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观论颂讲记+印顺法师 >

第21章

中观论颂讲记+印顺法师-第21章

小说: 中观论颂讲记+印顺法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業是色法的,由色法所引起的無表業,所以也是色法的,不過是無所表示吧
了。這無表色,毘婆沙論師說是實有的,雜心論說是假有的。在這「四」種
業當「中」,有「善」業「不善」業,而善不善業,又各有兩類,一是造作
時候所成的業,一是受用時侯所起的業。如甲以財物布施乙,在甲施乙受時
,即成就善業;乙受了以後,在受用時,甲又得一善業。青目釋舉射箭喻說
:放箭射人,射出去是一惡業,箭射死了那個人,又是一惡業;如洠в猩渌
,那只有射罪,無殺罪。前者是約能作者方面說的,後者是約所受者方面說
的。上一頌約能造作說,「從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即是約受用業而說
。但這樣講來,似乎不止七種業了。嘉祥說:善惡各有七種業:善的七業是

身、口、作、無作、作時善、受用善、思業;惡的七業是身、口、作、無作
、作時惡、受用惡、思業。依我看,七業應該是身、口、作、無作、善、不
善,與思。從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二句,是身口業所以成為福業罪業的說
明。意思是說:作無作業的善惡,不僅在於內心的思懀В膊粌H在於身口的
動作,要看此一動作,是怎樣的影響對方,使他人得何種受用而定。如布施
,決不單單作布施想,也不單是用手把財物丟出去,必須施給人,人受了受
用快樂,受者能得到好的受用,所以成為善的福德業。又如殺人,他人受痛
苦以至命絕,所以也就成為罪業。所以,善惡二業的分別,就看對方受用的
結果是怎麼樣。醫生的針割病人,不是罪業;以毒施人,使人或病或死,也
不是福業。罪福必須注意對方的受用。凡說明業力,至少要講這七種:內心
的動機,表現於身口的動作,及因此而起的無作,影響他人而成善不善的分
別;明白了這七業,佛法中所說種種的業,就能正確了解。所以說:「及思
為七業,能了諸業相」。表現的身口業是作業,潛在的身口業是無作業。意

業為什麼不說他有作無作業呢?思是心內種種分別思懀В瑑刃牡脑熳鳎遣
能直接表示於人的,所以不名為表業;既非表業,當然也就洠в袩o表業。無
表業是依有表業立的。在這些上,可見佛教的業力說,是怎樣的重視身口,
重視社會關係,並不像後代的業力說,傾向於唯心論。上面所說,本是佛經
中的舊義。但有部他們,以為這些業是真實有自性的。明白此等業性的差別
,就可以建立起業果來了。

辛二  破
    業住至受報    是業即為常    若滅即無常    云何生果報

論主並不說他所立的二業、三業、七業是錯铡模驗檫@確是佛說,緣
起法中是可以有的。問睿谒麄冎鲝垖嵱凶孕裕砸瞥馑Kf業能受
報,是業住受報呢?還是業滅受報?「業住」,是業力存在不滅的意思;從
開始造業一直到感「受」果「報」,這業力都存在不失。那麼,所說的「業
」,從作到受,不變不失,就是「常」住的了。但實際上,佛說業行是無常

生滅的。佛說造業感果,不但是前生造業,來生感果,是可以經過百千萬劫
的。如經百千萬劫的常住,太與無常相反了。如業是常的,常即不應有變化
;受報就應該常受報,那也破壞隨業流轉、苦樂推移的事實了。進一步說,
業如果是常住的,那也說不上造作了。假定說,作了業在未到感果的時候就
「滅」,那業就是「無常」的。業力剎那無常,業滅時果未生,滅了以後即
無所有,那又怎麼可以「生果報」呢?實有論者的常與無常,都是邪見,都
不能成立業果的相續。有部說身、口的作業是無常的,無作業雖也是剎那生
滅的,但隨心轉。這就是說:有無表色與心俱生俱滅相續而起,所以能相續
到未來感果。同時,又說在未感果以前,業得也是隨心而流的。所以有色界
的有情,生到無色界去,色法的無表業雖暫時洠в辛耍欢驗闃I得的關係
,後生有色界的時侯,還可以現起無表業色。這是他的解說,姑且不問此說
如何,以性空者的觀點,分析到剎那生滅,自性有者即不能成立前後的連繫


庚二   破經部譬喻者的心相續說
辛一   立
壬一   成立業果
癸一   舉喻
    如芽等相續    皆從種子生    從是而生果    離種無相續
    從種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    先種後有果    不斷亦不常

譬喻者不滿於一切有部的業力說,提出心心相續的業力說。以為心心相
續的業力,不斷不常,才可以從業感果。他的業力說,從世間的植物從種生
果的現象,悟出傳生的道理,成立他的不斷不常。譬如黃豆,從種生果,是
經過三個階段的:一、種子,二、相續,三、結果。一粒黃豆放在土中,起
初發芽,由芽生莖,從莖開花,由花結果。初是豆種,後是豆果,中間相續
的是芽、莖、花、葉,不是豆種豆果,而豆種生果的力量,依芽莖花葉而潛
流。所以,豆種生果,不是豆種直接生的;豆種子雖久已不存在了,但依芽

莖等相續,還可以生果,而且種果是因果相類的。所以說:「芽等」的「相
續」,是「從種子生」的;由種子有相續,由相續「而生果」。假使「離」
了「種」子,就洠в小赶嗬m」;相續洠в校ó斎桓劜簧系牧恕<热皇
「從種」子「有相續,從相續有果」,那就是「先」有「種」子而「後有果
」,「不斷亦不常」。怎樣呢?從種生芽,從芽生莖,從莖發葉、開花、結
果,豆種生果的力量,是相續不斷的;種子滅而生芽,種子是不常的。由此
不斷不常的相續,豆種就可以在將來生果。

癸二  合法
    如是從初心    心法相續生    從是而有果    離心無相續
    從心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    先業後有果    不斷亦不常

譬喻者以上面所說的譬喻,成立他的業力說。他以為從業感果,也是這
樣的。思心所就是心。不但考懀А彾取Q定的思是思心所,就是身體的動
作,言語的發動,也還是思心所(發動思)。不過假借身語為工具,表出意

思的行為吧了。由作業的熏發,就有思種子保存下來。作業雖是生滅無常的
,業入過去即無自體,但熏成思種子,隨內心而流,心心法卻是相續生的。
如布施,不但布施的身口業不常,布施心也有間斷,有時也起殺盜等的心行
;但熏成施種,不問善心、惡心,他是可以相續而轉的。業體是思,熏成思
種,也不離心。所以,心心所法相續,作業雖久已過去,還可以感果。這樣
,最初心起作什麼事業,將來就感什麼果。雖然最「初心」所起的罪福業,
剎那過去,但「心」心所「法」是「相續」而「生」的。從此思業熏發的心
心相續,就可以「有果」了。假使「離」了「心」心所法,就洠в小赶嗬m」
;相續洠в校ㄗ砸膊豢傻谩<取笍男摹苟赣邢嗬m」,「從相續」而「
有果」,此「先」有「業」因而「後有」報「果」的業果論,即能成立「不
斷不常」的中道。所造作的業,一剎那後滅去不見,這是不常;作業心與感
果心的相續如流,有力感果,這是不斷。由業種的不斷不常,能完滿的建立
業果的聯繫。後期的大乘唯識學,說種子生現行,也還是從此發展而成。不

過把他稍為修正一下,不用六識受熏,而談阿賴耶受熏持種生現吧了。譬喻
者的思想,最初造作的時候,叫種子;作了以後,洠в懈泄埃邢嗬m;
最後成熟的時候,叫感果。從現象的可見方面說,雖有種子、相續、感果的
三階段,但實際上重視心識的潛流不斷。唯識者的思想,最初熏成的力量,
固然是種子;就是在心識不斷的相續中,也還叫做種子;種子如暴流水一樣
的相續下去。譬喻者從相續的心心所法上著眼,唯識者多注意種子的自類相
生,兩者略有不同。

壬二  別立善業
    能成福業者    是十白業道    三世五欲樂    即是白業報
    人能降伏心    利益於眾生    是名為慈善    二世果報種

業有福業、罪業。「能」夠「成」為「福業」的,是不殺、不盜、不欲
邪行、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邪見的「十善(
白)業道」。白,即清淨善的意義。那現生未來「二世」的「五欲」快「樂

」,就「是」十「白業」道的果「報」。微妙的(色、聲、香、味、樱┪
欲快樂,不能說他的本伲缓谩H缯f地獄苦痛,就因洠в形⒚畹奈鍢贰H环
法所以呵斥五欲,是因為這樣的:第一、五欲的快樂,還是不徹底的;解脫
的快樂,才是究竟的。為令有情離有漏樂趣無漏樂,所以不遺餘力的呵斥他
。第二、五欲本是給有情受用的,有情自己洠в邪盐眨荒芎煤玫氖苡盟
反而被他所用,這就要不得了。如吃的飯,煮得好好的,適當的吃,可以充
铮材茉鲞M健康,有精力才能做自利利他的事業,這是誰也不能說他不對
。但普通人貪食,吃了還要吃,好了還要好,超過營養與維持生存的正當需
要,那就成為不好了。眾生的欲望無窮,佛才種種的呵斥五欲,免為五欲所
包圍,埋洠ё约骸>臀逵辰绲谋旧碚f,大乘佛法以之莊嚴淨土,這有什麼
不好呢?二世的五欲樂,為學佛者應積集而努力的去實現他,以作為自利利
他的資糧。這是白業感得的妙果,所以特別的成立他。十善業為什麼是善的
?因為修十善業的「人能」夠眨阜棺约旱膬取感摹梗箖刃牡臒⿶溃

見、我愛、瞋恨等不起;煩惱不起,使自己的身心高潔、安和、喜樂、堅忍
、明達,得身心修養的利益。同時,修十善業道,也能「利益眾生」的。不
殺、不盜等的十善業,看來是消極的禁止的善法,實際上也能利益眾生。如
不殺,能使有情減少畏懼的心理;不盜,能使有情的生活安定;不邪淫,能
使人們的家庭和樂融洽,也能保持自己家庭中的和樂,這不是有益眾生嗎?
進一步,不但消極的不殺、不盜、不邪淫,而且積極的救生,施捨,行梵行
;不但自己行十善業,而且還讚歎隨喜別人行十善業道。十善業的擴大,不
是通於大乘行嗎?所以不要以為十善業道,是人天的小行;能切實的履行他
,是可以自利利他的。十善業,是道德律,確立人生道德的價值,指出人類
應行的正行。因為有了這,人們就能努力向上向解脫,提高自己的人格,健
全自己的品德,不會放逸墮落。這十善業道,為佛教的人生道德律。行十善
業,能夠自利利他,所以說他「是慈善」的事業。能實行這十善業,才能把
握自己,才能創造現生未來「二世」快樂的「果報」。唯有如此,才能受用

福樂。善業才是微妙五樂的因「種」;否則,受用欲樂,不過是欲樂的奴搿
,那裡能得到有意義的可樂的受用!

辛二  破
    若如汝分別    其過則甚多    是故汝所說    於義則不然

論主說:假使「如」譬喻者那樣的「分別」,說由業相續而感果報。「
其過」失那就太「多」了。所以「所說」心相續的業力說,是不合乎道理的
。怎樣的不合理,有怎樣的過失,論主洠в忻靼椎恼f出。他的困難所在,仍
舊是有自性;理解實有者的困難,譬喻者的業種相續說,也很可以明白他的
無法成立了。青目釋中又略為談到一點:譬喻者的中心思想,是不斷不常,
所以就在這上面出他的過失。你說種子不斷不常,試問從種生芽,是種滅了
生芽?是種不滅生芽?假使說種滅生芽,這是不可以的,種力已滅去了,還
有什麼力量可以生芽?這不脫斷滅的過失。假使說不滅,這也不可以,不滅
就有常住的過失。所以,從剎那生滅心去觀察他的種滅芽生,依舊是斷是常

,不得成立。所以後來的唯識家,說有阿賴耶識,種子隨逐如流。無論從現
業熏種子也好,從種子起現行也好,都主張因果同時。以性空者看來,同時
即不成其為因果。而且,前一剎那與後一剎那間的阿賴耶識種,怎樣的成立
聯繫?前滅後生?還是不滅而後生?如同時,即破壞了自己前後剎那的定義
。唯識者要不受性空者所破,必須放棄他的剎那論,否則是不可能的。青目
說:世間植物的種芽果,是色法的,可以明白見到的,他的不斷不常,還成
問睿粌仍诘男姆ǎ惿悳纾豢捎|不可見,說他如種果的相續,這是多
麼的渺茫啊!所以說:過失眾多,「於義」「不然」。

庚三  破正量者的不失法說
辛一  立
壬一  敘說
    今當復更說    順業果報義    諸佛辟支佛    賢拢Q歎

正量者說:一切有部、譬喻者的業力說,都不能建立,我「今」應「當

」「更說」一種正確的業力觀,符「順業」力感「果報」的正「義」。這是
我佛所提示的,是一切「諸佛」與「辟支佛」,及聲聞「賢拢拐摺杆构
同「稱歎」的。義理正確,有誰能破壞他呢?

壬二  正說
癸一  標章
    不失法如券    業如負財物

正量部的業果聯繫者,就是不失法。經中佛也曾說過:業未感果之前,
縱經百千儯伲彩遣皇У摹K鶕鹫f的『業力不失』,建立不相應行的
不失法。他的不失法,也是從世間事上推論出來。如世人借錢,恐口說無懀
,立一還債的借券;到了約定的時期,還本加息,取還借券。在洠в羞債以
前,那借券始終是有用的。他本身不是錢,卻可以懀″X。正量者以為造
業也是這樣,由內心發動,通過身口,造作業力,業力雖剎那滅去,但即有
一不失法生起。這不失法的功用,在洠в懈泄郧埃T谟星榈纳碇小5搅

因緣會合的時期,依不失法而招感果報。感果以後,不失法才消滅。造業招
果,不是業力直接生果。可說不失法是業的保證者,是保證照著過去所作的
業力而感果的。所以,正量部的意見,「不失法」「如」債「券,業」力「
如」所「負」欠別人的「財物」。懀債,等於照著不失法的性伲泄
。不失法,與有部說的得是相似的;不過得通於一切法,而不失法唯是業力
才有。這因為正量部是犢子系的支派,犢子系與說一切有系同是從上座系所
出的。所以他們的思想,有著共同點。

癸二  別說
子一  不失法
    此性則無記    分別有四種     見諦所不斷     但思惟所斷
    以是不失法    諸業有果報     若見諦所斷     而業至相似
    則得破業等    如是之過咎

先說不失法,以善、惡、無記的三性分別,不失法雖是善不善業所引起

的,而不失法本身卻是非善非惡「性」的「無記」。因為無記性的法,才能
常常的隨心而轉,不問善心惡心的時侯,都可存在。假使是善的,惡心起時
就不能存在;是惡的,善心起時就不能存在了,所以唯是無記性的。同時,
是善是惡,就可以感果報;不失法是感受果報的保證者,他本身不能再感果
報。否則,他能感果,他也更要另一不失法去保證他,推衍下去,有無窮的
過失了。所以是無記性的。

以三界繫及無漏不繫去「分別」,不失法是「有四種」的。欲界繫業,
有欲界繫的不失法;色界繫業,有色界繫的不失法;無色界繫業,有無色界
繫的不失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