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惊慌失措之中,取得大胜。晋军之败,首先在于荀林父无能,临战不
… Page 89…
作准备;加之将帅不和,予敌以可乘之机。邲之战败北,晋在中原诸侯
中威信丧尽。楚庄王乘战胜余威伐宋,使之归服,又与齐修好,霸业臻
于鼎盛。
③鄢陵之战。邲之战后,楚饮马黄河,雄视北方。晋四面受敌,晋
国君臣为摆脱窘境,痛省前非,内修文治,外施复霸战略:首先北伐戎
狄,安定后方;继则于鞌(山东济南西南)之战(公元前589)败齐,是
役齐侯轻敌,谓“余姑剪灭此而后朝食”,不料大败,被迫与晋立城下
之盟,晋一打一拉,既解除东方威胁,又离间了齐楚联盟;再则联吴制
楚,使之有后顾之忧,并乘机于麻隧(陕西泾阳县南)之战(公元前578)
痛击秦军,使之一蹶不振,不复为“西鄙之患”。经20余年之功,晋终
于摆脱困境,再度与楚争雄,大战于鄢陵。
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郑背晋附楚并举兵攻宋,晋厉公(公
元前580—前573)遂发兵攻郑救宋,同时邀齐、鲁、卫之军参战,相约
会师鄢陵 (河南鄢陵)。晋军兵力,有上、中、下、新、公族五军,约
五六万人,战车500余乘,连同盟军,可达12万。楚闻晋师出击,即兴
兵援郑,急越千里北上,会郑军,疾趋鄢陵,迫近晋营列阵,欲乘齐、
鲁之师到达之前,逼晋军出战以优势兵力歼之。时楚有左、中、右、公
族四军,加上郑军,兵力9万余,战车530乘。厉公本欲待齐鲁等师至
后再战,以确保全歼敌人,今见事急,遂令晋军于营地内列阵:以中军
一部攻楚左军,另一部攻其中军,集上、下、新、公族四军攻其右军与
郑军,此偏重一翼之布署,为春秋以来之首创战术。6月29日,晋军向
楚发动进攻。楚共王(公元前590—前560)见厉公车陷泥淖,率卫队进
攻,被晋将吕锜箭射左目而退,楚军见共王受伤,军心惶恐。楚右军受
晋重兵猛攻,不支向西退却,中、左军受此影响,也向西败退,直至颖
水,楚以“王卒”据北岸,掩护败军退过颖河,晋军追至,与王卒略事
接触,因日暮而止。两国均准备来日再战,不料是夜楚王召中军元帅子
反议事,子反醉酒,竟不能应召,楚王以为此乃“天败楚也夫”,加之
晋援军即至,遂连夜撤军。是役,晋以逸待劳,争取了主动;加之布阵
新奇,集兵力于一翼,构成重点,为以寡击众之优越战术。楚军出兵迅
速,行动敏捷,压晋营而阵,着眼于“速”与“争取主动”的战术,殊
属良策;但千里行军,师卒疲劳,不休整即投入战斗,战斗力大减;加
之诸将“各顾其后,莫有斗心”,因此败北。
鄢陵之战,是晋楚争雄的第二次大交锋。此后楚虽仍为强国,但渐
处下风。及周简王十三年 (公元前573)晋悼公(公元前573—前558)
即位,施“三分四军(将上中下三军分成四个集团,轮流作战)”及联
吴制楚等策略,使“楚不敢与争”。此后,中原战事渐少,虽有晋、齐
间的平阴、太行之战,但未影响晋国实力。此时,齐、楚、秦、晋、吴
五国相互纠缠,呈势均力敌状态;同时中原疲敝,普遍要求大国息兵。
周灵王二十六年 (公元前546),晋、齐、楚等13国举行弭兵之会,会
上晋楚平分霸权,两国相争告一段落。究其原因,主要是各国卿大夫势
力高涨,内争取代了外伐。(3)春秋争霸的尾声
正当中原战事暂息之时,吴、越崛起于东南,演出了春秋争霸的最
后一幕。晋楚相争,晋联吴制楚,楚则联越制吴,遂开吴楚、吴越战争
之局。
… Page 90…
①吴楚战争。春秋初,吴为楚之属国,至吴王寿梦即位(公元前585),
国势始强,遂联晋制楚,为争夺淮河流域,与楚交兵达60余年,渐占上
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双方再战于鸡父(河南固始县南),吴
以寡击众,出奇制胜,败楚七国联军。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吴王
阖闾(hélǘ,公元前515—前495)即位,重用伍员(即伍子胥,公元前?
—前484)、孙武等良将,整军经武,图谋楚国。伍员提出“三师肄(骚
扰)楚”的战略,阖闾采纳,用三师在楚东北部进行骚扰,“一师至,
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 (《左传·昭公三十年》),如此忽
南忽北,扰楚达6年之久,使楚军疲于应付,渐失警惕,认为仅是骚扰,
并无大攻之意,为攻楚创造了条件。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冬,吴王以为时机成熟,联合蔡、唐之
师,派孙武、伍员为将,率4万余卒,兵分两路,沿淮河西上,千里迂
回,自北方突入楚之大隧、直辕、冥阨(皆在今河南、湖北交界的武胜
关附近)三关、直趋汉水。楚王惊闻敌军深入腹地,急令子常、沈尹戎
等仓促率军沿汉水右岸防御。沈尹戎建议,子常率兵与敌周旋,自己起
方城 (河南方城)重兵毁吴舟后,经三关击吴军之背,这样前后夹击,
“必大败之”。此虽属良谋,但为时已晚,加之子常想独吞战功,不待
沈军配合,即于11月9日渡汉水东进,与吴军三战三败,退守柏举(湖
北麻城东南)。吴军追至,双方列阵角力,子常的部属怯敌先逃,楚阵
因而动摇,吴军趁势攻击,楚军大败而逃。吴军追至清发水,又乘其半
渡之际,歼其一半,不久击败沈尹戎回援之师。吴军五战五捷,于11月
29日攻占楚都郢(湖北江陵县东南)。吴兵大胜,是战略战术运用精妙
之结果,先施三师扰楚,历时6年,使之疲于奔命,不明吴军进攻方向;
继则施以远距离的战略迂回,从防守薄弱的东北方突入楚境千余里,出
其不意,收到了战略奇袭的效果,使楚来不及聚足兵力应战。战略运用
如此成功,吴胜当属必然。
②吴越战争。吴军入郢,不修民德,难以立足,加之次年春越乘虚
袭吴,吴王遂领兵东归。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越王允常死,吴
王为报复,便乘丧伐之。勾践(公元前496—前473)新立,率军与吴战
于槜李,大破吴师,阖闾重伤而死。吴王夫差(公元前495—前473)继
位,为报父仇,日夜练兵,终于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夫椒(今
江苏太湖)一战,大破越军,进占越都会稽 (浙江绍兴)。伍员主张乘
机灭越,“今不灭越,后必悔之。勾践贤君,种蠡(即文种、范蠡)良
臣,若返国将为敌”(《史记·伍子胥列传》)。夫差不听,允许越求
和,遂遗亡国后患。
夫差因胜而骄,欲“北威齐晋”,问鼎中原。伍员谏止:“越之在
吴,犹人之有心腹之疾,……夫齐、鲁诸疾,疥癣也”(《国语·吴语》),
“愿王释齐先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夫差忠言逆耳,先伐
陈、鲁,继则两次伐齐,于艾陵一战,获齐战车800乘,斩齐兵3000,
取得大胜,于是洋洋得意,回师后逼杀伍员。为求做中原之主,又于周
敬王三十七年 (公元前483)置后方于不顾,仅留万余老弱之卒守姑苏,
自率精兵3万,北上争霸。
勾践兵败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生聚教训,国力渐强,今
见吴都空虚,于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春,“发习流(水军)二
… Page 91…
千人,教士(精练士卒)四万人,君子(亲兵)六千人,诸御(军官)
一千人伐吴”(《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兵分两路,一支断吴王归
路,一支直袭姑苏。吴军先于泓水一战,击溃越军先锋队,待越大军攻
至,即据守不出。勾践以佯退诱敌,吴军因首战告捷,遂出城追击,正
中圈套,被越军围歼,姑苏失守。此时,夫差正与晋在黄池(河南封邱
县南)之会上争作盟主,惊闻此变,火速领兵回归,由于鞍马劳乏,被
迫求和,越估计亦无灭吴之力,同意罢兵。
由于连年征战,“吴士民罢(疲)敝,轻(精)锐尽死于齐晋”(《史
记·越王勾践世家》),夫差求和成功后,便“息民散兵”,以恢复国
力。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越国力更强,乘吴大饥、民聚于东
海滨之际,率5万大军伐吴。夫差闻越来攻,亦率兵6万御于笠泽 (水
名,在苏州东南)。3月,两军夹江而阵。勾践利用黑夜,以左右两军在
上、下游鸣鼓佯渡,使吴分兵防御,然后中军潜行渡江,一举击溃吴军,
进围吴都,夫差以万余亲兵坚守不出。越围城3年,发粮赈济,得吴民
心。至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11月,攻破姑苏,夫差率残卒退守姑
苏山,求和不得,饮恨自杀。勾践灭吴后,北上会盟诸侯,成为春秋最
后一任霸主。
无论是吴楚战争还是吴越争霸,其影响与规模皆不及晋楚争雄。它
们只不过是春秋大国争霸的余波。春秋时代逐渐拉下帷幕,及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历史便进入了更为动荡的战国时期。
(4)战国七雄与变法强兵
经过近300年的春秋争霸战争,见于经传的160余国,至战国初仅
剩40余国 (含20余个少数民族国家)。其中,以齐、楚、燕、韩、赵、
魏、秦最为强大,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许多国家新兴地主阶级夺取了政权,登上了政治舞台。
为巩固封建统治,消除奴隶制度残余,健全封建制度;同时,为保卫自
己,消灭他国,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各国都先后展开变法运动。魏
文侯(公元前445—前396)用李悝(kuī亏)为相,废除官爵世袭制,
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选拔官吏;“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推
行“平籴法”,“取有余以补不足”,平衡粮价;制订《法经》,以法
治国;用吴起(?—前381)改革军事,创“武卒制”,使魏成为战国初
期的最大强国。秦孝公(公元前361—前318)用商鞅变法,废井田,开
阡陌,重农抑商;建军功爵制,论功行赏;推行县制,实行连坐法,加
强中央集权等。于是“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史
记·商君列传》),奠定了统一六国之基业。赵国变法始于赵烈侯 (公
元前408—前387),在人事上“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财政上“节财
俭用,察度功德”(《史记·赵世家》)。至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
299)时,又改革军事,“胡服骑射”,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齐用邹忌
为相,“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广开言路,
赏罚分明,任用贤才;用孙膑训练军队,加强武备,创“击技”精卒。
楚用吴起 (此时已从魏逃到楚),实行了类似魏的变法。韩燕两国,也
实行了一些诸如选贤用能、因功行赏等方面的政治改革。
各国经过变法,至战国中期,国力均大为增强,兵员大增。据统计,
… Page 92…
魏有武卒20万,苍头 (头裹青巾士兵)20万,奋击20万,厮徒 (杂务
兵)20万,车600乘,骑5000匹(《战国策·魏策一》);秦、楚皆“带
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秦策一》《楚策一》)。赵“带甲数十
万,车千乘,骑万匹” (《赵策二》);韩兵卒30万 (《韩策一》);
齐“带甲数十万”(《齐策一》);燕“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
千匹”(《燕策一》)。足见改革富国强兵之效。
(5)魏国霸业之兴衰
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专权,至战国初,韩、赵、魏三氏联合,先后
灭范、中行、知三氏,公元前453年,成三家分晋之局,以魏最强。
①魏霸中原。战国初,三晋联合,取得诸多胜利。魏文侯变法图强
后,便连年征战扩张。西派吴起夺秦5城,占其河西之地,逼秦退守洛
水 (陕西北部);北使乐羊灭中山(河北西部);东联韩赵,三次伐齐;
在南方,三晋从公元前400年至前371年间,五次与楚交兵,将楚势力
逼出中原。三晋声威大振,均被周王封为诸侯。此时魏国,独霸中原,
历时50载而不衰。
但三晋间利同而合,不同则离。三晋联合,魏获利最多,韩赵不满,
故相互间也有攻伐。魏武侯继位(公元前395)次年,因干涉赵君废立而
构怨于赵,此后十年,两国迭连交兵,三晋联合遂告瓦解。加之武侯听
信谗言,逼吴起奔楚、商鞅奔秦,自毁长城,一时势孤。同时,秦、齐
国势日旺,周显王五年(公元前364),秦破魏军于石门,斩首6万,两
年后又败魏于少梁,占领庞城;而齐在东方,亦开始与魏争夺对淮泗诸
侯之领导权。遂陷魏于东西夹击之中。魏惠王即位后,虽采取迁都大梁
(河南开封)、缓和与韩赵关系等一系列措施,维持了霸主地位,但终
未摆脱四面受敌之窘境。
②桂陵之战。在魏巩固霸业之时,齐秦先后变法,国力不断增强。
齐为争霸中原,于周显王十三年(公元前356)与赵联盟,次年魏为摆脱
两面受敌,与秦妥协,以便全力对付东方。
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赵兵伐卫,魏王令庞涓率兵攻赵,兵
围赵都邯郸。次年,赵求援于齐楚。齐许以援军,却不直接兵发邯郸,
反攻魏之襄陵,直待其两败俱伤之时,方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领兵救
赵。田忌用孙膑避实击虚之谋:“魏赵相攻,轻兵精锐必竭于外,老弱
疲于内”,不如乘魏后方空虚,“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子吴起
列传》),袭其国都,魏军必然回救,可一举解赵之围,并可乘其疲敝
而击之。田忌依计而行。庞涓闻齐军直奔大梁,仓皇率军回救。田忌诱
其追至桂陵 (河南长垣南),以逸待劳,大破魏军。此战为战国时代的
著名战役,是魏为巩固霸权,齐为争夺霸权而进行的大战,也是赵联齐
反魏的战争。是役,孙膑运用避实击虚、以逸待劳、“攻其所必救”等
战略战术,成功地创造了“围魏救赵”的光辉战例。
其他诸侯国趁魏惨败之机,纷纷攻魏,楚取其睢水与■水间地,秦
占其河西重镇少梁及旧都安邑。但魏毕竟实力雄厚,周显王十七年(公
元前352)于襄阳一战,败齐、卫、宋联军,迫齐求和。次年向秦反攻,
收复失地。周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再主盟“逢泽(河南开封附近)
之会”。不过,其霸业已如夕阳西坠了。
… Page 93…
③马陵之战。逢泽之会,韩未参加,周显王二十七年 (公元前342)
魏为惩罚并欲灭之以图自固,命庞涓领兵伐韩,直攻韩都,韩向齐求援。
齐威王听从孙膑建议:“韩魏之兵未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