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 >

第24章

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第24章

小说: 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97…

白起“不忍为辱军之将”,仍不肯前往,被逼自杀。 

     邯郸被围,赵以避免决战、固守疲敌、外联盟国、合纵破秦的持久 

防御方针,诚为良策。但在争取盟国方面,却举步维艰。各国惧于秦兵 

雄威,都观望徘徊,不敢救援。赵向齐借粮,齐不敢与;平原君率毛遂 

等赴楚求救,楚王怕惹火烧身,推脱出兵,后因毛遂以楚曾蒙受秦占鄢 

郢、焚楚王祖坟等耻辱相激,楚王怒,方命春申君黄歇领兵北上;魏派 

晋鄙率兵10万救赵,秦王威胁:“吾攻赵,旦暮且下。诸侯敢救之者, 

吾将于拔赵后先移兵击之”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即令晋鄙 

驻军于邺 (河北临漳),等候观望。魏相信陵君无忌通过魏王宠姬如姬 

窃得兵符,赴邺椎杀拒交兵权的晋鄙,选精兵8万,直赴邯郸。周赧王 

五十八年(公元前257)12月,秦再增兵,派郑安平率兵增援,与王龁 

合力围攻。魏楚联军至,连败秦师。赵亦精选敢死队3000配合出击,内 

外夹攻,大破秦师,王龁率残卒败退汾城,郑安平率卒2万降赵。联军 

乘胜进至河东(山西西南),逼秦退守河西。 

     赵经长平、邯郸两战,主力丧尽,再无力独挡秦师,造成六国皆弱 

秦独强之势。秦乘此时机,以短短36年时间统一了中国。 

     ③秦灭六国。邯郸战后,秦为并吞六国,仍施其“远交近攻”之战 

略,即远交齐国,先灭韩魏,断六国合纵之脊,而后各个击破的方针。 

公元前247年,秦王政(公元前246—前210)亲政,着手实施统一计划。 

秦东进的正面之敌是三晋,为使赵不能援韩魏,秦乘赵燕互相攻伐之机, 

自奏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始,连续攻赵,其中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 

234)平阳一战,斩赵军10万,后为赵名将李牧(公元前?—前229)所 

阻。李牧虽连胜二战,但损兵数十万,仅存邯郸,再无力援助他国了。 

于是秦转而攻韩,秦王  政十七年 (公元前230)派内史腾率兵伐韩, 

俘韩王安,韩灭。次年,秦施反间计,使赵王杀李牧,并乘赵地震、旱 

灾,派王翦伐赵,攻克邯郸,俘赵王迁,仅赵公子嘉率宗族数百人逃到 

代郡 (河北蔚县),自立代王,赵基本灭亡。秦破赵,兵临燕境,燕国 

势危,燕太子丹遂于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派荆轲刺杀秦王,未成。 

秦王即派王翦伐燕,于易水大破燕军,攻克其都蓟 (北京西南),燕王 

僖逃往辽东。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命王翦之子王贲伐魏,围其 

都大梁,因城坚难破,遂引黄河、鸿沟之水灌之,三月后城崩,魏王假 

投降被杀,魏亡。 

     秦破三晋后,即南向灭楚。讨论派兵时,年青将领李信以为20万即 

可,老将王翦则说非60万不能克。秦王以为翦老怯敌,命李信率军20 

万伐楚,却被楚将项燕大败而归。秦王知错,改用王翦,于秦王政二十 

三年(公元前224)发兵60万攻楚。王翦用屯兵练武、坚壁不战、麻痹 

敌人、以逸待劳的战略,相持一年,逼楚军“引而东退”,而后乘势猛 

击,灭其主力,直趋楚都寿春 (安徽寿县),俘楚王负刍。秦王政二十 

五年(公元前222)再攻克楚江南之地,楚亡。灭楚当年,王贲率师扫除 

燕赵残余,攻下辽东,俘燕王僖,随即兵伐代城,俘代王嘉,赵燕彻底 

灭亡。此时齐国,君昏臣奸,“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史 

记·田敬仲完世家》),直至五国灭亡,始“发兵守其西界”。秦王政 

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秦命王贲率灭燕之师南下攻齐,兵不血刃,取 

70余城,兵抵临淄,齐王健“不战,以兵降秦”。自此,六国皆灭,秦 


… Page 98…

    囊括天下为一统,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 

    家。战国时代至此终结。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殊非易事,是综合运用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结果。首先,秦用商鞅变法,历代坚持,国 

     富兵强;用军功爵制鼓励士气,将士勇战;用司马错之计,开疆拓土, 

    并吞巴蜀而据天府之饶;在人力物力上为打击六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并能乘魏东败于齐、霸业衰歇之机,收复河西,遂拥山河之固,进退皆 

    宜,造成东进的有利势态。其次,针对六国合纵,以连横反击,威逼利 

    诱,软硬兼施,每每奏效,使之不能长期联合攻秦。再次,施以各个击 

    破、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近攻三晋,始终把三晋作为主要打击对 

    象。韩魏为“天下之中枢”,先攻此两国,即可断六国合纵之脊,使楚 

    不能北援燕赵,燕赵不能南下救楚,遂达到分割四国、各个击灭的目的。 

    最后,“因敌制胜”,作战指挥原则灵活,善以反间计奏效;每有大举, 

    即把外交战与军事战熔于一炉,综合使用,先行分化、再施打击。战略 

    战术运用极为灵活。这些皆为并吞六国之利器。 



                                    3。军事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战事频繁,关系各国生死存亡,上至国君,下至士 

    人,兵家、法家、儒家、道家,莫不研究战争与指导战争方法,军事思 

    想取得了辉煌成就。 



          (1)主要兵书 

         ① 《孙子兵法》。春秋末年齐人孙武所著,13篇,6000 

              ① 

         余言 ,每篇各有主题,构成一完整体系。该书思想大体如下:一重 

    战。开卷即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计篇》)。为此他考察了战争胜负的五个因素,即道(人心背向)、 

    天 (天时)、地(地利)、将(将才,包括智、信、仁、勇、严)、法 

      (军法军需等)。将战争与政治、经济、自然、将才诸因素综合考察。 

    二慎战。孙子重战,却不好战,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应“非危不战,……合 

    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对于兵事,“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 

     国全军之道”(《火攻篇》)。三备战。战争受经济制约,他说:“兵 

    法,一曰度 (土地大小),二曰量(物资多少),三曰数(兵员多寡), 

     四曰称(军力强弱),五曰胜(胜负)”。五者关系,是“地生度,度 

    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形篇》),故应加强战备,无经 

    济后盾,绝难求胜,“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备战另一内容是治军,治军之法,在于“合之以文,齐之以武”,军纪 

    军令与政治教化相结合。既要“视卒如爱子”,又要信赏必罚。四善战。 

    此为孙子兵法之闪光点,包括战略战术两方面。在战略上,孙子提出: 

      (一)“先计而后战”;(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三)“自 



① 各兵书采用版本为:《孙子》、《吴子》、《司马法》见《中国兵书集成·卷十·武经七书直解(一)》, 



 《尉缭子》、《六韬》见《中国兵书集成·卷十一·武经七书直解(二)》,皆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 

1990 年版;《孙膑书法》见张震泽校理本,中华书局1984 年版。 


… Page 99…

胜”,即先充实国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境,尔后方能制敌取胜;(四) 

争取主动,“致人而不致于人”;(五)“兵贵胜,不贵久”,即速战 

速决; (六)“伐谋”“伐交”,争取“全胜”等。在战略具体运用上, 

提出了许多战术原则,如造势任势、“因情任势”;“以逸待劳”、机 

动灵活;“相敌”观敌、“因敌制胜”;兵不厌诈、“出奇制胜”;“虚 

实结合”、“避实击虚”;诱敌骄敌、调动敌人;攻防结合、因敌使阵;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等。此外,对行军、地形、火攻、用间(反间 

计)等也作了论述。重战、备战、慎战、善战并非孤立,而是相互关联, 

其目的在于“安国全军”。《孙子兵法》内容十分丰富,对后世军事理 

论有深远影响,在我国乃至世界兵学领域占有崇高地位,是兵学鼻祖、 

兵经,我国后世兵书,莫出其范。 

     ②《司马法》。《司马法》约成书于战国中期,作者不详,全书155 

卷,今存5篇。该书内容有: (一)“以战止战”。战争的目的是“讨 

不义”、“诛有罪”,因而提出“以战止战”的战争观。《仁本篇》说: 

 “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杀一个人可以使别人得到安全,可以杀掉他); 

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二)“天下虽 

安,忘战必危”,故宜随时备战,做到“五虑”:“顺天(顺应天时)、 

阜财(广集资财)、怿(yì)众(合乎民意)、右兵(重视兵器)、利地 

 (利用地形)”,这是制胜的五因素;此外还要建“大军”与“求厥技(广罗 

有专门军事技术的人才)”。(三)治国以礼、治军以法;以文治民,以 

武治军;重视兵教,“士不先教,不可用也”,要做到“以仁为本,以 

义治之”。 (四)“战相为轻重”。即根据敌我实力、采用适当的战略 

战术,这是用兵原则。如主张“称众、因地、因敌、令阵”等。另外还 

提出“兵不杂不利,长兵以卫、短兵以守”,“弓矢御,殳矛守,戈戟 

助”,“长以卫短,短以救长,迭战则久,皆战则强”等兵器配合使用 

原则,已浅涉协同作战的原则。但也记载了一些诸如“不鼓不成列”之 

类的旧兵法。应当注意的是,《司马法》虽书成战国,反映的却是西周、 

春秋时代的军事思想,为论述车战的权威之作。 

     ③ 《吴子》。《吴子》相传为战国初期吴起所著。共48篇,今仅存 

 《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6篇。 

 《吴子》将战争起因归为五种:争名、争利、积恶、内乱、因饥。并由 

此将战争性质分为义战(“义兵”)与不义之战(强兵、刚兵、暴兵、 

逆兵)。吴起反对“修德废武”、“恃众好勇”,提倡“内修文德、外 

治武备”。这是其思想核心。修文德一要“先教百姓而亲万民”;二要 

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三要使“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官长)”; 

四要君民同心,一致对外;五要君王谦逊,善取忠言。至于加强武备, 

吴起提出要“聚卒练锐”,“先戒为宝”,加强戒备以及慎战等主张。 

在治军思想方面,强调“不在众寡,以治为胜”;“教戒为先”,“简 

募良材”;“信赏必罚,严刑明赏”,使“进有重赏,退有重刑”。为 

将者应做到“五慎”,掌握“四机”。“五慎”即理(治军有方)、备 

 (戒备)、果(决心)、戒(警惕)、约(命令简明)。“四机”即气 

机 (士气)、地机(利用地形)、事机(运用谋略)、力机(提高战斗 

力)。军队通过严格治理,就会“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在作战思想 

上,强调“审敌虚实”、“因形用权”,随机应变。《吴子》是对《孙 


… Page 100…

子兵法》的继承和发展,对世界军事思想有一定影响。 

     ④《孙膑兵法》。《孙膑兵法》为战国中期齐国人孙膑所作,30篇。 

孙膑慎战,以为“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社稷危也”,故反对“乐兵” 

好战,“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应“不 

得已而后战”,“恶战”方为“兵之王器”。不过,他并不反对正义之 

战,“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战争胜负在于“天时、地利、人和”, 

他尤其强调人的因素,“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战略战术思想是 

其军事思想之精华,这是一种以“贵势”、“造势”为特征的机动灵活 

进攻战法,具体内容有: (一)“事备而后动”,方能“兵出而有功, 

入而不伤”;反之“无备者伤,穷兵者亡”。 

      (二)“必攻不守”,攻其不备。(三)“抚势造势”,争取主动。 

 (四)寡可制众,弱可胜强。(五)“料敌计险(了解敌情,利用地形)”、 

 “胜不可一(取胜不可固守一策)”。(六)巧用“谋”“诈”,乘敌 

之隙。 (七)“有锋(前锋)有后(后援)”,善使阵法。在选将、建 

军、治军等方面,与孙子所论大同小异,不过,他更重视君、将、士三 

者的配合,“将”除具备智、勇、忠、信、敢等将才外,还需得君信任、 

 “得众”、“左右和”等,方能“恒胜”;反之,则“恒不胜”(《篡 

卒篇》)。《孙膑兵法》是对战国中期以前战争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是 

对《孙子兵法》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⑤ 《尉缭子》。战国时尉缭所著,全书24篇。尉缭慎战,认为“兵 

起非可以忿也,见胜则兴,不见胜则止”;提倡“诛暴乱禁不义”的义 

战,“凡挟义而战者,贵从我起”,反对“争私结怨”而致战。在作战 

指导方面,提出不少新思想。“兵胜于朝廷”,“欲战先安内”,即先 

要国治民安,国富民强,方能“战胜于外”。战法上提出“道胜(谋略 

取胜)”、“威胜(兵威取胜)”、“力胜(兵力取胜)”三种,尤重 

 “道胜”,认为应“先料敌而后动”、以实击虚;“蚤(早)决先定”、 

争取主动;“若计不先定,虑不蚤决,则进退不定,疑生必败”。提出 

了三种攻守原则:攻城原则是“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没有绝对地把 

握攻下城池,就不要进攻)”;野战对阵的原则是“战不必胜,不可以 

言战”;守城原则是“守者不失其险(城外要地)”,要求攻守结合, 

反对消极防御。其用兵原则是兵“以专胜,分力者弱”,反对分散兵力, 

若“分力”,则“进退不豪,纵敌不擒”。在治军方面,主张“制必先 

定”,“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强调“刑上究”,“赏下流”, 

 “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喜者赏之。……当杀而虽贵重, 

必杀之,是刑上究也;赏及牛童马圉者,是赏下流也”。《尉缭子》把 

政治、经济、法制、军事等融为一体,综合论述,是依法治军的典范之 

作。 



     ⑥ 《六韬》。传为周初姜尚著,实成书于战国晚期,作者不可考, 

含《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6 

卷,凡60篇。《六韬》慎战,认为“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最好 

是防患于未然,“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胜敌者,胜于未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