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禅宗思想渊源 >

第42章

禅宗思想渊源-第42章

小说: 禅宗思想渊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入尘劳是大乘菩萨乘愿再来的悲怀,但菩萨虽在尘劳中,却不为尘劳所染。《圆觉经·威德自在章》: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钅皇,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悟到了此心本来清净,不被外界的幻化所蒙蔽,也不拘泥于念佛打坐种种静相,彻底明白身心是悟道的障碍,体证无知与觉悟是同一个东西,永远超过身心的障碍,也超过无碍空的境界,就可以享受物质世界的一切,也可以转过来享受自己的身心,而不再被情绪、欲望所役使。此时,虽然像普通人那样行往坐卧,穿衣吃饭,有喜怒哀乐,但内心却是超越宁静的。烦恼也空,涅槃也空。禅宗也非常重视在尘出尘的生命体验,提倡通过艰苦的修行脱离尘劳。黄檗偈“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博山警语》引指出彻底摆脱无始以来无明烦恼根性,需要刻苦的修行。一旦心牛落入见取之草,就要拽紧鼻头,严格自砺。经过一番寒透骨髓的磨炼,觉悟之花便会芳香四溢。禅宗还进一步指出不与万法为侣,剔除见闻的粘着性,即是超脱世俗尘劳。《古尊宿》卷31《清远》:“‘不与万法为侣者’,岂不是 ‘出尘劳’耶?心不知心,眼不见眼。既绝对待,见色时无色可见,闻声时无声可闻,岂不是‘出尘劳’耶?”  彻底超越了世俗尘劳的圆觉妙心,如同纯净的琉璃与晶莹的明月交相辉映,如同净莲绽放在污淖之中:“虽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虽超魔道,而现行魔法;虽示同外道行,而不舍佛法;虽示随顺一切世间,而常行一切出世间法。此乃火宅尘劳中真方便也。”《大慧录》卷20“虽在尘劳中,尘劳不染;虽居净妙处,净妙收他不住。”《圆悟录》卷16 
    3.脱落身心的悟者情怀 
    《圆觉经》揭举诸法如空花、阳焰、第二月般的虚幻不实。禅宗对生命无常的反思,使其生命情调具有诗意的洒脱,在辞世偈或悼亡偈中洋溢着安详自在的意趣:“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五灯》卷14《正觉》“富贵功名如昨梦,涅槃生死等空花。高歌一曲笑归去,翻着遥牢诿毙薄!薄缎拧肪恚础侗鸱逭洹非百室园啄褚霛鳚餮迢埃锼⊙伪烫煊睿蜗蟮孛杌娉龈鎏迳胗钪娣ㄐ匀谖惶澹缓筚室愿吒枰磺⒎┮'衫、斜戴乌帽的颠狂自在,传达出来去自由、生死一如的禅悟体验。 
    《圆觉经·清净慧章》有一段对禅修指导性很强的经文: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这段话分四个步骤谈修行用功的途径。第一步,“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生起妄想。第二步,“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不起妄念,并非全无妄心,但妄心无自性,不必刻意去息灭。第三步,“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妄境也是因缘所生,没有自性,对之不必计度分别。第四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无了知即是无计度分别,不要去分辨上述“无计度分别”是不是清净境界,因为平常心就是道。这段话成为禅宗的无上心印。万松举示此段文字,下四个 “不”字,谓不起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不灭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不知于妄想境不加了知不辨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说:“此四八三十二字,诸方皆为病,此处为药。且诸方病者,不起妄念,岂非焦芽败种?不灭妄心,岂非养病丧躯?不假了知,岂非暂时不在如同死人?不辨真实,岂非颟顸佛性笼桶真如?” 《从容录》第45则禅林为它写了相当数量的颂古,从内容上看,主要表达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蕴: 
    1表示圆觉妙心傲兀宇宙之精神气度的。如“举手攀南斗,翻身倚北辰。出头天外看,谁是我般人?”《古尊宿》卷47《东林颂古》“塞北平沙阔,黄河衮底流。征帆才及岸,蛮狄一时收。”《续古》卷5《混源密》 前诗借用智通遗偈,《传灯》卷10《智通》:“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出头天外见,谁是我般人?” 表达悟者傲兀壮浪的气势;后诗以塞烟定黄河平,蛮狄臣伏,喻心国太平,烟尘不起。 
    2以不可分别了知的自然物象,来表示圆觉妙心。宗杲颂云: 
    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风吹柳絮毛球走,雨打梨花蛱蝶飞。 《大慧录》卷29 
    宗杲对自己的偈颂尤为自负,宣称“但将此颂放在上面,却将经文移来下面。颂却是经,经却是颂,试如此做工夫看!”《大慧录》卷29这种自负也得到了时人的认同。如佛照就曾对皇帝说,要理解“荷叶”两句的内涵,“须是亲证自然,世出世间打成一片”方可《古尊宿》卷48《德光》。 这首偈摹写出荷圆菱尖的自然物象,它们既有差别性,又有同一性。非同非异,亦同亦异。妄心的起灭,如柳絮随风,如梨花落雨,当下现成,不必去分辨孰真孰妄,当此之时,“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宏智广录》卷5。 
    3圆觉妙心是随缘适意的禅居生活: 
    身世悠悠不系舟,得随流处且随流。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钱明日愁。 《颂古》卷5石庵王召颂 
    和烟钓月是生涯,古策风高未足夸。欸乃一声天地阔,祖师何必渡流沙? 《续古》卷5《或庵体》 
    前诗谓身世悠悠,如同松开缆绳的一叶扁舟,随流上下,无拘无束。今朝有美酒今朝酣醉,不必将明天的忧愁带到今天。“今朝”二句:罗隐《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全唐诗》卷656。  形象地写出了将迷与悟、菩提与烦恼悉皆泯除的洒脱情怀。后诗谓披朦胧烟雾,沐清丽月色,扁舟垂钓,适意逍遥。啸吟一曲渔歌,顿觉天地开阔,水天澄碧。在此自然美景之中,有本心自性的活泼呈现,祖师又何必远涉流沙,来我东土,无事生非,无风起浪呢? 
    《圆觉经·圆觉章》:“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主张以大圆觉境界为我的道场,使我相消泯,一切众生与我性相平等,同一本体,没有差别。因为一切众生与佛的本性,本来清净无所染污,本来解脱无所系缚,本来平等无所附属。这两句经文成为禅林结夏的习用语。禅宗继承、发挥此段经文意旨,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重点: 
    1不论出处如何,本体如如不动:“九夏光阴一瞬间,休论城市与深山。大圆觉是安居处,坐断毗卢境界宽。”《续古》卷3《月庵果》“朝往西天,暮归东土,亦是禁足。百花丛里坐,淫坊酒肆行,亦是禁足。虽然如是,不曾动着这里一步。”《五灯》卷20《绍悟》这种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便是以超越时空的华严圆融境作为安居:“一尘具无量刹土,一念超无量劫数,一身现无量众生,一体合无量诸佛。所以道‘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恁么则不可以方所为限,不可以时分为拘。自他和合,则水乳相同。主伴交参,则镜像相照。”《宏智广录》卷1 
    2不论动静如何,皆是禁足安居:“虽然浩浩应机,要且如如不动。有时魔宫虎穴转大法轮,有时荆棘林中建立梵刹,有时向十字街头壁立千仞,有时向孤峰顶上合水和泥。”《圆悟录》卷10“朝到西天,暮归东土,是安居禁足。拈灯笼向佛殿里,将三门安灯笼上,是安居禁足。日应万缘,纵横十字,是安居禁足。”《续古》卷6《退庵奇》 
    3安居是回到本源的状态。安居之时,师家“与诸衲子,共吃无米饭,咬优昙根,饮不湿水”《续古》卷5《大慧杲》, “一百二十日禁足,三十五日在外走。熨斗煎茶铫不同,泥牛解作师子吼。今朝法岁已周圆,拈得鼻孔失却口。以大圆觉为伽蓝,七七依前四十九。”《大慧录》卷6此时行住坐卧,都超越了相对观念,本心显发出活泼的妙用,脱落言筌,一切都回到了 “七七四十九”的原真态。 
    4以禅悟立场对安居进行遣除。“圆觉伽蓝,十方聚会。咄,净慈门下,切忌屎沸!”《如净语录》卷下虽然禅林有结夏规制,但从第一义的立场来看,未免是无事生非,好肉剜疮。因此,有的禅师批评安居规制,并欣赏将它彻底打破的勇猛衲僧:“九十日内,如守古冢鬼,谓之禁足安居,克期取证,亦未知所证者何事。蓦然有个不顾危亡底,掀翻圆觉伽蓝,毁骂平等性智,山僧只得退身有分!”《虚堂录》卷2更有甚者,禅宗对身心安居平等性智的圆觉安居境界也予以遣除,提倡一空依傍的禅僧本色:“到个里,直饶坐断圣凡踪,不居佛祖位,魔宫虎穴即处优游,在衲僧分上,了没交涉!”《续古》卷5《空叟印》 
    综上所述,《圆觉经》在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诸层面上,对禅宗思想、禅悟思维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一,《圆觉经》的本心论从真心本体的角度,强调圆觉妙心超越一切对立。圆觉妙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同摩尼宝珠,虽然映现出各种颜色,本体却洁净如故。禅宗以“主人翁”、 “威音那畔”、“空劫前自己”等来象征这颗本元的心,强调真心在缠而不染。其二,《圆觉经》宣示觉性本净,因最初一念妄动,由于爱欲而生起无明,分别取舍。要避免轮回,必须断除贪欲。禅宗指出生死轮回的根源是分别心,人生最大的取舍莫过于爱欲。禅宗站在般若空观的立场,指出在彻悟之境,欲望当体即空,烦恼不须去除。对《圆觉经》的迷人四方易处观、六尘缘影观,禅宗也有透彻之悟。其三,《圆觉经》磨镜空观、不二法门、层层遣除、顿悟成佛的开悟论,对禅宗影响尤巨。禅宗运用磨镜空观,对“空花”、“第二月”、“幻化”进行深刻的体证;运用不二法门,超越相对观念;运用般若空观,随说随扫,旋立旋破;运用顿悟法门,进行彻骨彻髓的顿悟;禅宗还汲取《圆觉经》克服禅病的精髓,对各种禅病予以遣除。其四,圆觉境界主要表现为圆融灿烂的一真法界、在尘出尘的生命体验、脱落身心的悟者情怀。禅宗汲取圆觉境界的圆融精神,体证事事交涉无碍、世法出世法等一切对立圆融不二的生命情境;汲取圆觉境界在尘出尘的生命体验,使觉悟的净莲绽放在污浊的烦恼之中;汲取圆觉境界脱落身心精神,表现出傲兀宇宙之精神气度,对自然物象作现量感知,过随缘适意的禅居生活;汲取圆觉境界身心安居平等性智精髓,体证到不论身居何处本体如如不动,不论动静如何皆是禁足安居。作为禅悟载体的禅宗诗歌,在运思方式、取象特点等诸多方面,也深受其影响,流漾着圆觉了义不二圆融、玲珑剔透的意趣。 





                     

 

 
   

  第十章 《涅槃经》与禅宗思想

    中国禅宗思想的两大重要源头是般若思想和涅槃思想。般若之学自东汉传入东土以来,译经事业蓬勃发展,随着般若类经典的旧译臻于完善,经义研究的热潮也随之掀起,晋宋之际讲解般若蔚然成风。最能体现般若特色的佛经是《心经》、《金刚经》,它破除外相、破除非相,乃至于破除“佛法”,以臻于无住生心的境界。禅门在传灯接棒之时,以之作为无上法宝。慧能因听诵《金刚经》而出家求法,后来得五祖亲授《金刚经》要旨而豁然见性,成为禅宗六祖,可见般若思想对禅宗影响之巨。但是,般若类经典讲空固然能使人生起对俗界的厌弃,却难免使人生的追求与期望无所栖泊,而生起茫然失落之感。因此在“色即是空”的后面,还必须下一转语,这就是“空即是色”。 
    涅槃之学正是侧重于妙有的理论。从大乘思想的发展看,《涅槃经》出现在般若、法华、华严等大品类经之后,也就是说,大乘“空”的思想出现在前,大乘“有”的思想出现在后,从真空到妙有是大乘佛教发展的两个阶段。《涅槃经》是阐释妙有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经典,由于此“有”不是对立的现象之有,故称“妙有”。虽然般若明无我,涅槃示真我,般若述凡夫四大假和合,涅槃说一切众生有佛性,二说似多相矛盾,然诚如汤用彤先生所言:“《般若》、《涅槃》,经虽非一,理无二致。《般若》破斥执相,《涅槃》扫除八倒。《般若》之遮诠,即以表《涅槃》之真际。明乎《般若》实相义者,始可与言《涅槃》佛性义。” 正是般若“真空”与涅槃“妙有”的完美融合,才使佛法成为圆满的体系。 
    《涅槃经》全称《大般涅槃经》,是大乘佛法的根本经典之一。《大般涅槃经》,40卷,北凉昙无谶译,大正藏第12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大般涅槃”是本经特别彰显的名相,它含具法身、般若、解脱的佛之三德,代表着大乘佛教的真实理想。从经文中看,大般涅槃是渊深如海的大寂禅定,如同夏日般光明璀璨,绝对永恒无有变易,怜爱众生犹如父母,济度痴迷出离生死,不生不灭无穷无尽,是超出世俗的宁静、光明、永恒、慈慧、超越的解脱的境界。《涅槃经》经于北凉玄始十年421由昙无谶译出,现编为40卷。由于它的来源和内容都比较复杂,有的学者考证它曾经有过大约七次或八次的增编,以致于在内容上甚至是在涅槃的定义上都产生了矛盾;有的学者甚至推测它并非出于一时一地一个教派之手,而可能是曾经分别流传于我国广大西北地区的多种小本经的合本。 
    《涅槃经》中如来藏学说中蕴含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皆得成佛、涅槃具常乐我净四德等旗帜鲜明震聋发聩的主张,以及对本心迷失的哲学思索、中道思想、涅槃境界,成为禅宗思想的灵性源头。禅宗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深受涅槃妙有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生命体悟。作为禅宗思想、禅悟思维载体的禅宗诗歌,通过生动形象的吟咏,创造出流漾着涅槃慧光的文学意象,构成了一幅幅彰显着涅槃诗思的意境。《涅槃经》通过对禅宗思想的影响,为中国禅林诗苑增添了高华深邃、灵动空明的篇章。 

    一、《涅槃经》与禅宗的本心论

    所有的佛教经典都探讨心性的问题。《涅槃经》以佛性作为宗旨,已成佛教学者的共识,如延寿即明确宣称:“《维摩经》以‘不思议’为宗,《金刚经》以‘无住’为宗,《华严经》以‘法界’为宗,《涅槃经》以‘佛性’为宗。” 《宗镜录》卷2《涅槃经》里有一则非常著名的盲人摸象喻。经文说,国王令大臣牵来一象让众盲人扪摸,众盲人摸象后都自以为知道大象的形状,“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在这则譬喻中,“王喻如来正遍知也,臣喻方等《大涅槃经》,象喻佛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卷32。 本章随文注括号内只标卷数不另注出处者,均出于北本《涅槃经》。  经文以众盲各执一词,比喻将色、受、想、行、识、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