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禅宗思想渊源 >

第8章

禅宗思想渊源-第8章

小说: 禅宗思想渊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自念起,执为定有,名为法执。正梦时,法尔必执所见物为实有也。 七,执法定故,便见自他之殊,名为我执。梦时必认他乡贫苦身为己本身。 八,执此四大为我身故,恐损恼我。愚痴之情,种种计校。此是三毒。如梦在他乡所见违顺等事,亦贪嗔也。 九,由此故,造善恶等业。梦中或偷夺打骂,或行恩布德。 十,业成难逃,如影响应于形声,故受六道业系苦乐相。 如梦因偷夺打骂,彼捉枷禁决罚。或因行恩得报,举荐拜官署职。 此上十重生起次第,血脉连接,行相甚明。但约理观心而推照,即历然可见。 
    凡夫虽有本觉真心,却并不觉知,而生起虚妄心念,外见有境,内见有我,生起种种计较执着,从而形成烦恼,轮回于生死。宗密以梦为喻,将由悟到迷的过程描绘得细致而生动,表达了禅宗在这个问题上的典型看法。 
    2.一切分别皆分别自心 
    禅宗对《起信论》“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有透彻的体证,主张“欲亡一切分别心,欲灭一切诸有见。”《绝观论》禅宗深谙《起信论》“一切世间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三昧,指出“外境本空,以心有法有,心空境空”《宗镜录》卷45, “此心皆因前尘而有,如镜中像无体可得。若执实有者,则失本原”同上卷1引本净禅师语。 妄心是由于执着现前的声色香味触法等污染人性的尘埃而生起,而这些前尘只不过像镜中的影子,虚幻不实。将它看作是实际的存在,就会失去万法皆空的本原。禅宗吟咏“心不见心” 道: 
    深深沉沉,心不见心。理亡出没,妙超古今。锦机丝度密无缝,玉涧水流寒有音。友约寒山拾得子,拍手一笑舒胸襟。《宏智广录》卷9 
    心体精微深妙,它的自己不能见到自己。它的法则超越出没,它的妙用超越古今。它是织锦机上的无缝天衣,它是碧玉涧里的汩汩寒泉。面对此心此境,只有邀约上寒山拾得这样的世外逸友,才能得意忘言,拍手一笑,舒豁胸襟。心体的本身不能见到自己,能够见到的,乃是轮回三界的妄心。故禅宗谓:“轮回三界皆为有心。何以故?心生则种种法生。若能一念不生,则永脱生死,不被生死缠缚。”《正法眼藏》卷1之下唐代海东僧人元晓,航海来唐,将访道名山。独行荒陂,夜宿冢间,因渴以手掬穴中水,得泉甘凉。次日清晨发现贮水之具竟是一具骷髅,正欲呕吐,忽然大悟,感叹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骷髅不二如来。大师曰‘三界唯心’,岂欺我哉!”《林间录》卷上 
    一切分别皆源于自心,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以心生则种种法生,以无明力不觉心动能现一切境界,则心随熏动,故云生也。若无明灭境界随灭,诸分别识皆灭无余,故言心灭则种种法灭。此则心原还净,故云灭也。”《宗镜录》卷73《起信论》心生法生心灭法灭的观点,成为禅宗开示学人的口头禅:“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知一切诸法皆由心造,乃至人天六道地狱修罗,尽由心造。”《宛陵录》“道流,你欲得作佛,莫随万物。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古尊宿》卷4《义玄》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法两忘,如挝涂毒鼓,闻者皆丧。又如大火聚,近之则燎却面门。悟之者立地成佛,迷之者永劫轮回。”《密庵语录》  禅宗指出,本心能生万种法,本心能灭万种法。《传灯》卷5《慧能》: “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因此要想认识实相,唯有安顿好自心。只要此心不执着于善恶等相对分别,万法就会如其本然地呈现。《传灯》卷7《法常》:“若欲识本,唯了自心。此心元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根本,故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但不附一切善恶而生,万法本自如如。”   禅宗咏为: 
    心生种种法生,森罗万象纵横。信手拈来便用,日轮午后三更。心灭种种法灭,四句百非路绝。直饶达摩出头,也是眼中着屑。心生心灭是谁?木人携手同归。归到故乡田地,犹遭顶上一锤。《五灯》卷20《文琏》 
    心生种种法生,森罗万象都是一心的显现。大机大用之人,超越了对立分别,半夜日头明,日午打三更。心灭种种法灭,离四句绝百非,言语不到,心行处灭。纵是达摩西来,也是眼中着屑,无事生非。心生心灭的主体到底是谁?正是人人本具的真如自性。自性剿绝情识,枯木生花劫外春,显发活泼机用,与木人携手,一起归到心灵的故乡。禅宗运用金刚般若随说随扫:在禅悟之境里,连个空的心念、悟的心境都不复存在。如果存有任何悟的观念,都会招致师家为剿绝情识而施使的恶辣钳锤。 
    “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起信论》禅宗将妄心看作是生死流转的根本,宣称“一切境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传灯》卷8《无业》。 真心如如不动,万法不迁。妄心逐境而起,故见万法迁谢。《宗镜录》卷33:“了真心不动故,则万法不迁,即常住义。若见万法迁谢,皆是妄心。以一切境界唯心妄动,心若不起外境本空,以从识变故。若离心识,则尚无一法常住,岂况有万法迁移。” 同书卷46:“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  延寿还进一步抉发一切境界唯心所现之理。《宗镜录》卷69:“一切境界,皆从识变,尽逐想生。离识无尘,识寂则诸尘并寂。离想无法,想空则诸法皆空。”同书卷78:“因内起念,想像思惟,则外现其相貌。念若不起,相不现前。以因内生外故,摄末归本,全境是心。何者?若心不起境本空故,一切境界唯心妄动。”  由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离心之外无别识境”《圆悟录》卷4, 故善恶也都由此心而生起,所谓“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祖堂集》卷3《本净》 
    3.妄执情识是迷昧之源 
    禅宗指出,世人之所以迷昧,是由于种种妄执: 
    无明因爱相滋润,名色根本渐次生。七识转处蒙圆镜,五六生时蔽觉明。触受有取相依起,生老病死继续行。业识茫茫没苦海,徇流浩浩逐飘零。《传灯》卷29惟劲《觉地颂》 
    一切众生,无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无殊。但以无始劫来,未曾了悟,妄执身为我相,故生爱恶等情。随情造业,随业受报,生老病死,长劫轮回。… …多生妄执,习以性成。喜怒哀乐,微细流注。《五灯》卷2《宗密》 
    众生迷妄,于无心中而妄生心,造种种业,妄执为有,足可致使轮回六趣生死不断。《无心论》 
    一切诸法,但有假名。……浮泡阳焰,芭蕉幻化,镜像水月,毕竟无人。无明不了,妄执为我。于非实中,横生贪著。杀生偷盗,淫秽荒迷。竟夜终朝,程程造业。《永嘉集》 
    妄执的根本是业识。“业识”是依止根本无明的力量,使“不觉”妄心起动。业识使人生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失去了自由: 
    业识茫茫,盖为迷己逐物。《传灯》卷12《道献》 
    但随贪爱重处,业识所引,随著受生,都无自由分。《五灯》卷3《怀海》 
    参玄之士,触境遇缘,不能直下透脱者,盖为业识深重,情妄胶固。同上卷16《了一》 
    凡夫见闻,月皎水浑。心波业识,奔流苦门。《古尊宿》卷30《清远》 
    你诸人要参禅么,须是放下着。放下个什么?放下个四大五蕴,放下无量劫来许多业识。《续古》卷1《死心新》 
    这一段事,人人本有,各各天真,只为无始时来无明业识所覆,所以不能现前,却去外头别觅家舍。《大慧录》卷18 
    禅宗吟咏业识对人生的束缚说: 
    无明业识幢,竖起漫天黑。一句不相当,拳头飞霹雳。《如净语录》卷下 
    无明业识的旗幢,一旦竖立起来,漫天昏黑,遮蔽了自性的清明。师家当机立断,发现学人在玩弄业识精魂,当即飞拳痛击,以粉碎其无明妄念。 
    《起信论》指出,依止“业识”的动心,转成“能见”之相,就是转识;依止前“转识”之相,“能现”一切境界,就是现识。“转识”、“现识”也是参禅者所致力去除的对象:“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坛经·付嘱品》禅宗认为,“现识不生,觉观不起”即是无分别智《绝观论》, 现识、分别事识皆是使清净心流转于染污的缘起:“现识者,《起信》云不相应心也。依不思议熏故得生,不思议变故得住。此现识所现境界,动彼心海,起诸事识之浪也。分别事识者,《起信》云相应心也,依境界故得生,依海心故得住也。此一识者,皆是无明,熏习真如,成染缘起也。”《人天眼目》卷5 因此禅宗主张回归于对六尘境界无分别的赤子初婴般心态:“初生孩儿,虽具六识眼能见耳能闻,然未曾分别六尘,好恶长短,是非得失,他恁么时总不知。学道之人要复如婴孩,荣辱功名,逆情顺境,都动他不得,眼见色与盲等,耳闻声与聋等,如痴似兀,其心不动,如须弥山,这个是衲僧家真实得力处。”《碧岩录》第80则唯有对六尘境界如初婴赤子般无分别,才能保持自性的澄明,才是参禅悟道的真实受用处。 

    三、《起信论》与禅宗的开悟论

    《起信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佛教开悟论所探讨的,正是除灭无明以明心见性的方法与途径。《起信论》指出:“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 众生的自性清净心,因“无明”之风的吹动而生起“识”的波浪,“心”与“无明”本身都没有形相,它们之间互不分离。但是,“心”的本性是寂然不动的, “无明”消失了,则生灭相续之心相也随之断灭。《宗镜录》卷73:“以心生则种种法生,以无明力不觉心动,能现一切境界。则心随熏动,故云生也。若无明灭,境界随灭,诸分别识皆灭无余,故言心灭则种种法灭。此则心原还净,故云灭也。”   
    为了实现解脱,《起信论》提出了“无念”的观点。《起信论》中设难说,如果一切法都以真如为本体,不可言说,不可思虑,那么一切众生又如何能够随顺真如之性而证得真如?《起信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如果认识到一切真俗不二的中道法,虽有言说,实际上是不能言说和不可言说的;虽有思虑,实际上是不能思虑和不可思虑的。所以说即无说,念即无念,这就是“随顺”。如果再进一步远离妄念,契会无念的道理,就可以证得真如。《起信论》指出从生灭门入真如门的途径是观察五蕴,不外乎色法与心法,而色法中的六尘境界,终究是无有形相可以念著的,因为心内本来无此六尘境界,心外亦无有六尘的形相。所以,虽然向十方世界去追求,也终究不可能得到,犹如有人迷失了方向,以东方为西方,实际上东方并未转向西方。众生也是如此,因为受到无明的迷惑,所以以真如净心为妄念,实际上真如净心并没有起动。如果能够仔细观察,了知真如净心本来就无有妄念,不执着五蕴为实有,就能够从心生灭门进入心真如门。 
    《起信论》提出的另一个解脱观念是“熏习”。所谓熏习,指一种法对另一种法的连续熏染而留下的影响作用。真如被无明熏习久了,就产生染心的形相;无明被真如熏习久了,就有清净无染的作用出现。真如熏习无明是一个漫长的渐修的过程:“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经中还立有 “大摩尼宝”喻:“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 
    《起信论》提出的另一个解脱观念是无我:“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二者法我见。”人我见,亦称人我执、我执,谓人身原无常恒自在的主体,是由五蕴假和合而成,而世俗人执以为实有,谓之人我见。法我见,亦称法我执、法执,谓一切法是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坚实的自体,而世俗人执以为实有,谓之法我见。 
    禅宗开悟论致力于探索除灭无明以明心见性的方法与途径。具体说来,禅宗开悟论受《起信论》影响约有如下数端: 
    1.无念离念,居尘不染 
    《起信论》将念念相续视为无始无明的起因,因此,截断妄念之流,就成为禅宗修行的重要课题。禅宗主张截断念念相续之流,以达到念念不住的开悟: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坛经·定慧品》念念不住即是离念,是禅宗修证的基本方法:“大凡修行须是离念,此个门中最是省力。只要离却情念,明得三界无法,方解修行。”《古尊宿》卷32《清远》。《圆悟录》卷14: “一片田地唯离念绝情,迥超常格。”  离念也可以看作是无念:“若也起心即灭,觉照自亡,即是无念。是无念者,无一切境界。如有一切境界,即与无念不相应故。”《神会录》。《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无念者,一切处无心是,无一切境界,无余思求是,对诸境色,永无起动,是即无念。无念者,是名真念也。”  但离念、无念并不是离绝念头而堕入死水顽空,而是即念离念,即念无念,即金刚般若式的无住生心。《宗镜录》卷92:“若无念之人非是离念,但是即念无念,念无异相,虽有见闻,皆如幻化。”   
    “无念”成为《坛经》的一个基本思想,在《坛经》中,慧能宣称:“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者,于念而不念。……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是以立无念为宗。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在“无念”、“无相”、“无住”当中,“无念”是根本性的概念。在《起信论》中,“无念”是指与真如之心相契合的精神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就得到相当于佛的智慧。而慧能所说的“无念”不是要求人们离群索居,闭目塞听,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念,而是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之中,照常从事各种活动,只是对任何事物、任何对象都不产生取舍的念头,没有执意的好恶、美丑的观念。在慧能弟子神会的《坛语》中,“无念” 也构成了其禅法体系的核心观念。神会指出,“心无有起,是真无念”,如果做到无好恶取舍,就可断除妄心,达到无念的境界,就可以从生灭门顿入心真如门,达到真正的开悟。据《历代法宝记》记载,剑南净众禅派创始人无相禅师每当举行“授缘”法会时,往往向众人宣说“无忆、无念、莫忘”,并说无念就是《起信论》中的“真如门”,而“有念”则是其中的“生灭门”。无相的弟子、保唐禅派的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