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16-续名医类案 >

第106章

416-续名医类案-第106章

小说: 416-续名医类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血症已除。然脉气不和,非三年调摄,未易复也。自后参、 不辍,计服补剂六百余帖,膏丸数料而起,并宿疾亦瘳。 
一妇半月前小产,继以血崩舌硬,心摇,汗出发润,日夜俱热,耳闭不闻,目视不见,身浮浮如在舟车, 
六脉细数欲脱。用人参二两,黄 二两,白术一两,熟地二两,当归五钱,炮姜、制附、枣仁各三钱,龙骨一 
钱五分,一剂顿减,二剂精神爽慧。 
陆养愚治玉笠云母,年四十九,经事已止半年,一日忽暴崩不止,昏晕厥逆。脉之,两手沉微如丝,急以 
八珍汤加附子、姜炭灌之,半时方醒。连进二大剂,乃止十之七八。至十剂后,方能止。后数月复崩,亦昏晕, 
或以犀角地黄汤加藕节、阿胶之属,不止。脉仍沉弱,以附子、干姜、鹿茸,俱烧存性,同釜底墨酒调服之即 
止。后以六味加四物料服之,约二斤,一年不作。次年八月间又暴至,昏晕更久,脉之如旧,仍以八物汤加附 
子,连进二剂,昏晕自晡至晚未苏,咸谓必死。诊之,决其必苏。盖气血暴脱,一时补力未能与胃气相迎耳。 
或投以牛黄丸,至半夜人事稍省,而血尚未止。明早陆诊后,仍锉八味汤,少加姜、附二剂。或适至,云昨夜 
之苏,乃牛黄丸之功,公实不知也。向日屡服参、附,致屡崩。今人事既省,断宜顺气行瘀去其病本,岂可复 
蹈前辙?曰∶昨早投大补之药,即不服牛黄丸亦苏。此等脉症,急宜续投参、 ,少缓恐成不救,况可更以他 
药乎?或乃怫然而去。曰∶读父书而坑赵卒,天下每多此人。陆令先服煎剂,随制存性附子等灰。午后人事更 
爽,进粥,晚投末药一服,夜间血少止。明日又汤散并投,血遂止。再服煎汤十剂而瘳。 
立斋治一妇人,饮食因怒,忽患血崩,四肢逆冷,抽搐口噤如发痉然,吐痰如涌。灌以二陈、柴胡、山栀、 
枳壳,吐出酸味,神思稍醒,药止。次日进薄粥少许,但乳胁胀痛,此悉属肝火炽盛,致脾气不能运化。先用 
六君、柴胡、山栀、钩藤,诸症顿退,惟四肢不遂,血崩如初。或又为肝火未息,欲投清肝凉血之剂。此肝脾 
气血俱弱,先用补中益气汤,培其脾土,而血气归经。又用四物、参、术、柴胡养肝筋,而四肢便利。(余见《 
异症名要》。) 
一妇人月经淋漓无期,作郁怒伤肝,脾虚火动,而血不归经。乃肝不能藏,脾不能摄也。当清肝火,补脾 
气,与归脾汤、逍遥散二药,四剂而愈。 
一妇人因怒,经事淋沥,半月方竭。遇怒其经即至,甚则口噤筋挛,头痛痰喘,抽搦上视。作肝火炽盛, 
以小柴胡加钩藤、黄连、熟地、山栀而愈。 
王执中治皮匠妻,患血崩两月,饮食不进,与镇灵丹服,少减而未断。因检得《耆域方》如圣散,用棕榈、 
乌梅、干姜各一两,令烧存性为末,每服二钱,食前乌梅汤调下,合一剂与服而疾平。患甚者,不过三服。( 
《资生经》。) 
有巡捕之妻,年逾五十,因伤寒而血崩,与胶艾四物汤一服渐愈。后因劳复大作,与镇灵丹十五丸而止。 
或无此丹,烧鹿角存性为末,酒调服亦佳,屡验。(同上。) 
陈良甫治一妇人崩漏暴下。诸医投姜、附、桂等药服之,愈甚。诊之,六脉紧数,遂用金华散兼《局方》 
龙脑鸡苏丸,数服即安。《本事》单用黄芩者,亦此意也。(《良方》。) 
一亲戚妇人,年四十五,经年病崩漏不止,面黄肌瘦,发黄枯槁,语言声嘶,服诸药无效。诊之,六脉微 
濡。问服何药,云∶凡是当归、川芎,涩血诸品丹药,服之皆不作效。遂合《清济方》伏龙肝散兼白矾丸,服 
之愈。(同上。) 
缪仲淳治董清山夫人,患血崩。由于中年郁怒,百药不效,用大剂参、 ,令觅胎发百余丸,火 入药服, 
久之渐愈。 发用小砂罐,盐泥炼极熟,将发入罐中,封固阴干,以炭火围之,俟黑烟将尽即起。若青烟出, 
发枯不可用矣。非细心人不可任,盖火候不可过也。 
王肯堂曰∶徐朝奉传其内人有血崩症,服诸药不效。用香附炒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服后遂痊。 
(未选入。) 
一亲戚黄卿内子凌夫人,忽苦血崩,百药不效。用五灵脂一味,不拘多少,炒令烟尽,研末,每服一钱, 
温酒调下,旋服遂安。 
蒋仲芳治毛氏妇,经来淋沥不已,已经三月,凉血止血之药,服至五六十剂,罔效,而口干唇燥愈甚,脉 
来微涩。询其大便必泻,果然。即以四君子汤加熟附、炮姜、熟地、血余,二剂而止。盖寒客于中,火浮于上, 
脾虚而不摄血,故淋沥不已也。 
聂久吾妇,年三十九,生子月内调养未善,次年春,其经两月余不行。一日忽暴至不止,一二饭久,即昏 
晕不省人事,急用十全大补汤,去桂倍加参、 ,又加熟附子、炒干姜各一钱,灌之苏省。后连服二大帖,遂 
止其七八。又十余日,共服二十余剂,乃得全止。次年春,崩又大作,比前尤甚,昏晕更久,又服前方三十 
余帖,尚未全安。后用鹿茸,炒烧存性研末,酒调二钱,服数次而血止。继服峻补丸药,幸年余不发。然病根 
未除,次年中秋,忽又暴至,前方连服二大帖,血流如水涌,吐冷痰,至日晡昏晕,初更而气绝,惟胸次微温。 
至三更,用灶心土研细,水调灌一二酒杯,冷痰少开,遂饮滚汤一盏,苏省渐安。岂初发时,服大补二剂,能 
令生意不绝耶?后又服峻补之剂而血止。因思三年之内,尝服峻补丸药矣,而其病仍大作者,何也?或谓补血 
太过,是以积而成崩。或谓不宜用桂、附等热药,推展其血,遂至于崩。(此说极是,惜聂君未及明。)抑知土虚 
不固,然后山崩。今既血崩,则是血大虚。且血气相根据附,气虚甚则降令多,升令少,是以不能摄血,致血不归经而 
妄下,不惟大补血而尤当大补气也。前丸方虽峻补,不合搀入香附、益母、砂仁、元胡等损气之品,乃令病根 
不除,而屡作也。因纯用补气血药一料,而神气爽健,二料而病根除。次年遂孕,而生第八儿矣。(既云血太虚,忽 
又转云气太虚,总为要用桂、附,故支离其词,可见所传之派不清。虽绝世聪明,无往而不误也。) 
魏玉横曰∶刘氏媪,年七十,病血行如壮年月事,久之,淋漓不断两月余,耳鸣心跳,头晕目眩,恶食罕 
眠,奄奄就毙。医者不一,有与归脾、补中者,六味、四物者、十全、八珍者,诸治未为无见。然服归脾、补 
中,则上膈胀而面肿,似不宜于补气;服六味、四物,则少腹胀而足肿,似不宜于补血;服八珍、十全,则中 
脘胀而气急,似气血兼补又不宜。延诊,先告以不宜用补,以症皆缘补而增也。脉之,沉小而涩,两关尤甚, 
且无神,曰∶此肝脾两伤之候也。以七旬之年,两月之病,非补何以能瘳?第余之补,异乎人之补,无虑也。 
与熟地二两,以一两炒炭,杞子一两,白芍炒、枣仁炒各五钱,酒连三分,四剂而淋漓止。去连四剂,而肿胀 
消,诸症亦愈。 
姚氏妇早寡,年三十余,因月事暴至,遂崩漏不止,势甚猛。脉之,两寸上溢,两尺甚弱。据脉不可与补 
中益气,据症又不可不暂升提,以挽其下陷。先与熟地、杞子、白芍、枣仁,重剂服之,果不应。急以蓖麻仁 
十数粒,去壳研,入麝一分,捏作饼子,用绿云膏贴脐上,再服前药,血去渐缓。少顷再服药,觉血不行,即 
令揭去之,又服数剂全愈。 
裴兆期治一富室妇,崩晕交作,已三逾日。诸医治法,不外阿胶、地黄、当归、白术、山药、人参及止崩 
晕之药,益剧。裴诊之,六脉小而坚,右关细滑有力。且多呃呃欲吐之状,心下按之硬满而痛,饮食不进,大 
便不通。此正与王节斋夫人崩晕证相类,受病在肠胃无疑。法当先行肠胃中积滞,使真气流行,脾得健运而统 
血,则崩自止,晕自宁矣。遂屏去诸药,先用导滞丸,一服不动,再一服大便始通,神少清而崩亦可止。改服 
开胃醒脾药,崩晕顿减。继服大补脾丸,甫半月,饮啖起居如故。若泥血病而专用血药,其与刻舟求剑者何以异? 
张飞畴治郭孝闻室,暑月经行时,凉卧风中,先下淋漓,加以恼怒跌哭,遂崩脱不止,小腹中如线下垂, 
贯心掣痛,常发热头痛,遍体烦疼。服止血药不应,而进参、 ,忽昏愦不省,崩脱愈甚。深夜忽遽邀往,脉 
得弦大而芤,独左寸尤滑,知冲任二脉受病,明是风入胞门所致。久之风从木化,血愈伤而火愈炽,非旋复花 
汤、金铃子散兼进,不能清其风热,降其逆气也。况此症多有火淫血室,湿结子户,及郁结伤脾,怒动肝火, 
及惊恐失跌,种种不同。若用通套升发补敛之药,乌能获效哉?遂如法治之而愈。 
妇人崩中下血,多因温热伤脾胃而致。盖脾统血,伤则失守也。医不知其脾湿而化,与固脱之剂,血虽止 
而湿转郁矣。是以崩中之后,多成胀满黄病,医多不能识此。 
沈尧封曰∶崩症热多寒少,若血大至,色赤者是热非寒。倘色紫黑,出络而凝,其中有阳虚一症。经云∶ 
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脉外之阳虚,失于护卫,则脉中之荣血漏泄。既出经络,脉凝 
而不流,渐渐变紫变黑,然必须少腹恶寒,方可投温。 
一妇血崩,日服人参、阿胶,血不止。用地榆二钱,生地四钱,生白芍三钱,川黄连五分,黄芩一钱五分, 
炒甘草八分,莲须一钱,丹皮一钱五分,黑栀子一钱,生牡蛎二钱,煎服即效。因其带多,偶以苦参易芩,血 
复至,用芩即止。去连,血又至,加连即止。又一妇患崩月余,发晕几脱,是方加参一钱,服之即定,十剂而安。 
一妇患崩,年五旬,投人参、阿胶不效。一二日用黄连五分,甚不相安。一医云∶是气病,用酒炒香附、 
归、芍、丹皮、黄芩、牡蛎、枣仁、黑荆芥各二钱,郁金一钱五分,橘皮一钱,上沉香磨冲三分,柴胡五分, 
棕榈炭八分,煎服一剂崩止。去柴胡、棕榈、荆芥,数剂食进。后加白术为散,服之作胀,减去即安。 
一崩症少腹恶寒,用桂附八味丸收全效。 
毛达可妇人,迈年骤然血海大崩不止,名曰倒经。用胶红饮神效。其方∶陈阿胶,米粉拌炒成珠一两,全 
当归一两,红花八钱,冬瓜子五钱,以天泉水煎服,一剂即止。如犹发热,再以六安茶叶三钱,煎服一次,身 
热即退。后用六君子汤加归、芍调理而安。昔当中丞幕友王遇伯之母,年逾七旬,偶患此症,诸药不应。李廉 
访治运转,此方投之即愈。叶天士云∶初崩宜通,久崩宜塞,即此义也。予每治老妪倒经,极多神应。后 
见少妇大崩不止,屡服大料补剂不效,血流反多,昏晕几危,予取此方,减去红花一半,投之立效。如法调理, 
康复如常。 

卷二十三
带下
属性:朱丹溪治陶遵外姑,年七十,形瘦善啖,患白带。食前姜汤吞大补丸五十丸,一二次,午膳后及卧睡时, 
各与小胃丹十五丸愈。 
胡安人白带下,月经甚多,食少倦怠,面黄,经中血块,有如筋膜者。与参、术等补血气,调脾胃,后诸 
症皆除退。惟带不止,以樗皮丸主之。 
薛立斋治一妇带下,四肢无力。薛曰∶四肢者,土也。此脾胃虚弱,湿痰下注。以补中益气、《济生》归 
脾,二药治之而愈。(雄按∶湿痰何以不治?) 
孙文垣治吴涌澜母,年六十余,久患白带,历治不效,变为白崩。诊得右寸滑,左寸弱,两关濡,两尺软 
弱。据脉心肾俱不足,中焦有湿。古云崩中日久为淋带,漏下多时骨髓枯。今白物下多,气血日败,法当燥脾, 
兼补心肾。以既济丹补其心肾,以断下丸燥中宫之湿,则万全矣。果未终剂而愈。 
一僧治蔡大尹内人崩中,赤白带下。用暮头回一把,酒水各半盏,童便半盏,新红花一捻,煎七分,卧 
时服,日近一服,久则三服愈。(董炳《集验方》。) 
一妇人小腹痞胀,小便时下白带,小水淋沥。此肝经湿热下注,用龙胆泻肝汤而愈。 
一女人赤带腰痛,以四君子加干姜、肉桂、地榆而愈。男子腰痛亦效。 
一妇人赤白浊腰痛,四君子加当归、杜仲、续断、干姜、地榆而愈。 
王海藏云∶李知府妻梅氏,带下病七年,血崩不止,骨痿着床,日服紫菀丸五丸、十丸、十五丸,服下脓 
血五升,黄水一升,肉块如鸡子状始愈。(方见瘀血门。) 
王教授云∶有来觅赤白带药者,予以震灵丹与之,震灵丹能活血温中故也。以其神效,故书于此。但有孕 
不可服。若灸带脉穴,尤奇。(《资生经》。) 
一妇人白带兼病痛风,半夏、茯苓、川芎、陈皮、甘草、苍术米泔浸、黄柏酒洗晒干炒、南星、牛膝酒洗, 
煎服。(同上。) 
萧万舆治龚氏外家,年三十,娩未百日,恣啖生冷,呕吐脐痛,病白带月余,行经冲任冒寒,发热烦渴,赤 
带频下,脉沉迟无力,此内真寒而外假热症也。用四物、二陈加炮姜、肉桂、木香,少佐升麻,丸服月余而愈。 
一寡妇年三旬,时或憎寒发热,通宵不寐,时或白昼昏睡,喃喃独语,遇劳肢体厥冷,每用姜、葱解表, 
遂致热停脾胃,乘虚下注,而患赤带。脉沉伏,重按搏指,以为相火蕴结,外假寒而内真热也。用四物加黄连、 
龙胆、炒栀、知母、茯苓、木通,投八剂,诸症悉安。 
来天培治一妇,年四旬外,苦于白带,朝夕常流不止,已十余日矣。外症头晕腰痛,诊其脉涩,此肝肾阴 
亏,气虚下陷所致。法宜以十剂中涩可去脱之剂治之,否则因循,虑成弱症矣。以六味饮去萸肉、泽泻,加牡 
蛎、龙骨、川续断、肉桂、杜仲、白芍、鹿角胶,不数剂而瘳。(雄按;今秋许兰屿室患腰腹左痛,诸药罔瘳。 
黄某询其泛愆,进肾气汤多剂,痛益剧,痛甚则白带如注,犹曰虚寒已极,药不能胜,附、桂日增,痛无停晷。 
病家谓服此大补而无功,已绝望矣。陈雪舫荐余诊之,左关尺弦数无伦,形消舌赤,夜不成眠,与龟板、乌 、 
苁蓉、楝实、枸杞、黄柏、归身、白薇、竹茹、丝瓜络、蒲桃、干藕,一剂即安。数剂后,加熟地、 
阿胶补之,泛行而愈。 
一闺女年十五岁,夏间患白带月余,更兼腹痛。诊之,六脉俱弦细而数,按之中指下时一沉,此属脾气下 
陷,肝脏湿热为患。用升麻、柴胡、苍术、白术、茯苓、半夏、广皮、甘草、黄柏、黄芩,二剂而霍然。 
沈尧封曰∶带下有主风冷入于脬络者,巢元方、孙思邈、严用和、杨仁斋、娄全善诸人是也。有主湿热者, 
刘河间、张洁古、张戴人、罗周彦诸人是也。有主脾虚、气虚者,赵养葵、薛立斋诸人是也。有主湿痰者,朱 
丹溪是也。有主脾虚、肾虚者,张景岳、冯兆张是也。又有主木郁地中者,方约之、缪仲淳是也。其所下之物, 
严主血不化而成,张主血积日久而成,刘主热极则津液日出。其治法有用大辛热者,有用大苦寒者,有用大攻 
伐者,有用大填补者。虽立论制方,各有意义,然其所下之物,究竟不知为何物。惟丹溪云∶妇人带下,与男 
子梦遗同,显然指着女精言。千古疑窦,一言道破。但精滑一症,所因不同,惜其所制之方,囿于痰火二字中 
耳。由是言之,白带即同白浊,赤带即同赤浊,此皆滑腻如精者。至若状如米泔,或臭水不粘者,此乃脾家之 
物,气虚下陷。然高年亦有患此者,非精气之病,不可混治。 
雄按∶带下一症,湿热下注者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