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6-中国医籍考-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在焉。乃叹得书与识公。皆不早也。公云。吾裒集十九年乃成书。其勤如是。我辈顾安享用之。士君子以仁存
心。凡其济世利人。不能行。慊如也。公之此书。足以酬满所志。而况政术。父母斯民。有不可掩者在。予皆不
可忘。故识之。(文集)
章楫序曰。方书传于世众矣。其断断能已疾者盖寡。古人方书。一药对一病。非苟云尔也。后世医家者流。
不深明夫百药和齐之所宜。猥曰医特意尔。往往出己见。尝试为之。以故用辄不效。甚者适以益其病。而杀其躯
者有之。毋怪乎馈药者。以未达而不敢尝。有病者。以不治为得中医也。嗟乎。医方所以除疾 。而保性命。
其何至是。得匪其择之不精。处之不审故欤。是斋王史君KT 。博雅君子也。生
长名家。蓄良方甚富。皆其耳目所闻见。已试而必验者。每叹人有可疗之疾。药不相值。卒于不可疗。思济斯人。
讵忍秘而不示。属守古沔。公余裒集始就。乃锓诸郡斋。目之百一选方。其精择审处盖如此。然则公之用心仁矣。
是书之衍其传也宜哉。庆元丙辰孟冬初吉。郡文学天台章楫序。
陈振孙曰。是斋百一选方三十卷。山阴王KT 孟玉撰。百一者。言其选之精也。
朱彝尊跋曰。百一选方。不书撰人名氏。题曰是斋。按陈氏书录解题曰。是山阴王KT 孟玉所辑。凡三十卷。
宋志艺文志。作二十八卷。予家所藏。乃元人锓本。按其目仅二十卷尔。殆经后人选择者欤。
按宽政己未。千田子敬(恭)借西京荻典药子元(元凯)所藏元板。重雕家塾。先子序曰。考历代医传。无
载王氏者。据陈造题词。及章楫序。则其人非医。仿陆忠宣忠州之录者。古今医统。作字孟欲。误矣。又朱彝尊
曝画亭集。有是书跋云。其所藏元本。仅二十卷。因疑后人所选择者。今此本亦二十卷。即与朱所言符矣。而其
分门三十一。录方二千有余。条列井井甚备。则未可遽据解题及宋志所载卷数。而斥为非王氏原帙也。
〔郭氏(坦)备全古今十便良方〕四十卷 存
宋德之序曰。余秦喜仙人刘涓子服术法。怵桃鸽之戒。未果也。得成都李君康甫方。合五味子为剂。可不戒
而效。归语同舍生郭君履道。君愕曰。方乃有是耶。余雅知君好方意。未及李君也。服之超时。睛忽半赤。疡起
赤中。医即以大铁针。卷 剔疖乃已。后以问郭君。曰。术温补而性甚燥。故饵术者。必□□次其燥以全其温。
乃可补耳。且五味偏多酸。以酸敛燥。并归于肝。目不病何待。余始知君精于
方药。非时流比也。会余入山。君劝余亲近方药。以自补养。间取素问本草。古今诸方阅之。每患其部帙繁多。
难以遍举。欲集录其要作一书。各无端绪。一日君相过言曰。坦病废二十年。以其试药。以证考方。知世良方诚
能去疾。特士大夫知医者鲜耳。故知方者不畏多疾。而畏病者率不喜方。使人得良方。家储善药。虽挈属远游。
奋身勇往。僻处穷乡。可无疾之忧矣。因出所集方四十卷示余曰。神农本草。上中下药。应天地人。止三百六十
种。后医增入有名未用。冗滥猥杂。而世医常用。亦不过六十四种。以六十四药。尽四百四病。如易爻流转。运
用不穷。且简要本草诸家所笺六十四药于首。凡养性堤疾。择材制剂之法。莫不具在。间编画然。诸方尽废。余
得之喜。劝君为广之。逾年而书数至。求余为序。余嘉君用力精专。措心益广。近古人强为善者。故为具识本末。
以告识者。君汾阳人。坦其名,履道其字。庆元二年十有二月甲戌。青山宋德之序。
〔方氏(导)家藏集要方〕宋志二卷 阙
自序曰。余早年随侍□□公侍郎。游官江淮湖广闽浙。几□□□。凡山川之险阻。兵民之利病。货财之源流。
粗所谙晓。以眷恋庭闱。都忘出仕之念。年逾四十。不陨绝。而考妣相继即世。既免丧。门户之责不轻。故闭勉
从仕。既侥幸改秩。试邑佐郡。偶外台及郡守。皆贤者。遂得行平日之志。郡邑之人颇相爱。秩满趋朝。荷庙堂
处以沅湘。分符之寄。地阙俱远。自惟齿发渐衰。岂堪远涉江湖。间远丐祠家居。饕窃无功之禄。早眠晏起。心
地泰然。乃以数十年家藏名方之得效者。与一二良医是正。分门编类。以备检阅。或可疗人之疾。亦胜鲍食终日。
无所用心者焉。故书卷首。以
示子孙云。庆元丁巳四月旦。觉斋居士方导夷吾。
按 先子曰。陈日华经验方云。方夷吾所编集要方。刻之临汀。后在鄂渚。得九江太守王南强书曰。老人久
苦淋疾。百药不效。偶见临汀集要方中。用牛膝者。服之而愈。上见于本草纲目牛膝注。而淋病载下卷,乃系缺
佚。殆不堪惋惜也。
〔张氏(松)究原方〕宋志五卷 佚
自序曰。凡疾必有所从受。然其证不一。或见于手足。成发于头目。或作于腹背腰胁。故医者多从其所形见。
以疗之于外。虽有幸获少瘥者。及其症状见异。始茫无□措。百药俱试。冀于一得。良由真见不明。妄以臆度。
不审其从受之原。故力虽劳而效途远。犹木之有蠹。蠹本于心。则枝叶皆病。今徒灌溉其枝叶。求以去蠹。终不
可得。盖病初不本于枝叶。此仆所以有究原之说也。仆□习仓扁之术。每诊一疾。不问贵贱。未尝不精察体认。
以求其受病之源。每用一药。不问精粗。未尝不审酌寒温。以图其愈病之效。且夫医之为术。贵在拯人之急。非
徒专己之利。今故博采古先必验之方。掇拾家传已试之说。尽其底蕴。萃以成编。流行于时。以备披择。虽起死
之妙。未敢自矜于前贤。然使沉 之人。不返为药石所误。则是书之传。岂曰小补。嘉定六年十月日。承节郎新
监饶州在城适税张松茂之序。(附于元板伤寒百问卷首)
〔刘氏(开)方脉举要〕佚
按上见于南康府志。
〔已效方〕佚
按上见于朱氏集验方。
〔温氏(大明)隐居助道方服药须知〕(百家名书。改作海上仙方前集。)一卷 存
自序曰。余家世南京。高祖因宦游。寄迹四明。所谓医书奥旨。初得医师王承宣心传之妙。更历三世。至先
君制干。随侍魏丞相入都城。遂以儒医名于时。余读父书。密受奥旨。自淳熙改元。始续先业。遍游京邑。才七
八年。因己出入士大夫之门。而朝野以是草木知己,迨今四十余岁。备见先辈后辈。初学未学。兴废不一。盖由
用药治病。侥幸于目前。故福善祸淫。报应于身后。吁可悯也。余日迫桑榆之景。心弃利名。隐居求志。恨无以
惠人。取五世家传名方。并生平行医应效丸散与夫古今圣贤诸方。历学请问四方名士。海上良法。集为一册。计
诗七十七首。的有起死还生之效。活人以代耕。设或私藏。则所济者狭矣。谨录施以传。非惟世人有疾者。一展卷
而识之。得此者。亦可以自助。岂曰小补之哉。时嘉定丙子中秋日。学道隐居温大明谨序。
〔刘氏(信甫)活人事证方〕二十卷 存
小引曰。余幼习儒医。长游海外。凡用药取效者。及秘传妙方。随手抄录。集成部帙。分为门类。计二十余
卷。每方各有事件引证。皆可取信于人。并系已试经效之方。为诸方之祖。不私于己,以广其传。庶使此方以活
天下也。桃溪居士刘信甫编。
叶麟之序曰。医家之攻疾。如兵家之攻敌。其术一也。是以古之善用兵者。决机制胜。虽若纵横出于己。然
求其谋计之所施。无不暗合古法。如韩信之背水。虞诩之增灶。往往皆祖孙吴之故智。此无他。取事之已然者。
以为证。果何往而不收效耶。兵家且然。而况于医家之疗病者哉。考之往昔。以医名世者。无出扁鹊和缓之右。
观其望齐侯而退走。
辞晋侯而弗治。亦不过按疾在骨髓膏肓。而为之辞。然后知不证以古方。而尝试以私意者。皆非三折肱之良医也。
桃溪居士刘君信父。本儒家者流。屡摈名场。而壮志弗就。乃敛活国之手。而为活人之谋。既而思之。囊有妙剂。
仅可以济一隅。曷若鸠千金之秘方。足以惠天下之为博也。于是此书作焉。夫作非己私。而证以成效。欲使观者
有据。而用者不疑。仁矣哉。信父之用心也。予尝怪世之庸医。未必得周官十全之术。设或遇人危笃之疾。反欲
自珍其药。以为要利之媒。贪心未餍。虽匕剂而不轻试。尚何望其以秘诀而授人哉。斯人也。其不为孙思邈之罪
人者。几希矣。正尔伤夫医道之趋薄。而深有感于刘君子近浓。此所以 来谒序。而不敢辞。晋嘉定丙于腊月朔
旦。从政郎。新监行在惠民和剂局。叶麟之棠伯书。
按 先子曰。是书凡二十门。每方各有事件引证。盖许白沙本事之流亚也。本邦性全万安方。有邻福田方。
往往援引其方。而世无传者。每以为憾焉。吉医官(长达)偶携其所藏宋本。来而见借。予惊喜不知所况。遂速
付写手。影钞以藏于家。但是书。宋艺文志。及晁陈二氏。并不着录。故信甫履历。不得详焉。考叶棠伯序。信
甫本儒者。屡摈名场。而为医者。乃与叶同嘉定时人。
〔活人事证方后集〕二十卷 存
小引曰。是书前集。盛行于世。第限方之未全。今再求到桃溪刘居士编集常用已效之方。约计一千余道。分
门析类。先原其病候。次引事以证之。用户无疑。服者必效。此方诚可活天下也。幸详鉴。
〔魏氏(岘)家藏方〕十卷 存
自序曰。人受天地冲融之气以生。莫不予之以上焉者之
寿。然凫鹤之不能皆齐者。非天之降年尔殊也。七情蛊于内。六淫寇其外。于是乎疾生焉。夫一疾有一证。一证
有一方。善医者。虽复察脉审色。同知其因。方苟未良。何所施巧。此简册之在天下。最不厌其博且多者。莫方
书若也。岘自问仕以来。垂四十稔,愧无秋豪之善。足以活民。又以素弱多病。百药备尝。因摭先大父文节公先
人刑部所录。及岘躬试而效者。得方凡千五十有一。厘为四十一门。一十卷。集成一书。目曰魏氏家藏。不敢自
奇。用锓诸梓。以广其传。虽后所藏非富。未足以尽疗世人之疾。或者采而用之。有所全活。则庶几区区之心。
不得于彼。而得于此耳。虽然,康节先生之诗曰。与其病后能求药。不若病前能自防。又曰。用药似交兵。兵交
岂有宁。善养生者。常致意于金石草木之先。使性不为情所流。主不为客所感。各全其上焉者之寿。则是编也。
辟诸武事。蓄而弗试。斯善矣。是又书外之意。尤卷卷于世之人云。宝庆丁亥中和节。碧溪魏岘序。按魏岘始末
未详。自序称光大父文节公先人刑部所录。则为右仆射杞孙。四库全书总目地理类。有岘所撰四明它山水利备览。
曰。岘。觐县人。官朝奉郎。提举福建路市舶。
〔陈氏(自明)管见大全良方〕医藏目录十卷 未见
抚州府志曰。陈自明。字良甫。临川人。精于医。
按是书论方。散见于医方类聚各证门。惜其非完璧矣。
〔释氏(文宥)必效方〕宋志三卷 佚
贾似道曰。温陵医僧圆通大智禅师文宥善脉。晚年不按脉望而知。临终五七年。隔垣知之。凡病患骨肉。往
问视之。而知病者之候。予问其故。曰。以气色知之。苟其气血同者。忧喜皆先见。古有察色。然而未有隔垣而
知。亦甚异
也。(悦生堂随笔)
〔严氏(用和)济生方〕十卷 存
自序曰。古人不在朝廷之上。必居医卜之中。虽然。医之为艺诚难矣。亦贵乎精者也。所谓精者。当先造于
四者之妙而已。古人云。脉病证治。是也。夫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理。乃知受病之因。得病之因。乃识
其证。既识其证。则可详其所治。四者不失。临病之际。可以疗寒以冷。有余者与之。不足者取之。是谓实实虚
虚。损不足而益有余。苟不明此。鲜有不致毙者。良可叹哉。用和幼自八岁喜读书。年十二。受学于复真刘先生
之门。先生名开。立之其字也。独荷予进。面命心传。既十七。四方士夫。曾不以少年浅学。而邀问者踵至。今
留心三十余岁矣。偶因暇闲。慨念世变有古今之殊。风土有燥湿之异。故人禀亦有浓薄之不齐。若概执古方。以
疗今之病。往往枘凿之不相入者。辄因臆见。乃度时宜。采古人可用之方。裒所学已试之效。疏其论治。犁为条
类。名曰济生方。集既成。不敢私秘。竟锓诸木。用广其传。不惟可以备卫生家缓急之需。抑以示平日师传济生
之实意云。时宝治癸丑上巳。庐山严用和序。
江万序略曰。吾邦庐阜之产。不特多大儒名士。以医知名。正自倾动。每数千里赴人急。诸公贵人。尽礼请
延以上客。四方曾莫敢雁行。望尘靡驰。盖刘严是也。刘开字立之。严用和字子礼。严由刘教。名节正等。而心
思挺出。顿悟捷得。众谓严殆过其师也。刘死已数年。问药四来。而今相属于严之户。于是以生平所处疗。而沉
思得要者。论著为方。欲传之世。曰济世方云云。
四库全书提要曰。济生方八卷。宋严用和撰。用和始末
未详。吴澄集。有易简归一序。称严子礼剽陈氏三因之论。而附以经验之药。以其名推之。子礼以即用和字。其
人盖在陈言后矣。澄又有古今通变仁寿方序曰。世之医科不一。惟有所传授。得之尝试者多验。予最嘉严氏济生
方之药。不泛不繁。用之辄有功。盖严师于刘。其方乃平日所尝试而验者也。则澄盖甚重此书矣。其书分门别类。
条列甚备。皆立论于前。而以所处诸方。次列于后。自序称论治凡八十。制方凡四百。总为十卷。用之十五年。
收效甚多。因锓梓以传。明以来传本颇稀。又大抵脱佚错缪。失其本旨。故医家亦罕相研究。今据永乐大典所载。
补阙订讹。厘为八卷。书中议论平正。条分缕析。往往深中肯綮。如论补益云。药惟补柔而不僭。专而不杂。间
有药用群队。必使刚柔相济。佐使合宜。又云。用药在乎稳重。论咳嗽云。今人治嗽。喜用伤脾之剂。服之未见
其效。谷气先有所损。论吐衄云。寒凉之剂。不宜过进。诸方备列。参而用之。盖其用药主于小心畏慎。虽不善
学之。亦可以模棱贻误。然用药谨严。固可与张从正刘完素诸家。互相调剂云。
〔济生续方〕八卷 存
自序曰。余夙嗜方书。早即师授。以医道行世。五十余年。比因暇日。论治凡八十。制方凡四百。总为十卷。
号济生方。总而用之。十有五年。收效甚多。然间有前书所未备。而不可以尽索者。因着续方。为方又九十。为
评二十四。用锓诸梓。以广其传。或谓古者处齐。不过数种。针灸不过数处。君之方。奚以多为。余应之曰。医
者意也。生意在天地间。一息不可间断。续此方所以续此意。续此意所以续此生。请勿以多议余。时咸淳丁卯
良月。庐山严用和谨
书。
按是书。世不见其传。叔父筠庵君得之一门人。跋其后曰。阅四库全书提要。着济生方八卷。称明以来。传
本颇稀。大抵脱佚错缪。失其本旨。今据永乐大典所载。补阙订讹。厘为八卷。而举其补益咳嗽吐衄三论。又称
议论平生。用药主小心。考济生方。今有足本行于世。中不载补益门。若吐衄。又无不宜过进寒凉之说。续方反
备载之。则知彼以二书。缀辑为一。所谓匡庐面目。未认其真者也云。然其本烂钞多讹。方评不与序中所言符。
元胤从医方类聚各证门所辑。点勘厘正。并补二评十二方。始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