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人际关系心理学]. >

第3章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3章

小说: [人际关系心理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人这样的误解啊?”“和那帮人怎么也处不好 ?” 
“如果要和那种人相处的话;                      真想把工作都给辞 
 了 !”等的疑惑或希望倾诉的情况和问题;                            在这种 
 时候;     不知不觉当中;           在伴随着失望的同时;                人们 
 自然而然地会渴望并去追求一种像指南针一样的东 
西来指导 自己。有的人在小说中的人物身上去寻 
找;    有的人在四处泛滥的 “人生指南”、“成功的秘 
法”等人生书籍中去搜寻;                   还有人从宗教当中求得 
解脱;      等等。 
       在某些学术研究领域里当然也包含着人际关系 
 的问题;      举例来说;         比如;     心理学、社会学、文化 
学、人类学等。但是;                这些学科的研究者们;                或者 
说同时也是研究者的作者们当中;                          有很大一部分 
人;    在对待这种实践性乃至于临床性问题的设定 
上;    采取的并不是积极的应对态度。 
       “让知识成为力量 !”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所 

  18 

… Page 24…

以;    我们努力所能够得到的价值;                    只不过是对事物 
能够进行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真知 ( 亚里士多 
德)  。正确的认识;            其自身就是力量;              或者可以借 
助它产生的力量。只要认识是正确的;                          那么剩下的 
只需实践就可以了。就这些研究者的心情而言;                                那 
些专为实践的知识;                 或者是 由实践而得来的知 
识———实践的技术 ( 亚里士多德)                    ———等等;       是属 
于二流的知识、通俗的知识;                      说不上是研究或学 
问。在日本的大学里;                这种倾向在国立大学的研究 
者中比在私立大学更为明显。 
       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往往成为日本人论、 
日本文化论等边缘领域里的主题。特别是近些年 
来;    各式各样的出版刊物里;                 充满了多种在事实基 
础上的日本人论、日本文化论;                      也为我们提供了很 
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敏锐的洞察和言论。但是;                                我 
常常在仔细阅读之后感觉到;                    其结果最终还是没有 
超越 “让知识成为力量”这个界面。也就是说;                               在 
阅读这些著作之后;              与日本人、日本文化相关的视 
点的确变得丰富;             认识的确更深更广。但是;                   我总 
觉得;      无论到达何种程度;              所能得出的也只是 “一 
样的米;       养百样的人”。这种一般的知识。也就是 
说;    在面对日常的人际关系时;                   在现实的生活情境 

                                                                        19 

… Page 25…

中;    在遇到令人苦闷和烦恼的问题或困难时;                            我们 
缺乏足够的知识;             所以;     我们也没有适当的方法去 
应对。而我认为;             东方人 ( 尤其是日本人)                在人际 
关系这一课题上;             缺乏认知与知识;             并且严重地影 
响到实践的方面。他们的观念和处理方法较为保守 
和传统;       在解决问题的努力方面更是流于草率。 
       正因为如此;          全面性地重视人际关系已是刻不 
容缓的事了。 

  旁观的研究者们 

       我曾主持过一个主题为 “日本人的社会心理” 
的座谈会;        会上一共有四个人发言;                  很意外地;        其 
中三个人都对日本人和欧美人眼睛视线的差别发表 
了看法。日本人不喜欢自己的视线直接与他人相 
对;    因为他们认为如此比较有礼与优雅;                         但这比任 
何一种情况更加影响和造就了日本人保守被动的人 
格特点。 
       欧美人喜欢在和别人握手时与对方目光交会; 

 20 

… Page 26…

在他们看来;          这是信赖和联系的开始。但是;                      他们 
为了防止他人的视线过分侵入;                      就居住在有着厚实 
墙壁、能牢固上锁的住家里;                     与此相反;        不需要防 
备他人的视线侵入的日本人住宅;                          则是使用传统 
的、用一个手指就可以戳穿破的隔扇和拉门。日本 
人当中常见的一种精神病 “对人恐惧症”( A nth ro… 
pop hob ia )  ;   超过了欧美精神科医生可以理解的范 
围;    而反过来;         欧美人种流行的一种神经症:                    广场 
恐惧症 ( A gor ap hobia )  ;          在 日本人当中却并不多 
见。这些事实;            或多或少也都解释了人格、性格上 
的不同点。 
       座谈会中的发言者们都有着在欧美诸国生活过 
的经历;       这一点也使他们的演讲具备了更强的说服 
力。但是;         在结论部分;         那三位发言者却都得出了 
同样的结论:          “无论怎样;          日本人就是日本人。没 
有必要强人所难地要求日本人一定要努力改变 自 
 己;   使自己和欧美人一样去正视他人的目光。与欧 
美人不同;         日本人无需特意盯住对方的视线;                       也同 
样可以敏感地体会对方的心情;                      这是日本人得天独 
厚的一种能力。说它是日本人的独特性更恰当些; 
没有必要改掉。” 
       对这样的论述;            我有强烈的疑问。对于在人际 

                                                                        2 1 

… Page 27…

关系问题方面有着长期丰富的临床经验;                             接触过很 
多人各式各样的烦恼、纠葛、喜悦的我来说;                                上面 
的结论完全只是抽象的、空洞的声音。 
       从日本文化论的角度;                 或者说是从社会心理学 
的认识来看;          也许这个结论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 
大量的临床的经验显示;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实 
际上在为他们 “无法正视别人的目光”而烦恼。而 
其中一些人只需鼓起勇气、大胆正视别人的目光; 
他们烦恼的状况就可以得到极大的改善。我认为; 
作为一个研究者;             有责任、有义务不断地帮助这些 
人;    使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而回避这个问题与现 
实的关联;         只是说 “日本人就是这样的人”的这种 
结论;     与其说是客观还不如说是一种旁观的态度 
( 关于 “客观”的概念;              将在后面进行论述)  。至少; 
我接触过无数这样的实例;                   这种情况是很明确的。 

  无可替代的每一个人 

       既传统又创新;            这常常被认为是人类性格的特 

 22 

… Page 28…

征。在阅读古典文学的时候;                     我们确实常常会感觉 
到 “人类的感性世界;                从古至今都没变”;             然而面 
对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                  每天都见面的亲朋好友; 
从他们不固定的行为模式里;                      经常让人感到一种 
“实在无法理解”的 “变化”。 
        日本人论、日本文化论;                 或者是文化人类学这 
些领域的研究者们;               他们只关心日本人在全体或者 
 日本文化的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一般性特征;                            并将这 
些特征与外国人;             特别是欧美人进行比较。这样研 
究的结果;         使人们的目光都只集中到了日本人或日 
本文化 “不变”的这个侧面来了。我从大学时代以 
来一直学习的心理学也可以说是同样的情况。 
       相对地;       在本书中;         我关心的原则上不是日本 
人的一般特性、人类的一般特性;                       而是在我身边存 
在着的无可替代的每一个人;                     所针对的是你、我、 
他这样一个个不同的人。我希望研究的问题不是人 
与人之间的共同性;               而是从他们每一个人身上体现 
 出来的不同之处;            不是人们所拥有的 “不变”的倾 
 向;   而是 “变化”。前面就曾经提及本书的目的: 
“对于人际关系的一般性真实感以及人际关系一般 
 能够实现的可能性进行阐明;                    并使其尽可能地向现 
实性靠拢”就是这个意思。我在这里并不想特别地 

                                                                        23 

… Page 29…

对日本人论、日本文化论等进行拓展。当然;                                在本 
书当中;       不是说完全没有文化方面的着墨;                        但民族 
性、日本文化论这类的问题只是旁证;                           并非是本书 
的主题。 

  性格是变化的吗? 

       那么;      从人和人际关系的 “变化”的方面着 
手;    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呢?                 为什么需要这么做呢? 
是否有必要从 “变化”上去大做文章呢?                            问题与人 
的性格相关。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在碰到人际关系障碍时; 
任何一个人都肯定至少对 “人的性格到底是变化的 
还是不变的”这个问题考虑过一两次;                           特别是年轻 
人在面对那些被身份地位、利害关系束缚住;                                越来 
越难以依照自己的真实心愿行动的 “成人”时。然 
而;    大多数人通常都在周围人的指导下;                             略做思 
考;    就很快地得结论:             “像性格这种与生俱来的东 
西是不会改变的”;             然后就对这个问题画上一个休 

 24 

… Page 30…

止符;      并且认为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自己也由 
此更加成熟、更向大人靠拢。 
       但是;      我却不认同此种做法;                最直接的理由就 
是我这十年从事 I R T              培训工作所得到的体验。在 
这段工作中;          我接触过无数的人与他们无数的 “转 
变”;    其中也包含了 “性格”的部分以及与其相关 
的现象。而实际上;               也许我的这些体验;               与其说是 
让我一直持有前面所提到的疑问的 “理由”;                               还不 
如说是这些疑问的 “结果”。也就是说;                            与其说是 
由于这些体验的积累使我有了这个疑问;                             不如说正 
是因为心理一直存在着这个疑问;                        才使我专心致力 
于I R T  培训工作。如果说没有这十年 I R T                          培训工 
作的体验;         就不会有现在的我;               也不会有这本书的 
诞生。 

                                                                         25 

… Page 31…

                1。3            T 组的体验 

  什么是T 组? 

       人际关系培训是什么?                 它的目的是什么?  我是 
如何去进行训练的呢?                 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 
人际关系培训到底具有什么意义呢?                             关于这些问 
题;    对于初次接触这个内容的读者;                         我对 I R T      分 
别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I R T  培训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人际关系培训; 
而培训中分组的小组的简称为 T                         组。培训的目的 
是;    在4 ~5      天的集体生活中;              大多数的情况下是 
从未见过的面的人们;                 通过参加设定的小组聚在一 
起;    相互认识;         同时了解自己;            并且对 “如何使松 

                                                                         27 

… Page 32…

散游离的人群变成真正的群组?”“怎样才能实现自 
我观念的转变?”等问题通过彻底的体验进行学习。 
也就是说;         不是通过书本上的知识;                  抽象的思辨; 
而是在这样的小组里;                或者说在小组共同的集体生 
活里;      让所有发生的事件或者意外全部成为体验学 
习的素材;         这一点与 “禅”所说的 “处处见性”相 
似;    即是说并非只是在坐禅的时候才是修行;                            生活 
里的食衣住行都可以修行。 
       我们的T        组通常由10         名的人员组成;            每一组 
里必定有一两名的培训辅导员加入其中;                            一起进行 
体验学习。成员中有自愿来参加的;                         也有被公司派 
遣来的;       年龄、性别、职业一切都没有限制。每一 
次的参加者大约在20 ~5 0  名;                  将他们分成几个组; 
各组在成员构成上尽量使成员的年龄、性别、职业 
等相关方面有较大的差异。T                    组的培训时间;            包括 
休息在内;         每一次为 1 ~2           小时。这样的培训在 
4 ~5 天集体生活的时间里;                 要反复进行 15 ~2 0  次。 
在 T    组的培训中;           与普通的集体讲座不同;                  像设 
定议题;       事先分发资料;           举行基本内容演讲等情形 
一概没有。培训辅导员不是教师也不是通常意义上 
的组长;       第一次参加 T           组培训的人员对这种情形 
体会最为深刻。 

 28 

… Page 33…

  T 组的实际进行情况 

       在全员出席;          包括培训辅导员在内的首次新人 
教育会上;        会向所有成员分发一张印有以下内容的 
纸片: 

       T  组是培训小组的简称。在这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