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7讲温热药-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讲介绍具有温性或热性,能够祛除寒邪的药物。前人有:“寒者温之”的治疗经验,就是说用温热药以治疗寒证。寒邪在表的用辛温解表药,已在“发散药”中谈过。寒邪在里的则须用“温热药”来治疗。因为祛除寒邪的药也能扶助人体的阳气,所以从“扶正”的角度来看,温热药又有补药(补阳)的性质,并且时常与补药同用,可与“补益药”互相参看。
艾叶
艾叶味苦辛,性温。临床应用时分为两种:
1.艾叶:有温中祛寒,温暖子宫,调经,安胎等作用。对腹中冷痛,小腹寒痛以及子宫寒冷,久不受孕,虚寒性痛经等,可配合当归、干姜、炒白芍、肉桂、小茴香、吴萸、香附等同用。
2。艾炭:艾叶炒炭后则主用于止血,对于下元虚寒而致的月经过多,崩漏(子宫出血),以及孕妇受寒、腹中疼痛、胎动不安等症,可配合当归、白芍、熟地、阿胶、棕炭、益母草、桑寄生、川断炭等同用。
将艾叶捣成绒状,名艾绒,功用与艾叶相同,但较优于艾叶。艾绒又是做艾卷或艾炷(用于针灸)的原料。
用量一般2。5~6克;用于止血时,可用艾炭15~30克。
阴虚有血热者不宜用。
白附子
白附子味辛,性温。有祛风化痰、逐寒湿的作用。常用于治风痰。
1.中风口眼歪斜:头面部受风寒侵袭,经脉拘急,风痰阻滞经络,口眼歪邪等症,可用白附子配白僵蚕,全蝎(牵正散)等同用,我常以牵正散方加白芷、荆芥、防风、红花、南星、白芥子、皂刺、桃仁、苏木等同用,治疗面神经麻痹,除汤药内服外,还同时把汤药渣装入布袋内,趁热熨敷患侧面部,每收较理想的效果。仅提供参考。
2.破伤风:因破伤引起项强、四肢强直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叫破伤风。可用本品配合白芷、天南星、天麻、羌活、防风、蝉衣、全蝎、蜈蚣、钩藤等同用。
3.寒湿、风痰所致的头痛、偏头痛等症,本品辛热升散,性能上行,入阳明经走头面部,逐寒湿、祛风痰,常配合白芷、川芎、半夏、天麻、蔓荆子、防风等同用。
川附子逐风寒湿冷,偏于入肾经,温助肾阳。白附子祛风痰寒湿,偏于入胃经,治上部头面游风。
白僵蚕偏于治风热痰结,喉痹咽肿。白附子偏于治风痰寒湿,头面诸病。
用量一般2。5~6克,重症者有时用到9克。
实热中风、火热上犯诸症禁用。
白芥子
白芥子味辛,性温。主要功用为利气豁痰、消肿散结。
白芥子能利肺气,化寒痰、水饮,对于寒痰水饮,结聚于胸、胁、肺失宣肃,气逆下降而气喘咳逆,胸闷胁痛等症,可配合炒莱菔子、炒苏子、葶苈子、半夏、陈皮、茯苓等同用。再如《三因方》控涎丹(甘遂、大戟各3克,白芥子6克,共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根据具体情况增减用量)可治气喘两胁作痛。
白芥子能祛皮里膜外、胁旁的寒痰结聚,因寒痰结滞而起肿块、皮色不变、不热、不痛、不易移动等症,此为阴疽。可用白芥子6克、肉桂3克、熟地30克、麻黄1。5克(与熟地同捣)、炮姜1.5克、鹿角胶9克、生甘草3克(阳和汤),水煎加白酒少许、服用。我曾用此方加减,治疗下肢闭塞性脉管炎,取得效果,仅供参考。胁肋处痰浊水饮停聚而咳嗽牵引胁痛、气短、甚至不能平卧,可以白芥子配瓜蒌、川椒目、半夏、陈皮、桑白皮、猪苓、茯苓、杏仁、苏子、白蒺藜、葶苈子、桂枝等同用。
苏子降气化痰。莱菔子行气消痰。白芥子温肺豁痰。
葶苈子苦寒,泻肺行水,偏治痰水在胸膈。白芥子辛温,利气豁痰,偏除痰在皮里膜外、胁旁。
芥子为末,也可作外敷用。我曾用芥子末适量,用浓茶水调为稀糊状,摊匀在予先根据患部上下大小裁好的布上,贴在患部(约4~8小时取下),同时服用应证汤药(可参考“白附子”项),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效,请参考试用(汤药每日一付,芥子末外敷隔一、二、三日一次。每次外敷时,同时用针在口腔内轻轻挑刺患侧颊内的粘膜约八、九处,使之微微出血,效果更好)。
用量一般3~9克。
肺虚有热的咳嗽及阴虚内热各证均忌用。
据近代研究,芥子外用能刺激皮肤,扩张毛细血管,为皮肤粘膜刺激药。食用大量芥子后,可使心容量和心率下降。
半夏
半夏味辛,性温。有燥湿化痰,健脾胃,和中降逆,止呕吐的作用。
1.燥湿化痰:脾主运化水湿,湿不运化就可生痰,前人有“脾为生痰之源”的认识。如湿盛痰多而致肺失肃降出现咳嗽,胸闷,咳痰白稀易出,量多而不太粘稠,舌苔白厚腻,脉象滑等症,可用半夏配橘红、茯苓、苏子、南星、炒莱菔子、杏仁等同用。中焦虚寒,水饮不化,水饮上犯于肺而出现咳嗽、咳吐清稀水样或泡沫样痰、胸背畏冷等,可用本品配苏子、橘红、桂枝、猪苓、茯苓、白术、干姜、细辛、五味子等同用。脾恶湿,半夏能燥湿化痰,故也能健脾胃。
2.和中降逆:中焦湿浊太盛而致脘腹满闷,气逆呕吐,可用半夏配姜竹茹、丁香、吴茱萸、藿香、生姜、陈皮、茯苓等同用。我曾用半夏配生赭石、旋复花、生大黄、生甘草、瓜蒌、槟榔、桃仁泥等随证加减,治疗顽固的神经性呕吐,取得良好效果。请参考试用。
配生姜、干姜、附子、苍术、橘红等,可治寒痰;配皂角、天麻、天南星等可治风痰;配竹沥、白芥子等,治经络四肢、皮里膜外之痰,用于中风、半身不遂。
姜半夏偏用于治呕吐;清半夏、法半夏偏用于化痰燥湿健脾胃;半夏曲化痰兼能助消化。
据近代研究报导,半夏有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的作用;有镇咳作用。
用量一般3~9克。
一切阴虚血少,津液不足,舌赤无苔及孕妇后期,均禁用。不要与乌头同用。
川椒
川椒味辛,性热。有温中祛寒,下气,杀虫等作用。
因寒所致的胃痛、腹痛、腹中冷气攻胀等症。可配干姜、党参(人参)、饴糖(大建中汤)、高良姜、香附等同用。据动物实验报导,本品所含的挥发油,小量对离体肠管呈持续性的蠕动增强,大量则使之抑制。
由于蛔虫引起的脘腹疼痛、呕吐等,常以本品配乌梅、黄连、黄柏、细辛、桂枝、附子、干姜、当归(《伤寒论》乌梅丸)等同用。
本品煎汤外洗,可用于皮肤湿疹、四肢风湿疼痛等。
附:“川椒目”,椒目味辛苦,性寒。入肾行水,能利小便、消水肿、除水饮。常配合茯苓皮、大腹皮、槟榔、赤小豆、泽泻、木通等同用。
我曾用“椒目瓜蒌汤”(《医醇滕义》)随证加减,治疗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数例,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常用的处方如下川椒目9克、全瓜蒌30克、桑白皮12克、葶苈子9克、泽泻12克、猪苓15克、茯苓15克、车前子12克(布包)、杏仁9克、白蒺藜9克、枳壳9克、冬瓜皮30克、桂枝4.5克,随证加减。仅供参考。
用量一般为1。5~4。5克。川椒目的用量可稍大些。
阴虚火旺者忌用。
丁香
丁香味辛,性温。有强烈的芳香气味,主要作用有三:
1:暖胃:对寒证胃脘痛以及寒性腹痛、腹胀、遇冷吞酸等症,可用丁香温脾胃,理气降逆。常与木香、砂仁、陈皮、藿香、良姜、槟榔等同用。
2.降逆:寒邪犯胃,胃气不降而引致呃逆,或呕吐。丁香能温胃降逆气,是治寒证呃逆或呕吐的要药。常配柿蒂、旋复花、吴萸、藿梗等同用(治呃逆),如老人或久病中寒呃逆,可加人参(党参)桔皮、竹茹、生姜。寒证呕吐可配合吴萸、半夏、生姜、高良姜、陈皮等同用。
3.温肾:肾阳不足而致阴部寒冷,阳萎等症,可用丁香温肾助阳,常配合熟地、山萸、肉桂、附子、山药、巴戟天、茯苓、淫羊藿等同用。
丁香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性味功能大致相同。但公丁香药效迅速,母丁香药力持久,二药也常合用。
柿蒂、丁香都能治呃逆,但柿蒂苦温降气,丁香辛香暖胃、降逆。 丁皮即丁香树皮,主治心腹冷痛,可代丁香。
用量一般0。9~3克。特殊重症,可再多些。
胃津不足、中焦燥热者不宜用。
附子
附子味辛甘,性热,有毒。因四川产的效力最好,故又名“川附子”。有回阳救逆,逐寒燥湿,温助肾阳的作用。其性走而不守,能内达、能外彻,能升能降,凡凝寒痼冷(“痼冷”指寒气久伏于身体某一经络、脏腑,形成局部的寒证,经久不愈。多见于脾胃虚弱,内有寒饮或寒湿久痹的患者),痹结于脏腑、筋骨、经络、血脉者,皆能开、通、温、散;凡阳气将脱,四肢厥逆冰冷,凉汗淋漓或绝汗如油者,皆可回阳救逆、立挽危亡。
1.回阳救逆:由心肾阳虚欲绝或大吐、大下、大汗后导致的阳虚欲脱而出现脉微欲绝、四肢厥逆、手足冰冷等虚寒险证,可急用附子(9~15克)回阳逐寒,鼓舞身体阳气,增强机体生命活动力。常配合干姜(9克)、炙草(6克)(名四逆汤)或人参(9~15克甚至30克)(名参附汤)等同用以回阳救逆。一般因内寒所致者用四逆汤;因气血两虚所致者用参附汤;兼有大汗淋漓者,可再加麦冬、五味子各三钱。我常用此药抢救各种休克,一般都配合人参、麦冬、五味子等同用,效果比较理想,请参考试用,如不能内服时,可用鼻饲法给药。参看“人参”、“干姜”二药治休克时要注意“辨证”。
2.逐寒燥湿:因风寒湿三邪侵入身体而致气血凝滞、闭塞而出现关节、肌肉疼痛,筋骨麻木、沉重,膝肘屈伸不利,阴天下雨则疼痛加重等症,可用附子逐寒燥湿。常配合羌活、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秦艽、赤芍、炙山甲、松节、苍术、当归等同用。脾受寒侵而见腹痛、腹泻,大便清稀,手足发凉,腹部不暖等症,可用附子逐寒燥湿。常与干姜、白术、党参、茯苓、炙甘草等同用。
3.温助肾阳:肾阳虚衰可表现为生殖机能低下,男子则阳萎,女子则宫寒不孕。本品能补肾助阳,增强生殖机能。常配合鹿角胶、熟地、肉桂、菟丝子、枸杞子、当归、巴戟天、生艾叶、阳起石、茯苓等同用。祖国医学认为肾阳是人体的“元阳”(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温助肾阳也寓有补元阳的作用。可用于肾阳虚哀所致的腰膝冷痛,阳萎精寒,脐腹疼痛,夜间多尿,足冷膝软,饮食少思,五更泄泻,神疲伯冷,右尺脉弱等症。用于补肾阳时,常配合熟地、山萸、山药、肉桂等同用。例如八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萸、丹皮、茯苓、泽泻、附子、肉桂)、右归饮(熟地、山萸、山药、枸杞、杜仲、附子、肉桂、甘草)等。
据近代研究报导,附子有强心作用。
肉桂助肾阳,暖下焦,能引上浮之火下归于肾(引火归元)。附子回阳气,通行十二经,能追复散失欲绝的元阳(肾阳)。
白附子是另一品种,白色、形似附子(体较小),故名良附子。性偏上行,能祛风燥痰,偏用于头面风痰之疾,如吊线风(颜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等。川附子回阳逐寒,并能助肾阳。白附子无助肾阳的作用。
附子因加工方法不同,可分炮附子、淡附片、黑(乌)附片、白附片等名目。治疗作用大致相同。若细分起来,炮附子(亦称黑附片)最常用,药力足、效果快;淡附片(亦称白附片)药力较和缓。
另有川乌,与附子是同一植物,性味功用均相近,现在药房中已有的不分开。前人经验认为温肾助阳用附子,通痹祛风用川乌。参看“乌头”项。
附子配人参、山萸,治汗脱亡阳;配熟地、当归,能助生血之力;配肉桂,能补助肾阳;配桂枝、白芍、黄芪皮,治阳虚自汗。
用量一般1。5~9克。
凡非虚寒证、寒湿证者忌用;热厥入咽即毙;孕妇忌服。
一般不可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芨、白蔹同用。
干姜
干姜味辛,性热。主要功能为温中散寒,回阳通脉。能引血分药入血中气分而生血,引附子入肾而祛寒回阳。并能温助心肺的阳气。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腹痛、腹泻:由于脾胃虚寒,寒邪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致脘腹冷痈,喜热喜按,或吐或泻,吐泻物清稀等症,可用干姜温中散寒。常与党参、白术、炙甘草、藿香、吴萸、茯苓、陈皮等同用。若胸腹俱冷痛、大寒、呕吐不能食,腹中寒气上冲,上下疼痛者,可配川椒、人参(党参)、饴糖同用(《金匮》大建中汤)。
2.亡阳虚脱:体弱阳虚者抵抗力弱,如遇寒邪太盛,内侵脏腑,而出现脉微欲绝、四肢逆冷、凉汗湿衣、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用发散药过多致大汗淋漓出汗太多而出现四肢厥冷,体温低下等,此为寒邪伤阳、或大汗亡阳而造成阳气欲脱的证候。可急用干姜回阳通脉,常配附子、甘草同用(《伤寒论》四逆汤),虚人、老人还可再加党参(或人参),冷汗不止者,还可加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等等。
3.寒痰咳喘:由于阳气虚,水湿不化,聚而为饮,水饮寒痰,上犯于肺可致咳嗽,吐白色稀水泡沫状痰,气喘,畏冷,头眩,不欲饮水,冬季易发等症,可以本品配细辛、五味子,名“姜辛味”法,有温肺、开肺、合肺的作用,常加入应证汤药中使用,例如小青龙汤(麻黄、桂技、白芍、甘草、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等。
薤白辛苦温滑,入心经,通气滞,助胸阳而治胸痹(心、胸及背疼痛)。干姜辛温入脾经,兼入心肺,助阳而补心气。
炮姜炭偏用于温经止血,偏治小腹、脾肾之寒。干姜偏用于治胃脘、脐腹、心肺之寒。
用量一般0。9~6克。炮姜炭用0。6~3克。
精血不足、内有热邪者,不宜用。
高良姜
高良姜味辛,性热,有温胃散寒、消食的作用。
对胃脘冷痛、胃寒呕吐,中焦寒性腹痛、脾胃虚寒而致的泄泻、胃寒食滞等,均可应用。治寒性胃痛常配香附、吴萸、砂仁、藿香、神曲等同用。治寒性呕吐常配合半夏、生姜、丁香、茯苓、苏子等同用。治寒性腹痛可配合当归、炒白芍、桂枝、炮姜等同用。治寒性泄泻可配合木香、茯苓、泽泻、肉桂、炒山药、芡实等同用。治胃寒食滞可配合砂仁、焦三仙、炒槟榔、草豆蔻、炒内金等同用。
前人经验方有“良附九”(高良姜、香附,治胃痛)、“高良姜汤”(高良姜、厚朴、当归、桂心、生姜。治胃肠绞痛),都是临床常用的有效方剂。
干姜温中的作用偏在于脾而温脾寒,常用于治脐腹部的寒病。高良姜温中的作用偏在于胃而散胃寒,常用于治脘腹部的寒痛。
生姜辛重于温,长于外达走表,祛外寒、止呕吐。高良姜温重于辛,长于温中走里,散内寒、止疼痛。
高良姜子(又名红豆蔻)有温肺散寒、醒脾燥湿、消食解酒的作用。我曾以红豆蔻配合干姜、甘草、冬花、紫苑、苏子、吴萸、杏仁、茯苓、香附,半夏等用于矽肺病人表现为肺胃俱寒而咳嗽、吐白痰、胃脘痛者,有一定临床效果,仅供参考。
用量一般2。5~9克。
因热而致的吐泻、胃痛禁用。
胡芦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