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624-医宗己任编 >

第7章

624-医宗己任编-第7章

小说: 624-医宗己任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二两当归一两甘草五钱。以济之缓之。堪云神剂。如兼呕恶加生姜。气虚加人参。肝肾阴虚加 
肉桂。凡诊此症。脉必微细无神。若微而兼紧。尤为可畏。倘庸技不知。妄云痰逆气滞。用牛黄 
苏合及青皮枳壳破气等剂。则速其危矣。)如年高痰喘。气不归原者。生脉散加熟地山药当归枸杞牛 
膝菟丝等治之。(凡因痰而嗽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而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一切 
食积痰积上升而致咳者。只治其痰消其食。其咳自止。不必用凉药肺药。洁古云。治咳嗽以化 
痰为先。化痰以导气为主。四明云。导气不如先治火。实者泻白加芩桔。虚者六味合生脉。胃虚 
者竟以四君加归芍合生脉。无不应手。) 
x金沸草散x 
金沸草 前胡 麻黄 荆芥穗 黄芩 甘草 姜枣引 
x胜金丸x 
三棱 莪术 良姜 陈皮 人参 黄连 
上神曲和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白滚汤下。 

卷三四明心法(下)
怔忡
属性:怔忡心血少也。其原起于肾水不足。不能上升。以致心火不能下降。大剂归脾汤。去木香。加 
麦冬五味枸杞。吞都气丸。(治怔忡大法。无逾此旨矣)如怔忡而实挟包络一种有余之火兼 
痰者。则加生地黄连川贝之类以清之。 
(予治后窑简长鳞之弟。先用归脾都气三十余剂。后加生地连贝。一清即愈。) 

卷三四明心法(下)
血症
属性:(绛雪丹书一卷。论详而法备的是血症准绳。须细体之。) 
吐血。世皆知火症。便以寒凉温润之剂投之。土死金衰。木势转炽。病反剧矣。除是瘀血抑 
蓄。折士而奔注。与伤寒变热。追窍而出者。余俱当以大剂参 回其气。气回则血循经络矣。待 
稍定。即以重料六味左归等饮。于水中养木。亦须加人参使气自阴生也。(天地之理。阳统乎阴。 
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无 
形自能生有形也。特不可施于伤寒与蓄血者耳。)瘀血而吐。必先胸痛。(血色必紫或黑而成块。 
脉必涩滞。)四物汤加大黄(须醋制)桃仁丹皮香附以行之。后用六君子汤。加当归以调之。( 
紫黑尽。血鲜红者见。即当用此。)伤寒必骤涌出。然伤寒大抵从鼻来者多。来而即住者。不药 
可望愈。一来不止者不治。(此即红汗是也。红汗至而热解。衄是妙事。如衄而不解。病转深矣。衄 
而不止。病愈危矣。)其余俱属七情饥饱劳力等因。必见恶心。(验症分明。)一味固元汤主之 
。倪漱山曰。七情内伤。脾胃先病。固元之后。即继补中益气归脾等饮。寒凉断不可用。若治以 
童便秋石等。工之粗而庸甚者也。(有一种阴虚于下。格阳于上。则真阳失守。血随而溢。以致大 
吐大衄。六脉细脱。手足厥冷。危在顷刻。而血不能止者。速宜用附子肉桂牛膝泽泻熟地甘草。 
以镇其阴。 使孤阳有归。则血自安也。如呕恶加炒黑干姜。脉微气脱加人参。如格阳喉痹上热者。 
当以前汤冷服。此症甚多。不可不知。) 
x固元汤x 
人参 黄 (蜜炙) 归身 甘草 煨姜 大枣 白芍(酒浸洗炒) 
x四物汤x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上方加肉桂名五物煎。加大黄名清热凉血饮。加柴胡丹皮山栀名加味四物汤。 

卷三四明心法(下)
弱症
属性:阴虚为劳。即今所谓怯弱症也。虽有五脏之别。然皆起于心脾。脉必数而有浮大细小之分。 
浮大而数。阴虚甚也。细小而数。阴中之阳绝矣。此等症。必见咳嗽。或吐红。或遗精。或女子 
不月。或诸般劳伤而起。要当治之于始。妇人产后。最易成此症。慎之慎之。治法只一归脾汤。 
加麦冬五味白芍。去木香。吞六味丸。此外别无治法。有一种郁而起者。即以前方虽味外,再加 
丹皮山栀。曾经庸医用寒凉者。不可复服。又有一种阳虚者。脉不数。但缓而大不收。奄奄无力 
。夜卧不安。梦中常见神鬼不吉。醒来胸中战跳。或下见遗精。口中无味。饮食不思。略食即饱 
。此皆命门虚损。心火衰息。以致脾土不运。生气不旺。大剂养荣汤。加附子。吞 
八味丸。(又有两尺脉微弱。而阴阳俱虚者。宜十补丸。此皆滋其化源也。治弱之法。指不胜屈。 
然皆不得其要。必如此乃为不易之则耳。试于阴阳两症。剖别分明。遵此守服。必无不效。切勿 
误用寒凉败胃之剂。促人寿限也。有蹈前弊者。庶几改之。) 

卷三四明心法(下)
消症
属性:三消之病形何如。曰。消之为病。一原于心火炽炎。火甚于上。为膈膜之消。甚于中。为肠 
胃之消。甚于下。为膏液之消。甚于外。为肌肉之消。上甚不已。则消及肺。中甚不已。则消及 
脾。下甚不已。则消及肝肾。外甚不已。则消及筋骨。四脏皆消甚。则其心始自焚而死矣。然其 
病之始。皆由不节嗜欲。不慎喜怒。膏粱爆炙。酒酪 乳。湿热之气。浸淫燔灼。郁成燥热。气 
不宣平。故其传变之形。为饮水多而小便多。曰消渴。胃中津液干枯。不能上荣舌本也。为善饥 
多食而渴。小便数而消瘦。曰消中。胃中热极。所食之物。随火而化也。为渴而饮水不绝。腿消 
瘦而小便有脂液。曰肾消。是燥热并及于胃底大小肠。故脂液凝浊。清阳与浊阴不能分疏也。三 
消之中。上中可治。下消最难治。然饮一溲未二。犹可治。饮一溲二。不可治矣。又三消久而小 
便不臭。反作甘气。在溺桶中涌沸。其病为重。更有浮在溺面如猪脂油溅在桶边。如 烛泪。此 
精不禁而真元竭矣。然何以甘气为重。大抵水在天地与人身。皆有甘有咸。甘为生气。而咸为死 
气。小便本咸而反甘。 
是生气泄也。是脾气下陷入于肾也。土克水。故死也。(有一种渴而恶甘。但饮茶为快者。属肾 
消。赵邯郸云。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惟以六味八味及加减八味。降其心火。 
滋其肾水。则消自止。然三消俱宜戒浓味酒面房劳。不守禁忌。虽药无功。重生者其知之。 

卷三四明心法(下)
霍乱
属性:有湿霍乱。腹痛而上吐下泻者是也。藿香散主之。有干霍乱者。俗名斑痧。又名搅肠痧。吐 
泻不见。面色青冷。腹中绞痛。乃阴阳错乱。最恶之候。而最易治。急刺委中部分出血。明矾末 
调饮探吐。或用阴阳盐汤。或用菜油探吐。兼用碗刮背上。用苎麻根蘸清菜油。刮夺命穴督脉后 
顶天庭等处。后服砂仁细末数口。连嗳数十声即愈。如遍身有斑者。用油纸捻火 之。以响为度。 
或用荞麦汤饮之即愈。然其要在急刺委中出血。则不死。(即十指头出血。亦是良法。按委中穴 
乃两膝内弯正中处。紧对膝盖。伸足取之。) 
x藿香散x 
藿香 苍术 浓朴 陈皮 半夏 茯苓 

卷三四明心法(下)
胃脘痛
属性:胃脘痛之病形何如。曰。胃脘痛。即俗所谓心痛也。心不可痛。痛则立死。以心在胃脘之前。故 
误指胃痛为心痛也。胃痛有食痰死血气寒火中气虚之别。方书载列甚明。无甚深微。独有一种肝 
胆之火。移入于胃而热。又肝藏血。血少则肝叶硬。不肯下垂。将叶抵胃。胃受肝抵。得食则满 
。愈与肝相逼。殷殷而痛者。久之变成燥症。而为膈症矣。(此一种当入膈症中同看)又有一 
种胃中作酸。不觉其为酸。每进饮食。不敢多用。多则竟日闷懑。直待食过。方得稍舒。此痛是 
胃中一味酸热也。若得嗳一口气。亦觉少舒。然最难得者嗳也。若嗳得重。此自下转上。必有一 
口食气。或水或挟物是酸者。其下最难得泄气。并且便硬。此皆少阳厥阴二脏之气所为也。久之 
亦防其变为痞膈中满等症。(此种可并入吞酸症中看)又有一种胃脘痛。是阴虚症将成。须认明白。 
二阳之病发心脾。此类可通。食痛者。胸膈按之痛甚。勺水不入。兼大便闭。闻谷气则欲吐。( 
以下验症甚妙)用二陈汤。或平胃散。加桔梗枳实主之。(此即长洲所谓饮食停滞。消导之也。) 
痰痛者。亦不思食。口即欲食而不能食。大便不闭。二陈汤加枳壳黄芩海石主之。(食痛者消其 
食。则痛自止。痰痛者治其痰。则痛自定。法固如是。然前法设有不应。即当察其脾胃何如。仍参 
诊法中痰食两条本法治之。)血痛者。胸膈刺痛。(脉必濡涩)食可进。四物汤加大黄桃仁红花 
主之。(亦有宜用理中汤加肉桂桃仁红花者。须因症施之)虫痛者。亦不食。然痛必时发时止。 
痛则牵引手臂。或肩背上。俱如穿透不可当。必唇红。面上有白点是也。痛时不欲食。痛才止即可食。实者。化虫丸主 
之。虚者。六味丸加胡黄连川楝子青黛芦荟。随症加减治之。(凡虫皆风木所化。但泻厥阴则虫自除。六味地黄丸为妙。 
胡连芦荟青黛等。甚非虚症所宜。须慎用。谦按。虫痛虚者。良由土败木乘。六味汤治脾胃阴虚则可。设脾胃阳虚。恐 
非所宜。盖虫乃风木所化。物必先腐。然后虫生。当崇生气为主。则用理中汤去甘草少加川椒。送乌梅安胃丸。往往神 
效也。)胃脘虚痛者。得食即止。(以手按之必稍缓。)食多又痛。食过又痛。理中汤主之。(此即中气虚痛也。)肝虚燥 
痛 
者。亦不思食。交阴分。外按之不热。病患自言热。口渴。(大便必燥结)逍遥散加生地丹皮山栀。甚者疏肝 
益肾汤。加当归主之。(气寒火三症。四明不列症治。然验症则准绳为详。治法则薛案较妥。须并参之。) 
x二陈汤x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x平胃散x 
浓朴 苍术 陈皮 甘草 
x化虫丸x 
芜荑 雷丸 胡连 芦荟 使君 三棱 莪术 

卷三四明心法(下)
胎前
属性:凡受孕二三月。必呕吐恶心。此月水不通。阳明壅盛。故不安食。但此是始膏始凝始 之时。骤 
然壅盛故耳。迨四五月。则血渐荫胎儿形体成。便具五行生克循环之理。则血有所归。而不壅盛 
矣。或曰血壅盛。何独于胃有病。曰。胃为多气多血之海。五脏之母也。女子应有是生。应有是 
化。今不行而成孕。骤然不化。阳明气血俱盛。遂有是上僭之势。久之自平。不足虑也。然有微 
甚。微者饮食调理。甚者六君子汤加砂仁生姜以和之。或曰。半夏损胎可信乎。曰。独食半夏一味。 
虽非胎亦能损人。若与参术同用。但着开胃健脾之功耳。(正所谓当论方不当论药。当就方以论 
药。不当执药以论方也。论药只好就一味单方而论耳。)曰。思食何为。曰。胃气盛则思食。血 
壅则气逆。气逆则食入反出也。或女子性气褊急者。于六君子汤中。佐黄芩以清火。消息用之。 
调治胎前呕吐。不出此方主之。如原有胃脘痛。而此时夹发。加丹皮山栀。如发热。不必加退热 
药。只以此方调之。胎前下血。名曰漏胎。气不摄血也。多服补中益气汤。其恼怒伤肝。肝木贼 
土。血不能藏。而成漏者。加味逍遥散加生地。(此症有风热血热血虚脾火。及脾胃虚弱虚陷之 
别。当随症施治。其年壮人六脉平和。饮食如故。无所苦而经时下。是气血旺。养胎之余血也。然 
亦不可使之多去。须和血凉血健脾为主。 
胎动不安。血不养胎也。四物汤去川芎。即用亦不过五 
分。加白术杜仲。有肝旺而动者。必痛无定处。归芍生地加黄芩白术甘草。如气虚者。必怠 
惰嗜卧。脉必豁大而缓。补中益气汤加酒炒白芍。(此症须合邯郸遗稿辨别参治。其法乃全。) 
堕胎。即俗所谓小产也。总属气虚血虚。及纵欲嗜酒而来。医家动云热则流动。胎火逼迫。不知 
气血调和。胎火何由而生。岂胎不属母身。别有一动耶。寒凉杂投。利气行血。卒至堕胎。岂非 
医害之耶。既堕之后。犹不禁忌。前以是月堕。后复期而来矣。不伸救补。止作火治。以致三胎 
四胎。逢期必堕。乌能有济。予每于未堕之前。大料黄 丸预补之。将堕之际。大料补中益气汤 
加酒炒白芍。勿论其脉。勿论其时。一概峻补中宫母气。万无一失。即先贤有一经配一月以补其 
经者。亦皆昧于阴阳之理。不足信也。(此症由两肾亏损者尤多)子肿。子悬。子嗽。子泻。小 
便不通。俱当用补中益气汤。有胎火盛而致此数种病者。用四物汤去川芎。加黄芩白术茯苓甘草 
以和之。独子泻挟火。宜四君子汤加黄芩砂仁。胎前伤寒疟痢。悉以固胎为主。伤寒根据平时伤寒 
治。自不损胎。但当倍用归芍。或当用参。须平时预先料理。独前胡汤与半夏白芷不可用。若小 
柴胡有人参。半夏亦不妨矣。疟疾亦与平时不甚异。但清中驱疟饮。去苍楂枳实。余俱如法。大 
抵黄芩为胎前疟中要药。总当视病患之盛衰而消息之。(或问。白术黄芩。安胎之圣药也。二味胎 
前必不可缺乎。赵氏曰。未必皆然也。胎茎之系于脾。犹钟之系于梁也。若栋柱不固。栋梁必桡。 
所以安胎先固两肾。使肾中和暖。始脾有生气。何必定以白术黄芩为安胎之药也。腹中有热胎不 
安。固用凉药。腹中有寒胎不安。必用温药。此常法也。殊不知两肾之中。具有水火。系冲任之 
根。胎元之所系甚要。非白术黄芩之可安也。如肾中无水胎不安者。用六味地黄汤壮水。肾中无火 
用八味地黄汤壮火。故当以杜仲川断阿胶艾叶当归五味等药。出入于六味八味汤中为快捷方式。总之 
一以贯之也。此论为诸书所未及。今特表而出之。) 

卷三四明心法(下)
产后
属性:临盆之时。专赖气血旺足。然后能生。此时惟有多服参 归桂。甘温重补。儿信一下。频频 
服之。自无横生逆产胎衣不下之病矣。有不耐药气者。独参汤妙。服法于未下产时。用芎归参 
。浓煎饮之。自然紧痛易产矣。儿下后即用前药。加肉桂一钱。煎服。自无血块痛之病矣。 
产后血晕。用醋炭熏鼻法。好老酒和童便服。不可放倒。(产后败血不尽。血迷血晕。腹中胎 
衣不下。至死心头暖者。急用花蕊石散一服。化水即出。其效如神。不可不知。)如气血脱而晕 
者。必唇口手足厥冷无脉。此时间不容发。当以大剂参附回其阳。如认作血晕。而以前法治之。 
则毙矣。 
产后发热。乃气血大亏也。(亦有食物太早。气弱不能运而生热者。必兼恶心饱闷。治宜健 
运为主。又有乳结不通作热者。宜通乳。)即有见识者。亦必曰发散固不可。且以轻剂疏通之。 
此一句害人不浅。总之脉必浮数。与外感无辨。(外感而发热者。必兼头痛拘急等症。脉必浮数 
有力。补中益气加芎苏热服。补以散之。切忌妄汗。)一时不敢骤补也。殊不知产后发热。吾不 
管其是邪非邪。有脉无脉。一味八珍十全峻补之。有邪自然汗解。无邪自然竟退矣。(如此胆气。 
庸工那得到此。然胆由于识。彼只缘见不透耳。见得透定干得来矣。有识自有胆矣。)如瘀血发热 
者。(腹必痛。口必微渴。)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丹皮足矣。然俟腹痛口微渴一退。即以八珍汤与之。 
血块痛不发热者。四物汤加桃仁牛膝青皮丹皮。服二三剂自除。除后以八珍汤与之。(凡妇人血 
虚阻滞。不能流畅而痛极者。当以水济水。若江河一决。而积垢皆去。宜用熟地当归牛膝泽泻肉 
桂乌药。随症加减治之。如呕恶加炒黑干姜。阴滞加附子。大便干燥加楂肉。甚加苁蓉。下焦痛 
极加吴茱萸。气滞者加香附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