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医事+ >

第23章

医事+-第23章

小说: 医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5年1月,一则雅虎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刚刚走马上任的麦当劳CEO查理。贝尔在上任一个月后,发现患了结肠癌,于2004年11月宣布辞职,接受治疗,两个月后去世。
    “即便在他住院接受化疗期间,查理仍然从容、果断地领导着公司。”人们不忘在他走时这么评论这位把麦当劳看做一生事业的工作狂人。据说这位最初从悉尼一家麦当劳连锁店干起来的澳大利亚人,担任连锁店经理时才19岁,他从来都把麦当劳看做他最大的事业。在我看来具有戏剧性的是新闻里提到的这句话—他是麦当劳快餐食品的坚决拥护者,一辈子里大部分时间吃的就是麦当劳。这样长期的快餐食品对他后来患病是否有一定的影响,还需要科学证明,但起码不是一种健康的饮食习惯。
    让我们再来看看查理。贝尔的前任麦当劳CEO—不幸猝死于突发性心脏病。还记得那位在MTV的电影颁奖礼上获奖的反面演员吗?他当众捏碎了一枚鸡蛋,这个细节在引起大家哄笑的同时,所起的宣传作用远比一次大型健康活动还要深刻。


    病了,把身体交给谁(5)
    连载:医事作者:讴歌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如今起码在美国,心血管疾病的踪影几乎到处可见。但几百年前,人们可很少听说还有高胆固醇血症这个词,那时的人们忙着对付成批成批带走生命的流行病。等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对付流行病的疫苗和药物之后,新的疾病以新的面貌出现了。美国人现在的食谱中,有40%的热能来自脂肪。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巧克力蛋糕、鸡蛋、奶酪,吃饭吃到撑,食物过剩……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像那位演员说的,高胆固醇这个“反面角色”出现了。它将有可能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堵塞动脉,影响我们的心血管功能,像那个不幸的麦当劳CEO的故事,时有发生。
    那些伴随着新的生活方式而日趋明显的疾病,有人把它们叫做文明病。文明提供给我们的,其实就是这么一锅不知酸还是甜的杂烩,好的坏的搀杂在一起。我们以为文明是自己主导的发展方向,以为人类在凭借自己的本事改变、塑造着世界的模样,但是疾病首先就和文明开了个玩笑,甚至那些我们本以为已经解决的疾病,也会以新的方式卷土重来,比如结核。
    在鲁迅的小说《药》里,咳血消耗着肺痨病人小栓的精力和元气,全家愚昧地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血馒头上,以为它能对付结核。小栓吃了华老栓买来的人血馒头,却依然未逃脱结核的磨难,最终还是被痨病吞噬了生命。
    而雪莱和济慈,这两个19世纪初的结核病人,互相通信的句子就是:你还是带着那幅肺痨病人的病容。历史上,结核曾在全世界广泛流行,夺去了数亿人的生命,被称为白色瘟疫。那时,盗汗、咳血、低烧……让人们不寒而栗,因为这基本就意味着死亡。
    所幸,1882年德国科学家宣布发现了导致痨病的罪魁祸首—结核杆菌,带来了世界范围内控制结核病的希望。然后出现了异烟肼、利福平这些治疗结核病的药物,经过合适的治疗周期和药物用量,结核病基本可以得到控制。人们开始把结核当成小事一桩了。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度销声匿迹的结核病似乎又死灰复燃。只不过,现在的结核杆菌改头换面了,为对抗人类想出来的招数,结核杆菌不断变异以求耐受抗结核药物,它们也要生存!
    就像生物学家们形容的,在人和微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场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有医生开玩笑说,现在容易患结核的不再是从前那些生存条件差的穷人,多是大鱼大肉过多、生活没有规律的所谓富人。人们开始意识到现在的结核杆菌变得狡猾,变得可以耐受抗结核药,已有的这些药物治疗对它们无济于事。
    关于如今的结核杆菌改头换面以求耐药,后来的体会越来越深,因为我去美国的第一个实验室就做这个课题。我和那位送我《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印度小伙子在同一个抗结核研究小组,成员来自好几个国家。有时我们会去培养活生生的结核杆菌的P3实验室。老板是位科学狂人,要求我们每人桌前贴着结核杆菌的基因图谱,有空就望着它,也许灵感乍现,就能找到那个对结核杆菌的生存最重要的基因。到时,大功告成,新的抗结核药就诞生了!
    要是鲁迅活在今天,他可能也不会相信今天仍然有研究抗结核药的多国部队。因为医学和改头换面的疾病谱,正几乎以相同的速度齐头并进。
    医学是对付疾病的终极武器吗在每一个文明进展的时代,除了有不断改头换面的疾病谱,我们还会面对一个问题:是否能够通过不断发展的医学力量,把出现在我们生活里的疾病完全赶走—就像它没有来过一样?
    因为对我们凡人来说,一个没有疾病存在的身体,最符合我们对身体的要求,也是最有安全感的希望。但显然,如果我们这么想的话,就又犯了一厢情愿的错误,因为有些病无法治愈,无法根治。
    为什么有些病无法治愈?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像寻找人为什么生病一样,有很多角度、很多答案。可能归结到最后,到了生物学家那里,就落到人在这个广博大自然里的角色和定位。而在医生这里,却有着非常具体的回答。
    因为风湿免疫性疾病大多无法治愈,我曾问过一位风湿免疫科的教授,你怎么向病人解释有些病无法治愈?
    这位教授说:“对病人解释起来是有点麻烦,因为病人大都觉得你是全国顶尖的专家,你手里就握着先进的知识武器,你就能把我治好,不,应该说是治愈、根治!
    “但其实,医学发展到现在,绝大部分的疾病都不能根治,像风湿病绝大多数是终生的。医生可以做什么呢?by hzyben from sjshu/?a=hzyben他可以帮病人解除痛苦,可以适当地延长生命。医学最大的贡献在于,第一,在不违背规律的前提下,能够延长生命;第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至于把某些疾病从身体连根拔起,就像它从来没有来过一样,那是医学无能为力的地方。医学,是一门不完美的科学,是一门向着完美前进、无限接近但永远达不到的科学。
    但医学是否就是无力的呢?如果把“全部疾病,全部治愈”作为标准来衡量医学,它是无力的。但是,医学这门科学,在另外的意义上,体现了它的艺术性。
    举风湿免疫性疾病来说,这类疾病绝大部分无法根治,但一个高明的医生可以在他的工作中,体现医学的艺术所在。如果他能做到两点高明之处,那么其实他带给病人的益处,可以说并不比治愈逊色多少!第一,在于尽早发现病人的病情,明确诊断;第二,用最恰当的治疗控制病情进展,尽早尽快干预它的进程。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糖尿病、癌症。


    病了,把身体交给谁(6)
    连载:医事作者:讴歌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但是,一个患类风湿免疫疾病的病人,仍然抛不开对“根治”的渴望。一个朋友的母亲,患了干燥综合征,她执著地在各大城市的风湿免疫科求治,手里攥了一叠治疗方案,最后她自己都能整理出来这些药方的不同特色,哪个用药狠、见效快,哪个用药温和。但有一点几乎是相同的,这些医生都告诉她没有办法治愈。
    她仍然怀着对“根治”的希望,每次电视里、报纸里的广告说某某医院有秘方可以根治干燥综合征,她总是不遗余力地去打听。有次,她拿着报纸走到北京一家小医院门口,询问看自行车的报纸上的研究所在哪里。看自行车的大爷看了她一眼,说:“您也这么大年纪了,这种小广告也相信?说实话,我在这儿看自行车这么多年,根本就没听说过这个研究所,我还真不信大医院治不好的这儿能根治。那些根治、治愈、秘方什么的,全是骗人的!”老太太想想也是,如梦初醒,终于从自己的根治愿望里醒来。
    国内有位专家曾经呼吁大家擦亮眼睛,揭示了这些所谓偏方的骗局:有时候病人觉得药物似乎有点效果,但实际上添加了激素,甚至有的药里放了吗啡,为什么放吗啡呢?关节疼痛,所以放吗啡进行缓解。
    至于癌症,这类被妖魔化的疾病,一直以来是科学界试图攻克的目标。所谓攻克,也是试图达到根治、治愈。在某些种类的癌症领域里,这种根治的目标得到了实现。但是,还有一些像晚期胰腺癌、结肠癌、肺癌……仍然是医学无法全力掌握的盲区。对于这样的疾病,现在的医学能达到的也许是减慢发展,延缓进程,提高身体的免疫状态。而那些在肿瘤医院的天桥上散发的根治小广告、报纸电台里的秘方,都只不过是混迹在医学里的骗局,利用人们对“根治”的美好期待,让人们从口袋里掏钱。


    健康不止于阳光和肌肉(1)
    连载:医事作者:讴歌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在眼前这个细节无限丰富的时代,健康已经离“宏观的、整体的养生观念”越来越远。养生被看做一种花费时间、无法速成的闲人生活方式。
    更多的人,在追求几句话便能概括的小常识型健康。我们身边的健康报纸、杂志越来越多,除了零零星星的防病治病小常识之外,它们在不遗余力地灌输着“健康”的概念,创造着“健康”的形象,这些健康是由皮肤保养品、营养品、性等话题堆砌而成。出现在这类杂志封面的大多是阳光、肌肉型的青春人物,通过这些形象,向我们传输着所谓的“健康”信息。
    在我们没有了解疾病之前,疾病是健康的反面。在我们了解了为什么人会生病之后,健康成了疾病的反面。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预防了疾病,也就保证了健康。但这些封面,除了在制造一种带着时尚味道的健康气息之外,并没有能真正告诉我们如何宏观地、整体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并没有教我们具体怎么去管理自己的健康。
    朋友的一位亲戚,60来岁,高血压患者。退休之后,健康是他的头等大事,为此他特别钟爱看各种家庭防病小常识,尤其是心血管病。朋友甚至步行到上海某官方报纸的门市部,为他买一本叫做《老年保养100问》的书。后来,这个系列出了三本,她来回跑了三趟。闲着无聊,我也翻过这样的书,里面罗列了很多条问答题,一问一答。因为过于细节化,有时前前后后说法也不统一。但这位亲戚如获至宝,奉为宝典。相信他读完之后,除了知道一些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零碎生活小常识外,对健康并没有整体的概念。
    一个下雨天,雾气很重,他走在大街上,被一辆车给撞了,小腿骨折,他进了医院。这时他平时积累的预防小常识,一个也用不上了。他躺在病床上,焦躁不安,脾气火暴,自觉倒霉透顶……心血管疾病预防常识早就飞到九霄云外。
    管理自己的健康,我们需要的除了这些零碎的细节之外,还要有高于这些细节之上的理念。想经营好自己的健康,其实是一辈子的功课。只有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小常识才不是零散的、孤立的、就事论事的保健鸡汤。聪明病人会主动寻找这些适合自己的大理念,并作为自我健康管理的指导。
    在美国的一家书店里,一个朋友极力向我推荐一本书HAPPINESS,是一位经济学家写的,说的是我们怎么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去赢得快乐和幸福。据说这本书出版以后,很受大家喜爱。如果世界上真有一位经济学家同时也修过医学课程,他应该写的下一部著作应该是—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去获得健康,如何付出最小,回报最大,算算诸如投资20元打预防针、省去1000元医疗费的账。据说,美国人早算清了本国人早逝的原因,50%与个人生活方式有关,20%与环境有关,20%与遗传有关,仅仅10%与医疗服务有关。
    在还没有经济学家着手写这类著作之前,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出的概念—保持P(产出,production)和PC(产出能力,production capability)的平衡,用在自己的健康管理上,算是一条聪明病人指导生活的光辉理念。具体说来,这种平衡,是为了能够保有充足的PC,来产生P。在你每天使用身体的时候,你是在使用身体的能源,这时,你要注意往身体银行里加入储备,保证它的产出能力。你要每天提醒自己保持这种平衡,这样才不致让身体过度劳累,消耗过多。但现在,压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越来越突出的流行病。这种压力来自于我们面临的海量信息,我们被规定的工作量和交工时间,我们无暇顾及和呵护的精神世界,我们储备耗尽的身体银行……
    曾经有一本很风行的书叫做《给你自己一分钟》,说的是一种理念,每天给自己一分钟,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减轻来自工作与家庭中的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找到人生的动力和意义。而一个探求如何管理健康的聪明病人,他会每天给自己的身体一分钟,给身体以足够喘息和调整的机会,而不是让它成为追逐名利的工具,过度使用,提早透支,最后垮掉。如果算笔失败的经济账,就是今天拼命挣一万块钱,日后花两万块来看病。
    自我健康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正在全球被普及提倡。这一理念,对于可能会患上乳腺癌和宫颈癌的女性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理念就是—预防和尽早发现疾病。
    据说因为李媛媛和梅艳芳的去世,妇产科门诊曾一度排起了长队,大家突然都想起了一种叫宫颈刮片的检查。而平时体检妇科大夫建议我们去做时,我们总不置可否。而2005年由钟丽缇、李冰冰、邬君梅全裸出镜,宣扬的“粉红丝带乳腺癌防治运动”,在大家关注的目光中,不知道是对为了传达“爱乳房、爱自己”而赤裸上阵的关注成分多一些,还是对自己预防意识的本质撼动多一些。
    事实上,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乳腺癌和宫颈癌这两种疾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但是并不等于发现患上乳腺癌或宫颈癌,治愈的希望依然很渺茫。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治愈的概率就会越高。治疗效果和疾病所处的阶段密切相关。
    在美国,有许许多多的公益组织,宣传成年女性的乳房自检,这一意识几乎人人普及。几乎每个美国成年女性,都知道乳房自检的手法,什么时间自检。


    健康不止于阳光和肌肉(2)
    连载:医事作者:讴歌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对于宫颈癌的预防也一样,从性生活开始后,每年一次的宫颈刮片检查也能尽早地预知宫颈的健康情况。简单的一项宫颈刮片细胞的检查,能够发现细胞刚刚发生的形态改变,及时地阻截癌变过程。如果能够在疾病的萌芽状态发现,并及时治疗,身体回复健康的可能性就很高。一个月一次的乳房自检,一年一次的宫颈刮片检查……这些看上去都非常简单,但真正形成习惯,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在一个聪明病人管理健康的理念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疾病的演变过程链中,在尽可能早的时间节点防病治病!这种管理健康的理念,其实我们古老的中医里早就存在,只不过它的声音已经被淹没在如今诸多庞杂热闹的细节中。
    在中医看来,治病的最好方法是—治未病,预防,养生。治未病具体说来包括,防病于未病,得病之后防其转变。但“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