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藏传佛教疑问120题 >

第13章

藏传佛教疑问120题-第13章

小说: 藏传佛教疑问120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教派传承法流虽呈现千姿百态,但有一条共同的基础的共同的准则把各教派紧密的地连结在一起,有力地维护了持金刚胜道的纯洁性。密法的共同基础有四条。如《密法入门六十颂》中说:“此门总根本,三昧行四条:要具有正见,不背离三宝,要有菩提心,不放弃灌顶。”贡珠《知识总汇》引用《文殊本续》文如下:“佛子记住:入我殊胜密教门的誓言行概括起来有两种,即:根本和分枝。不放弃灌顶是根本;分枝有三:若无正见,不会精进修持;若不皈依三宝,就不是我教门中人;若不发菩提心,入不了菩萨道,犹如不灌顶得不到密修士资格一样。”接着又说:“欲进入四续部中任何道次都不能缺少这四大根本誓言行。”“誓言行”即“三昧耶”,《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说:“三昧耶者即是欲得果者不应违越之事。”密宗四部各教派的共同行为准则,是坚持佛陀金刚持的三昧耶行。《密宗道次第广论》引《律生经》云:“若求上成就,宁舍于命根,纵至于死殁,当护三昧耶。”“如说宁舍身命,当护律仪及三昧子,应如是行。”“若不守护律仪,纵复勤修多劫也无成就。”密法的这些基础的准则是佛教密法不同于外道密法的根本区别,也是修密道获得成就的根本保证。上述修密的基础,也就是修密的先决条件。这些先决条件,用通俗的话来就,就是学修藏密,首先必须是虔诚皈信三宝弟子,就是说对三宝无信仰的人不能学修。对三宝的正信、深信,对佛道的修证目标的追求,必须具备正确的见解,合理的见解;其次,佛教密法是大乘佛法,是利乐众生为目的的方便大法,欲修这种密法必须具以大悲心为体的菩提心,这个条件排除了求自利,缺少悲心的小乘人;第三,修密法能不能获得成就,能不能获得正成就,高成就,主要靠修密者本身的条件。就如宗喀巴大师说的:“密法的殊胜,在于修密根器的殊胜。”“根器”就是思想心理素质。佛教讲因缘,不讲天生的优劣。因此,根器的条件是学习培养的结果。世间的任何一种严肃的、高难度的、严格按程序进行的工作,都对工作人员有素质条件方面的严格要求。学佛修道不是随便的游戏,而是要求修出成就,因此在《菩提道次》中教导说“亲近上师是入道之门,”亲近上师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清净法脉传承和修证实践指导。密宗是更深层次的法门,为了保证得到清纯真髓,保证道不出差错,果不致虚妄,更需要亲近金刚上师求授教、求灌顶。灌顶分因位灌顶、道位灌顶、果位灌顶。其中作为人密道之门的灌顶属因位灌顶。这种灌顶称“成就灌顶”,意思是根器未成熟者使之成熟的灌顶。也称“育种灌顶”,意思是把普通种子培育成金刚佛种,使这种种子发芽,成长良好,硕果有望。在《知识总汇》中说:亲近继承佛事业心的金刚上师,可以破除心中的无明障。这是一切密法的命脉,绝对动摇不得,故亲师为不动金刚成。
  现在有人造舆论,提倡“不必灌顶”,“可以自修”是毁坏佛教密法根本的行为。这种观点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其客观效果只能使伪法、邪法滋长,其法败坏灭亡。
  提出这种观点的都是些“学有传承,修有成就的‘大师’”自居者,或者是“学富五车,才具八斗,精于密学的‘专家’,‘学者’”自居者。所以,他们散布的这种观点在藏传佛教知识空白带的人群中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此对他们的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有理由 ,是否根据可靠、理由充足,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他们所说的这类密法是否佛教密法等问题,不可马虎,必须澄清。
  他们所谓“不必灌顶,可以自修”的理由归纳起来有以下四条:
  一、已公开的密法不必灌顶;二、学密法必须灌顶是旧习惯,现在时代变了,密法应随时代变,不必墨守成规;三、过去曾经传过某法的上师可代替某法的亲传上师,不必有现实的亲传上师;四、现实中难找到有成就的上师,与其拜无成就的上师,不如不拜的好。上面这些理由能不能成立,逐条予以研究分析。
  一、破“忆公开的密法不必灌顶”论
  他们说:“近百年来,藏密的流传情况起了很大的变化,七十年前,不丹诺蒲喇嘛已将大手印及六成就法公诸于世,锡金达瓦桑杜格西喇嘛翻译成英文,说是为西藏以外的人民而译。本世纪30年代,康藏各大德相继到汉地弘法,把许多密法渊源公诸于众。数十的来,在海外传布更广,欧美尤甚,一些有成就的金刚上师亦嘱受法弟子辗转传人。因此当今流行密法多为成就上师所公开,属于普传性的密法。所谓‘密无师承,不得滥学’,这在百年前也许如此,到了近代,已起变化,许多公开的密法都出版成书,或西方人早已将他们译成英文而流行全世界,已无机密可言,也无所谓盗法之嫌。”云云。从以上的这些说法可以看出,第一,他们把密法的“密”仅仅看作是机密之“密”,保密之“密”,根本不了解密法真正的含义;第二,他们把密法传承和密法经典法本当作一回事,认为得到法本就等于得到密法,第二,认为灌顶传授是泄密的防范措施,即已公开,也就无密可言,无盗法可言故不必灌顶。
  第一,把密法的“密”,仅仅当作机密之“密”,保密之“密”,是不了解密法真正含义的表现。
  密法之“密”,除了有“非器不宣”和“密修密证”含义外,还有“甚深法门”和进入“空性深理境界”,认识身言意因续之“密理”,掌握道续之智慧方便金刚“密法”,证得果续之不可思议的“三密”功用,以及无始以来的本净“密续”去染还净的“密证之法”等多种含义。如果将密法的这些含义,全部按“机密”、“保密”义解释,很难解释得通。如果按保密讲,身言意“三密”,性空“密理”之类是谁在保密?向谁保密?法性密理,自身的如来藏“密续”,非证不悟。难道这也是自己给自己保密吗?未悟已悟,难道也是自己“盗”自己的“法”的结果吗?因此,把“密法”的“密”,仅仅理解为机密、保密的“密”,实难恭维其“高明”。
  由于对密法性质的认识错误,就导致了“已公开的密法,无机密可言,因此,不需要按密法仪轨灌顶”这样的错误观点。
  密法的密是它的性质决定的,无论公开与否,都是密法。并非密法公开就成为显法,显法保密就成了密法。如果是那样的话,“性空之理”从来就是公开宣说的,就不应该称作密理,也不应有《解深密经》。在藏经地区,除了死人、哑巴和不会说话的小孩子,人人会念六字真言,而且在墙壁、岩石、兽骨、旗幡等到处可以看到六字真言。但藏传佛教界从来没有把六字真言排除在密法外,放弃其传授灌顶。而且,“公开”与“不公开”也只是相对意义。任何密法,对具备修密法素质条件的人从来都是公开的,只是对不具备修密素质条件的人不传。这在密法戒规中,叫作“非器不传”。这“非器不传”并非故弄玄虚,或者搞“垄断”、“专利”,而是有它自身的重要原因。
  密法属于高难度的解脱成佛之法,在宁玛掘藏大师玖美林巴著《功德宝藏》中说:“修密法士眼前只有两条路,或者成佛,或者随地狱。”佛教的目的是利乐众生,如造成对学修的无效、无利、有害等结果,是违背佛教宗旨的;如果变成毁灭佛法的原因更是不允许的。“非器不传”就是为了防止这种反作用。不具备诚信,不具备正见,或动机目的不良,或慧根不足,无灌顶传承,不守持密戒,其结果大致有三:(一)修无成就,使修密的失去学修信心,甚至怨恨诽谤佛法,造成现世和后世的恶报;(二)无传承、无亲师指导的情况下自修,因无密诀和经验而出差错,轻则精神恍惚,情绪反常,或智力减退和变得痴呆,重则气入心脉,精神失常,眼瞎耳聋,甚至会脉断气绝,口鼻流血而暴死等恶果;(三)缺乏信仰与上师的传授指导,不受三昧耶戒,不按程序修,不修生起次第而直接修“那若六法”之类的圆满次第,出一些低次气脉成就就像素质低下的气功师那样宣扬神通等。自已本无传承,本来就没有受过灌顶却又给别人传法灌顶,制造假法、假传承、假灌顶等(当今国内外这类实例不少)。有的人借密胡作非为,引起社会上对密法的严重误解,对佛教密法产生严重的破坏、毁灭作用。那些没有信仰,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只会把密法当作玩具和气功之类的法术,不考虑滥传滥学的严重后果,对造成危害众生,破坏佛法的行为结果,在道义上和法律上有没有责任呢?
  第二、把密法的经典法本和密法传承当作一回事,认为得到密法经典法本就等于得到了密法传承。应该这么说:经典法本是“死”的,传承是“活”的;经典法本是“水管子”、“电线”,传承是“水流”、“电流”;经典属于“教”法,传承属于“证”法。得到戒本皈依证,不等于受戒皈依,这本来是基本常识,但有很多人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比如说,任何人都可以请到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只要懂藏语文都可以阅读,但大藏经的传承不是随便可以得到的。藏传佛教无论显密都讲师承、传承。没有传承就没有法脉法流,没有传承的人,也无资格传法。传承又分经文传承(藏语称“隆”),解说传承(藏语称“赤”),灌顶传承(藏语称“旺”),秘诀传承(藏语称“丹木鹅”)等。“解说”和“灌顶”又有内部详细分类。汉传佛教现在只有戒脉传承,不讲经学传承,导致经学绝传,唐密绝传,产生了不分了义不了义,只从经文的文字表面理解解释的浅薄弊病。但汉传佛教历史上并非没有经学传承。
  显宗经典,即使无传承,一般的经典也可以读得懂。但密续部,一开始就加上了“四法”“六印”专用词、假代词等许多周密的保密措施,无师上示,如读天书。因此,公开密法经典法本,绝不等于“公开密法”。若以翻译出版密籍为公开标志的话,藏传佛教翻译、传播藏文密法经典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将它译为满文、蒙文,在满蒙地区和元、清宫廷传播也将近三百年的历史,比不丹的诺蒲喇嘛和锡金的达瓦桑杜等早几百年,但藏传佛教界不认为密法经典的翻译、传播、出版、推广就意味着密法的“公开”和“无密可言”,也没有因此而认为“不要传承”、“不要灌顶”。这道理也和出家在家的比丘、居士虽然有戒本,仍需要在具戒的比丘前受戒的道理一样简单。禅宗的轻视文字般若和现代“密法专家”以文字代表密法的观点各走一个极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真想学禅、学密的人,绝不能走这种错误的路。
  第三、把灌顶和传授当作泄露防范措施,认为“已经公开,也就无密可言,无盗法可言,故不必灌顶、传授”的观点更是错误的。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是不了解密法的性质和灌顶传法的性质作用引起的。把灌顶理解为灌顶师举起水瓶,在弟子的头上浇点水并念咒加持加持是大错特错。灌顶的原文是“Abukenza(阿布肯咱)”,其义包括:净化、授权、播种、培育成器等义。“净批”是净化身言意的各种习染障蔽;“授权”是授予解说密续,修习共不共两种成就的权利;“播种”是播下佛陀四身成就的种子;“培育成器”是指培养提高修密弟子的素质,使其条件成熟之义。将这样一个多义词,译为只有“净化”之义的“灌顶”,有词义不周达之过,应看作翻译上的错误。藏语“旺”是权利之义。阿底峡尊者解释灌顶有八种作用:(一)消魔;(二)除障;(三)清除小乘习染;(四)成熟诵咒之器;(五)成熟观修之器;(六)增加息灭等四事能力;(七)增补菩提心;(八)结下将来佛陀亲自灌顶之因缘等(见贡珠《知识总汇》)。《四续总义密法入门》中说:“灌顶有成熟之法因位灌顶、解脱之法道位灌顶、已脱成就果位灌顶三种。灌顶受三昧耶戒是因位灌顶;修习生圆二次第是道位灌顶;现证四身成就及双位是果位灌顶。”修密的根器成熟法有二级,第一级是显密共行道修习,是指学修菩萨道的出世心、菩提心、性空正见等解脱三根本法;第二级是成熟灌顶和受三昧耶戒。这是学密的共行道,无论学何种密法都没有变通的余地。请看《密宗道次第广论》中怎么说的:“为知续义,故需听闻,为求听闻,知已修行,则需先受清净灌顶,如法护持三昧耶戒及律仪,以三昧耶等是金刚乘之道基故。”“欲成闻修大密之器,要得清净灌顶,是故灌顶就是成就根本,若无灌顶纵能了达教义,精进修习,终不能得殊胜悉地,非但有不得大悉地之失,纵得诸小悉地,师资亦俱堕孔夫子洛迦(地狱)。”《大印空点》第二云:“无灌顶不成,如压沙无油,若无灌顶者,慢心说密教职工,师徒纵成就,死也堕地狱,故应勤精进,从师请灌顶。”《佛顶经》第三云:“比如家无子,死后便空虚,如是无灌顶,诸如皆虚无,犹如琵琶琴,无弦不可弹,如是无灌顶,咒定不能成,实无有灌顶,愚妄说云有,乃至佛在世,师徒堕地狱。”《佛顶经》中的这段说是说,若无灌顶,如家中无子而绝嗣断种,如弹无弦的琵琶,弹不出声音;若未灌顶而妄说灌顶乱修乱传,虽佛祖在世,也挽救不了他师徒同堕地狱的恶报应。《金刚蔓经》云:“灌顶为主要,诸悉地常住,我说如实意,故先应正听,若具慧弟子,先正受灌顶,于满次瑜珈,尔时成法器。若无正灌顶,虽了达教义,行都师弟子,俱堕大地狱。”以上是《密宗道次第广论》引用的续部的经文。也许有人认为,这只是格鲁派的主张,别的教派是怎么说的。在宁玛派掘藏大师玖美林的《功德宝藏》中说:“入法之门是灌顶,解脱之法二次第,顺缘三昧耶三行。”“首先不受灌顶无成就,如像沙中提炼不出油,闻法勤修也会堕地狱,受灌顶都便入佛子流。”萨迦四祖公嘎坚参在《分别三律仪论》中说:“佛说未受正灌顶,修客会成恶堕因。”“觅师救取四灌顶,以此圆满三律仪。”当今噶举善知识堪布次南著的《噶举史略》中说:“对于可以传授金刚乘的善器弟子,先让入坛,接受有分别心灌顶或无分别心灌顶的金刚智灌顶,使其成熟,然后传授大手印是我噶举最胜法流的统一规则。”藏传佛教各派在正见方面,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在密法的道基和入门的看法上完全是一致的,没有哪个教派敢于随便破坏持金刚法规,如果谁破坏了这个法规就被判为破坏三昧耶的异教徒。从上述灌顶作用的解释就可以看了灌顶并非可有可无的加持仪式,而是贯穿因、道、果密修全过程的教证实践。锐器从灌顶过程中就可以悟出密法修证次第和二次第义,一般根器的也能获得密修次第知识,凡参加灌顶的人,只要不犯戒,虽不修,也能在十六世前获得解脱。如果对续部的这些说法不相信,还是最好不要学密的好。灌顶是修密的入门、道基和贯穿因道果全过程的法脉续流,不要灌顶就等于不要金刚乘,反过来说,没有灌顶的修密,就像没有播种而奢望丰收一样荒唐可笑。
  二、破所谓“时代变了,不必灌顶”论
  他们认为:“学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