的原则—受益大于风险。在食品安全和毒理学上有个经典概念,就是“剂量决定毒性”。具体的剂量可理解为:一是剂量大小,即有毒物质含量的高低;二是食用或接触有毒物质时间的长短。只有在一定的危害浓度或含量下,持续摄取或接触一定时间,才有可能对我们的健康真正产生损害。真正的危害是超越了“度”后产生的,而存在有害的可能,并不等于已经危害了我们的健康。
    那些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在面对健康的是非新闻时,总是牢记拨开云雾看本质,而不是在细节的纠缠里越陷越深。


    以健康为佐料的媒体狂欢(4)
    连载:医事作者:讴歌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其实这些零散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于我们个人的健康来说,只是局部的细节问题。在文明生活中,潜在着更大的关于食品的不安全,那就是发生着深刻变化的饮食结构。
    有专家把50%的美国人肥胖归因为饮食结构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结肠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和饮食营养结构也分不开。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早在2400多年前,就提出“我们应以食物为药,饮食是你首选的医疗方式”。现在诸多影响健康的因素中,膳食营养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高达13%,仅次于遗传因素的15%。渐渐西化的饮食结构,正成为中青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高发的一大诱因。在上海,20~40岁的中青年中,糖尿病高危人群达7。1%,是10年前的5倍。而移民美国20年的华人患大肠癌的危险,比浙江居民高出3~5倍。
    如果我们仅仅注意到生活里有没有苏丹红,而经常对高脂肪、高热量的油炸食物甘之如饴,餐桌上很少有蔬菜出现,那么我们的整体健康计划,仍旧是一盘败相已露的乱棋。


    绕开身边的健康陷阱连载:医事作者:讴歌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2005年公布了发现的8种常见药品推销陷阱:陷阱之一是打“义诊”旗号,指出就诊者身体有某些疾病,然后推销产品;陷阱之二是免费试用,一些群众在经过多次试用后购买产品,但发现效果没有宣传的好,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陷阱之三是上门推销,商家先让居民免费试用,并提供各种“证书”,部分别有用心的商家专挑只有老年人在家的时间上门,这些销售人员不开具发票,产品一旦出现问题,企业就以没有发票为由推卸责任;陷阱之四是广撒网、广收益,通过商场柜台、媒体等进行夸张宣传;陷阱之五是亲情陷阱,主动“进攻”老人,营造家庭气氛,让他们放松警惕,购买那些功效不得而知的产品;陷阱之六是免费风景游,组织老人参观厂房等,然后推销其产品;陷阱之七是点石成金,商家请来“专家”讲课、雇请“托儿”等,制造产品抢手的假象;陷阱之八是重在包装,打着“合法”的旗号,使人放松警惕。
    (资料来源:《北京青年报》2005年10月19日)
    《环球时报—生命周刊》一篇题为《警惕:免费体检很多是圈套》的文章,则揭露了免费体检背后的真相。免费体检本是好事,为什么却成了必须“当心”的对象?正规体检一切正常,但到药店体检却经常浑身是病,免费体检,成了卖药体检。在一些免费体检中,还把保健品当药品宣传,但保健品其实属于食品,很多人把保健食品当成药物,结果延误治疗,小病吃成大病。
    这些变相的圈套、陷阱真是对我们判断力的大考验。观察一下西安、青岛、江苏等地工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针对“免费体检”的警示,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面对免费体检,中老年人最容易上当。
    各地在进行警示时这么分析,中老年人是最关心自身健康的人群,而且容易贪图方便、爱占便宜、对新知识了解不多。商家的这种以免费体检形式开展的卖药行为,很容易吸引他们的兴趣。商家会利用中老年人的弱点,大肆宣传产品如何便宜、如何高科技,中老年人常常会抵挡不住诱惑,掉进陷阱。而这时,就需要这些中老年人的下一代站出来,去帮助父母。
    例如,手边的报纸上经常好几个版面都在宣传一种号称可以根治糖尿病的中药。明眼人知道这就是广告,但不可否认的是,穿插其间的“根治”、“治愈”、“立竿见影”这些词对某些中老年病人还是有吸引力的,更绝的是,满版堆积着好几个用了这种药之后奇迹般地恢复健康的病例。这种看似生动形象的现身说法,对一些中老年读者也极具吸引力。
    年轻人,要帮助父母去识别身边堆积的这些打着健康旗号的陷阱。不管是贴在电线杆上的老中医、老军医门诊,还是某些报纸角落里写着商品名的广告版面,或者是某家专治××病的位于偏僻地区的医院小广告,还有标榜“特效药”、“秘方”、“偏方”的小广告,以及医院门口、过街天桥上散发的宣传单、小册子……我们都需要运用自己的科学判断力排除它们的干扰,帮助父母去摆脱侥幸心理,找回他们自己的判断力。
    尤其是那些以奇迹、传说、轶事传开的“大仙”神奇治疗故事,起码都无法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是真是假?多少人里面出现了这样一例?病人在用这种药的同时还有什么其他治疗,究竟是哪种治疗产生的效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以奇闻轶事出现的医疗故事,都不属于医学所能承认的科学论证。而这种故事,却可能在某时某地,在人们侥幸、焦急心理的掩护下,诱人掉入骗局。


    我们是否身处最糟糕的医疗环境(1)
    连载:医事作者:讴歌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在英文里,看病说成是看医生。但现在,看病已经不仅仅是看医生这么简单。英国作家艾萨克。沃尔顿(Izaak Walton)在他的名作《垂钓大全》里说:“看看你的身体,如果你还拥有健康,那么谢谢上帝!”这位作家生活在17世纪,那时大家的信仰是,健康是上帝的恩赐,是金钱所买不来的祝福。但在今天,我们对自己是否健康和长寿可不这么看。在“看病”这件事上,除了医生和病人在起着作用,背后还存在着更强大的力量。这一力量正在以越来越重的分量掌控着我们的健康,决定着我们看病这件事,甚至决定着生死。这就是医疗体制。
    在中国,医疗体制的改革花了20年时间,有结论是“基本不成功”。生活在中国的我们,是否面对着全世界最糟糕的医疗环境?
    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频繁曝光,暴露出了监管制度中的漏洞,但是不是现在的发生率就比以前高了呢?by hzyben from sjshu/?a=hzyben我们身处的环境是不是越来越糟,像有人说的那样,随着文明的发展,人越来越被异化,朝着非自然的状态前进?但其实,事件可能并未增多,只是信息越来越透明,报道越来越频繁,而以前,可能是大家并不知道或很少关注。
    在苏丹红事件中,能迅速清查出这么多问题食品,某种意义上和技术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苏丹红在食物中的含量毕竟很低,需要有灵敏的检测方法。大约在10年前,大部分地方可能都不具备检测痕量物质的技术手段,而现在能在1000克的辣椒酱里检测出0。6毫克的苏丹红,所以,能更容易也更快地发现问题。再看看食品合格率的一组数据: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产品和食品合格率为60%~70%;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80%左右;而进入21世纪,农产品和食品的合格率提高到了90%以上。
    我们生活的环境有没有变得更糟,这个问题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医疗环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在2005年夏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进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