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袁氏当国 >

第4章

袁氏当国-第4章

小说: 袁氏当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败事有余而成事不足的亲贵和高干子弟,在义和团时期,曾闯下过滔天大祸。在西太后的包庇之下,他们要杀一龙二虎,却几乎把大清帝国弄得被列强所瓜分。可是这次他们连闯祸的机会也没有了。袁世凯为防他们捣乱,一通电话,便把良弼踢上层楼(kick him upstairs),调良弼为有名无实的军谘使;内调冯国璋代替良弼,总领禁卫军。冯曾是攻杀革命军3000人的清军头号战将,其后也一直主战,为宗社党人所看重。但是袁世凯总归是他的靠山,袁说一,冯不敢说二。
    军人干政,刺客横行
    袁世凯那时显然是鸿运当头。前文曾言之,三个革命党刺客曾于1月16日谋炸袁氏不中,反增加了袁氏的政治资本。谁知10天之后,另一革命党刺客彭家珍去炸良弼,竟巧遇于途,一击而中。不要命的刺客当场身亡,良弼却腿断、血流,越日惨死。北京为之全城震动。
    读者知否?辛亥年间,革命党的炸弹,是足令三岁小儿不敢夜啼的。安徽的第一大商埠芜湖,在辛亥年间,就是被两个锡纸包的鸭蛋光复的。锡纸就是香烟盒子里层的衬纸。笔者儿时不乖,于今日还记得那时我的奶妈经常吓唬我说:“革命党来了。”她告诉我,革命党一个炸弹可以炸40里。这就是夸张了。
    彭家珍烈士那时在北京一弹,真炸得全城亲贵狗走鸡飞。孙文那时在北京的声名,也是个红眉毛、绿眼睛的江洋大盗,他手下的梁山好汉,都是飞檐走壁,无孔不入的。五鼠闹东京,80万禁军也奈何他不得,何况还有手枪炸弹!在那时的北京城里,《七侠五义》对社会的影响不在“四书五经”之下呢!一弹强于10万军,强横的宗社党被彭烈士的一弹炸散了。雪上加霜,清军将领42人(后增至50人),在湖广总督段祺瑞领衔之下,也于是日通电全国,迫清帝退位。
    2月12日,清帝溥仪正式下诏退位。南京孙大总统遵誓解职,参议院改选袁世凯继任,其后四年的中华民国,就是袁世凯的天下了。
    [附注]笔者早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职期间,曾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之委托,试编一部中国近代史料的注释目录(annotated bibliography),穷十年之功,积稿数十箱,始知虽白首穷经,亦非一人之力所能胜任。上世纪70年代转入纽约市立大学,乃做较有选择性之努力。有关辛亥革命这一专题,除搜罗海内外专门研究机构,如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国史馆一类的公有收藏之外,复乞援于专治辛亥史之老友章开沅与谢文孙两教授,以及李宗一(已故)、孙思白、李新众等权威。多承倾囊相助,以至个人所集书目文题,竟至四千种上下,真是叩感不尽。就笔者个人管窥,辛亥革命可能是中国近代史上,各界史学家著述最多的专题之一,任何学人白首穷经,亦难毕其十一,真是修道之士所谓的“真理半张纸,闲言万卷书,从何读起”。因此笔者个人平生无论是授徒课室,还是打字书斋,总思以最简明的通俗词句,试作不偏不倚的和成见较少的“半张纸”之言,让读者自作其客观之评论。世上未有历史学家没有成见者,但求其较少而已。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史料注释,拟于另篇评述,此篇从略,乞师友读者教之。
第二部分记民初共和政体的实践与流产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若论开国元勋主持国政的时间,则中华民国开国的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文,可能是为时最短的了。然见微知著,不谨细行,终累大德,袁世凯后来之身败名裂,都可于此等细微人品中见之。执简者能不慨然?一个政客每好逞一时之快,而罔顾死后遗臭万年,是愚不可及也。当政者应知生前自律才好。
    正因为我民族中也多的是黄兴一类的贤人烈士,才能抵制那些民族败类、文化渣滓、昏君独夫、党棍官僚、土豪劣绅和市侩文痞,而使我民族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未至于绝代也。言念及此,每于午夜清晨,试溯旧史,辄至感慨万端,有时且垂涕停笔,不能自已。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若论开国元勋主持国政的时间,则中华民国开国的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文,可能是为时最短的了。孙公于1912年1月1日宣誓就职,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到2月14日,他就向参议院辞职了,参议院也通过决议接受他辞职。虽然孙公延迟到4月1日始正式解职,但从就职到辞职,孙文先生只做了45天的临时大总统,实际担当政务也只三个月。这不仅在民国史上是最短的一任总统,在中华五千年史上,也是在任最短的开国元勋了。
    孙去袁来。袁世凯是宣统皇帝溥仪于2月13日下诏退位后第三天,也就是孙文大总统向参议院正式辞职的第二天,由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在南京全票选出的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笔者在前一章已提过,袁本另有打算,要由他自己承清朝太后之命,召集国会,决定国体,然后由国会选举他做总统。如此他就不需要做革命党的总统了。但是他未能如愿,不得已而求其次,他现在也只有通电接受革命党参议院所推选的大位。如今既接受此职,就得接受他们所通过的实行内阁制的约法和以南京做首都的决定了。袁对做总统的法律根据,暂时不敢提出异议,对把南京作为首都,他就推宕了。猛虎不能离山,袁世凯何能离开北京呢?南方就决定派遣迎袁专使,迎袁南下。
第二部分迎袁专使与京津兵变
    事实上,孙之让袁,原是不得已而为之。政治是最现实的。既让之又想严密控制之,就是一厢情愿了。因此专使之无法达成任务,也就不待智者而后明了。这次南京派往北京的迎袁专使团是由教育总长、德胜于才的好好先生蔡元培进士领队的。团员计有宋教仁、汪精卫、钮永建、王正廷、刘冠雄、魏宸组、曾昭文、黄恺元八人。专使团由孙大总统于2月18日授命,22日偕同唐绍仪自沪起程,取海道北上,26日抵北京,翌日谒袁,恳谈,欢宴。袁似无拒绝南下之意。蔡专使亦甚乐观。孰知29日深夜北京突然发生兵变。东安门外及前门大街闹市之中,枪声劈啪,火光烛天。变兵且破门突入专使行馆。蔡、汪等衣冠不整,各不相顾,分别越墙而逃,后经西人保护,辗转逃入东交民巷之六国饭店,始幸免于难。此变迅即蔓延至通州、天津、保定各要邑。这一来,袁乃据为口实,婉拒南下。蔡专使等白面书生,惊魂未定,也就电报孙公,不敢相强了。
    这记兵变是袁某授意的呢,还是历史上另一个偶然?历史家聚讼至今,仍无证据可下正确结论。据张国淦当时得自徐世昌的绝密消息,兵变原是袁克定的阴谋,想以黄袍加身的办法,在皇城劫持溥仪,逼乃父称帝(见张氏遗著《北洋述闻》,1998年3月上海书店出版,第41~44页)。张氏当时曾是唐绍仪的随员,后为黎元洪谋士,其后并在内阁相继任要职,见闻甚广。然此说在当时虽甚流行,却始终未能确切证实。另据各方目击者记述,以及后来历史学家如吴相湘教授等的严密考证,皆一致认为实非袁之预谋,只是此变正如月前袁之被刺未中,对袁之政治安排,却是变得其时也。本来民国之奠都何处,纵是革命党人亦意见不一。南京孙、黄一派,虽力主定都南京,汉方实力派的黎元洪、沪方光复会分子章炳麟等,甚至临时参议院内的投票结果,以及掌革命党本身舆论的《民立报》都主张奠都北京。现在袁既不愿南下,再加上个兵变,奠都北京就变成历史的必然了。
第二部分袁总统就职与大赦令
    孙中山在得到蔡专使的报告之后,遂咨请参议院审议,让袁以电报向参议院宣誓,在北京就职,然后整个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孙中山一言九鼎,3月8日袁的宣誓电报抵达南京,即咨请参议院认可,于是袁世凯于3月10日在蔡专使观礼之下,正式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了。但是其时仍留在南京的临时参议院,却扳请孙中山继续负责中枢政务,直至袁总统的内阁完全建立之后再解职。因此从3月10日至4月1日,孙公正式解职之前的三周时间里,中华民国曾有过两个合法的临时大总统。但是孙公的泱泱之风,就远非袁世凯所能望其项背了。但袁世凯那时在国民心目中的声望,似乎还在孙公之上呢!
    举例以明之:袁世凯就职之后,便立刻颁布大赦令。彼固深知此令,一需参议院同意,二需内阁副署,始有法律效力,然袁之悍然为之者,显然是故意表示,他目无参议院与前任孙公也。这就缺乏大政治家应有的风度了,甚至可以说是以小人之心,做流氓之行了。而孙公颔之,未与计较,并咨请参议院追认之,未动声色(有前总统之咨文,在法律上便可免新内阁之副署)。这就显示了孙中山先生的大政治家的风度。这只是个人的小意气,法律程序上,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读史者亦多未察也。然见微知著,不谨细行,终累大德,袁世凯后来之身败名裂,都可于此等细微人品中见之。执简者能不慨然?严肃的读者或许认为这只是因为袁之缺乏现代法学常识,而非故意藐视孙公也。实际并非如此。原因是这时唐绍仪亦在北京,朝夕在袁之侧,足备咨询也。证诸后来史例,此时唐绍仪显然曾大力劝阻,而袁氏不为所动。是耶?非耶?一个政客每好逞一时之快,而罔顾死后遗臭万年,是愚不可及也。当政者应知生前自律才好。
第二部分袁政府与唐内阁的架构
    袁世凯就职后,孙中山翌日公布采行法国式责任内阁制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3月13日任命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并负责组阁。同月29日,唐绍仪乃向南京参议院提出新阁人选。完成一切法律程序之后,袁、唐新政府乃正式确立,南北一统。4月1日,孙中山遂正式解职。今且将袁政府最早的形式和人事架构,条列于下:
    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字慰亭,河南项城人,53岁。
    副总统: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人,48岁。
    国务总理:唐绍仪,字少川,广东香山人,52岁。
    外交总长:陆徴祥,字子欣,江苏上海人,41岁。
    内务总长:赵秉钧,字智庵,河南临汝人,53岁。
    陆军总长: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47岁。
    海军总长:刘冠雄,字子英,福建闽侯人,54岁。
    财政总长:熊希龄,字秉三,湖南凤凰人,42岁。
    司法总长:王宠惠,字亮畴,广东东莞人,31岁。
    教育总长:蔡元培,字孑民,浙江绍兴人,44岁。
    农林总长:宋教仁,字遯初,湖南桃源人,30岁。
    工商总长:陈其美,字英士,浙江吴兴人,36岁。
    交通总长:施肇基,字植之,浙江钱塘人,35岁。
    (原提名梁如浩,参议院未通过,后由施肇基递补。)
    南京留守:黄兴,字克强,湖南善化人,36岁。
    这个唐内阁不用说是袁大总统的钦定内阁。其实权如外交、内政、陆海军、财政和交通,都清一色地掌握在袁记人物手中。其他如司法、教育、农林、工商各部,不特在袁世凯统治下,无关痛痒。
    [附注]记得1948年笔者某次在南京中山门外的农业实验所访友,见一美国进口的全新高级房车,施施而过,车上天光云影共徘徊,气势逼人。好奇而询之,始知是国民党政府新任农林部部长左舜生之座车也。盖当时纵是炙手可热的国民党高干,亦鲜有此高级新车。左氏因系青年党加入国民党政府,为内阁中之新人,始有此新车也。十余年后,我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学部访问左公时,曾戏述往事,并以老农林总长宋教仁故事相比拟。左氏亦苦笑欷殻Р灰眩⑺邓垂揽锤槭骷牢摹K缶瓜冉拧W蠊≈厥保难饫や葡壬缬嗥蛟乙苍┣敫缏妆妊谴笱У敝幔胛蠊昵肴舾裳芯坎怪眩╤onorarium),以济眉急,后来据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所曾送他三千美金。不知实现否也?这都是国家动乱,知识分子一言难尽的悲哀,也是大时代的小掌故吧!故随笔记之。
    袁总统既无心依法行事,放弃实权,实行真正的内阁制,唐总理因此就只是袁总统的一个盾牌,最好是受其命,做其事,代其背黑锅,不但任其劳,还能任其怨,鞠躬尽瘁,和其稀泥,死而后已。若不甘心和稀泥,要挂冠而去,那只有悉听尊便了。所以唐总理就职不过三个月,就真的挂冠而去了。据说唐绍仪在挂冠之后,也曾碰到刺客行刺,所幸此刺客尚有良心,被唐氏说服,掷刀而去。此是后话。
第二部分唐绍仪是怎样一个人?
    唐绍仪(1860~1938),广东香山人,是孙中山的同乡,长中山6岁。他二人在近代中国政坛上虽都位至极品,但二人所走的却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在辛亥革命以前,二人既不相识,亦无往还。民国成立之后,二人始渐成莫逆。绍仪有一叔父曾任香港英商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的买办,认识容闳(1828~1912)。因此容闳在清末同光之际主持幼童留学事务时,在香港就读英国学校、年仅14岁的唐绍仪便被选入第三班,于1874年送往美国留学。绍仪在美一住七年(1874~1881)。21岁时在哥伦比亚大学读本科(Columbia College)尚未毕业,清廷嫌“幼童”过度西化,乃悉召回国。翌年唐遂奉命随总理衙门洋员,德国人摩伦道夫(PGvon Mollendorff)去朝鲜,为朝王整理财政,颇有成绩。时袁世凯(年23岁,长唐1岁)亦刚随军入朝,是为二人订交之始。后来袁氏在朝一帆风顺,做了小钦差,唐氏则紧跟其后,做了小钦差的二把手,主持最重要的外交与财政。其后袁氏在清朝政坛不断升迁,唐亦随之水涨船高。在外交、金融、铁道各部门,累任要职,终至邮传部尚书、奉天(今辽宁)巡抚等一品大员。迨袁被摄政王开缺,回籍养痾,唐亦不免。至袁氏东山再起,唐亦再度出山,做袁之和议代表,已详志于前一章。如今袁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唐之官拜责任内阁之首相,也就顺理成章了。
    根据唐绍仪的资历、见识和人际关系,他倒是个很理想的责任内阁的首相人选。他具有现代政治家所应有的国际知识和经验,他和袁的长期友谊,也赢得了袁的高度信任。孙中山对他的尊重和乡情更是难能可贵。同盟会中的高干对唐也表现得极其友好,并竭力邀其加盟。由黄兴与蔡元培介绍,唐也于3月30日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宣誓加入同盟会。因此唐内阁也可算是个同盟会(后来扩充改组为国民党)的政党内阁了。有唐内阁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竟然连三个月的寿命都维持不了,则民国政府的问题何在,便不是历史学家三两篇文章就可以说得清的了。容当慢慢深入探讨之。
    外交总长是首席总长
    另外袁政府还有个特殊现象,虽只是个历史性的承继,与袁本人无关,然亦不妨略述始末。在前任孙文政府里的首席部长,原是陆军总长。那是军事第一,革命时期的革命内阁的组织。如今唐内阁则是国家恢复正常之后,依法(包括对外条约)行事的和平内阁。为赢得列强对民国的承认,则民国政府就不能做违反国际条约之事。在前清,中国中央政府的首席部长,原是外交部长。因为这是那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上明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