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对三性思想的认识-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略谈对三性思想的认识
心 悟
内容简介:三性思想是唯识宗的核心理论,作者在将三性思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三性与中道、唯识的关系,以及悟入三性的方法和它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中道
作者简介:释心悟,比丘尼,闽南佛学院第六届届毕业生。
前言
三性思想是唯识宗的核心理论,也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三性概括了整个佛法,如太虚大师所著的《唯识总抉择谈》, 即是用三性的思想来抉择大乘佛法三个体系的。他说:大乘三系中的中观宗般若思想,是立足于遍计所执性,因中观宗破而不立,横扫一切,故专讲空;唯识宗是根据依他起建立的,故专讲有;真常唯心系讲真心、如来藏,故立足于圆成实。由此说明三性包括一切佛法。
三性思想不但总摄一切佛法,而且是对宇宙万有一切法的总结和归纳。宇宙万法森罗万象,佛法中常以不同方式予以概括和说明。如《瑜伽师地论》讲七百六十法,《百法明门论》讲五位百法,《俱舍论》讲五位七十五法,还有诸经论讲五蕴、十二处、 十八界等等,这些都是对一切法的归纳。此三相揭示了一切法的现象和本质,具体显示了杂染和清净,真实与虚妄,生死和涅槃给我们开辟了怎样除去执著,体见真如的一条修证道路,可谓是别具一格的示教方法。佛法要义,释尊本怀均以三性摄尽无遗。下面谨将三性的内容、关系、有无及断证等分别加以阐述。
一、三性内容
三性亦称三相,即指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和圆成实相而言。
所谓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假相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即是说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起,无有实体,只不过是随着有情妄识分别执著名言概念,假立的我法自性或说假我,或说实我,或说有色,或说无色等我法差别,乃令世间有情随起言说。凡迷众生,不了缘生幻相,事事执著,处处愚迷,这一味计执的我法之相就是遍计所执相。如看到一支笔,就认为它是实有存在的,进而又分别它的好坏,是张三或是李四的等等,对这支因缘和合的笔作种种差别寻思和错误的判断,由此随境而转,这就是凡夫的遍计所执相。
所谓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聚。”此即说明了世间万法都是由因缘条件和合而生起。缘生法的生起,必定有依待,即此有故彼有义,因为有了此法方有彼法之产生,绝无单独独立存在的。如有了学校,方有学生,而后才有老师等。这就是缘生的道理。
其实,缘起思想并非唯识宗所独有,其它许多宗派也谈缘起,如华严宗讲法界缘起,天台宗讲真如缘起,中观宗讲性空缘起等。各家虽皆讲缘起,但却各有差别。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观宗与唯识宗所讲的缘起有着本质的区别。中观宗之缘起,没有一定的因缘条件,同时也是无自性的。唯识宗的缘起,有特定的因缘,“缘起”是依他起自性。心法,心所有法等都属依他起的范畴。如唯识所讲之“种子”,必待六缘方能生起。诸识生起也各有因缘,所谓:“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若加等无间,从头各加一。”唯识思想是这样,世间万法亦然。如一幢房子乃钢筋、水泥、石砖、人工等缘助成;一粒谷种,需要阳光雨露,人工培植方能生根发芽,开发结果;吾人乃由父精母血以及业识三缘和合方能出生乃至父母培养,社会教育才能长大成人等等。观照世间万象,无不是依缘而生的依他起相,不是自然而成的,须待缘方生。
所谓圆成实相,“即一切法的平等真如”。圆为圆满,成即成就,实就是真实。圆成实也就是圆满成就真实的理体。它是诸法的实相,是离言绝虑,超越寻思,遍一切一味的胜义谛相,是不生不灭,本来如此,法尔如是的诸法本来面目。《三十颂》云:“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彼,即指依他起性;前性,即指遍计所执性。此即是说,圆成实就是在依他起相上离却了遍计所执显的真实相状。如《无性摄论》云:“没有变异而为清净所缘善法最胜的实性。”《成实论》云:“三空所显圆满成就的真实性。”这些都是圆成实相。
这三性的道理正如经中幻比喻一样。如善幻师集诸草林叶,瓦砾沙石等,现作种种象身马身等。此象身马身都是由诸草叶等缘配合而成,比喻依他起性。然有愚痴众生,无所知晓,于此缘生的幻化事等牛身马身深生执著,认为实有这牛马身等,由此而成遍计所执相。若能体悟到这牛马本身只不过是依各种草木树叶等幻化而成的假相,则能悟到真实相——也就是圆成实相。
二、三性间的关系
经云:“相名相应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而可了知;依他起上遍计所执以为缘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依他起上遍计所执相无执以为缘故,圆成实相而可了知。”由此可知,遍计所执是建立在依他起上,而依他起也是建立在遍计所执相上,圆成实乃是建立在前二者的基础上的,可见此三相的成立是相依相待,互为依存。何以故?因吾人所认识的依他起法上的缘生法属能所取相,故要依名取相,故要依名取相,如执实名实相,名相相应则成遍计执。以名相应的遍计执为缘,方能了知依他起相。遍计执是依他有,依他起又因遍计执生,没有遍计执,也就没有依他起的现前,故遍计执是依他起的因。如盖一座寺院,首先要考虑设计,设计的形状规模,继而策划施工的方案等,然后方正式施工。因有这苦心的谋划为前提,方有这依他上的宝刹辉映,故说依他起是建立在遍计执上的。又是圆成实是诸法的实体,假若在缘生法上以达其幻化不实,除去遍计执,现显诸法的真实,就可圆证圆成实,故说圆成实是依遍计执和依他起而成立的。
由以上三相之间互相依待的关系,可见三者是非一非异的关系。《成唯识论》云;“此三为异耶,为不异耶,应说俱非,无别体故,妄执缘起,真义别故。”这即是说明三相的关系,既不可说是一也不可说是异。因三者没有分别自体可得,故非二;因妄执、缘起、真义有差别,故非一。又《三十颂》云;“故此于依他,非一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即是说明圆成实既然是在依他?上远离遍计执,则这依他起与圆成实既非一也非异。
因圆成实是诸法的实体,依他起是诸法的现象,实体是现象的实体,现象是实体的现象,故三者非异虽无别异但体相有别,实体是实体,现象是现象,故二者不可说是一。假定认为二者是异,则真如实体就不应是依他现象的实体性。事实不然,故二者非异。又假定二者是一,依他起是无常,则此圆成实也应是无,然事实相反,故非一。此依他起和圆成实非一非异之理,就好比经中常说色等诸法与无常、苦、空、无我等共相的非一非异关系一样。因无常性是诸法共相,是遍于色等诸法的,而色等诸法又不离无常性,故二者不异无常性是共相色等诸法是别相,共相与别相又决然不同,故二者非一。《成唯识论》云:“无常等性,与行等法异应彼非无常等,不异此应非彼共相。”这就是说,假定认为无常等性与色等诸法有差别,则色等诸法就不应属于无常性。事实上,无常等就是色等的无常,故不可说二者有异。又若说二者无差别,则无常性就不应是色等诸法的共相。可事实不然,色等是别相,无常等是共相,故不可说二者是一。若二者是一,则应俱通净非净境。可事实并非如此,因圆成实是根本智所缘之清净境界,通于净境;而依他起虽是后得智所缘之清净境,但也是凡夫染污慧所缘之非净境,故二者非一。以上虽只强调依他起与圆成实的非一非异但也是说明三性的非一非异关系的。若三性相望时,可说为非一非异。因三性不是全然隔离的三种物体,在一一诸法上,皆可说具有三性。如桌子,是由人工、木料、钉子等众缘和合而成的物体,即是依他起性。若错认此桌子是实实在在永恒不变的东西,则成遍计执。如在依他起的桌子上常远离虚妄错误的执著,则能体悟诸法实相的圆成实性。在一一法上,三性没有别体,故不异。但遍计执是从妄执情见上而言,依他起是在因缘所生法上而说的,圆成实则是在依他起法上远离遍计执而显的真如实性,三者性质不同,故不能说其是一。由此证知,三性实乃非一非异的关系。
三、三性的有无之辨别
经云:“遍计执是无相之法属无,依他起是杂染法,圆成实是清净相法是有。《辨中边论》“许于三自性,惟一常非有,一有而不真,一有无真实”正显此意。此即是说,在三自性中,遍计所执相唯独是没有的,依他起虽有而不是真实,圆成实相是由无遍计执所显的真实,是有的。何以如此说呢?因遍计所执是于依他起上假名安立的影像,似龟毛兔角的虚幻不实。如在黑夜中执绳为蛇,而心生大恐怖,此蛇就是遍计执相,然这蛇根本就不存在,只不过是吾人于依他起的绳上所起的一种错误认识。故说此遍计执相是真实没有的。
又依他起相虽是幻有、假有,但因缘组合的现象世界毕竟存在,如山河大地,宇宙万有皆活生生的呈现于吾人面前,你能说它是没有的吗?如果说缘起的法不存在,那吾人五蕴假合之身生病时,就不会有痛苦,饥饿时也不应想吃东西。事实恰巧相反,四大不调时,就会苦不堪言,疼痛难当,三天不食,就会饥肠镳镳难以支撑下去。虽然吾人的病苦等是因缘所生的假相,但它的确是存在的事实,故不能明其无。若说没有,则否定了缘生法的存在。否定了缘起,也就等于否定了因果,那吾人造恶既不会下地狱,修善也不能得到解脱,这不成了断灭空,一灭永灭了吗?故不能否认佛法所说之缘起定律是没有的。
又圆成实是在依他起法上除去遍计执所显的真如,它虽是无形无相,不可思议的境界,但它是遍一切一味相,平等一如的普遍真理。只要你对万事万物都不起执著,保持平等无分别的自在心态,你就能亲身体会到圆成实的真实妙用。不过,我们亲证圆成实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真正圆成,要待成佛时方能成就自在。假若否定了圆成实的存在,也就等于否定了真如,否定了诸法实相的真理。那么,凡夫愚迷,则永远是凡夫,永远也不能了生脱死得大涅槃这就与佛法之真谛大相径庭了。因此,千万不能否定圆成实的真实性。
四、三自性与三无性
三自性与三无性的思想同是唯识宗的重要理论思想。二者关系非常密切,因为三无性是依三自性而建立的。即依遍计所执性而立相无性,依依他起性立生无性,依圆成实性立胜义无性。《成唯识论》云:“谓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相毕竟无有,如空花故。依次依他起立生无性,此如幻化,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二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如太虚空,虽遍诸色而是众色无性所显。”此段论文,即是说明依三性建立三无性的情况。那么,何又谓三无性呢?
三无性,第一相无性是依遍计所执而建立,相即遍计所执相,无性即无自性。遍计所执不过是迷情上所执的妄相,犹如病眼见空花,其体本无。因为这种自性完全是由名言假名安立的,若离能所二取名言,就根本无有三自性可得,故名相无自性。《解深密经》云“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明相无自性性”即是此意。第二生无性,又名无自然性,此是依依他起性而建立的。生,指缘生,即依他起法是众缘所生的有为法,是有生有灭的,是没有自然产生的体性,即没有一个自生自成,永恒不变的自然性。依他起法是依众缘所生,并非无因生,所以称之为生无性。《解深密经》云:“此由依他缘力而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第三胜义无性是依圆成实而建立的,胜义即是殊胜的境义。圆成实是在依他法上远离了遍听遍计所执法而为净智根本智所缘的境界,其自身殊胜故名胜义,因其远离众相,空我法执,故名无自性。即圆成实的本身就是二无我智所缘的胜义。譬如太虚空(喻胜义),虽然遍于众色(喻依他),而实是色无性之所显示,喻此胜义是于依他起法上无遍计所执所显,故名胜义无性。
此中无自性即是空义,此处言空,古来即有执空和体空的两种说法。一者即是执空,执空即是说明生无性,胜义无性、亦同相无性一样,都是说明遍计所执
即是说明生无性、胜义无性、示同相无性一样,都是说明遍计所执没有自性,是空的、假的。如相无性是否定遍计所执性,生无性是否定所执的自然性,并未否定圆成实。由此可知,三无性均否定遍计所执性,故依此说“执空”义。《唯识义林章》云:“依他起上无遍计执,自然生故,说生无性,乃至说三种无性,皆依遍计所执”即是此意。二者即是所谓的体空,它是依三性的一一性而论的,认为三性的自性都具有空义。因遍计所执体相都无,故具空义。依他起、圆成实的法体是有,但其同时亦具空义。因依他起是众缘所生,如幻如化、虚假不实,无有实体,故是如幻虚空;圆成实乃是真如实性,空相无相,故是无相空寂空,故云三性自体皆具空义。
此中言“空”,并没有否定一切法空。无论是执空还是体空,皆是空遍计执,没有空依他起和圆成实。若否定此三性的存在,而拔无一切,势将堕入恶趣空的邪见深渊。经云:“宁起我见如须弥山,莫起空见职芥子许。”起了我见还可以用空见来对治,若起空见,则诸佛亦难以救度教化了。《中论》云:“大众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可见执空的可畏。故在我们的修道历程中,要常存正智,正念相继,观察一切善恶,转变自己的思想,升华吾人的人格,净化自己的灵魂。
五、三性与中道
所谓中道,是正显非空非有,简遮偏有偏空之谓,审观一切诸法,无有一法遍有,亦无一法执空,无一不具备中道妙理。唯识宗认为,一切宇宙万有诸法,非心外实有,皆是唯识中道观。此唯识中道观,乃唯识宗重要的课题。其非有非空的中道思想主要是从三种自性来显示的。三性可说是一切诸法各各具有的法相,同时也能摄尽一切诸法,故三性即是中道。此三性中道义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是三性对望中道。在三性中,遍计所执的体性是完全没有的,故非有。依他起和圆成实的体性,不能说无,故非空。此非有非空义,即是三性对望中道。
二是一一性各具中道。此即是说明就三性中一一性而言,亦一一具备中道妙义。因为遍计所执的实体是无,无故非有,但遍计所执的相在迷情的境上则有,故非空。此非有非空即是中道义。又依他起的实体是没有的,故非有,但依因缘所生的种种假法,却宛然存在,故非空,此非有非空即显中道义。又圆成实是诸法之实性,同时也是存在的实相,故非空,但其相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