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中国医籍考-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人。宜遵用之。不可苟从异说。致乖正理。(外台秘要)
林亿等序曰。臣闻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不通人曰技。斯医者虽曰方技。其实儒者之事乎。班固序艺文志。
称儒者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此亦通天地人之理也。又云。方技者。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非能通三才
之奥。安能及国之政哉。晋皇甫谧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有高尚之志。得风痹。因而学医。习览经方。
遂臻至妙。取黄帝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撰为针灸经十二卷。历古儒者之不能及也。或曰。素问针经明堂三部
之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曰。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长少。脉之长短。血
之清浊。十二经之血气。大数皮肤
包络其外。可剖而视之乎。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大哉黄帝内经十八卷。针经三卷。最出远
古。皇甫士安能撰而集之。惜简编脱落者已多。是使文本错乱,义理颠倒。世失其传。学之者鲜矣。唐甄权但修
明堂图。孙思邈从而和之。其余篇第。亦不能尽言之。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令取素问九墟灵枢太素经千金方
及翼。外台秘要诸家善书校对。玉成缮写。将备亲览。恭惟主上圣哲衣冠文物。光辉上下。孝慈仁德。蒙被众庶。大
颁岐黄。远及方外。使皇化兆于无穷。和气浃而充塞。兹亦助人灵顺阴阳明教化之一端云。国士博士臣高保衡。
尚书屯田郎中臣孙奇。光禄卿直秘阁臣林亿等上。
四库全书提要曰。“甲乙经八卷。晋皇甫谧撰。是编皆论针灸之道。隋书经籍志。称黄帝甲乙经十卷。注曰。
音一卷。梁十二卷。不着撰人姓名。考此书首。有谧自序。称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
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选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
甘滦。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案此四字。文义未明,疑有脱误。今仍旧本录之。谨附识于此。)要皆浅
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词。除其重复。至为十二卷。(案至字。文义未明。亦疑有误。)云云。
是此书乃裒合旧文而成。故隋志冠以黄帝。然删除谧名。似乎黄帝所自作。则于文为谬。旧唐经籍志。称黄帝三
部针经十三卷。始着谧名。然较梁本多一卷。其并音一卷计之欤。新唐书艺文志。既有黄帝甲乙经十二卷。又有
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经十三卷。兼袭二志之文。则更舛误矣。书凡一百一十八篇。内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篇。疾形脉
诊篇。针灸禁忌篇。五
脏传病发寒热篇。阴受病发痹篇。阳受病发风篇。各分上下经脉篇。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篇。各分上中下。实一
百二十八篇。句中夹注。多引杨上善太素经。孙思邈千金方。王冰素问注。王惟德铜人图。参考异同。其书皆在
谧后。盖宋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正所加。非谧之旧也。考隋志。有明堂孔穴五卷。明堂孔穴图三卷。又明堂孔穴
图三卷。唐志。有黄帝内经明堂十三卷。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脏图一卷。黄帝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十二卷。黄帝
明堂三卷。又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杨元孙黄帝明堂三卷。今并亡佚。惟赖是书。存其精要。且节解
章分。具有条理。亦寻省较易。至今与内经并行。不可偏废。盖有由矣。”
按弟坚曰。此书命以甲乙。未有详解。按杨玄操难经序。昔皇甫玄晏总三部。为甲乙之科。外台秘要。引此
书。其疟病中云。出庚卷第七。水肿中云。出第八辛卷。又明堂及香港脚中。并引丙卷。然则玄晏原书。以十干列。
故以甲乙命名。隋志。黄帝甲乙经十卷。可以证焉。今传本并玄晏自序。作十二卷。盖非其真也。魏都赋。次舍
甲乙。西南其户。李善注。甲乙。次舍之处。以甲乙纪之也。景福殿赋。辛壬癸甲。为之名秩。吕延济注。言以
甲乙为名次也。此其义一尔。
〔徐氏(悦)龙衔素钺并孔穴虾蟆图〕(旧新唐志。 。作针经二字。)隋志三卷 佚
〔亡名氏杂针经〕隋志四卷 佚
〔程氏(天祚)针经〕隋志六卷 佚
〔亡名氏灸经〕隋志五卷 佚
〔曹氏(阙名)灸方〕隋志七卷 佚
〔秦氏(承祖)偃侧杂针灸经〕隋志三卷 佚
〔偃侧人经〕隋志二卷 佚
〔明堂图〕旧唐志三卷 佚
〔徐氏(叔向)针灸要钞〕隋志一卷 佚
〔张氏(子存)赤乌神针经〕(旧不着撰人名字。今据唐志订补。)隋志一卷 佚
〔亡名氏明堂流注〕隋志六卷 佚
〔明堂孔穴〕隋志五卷 佚
〔明堂孔穴〕隋志一卷 佚
〔新撰针灸穴〕隋志一卷 佚
〔明堂孔穴图〕隋志三卷 佚
〔偃侧图〕隋志八卷 佚
〔偃侧图〕隋志二卷 佚
〔明堂虾蟆图〕隋志一卷 佚
〔针灸图要诀〕隋志一卷 佚
〔针灸图经〕隋志十一卷注本十八卷 佚
〔针灸经〕隋志一卷 佚
〔十二人图〕隋志一卷 佚
〔流注针经〕隋志一卷 佚
〔曹氏(阙名)灸经〕隋志一卷 佚
〔谢氏(阙名)针经〕隋志一卷 佚
〔殷氏(元)针经〕隋志一卷 佚
〔亡名氏要用孔穴〕隋志一卷 佚
〔九部针经〕隋志一卷 佚
〔释氏(僧匡)针灸经〕隋志一卷 佚
〔亡名氏三奇六仪针要经〕隋志一卷 佚
〔杨氏(上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旧唐志十三卷 阙
自序曰。臣闻星汉照回。□□分其澜□□巫 水□□□
□□□□□所以□□□□化通乾坤之气。象人之秀异。得□□□虽四体百节。必有攸系。而五脏六腑。咸存厥司。
在于十二经脉□□纲领是犹玉绳分晷。而□者不□金□ HT 。而晦明是□。至于□□□财□□□□□□乃细而运
之者广。言命则微而摄之者大。血气为其宗本。经络导其源流。呼吸运其阴阳。营卫通其表里。始终相袭。上下
分□亦□□荣输□□□□□□相倾。躁静交兢。而昼夜不息。循环无穷。圣人参天地之功。测形神之理。贯穿秘
奥。弘长事业。秋毫不遗。一言罕谬。教兴绝□仁被群有。旧制此经。分为三卷。□候交杂。窥察难明。支体□
经复兴八脉亦如沮漳沅澧□波于□汉丰 □ 分态于河宗。是以十二经脉。各为一卷。奇经八脉,复为一卷。合
为十三卷焉。欲使九野区分。望□□□□□六音疏□变混□而归□且也□□□□□累气殊流合济无乖胜范□禀皇
明。以宣后学。有巢在昔。而大壮成□栋字网罟犹秘以明离照其佃渔今乃成之。圣曰。取诸不远。然□□□□□
□□□□太素陈其宗旨。明堂表其□见。是犹天一地二。亦渐通其妙物焉。
〔杨氏(玄操)撰注黄帝明堂经〕旧唐志三卷 佚
〔亡名氏灸经〕旧唐志一卷 佚
〔雷氏(阙名)灸经〕新唐志一卷 佚
〔甄氏(权)针经钞〕(旧不着撰人名氏。今据崇文总目订补。)新唐志三卷 佚
〔针方〕(旧不着选人名氏。今据唐书本传订补。)新唐志一卷 佚
〔明堂人形图〕(同上)新唐志一卷 佚
〔米氏(遂)明堂论〕(崇文总目。作朱遂。)新唐志一卷 佚
〔孙氏(思邈)明堂经图〕佚
孙思邈曰。安康公李袭兴称武德中出镇潞州。属随征士甄权。以新撰明堂示余。余既暗昧。未之奇也。时有
深州刺史成君绰。忽患颈肿如数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已三日矣。以状告余。余屈权救之。针其右手次指之
端。如食顷气息即通。明日饮啖如故。尔后缙绅之士。多写权图。略遍华裔。正观中。入为少府。奉敕修明堂。
与承务郎司马德逸。太医令谢季卿。太常丞甄立言等。校定经图。于后以所作呈示甄权曰。人有七尺之躯。脏腑
包其内。皮肤络其外。非有圣智。孰能辨之者乎。吾十有八。而志学于医。今年过百岁。研综经方。推究孔穴。
所疑更多矣。窃闻寻古人。伊芳尹汤液。根据用炎农本草。扁鹊针灸。一准黄帝雷公。问难殷勤。对扬周密。去圣久
远。愚人无知。道听涂说。多有穿凿。起自胸臆。至如王遗乌御之法。单行浅近。虽得其效。偶然即谓神妙。且
事不师古。远涉必泥。夫欲行针者。必准轩辕正经。用药者。须根据神农本草。自余名医别录。益多误耳。余退
以甲乙校秦承祖图。有旁庭藏会等一十九穴,按六百四十九穴。有目无名。其角孙景风一十七穴。三部针经具存
焉。然其图阙漏。仍有四十九穴。上下倒错。前后易处。不合本经。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也云云。(千金翼
方)
〔针经〕宋志一卷 佚
〔崔氏(知悌)骨蒸病灸方〕(宋志。作劳灸法。外台。作崔氏别录灸骨蒸方图。中书侍郎崔知悌撰。)新
唐志一卷(外台。载灸骨蒸法图四首。云出第七卷中。据此。王氏所录。似在纂要方中者。)佚
自序曰。夫含灵受气。禀之于五常。(按苏沈良方作五行。)摄生乖理。降之以六疾。至若岐黄广记。抑有
旧经。(苏沈。抑作蔚。)攻灸单行。(苏沉。单。作兼,)罕取今术。(苏沈。作显著斯术。)骨
蒸病者。亦名传尸。亦谓 。亦称伏连。(苏沈。作复连。)亦曰无辜。丈夫以癖气为根。妇人以血气为本。
无问少长。多染此疾。婴孺之流。传注更苦。其为状也。发干而耸。或聚或分。或腹中有块。或脑后近下两边有
小结。(苏沈。无近下字。)多者乃至五六。或夜卧盗汗。梦与鬼交通。(苏沈。无通字。)虽目视分明。而四
肢无力。或上气食少。渐就沉羸。纵延时日。终于溘尽。余昔忝洛州司马。常三十日。灸活十三人。前后瘥者。
数过二百。(苏沈。过作逾。)至如狸头(苏沈。作狸骨。)獭肝。徒闻曩说。金牙铜鼻。罕见其能。未若此方。
扶危拯急。非止单攻骨蒸。又别疗气疗风。或瘴或劳。或邪或癖。(苏沈。此有或字。)患状既广。救愈亦多。
不可具录。(苏沈。作灸活者不可具述。)略陈梗概。又恐传授谬讹。以误将来。今故具图形状。庶令览者易悉。
使所在流布。颇用家藏。未暇外请名医。傍求上药。还魂反魂。何难之有。遇斯疾者。可不务乎。(外台秘要方)
旧唐书崔知温传曰。兄知悌。高宗时。官至户部尚书。
新唐书崔知温传曰。兄知悌亦至中书侍郎。与戴至德郝处俊李敬玄等。同赐飞白书赞。而知悌敬玄以忠勤见
表。还尚书左丞。裴行俭之破突厥。斩泥孰匐残落保野狼山。诏知悌驰往定襄慰将士。行俭平道寇有功。终户部尚
书。
沈括曰。崔丞相灸劳法。外台秘要崔相家传方。及王宝臣经验方。悉编载。然皆差误。毗陵郡有石刻。最
详。余取诸本参校。成此一书。比古方极为委曲。根据此治人。未尝不验。往往一灸而愈。予在宜城。久病虚羸。
用此而愈。(苏沈良方)
〔亡名氏新集明堂灸法〕崇文总目三卷 佚
〔山眺针灸经〕(宋志注。眺。一作兆。)崇文总目一卷 佚
〔公孙氏(克)针灸经〕崇文总目一卷 佚
〔杨氏(颜齐)灸经〕(旧不着选人名氏。今据艺文略订补。)崇文总目十卷 佚
〔亡名氏玄悟四神针法〕崇文总目一卷 佚
〔点烙三十六黄经〕读书后志一卷 佚
赵希弁曰。上不着撰人。唐世书也,国史补云。自茗饮行于世。世人不复病黄瘅。
按圣惠方第五十五卷。载治三十六种黄证候点烙论并方。三十六种黄点烙应用俞穴处。盖采是书全文而编入
者也。
〔亡名氏针经〕(读书敏求记。四库全书提要。作铜人针灸经。)一卷(读书敏求记。四库全书提要。作
七卷。)存
序曰。夫针术玄奥。难究妙门。历代名工。恒多祖述。盖指归有异。机要HT 陈。或隐秘难明。或言理罔尽。
或义博而词简。或文赡而意疏。背轩后之圣文,失岐伯之高论。致俾学人莫晓宗源。今则采摭前经。研核至理。
指先哲之未晤。达古圣之微言。 览精英。着经一卷。斯经也穷理尽性。通幽明玄。陈穴道而该通。指病源而咸既。
用昭未晤。以导迷津。传示将来。庶期攸远者尔。
钱曾曰。铜人针灸经七卷。铜人针灸经。传来已久。而窦氏秘传内。有金津玉液,大小骨空。八风八邪。髁
骨八法。此书与明堂灸经俱不载。何耶。四库全书提要曰。铜人针灸经七卷。不着撰人名氏。案晁公武读书后志
曰。铜人 穴针灸图三卷。皇朝王惟德撰。仁宗尝诏惟德。考次针灸之法。铸铜人为式。分脏腑十二经。旁注
穴所会。刻题其名。并为图法。及主疗之术。刻板传于世。王应麟玉海曰。天圣五年。十月壬辰。医官院上所铸
穴铜人式二。诏一置医官院。一置大相国寺仁济殿。先是上以针砭之法。传述不
同。命尚药奉御王唯一。考明堂气穴经络之会。铸铜人式。又纂集旧闻。订正讹谬。为铜人 穴针灸图经三卷。
至是上之。摹印颁行。翰林学士夏竦序所言。与晁氏略同。惟王惟德作唯一。人名小异耳。此本卷数不符。而大
致与二家所言合。疑或天圣之旧本。而后人析为七卷欤。周密齐东野语曰。尝闻舅氏章叔恭云。昔 襄州日。尝
获试铜人全像。以精铜为之。腑脏无一不具。其外 穴。则错金书穴名于旁。凡背面二器相合。则浑然全身。盖
旧都用此以试医者。其法外涂黄蜡。中实以汞。俾医工以分析寸。案穴试针。中穴则针入而汞出。稍差则针不可
入矣。亦奇巧之器也,后赵南仲归之内腑。叔恭尝写二图。刻梓以传焉。今宋铜人。及章氏图皆不传。惟此书存
其梗概尔。
按此书。收在于圣惠方第九十九卷。今味其序语。非出于唐以后之人者。原本当自单行。王怀隐等编书。采
入其全文者也。熊氏卫生堂所刊。 为七卷。改名铜人针灸经。敏求记并提要所着。则是也。彼未见圣惠方铜人
图经等书。故其说特致傅会矣。
〔明堂灸经〕一卷 存
序曰。夫玄黄始判。上下爰分。中和之气为人。万物之间最贵。莫不禀阴阳气度。作天地英灵。头像圆穹。
足摸浓载。五脏法之五岳。九窍以应九州。四肢体彼四时。六腑配乎六律。瞻视同于日月。呼吸犹若风云。气血
以类江河。毛发比之草木。虽继体父母。悉取像于乾坤。贵且若斯。命岂轻也。是以立身之道。济物居先。保寿
之宜。治病为要。草木有蠲 之力。针灸有劫病之功。欲涤邪由。信兹益矣。夫明堂者。圣人之遗教。黄帝之正
经。叙血脉循环。阴阳俞募。穷流注之玄妙。辨穴道之根元。为脏腑权衡。作经络津要。
今则采其精华。去彼蘩芜。皆目睹有凭。手经奇效。书病源以知主疗。图人形贵免参差。并集小儿明堂。编类于
次。庶令长幼,尽涉安衢。俾使华夷同归寿域者尔。
按上收在于圣惠方第一百卷。是亦王怀隐等编书时所采入者。其实唐以前书也。隋唐志载明堂书数部。若此
二书。不记撰人名氏。是以不可决定其何是。乃着于斯。至大辛亥春月燕山活济堂刊本。分正背侧人图及小儿灸
方。为三卷。
〔西方子明堂灸经〕医藏目录八卷 存
钱曾曰。西方子不知何解。昔黄帝问岐伯。以人之经络。穷妙于血脉。参变乎阴阳。尽书其言。藏灵兰之室。
洎雷公请问。乃坐明堂以授之。后世言明堂者以此。今医家记针灸之穴为偶人。点志其处。名明堂。非也。
四库全书提要曰。明堂灸经八卷。题曰西方子撰。不知何许人。与铜人针灸经。俱刊于山西平阳府。其书专
论灸法。铜人惟有正背左右人形。此则兼及侧伏。较更详密。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