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云能得毗钵舍那。
第二依奢摩他离欲之理。唯修前说,具足明显无分别等众多
殊胜正奢摩他,全不修习二种胜观,且不能伏欲界所有现行烦恼,
况能永断烦恼种子及所知障,故欲离欲界欲得初静虑者,应依此
止而修胜观。前说修奢摩他,能伏烦恼现行岂不相违,答无有过
失,前依世间毗钵舍那,悉皆摄为奢摩他而说,此依二种毗钵舍
那前行
~P 395
初禅近分所摄奢摩他说。能引离欲毗钵舍那略有二种,谓由谛行
相及由粗静相离欲之理,此说由其后道离欲。修此之身,谓未少
得无我正见诸外道众,及正法中具足无我见者二所共修。彼修何
道而断烦恼,如声闻地云:「为离欲界欲勤修观行,诸瑜伽师由
七作意,方能获得离欲界欲。何等为七,谓了相,胜解,远离,
摄乐,观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作意。」最后作意是证离欲
根本定时所有作意,即所修果,前六作意是能修因。
若此非由修无我义而断烦恼,为决择修习何义而断烦恼耶,
虽由此道亦伏欲界余惑现行,然唯说名离欲界欲。故主要者,谓
由修习欲贪对治而断烦恼,其欲贪者此为贪欲五种欲尘,故能对
治,是于欲尘多观过患。违贪欲相而善修习,由此能于欲界离欲,
此虽无倒了解诸欲过失及初静虑功德,而有坚固了相定解,若先
未得正奢摩他,随久观修此二德失,然终不能断除烦恼。又虽已
得正奢摩他,若无明了观察,随修几久,亦定不能断除烦恼。故
须双修止观方能断除,此一切伏断烦恼共同建立。如是别思上下
诸地功德过失善了其相,时为闻成,时为思成,故此作意闻思间
杂。由如是修超过闻思,唯有修相一向胜解粗静之义,是名胜解
作意。声闻地云
~P 396
:「于所缘相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第六作意时亦云:「修奢摩
他毗钵舍那。」初作意时说缘义等六事,此于余处毗钵舍那中亦
多宣说,是故此等虽非修习无我正见,然是毗钵舍那亦不相违。
故此诸作意之时,是由双修止观而断烦恼,修习之理,谓若分辨
粗静之义数数观察,即是修习毗钵舍那,观察之后于粗静义一趣
安住,即是修习正奢摩他。如是所修初二作意,是为厌坏对治。
如是辗转修习止观,由修习故,若时生起欲界上品烦恼对治,是
名远离作意。又由间杂薰修止观,若能伏断中品烦恼,是名摄乐
作意。次若观见能障善行欲界烦恼,住定出定皆不现行,不应粗
寻便谓我今已断烦恼。当更审察,为我实于诸欲尚未离欲而不行
耶,抑由离欲而不行耶,作是念已,为醒觉故,随于一种可爱净
境攀缘思惟,若见贪欲仍可生起,为断彼故喜乐修习,是名为观
察作意,由此能舍未断谓断诸增上慢。次更如前于粗静义别别观
察,于观察后安住一趣,由善薰修此二事故,若时生起欲界下品
烦恼对治,是名加行究竟作意。第三第四第六作意,是能伏断烦
恼对治。
如是若断软品烦恼,即是摧坏一切欲界烦恼现行,暂无少分
而能现起,然非毕竟永害种子,由此能离无所有处以下诸欲,然
尚不能灭除有顶现行烦恼,何况能得
~P 397
永度生死。然依静虑亦能获得五种神通,恐繁不录,如声闻地,
极广宣说,应当了知。现在无修此等根本静虑之理,故亦无有错
误引导,然于此等若真了解,则于余定亦断歧途最为利益。如是
四种静虑,四无色定及五神通与外道共,唯得此定非但不能脱离
生死,反于生死而为系缚,故于奢摩他不应喜足,更当寻求真无
我见毗钵舍那。纵未广知修初静虑等根本定法,然于前说修奢摩
他,或名作意法定当了知。此是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等所说九种
住心,中观修次之所建立,如前已引。又庄严经论及无著菩萨,
于菩萨地大乘对法摄决择分解彼意趣。又摄决择分于止观二法,
指声闻地,故声闻地解释最广。又此诸义,中观修次论及慧度教
授论亦曾宣说。又辨中边论说,由八断行断五过理,修奢摩他法,
今善观彼等诸心要义,略示一二全无杜撰。现在修静虑者,且无
此等之名。又有一类先学论时,虽知其名,然未善其义,后修行
时,见无所须弃而修余。又有众多略得止品所摄正定,便谓已得
空三摩地,或得内外所共第九住心定,便谓已得无上瑜伽具众德
相圆满次第,及谓已得根本后得合杂无间无分别智。皆是未能善
解之相。若于上说善得定解,则不因其假说修无所缘,无相了义,
美妙名称而生误解。若能实知此定之义,便能了知歧非歧途
~P 398
,故于此诸定量教说修三摩地次第,应当善巧。
经及广释论善说修定轨, 因文简直故狭慧未能解, 反谓此
经论无无分别教,
不于有处求无处求谓得, 尚且未能辨内外定差别, 况能善
分辨小乘及大乘,
显教与密教三摩地差别, 见此故显说大论修定法。 久习大
论友莫舍自珍宝,
而取他假石愿识宝自有, 佛见除汝学别无教授义, 赞闻住
林乐愿观察彼义,
无分别止道修法与修量, 未得善了解劬劳修定师, 尚须依
智者如实知修法,
否则暂休息于教损害小, 慈尊无著论所说修止法, 为圣教
久住故今略解释,
已释上士道次第中,学菩萨行,于奢摩他静虑自性如何学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六终
~P 399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七
如是唯以如前已说正奢摩他,心于一缘如其所欲安置而住无
诸分别,复离沉没具足明显,又具喜乐胜利差别,不应喜足。应
于实义,无倒引发决定胜慧,而更修习毗钵舍那。若不尔者,其
三摩地与外道共。唯修习彼,如外道道,终不能断烦恼种子,解
脱三有。如修次初篇云:「如是于所缘境心坚固已,应以智慧而
善观察,若能发生智慧光明,乃能永害愚痴种子。若不尔者,如
诸外道,唯三摩地不能断惑。」如经亦云:「世人虽修三摩地,
然彼不能坏我想,其后仍为烦恼恼,如增上行修此定。」此中说
言「虽修三摩地」者,谓如前说,具无分别明等差别妙三摩地,
虽修习此,然终不能断除我执,故云「然彼不能坏我想。」由其
我执未能断故,其后仍当生诸烦恼,故云「其后仍为烦恼恼。」
若尔由修何等,能得解脱耶,即前引经无间又云:「设若于法观
无我。」谓若观察无我之法,能生智慧了无我义。又云:「既观
察已若修习。」谓已获得无我见者,若能修习无我正见。又云:
「此因能得涅槃果。」谓此因即能得涅槃果。如由修此能得解脱,
若修余法能解脱否,又云:「由诸余因不能静。」谓除此外而修
余道,若全无此,若及烦恼不能寂静。此言
~P 400
明显,唯无我慧乃能永断三有根本。修次论中,亦引此文破和尚
执,故于此义当获定解。
外道诸仙亦有定通等德,然由缺乏无我正见,故终不能略越
生死。如是前引菩萨藏经亦云:「未知经说诸真实义,唯三摩地
而生喜足,即便于此起增上慢,谓是修习甚深义道,故终不能解
脱生死。故我于此密意说云,由从他闻解脱生死。」此是大师自
取密意显了宣说。从他闻者,谓从他闻解释无我。又此定为破除
邪执,谓外不从善知识所,听闻思惟无我深义,内自能生,故说
「从他闻」等。
总诸佛语,有者直显真实性义,未直显者,亦唯间接令于实
性趣向临入。乃至未发真实慧光,不能灭除愚痴黑暗,发则能除。
故唯由其心一境性奢摩他者,智不能净,亦不能灭愚痴黑暗,故
当寻求达真实性无我空义,定解智慧。如是思已,定须求慧,如
修次中篇云:「其次成就奢摩他已,应当修习毗钵舍那。当如是
思,世尊所有一切言教皆是善说,或有现前显示真实,或有间接
趣向真实。若知真实,便能永离一切见纲,如发光明便除黑暗。
唯奢摩他,智不能净,亦不能遣诸障黑暗。若以智慧善修真实,
即能净智,能证真实。唯以智慧正断诸障,是故我当住奢摩他
~P 401
,而以智慧遍求真实,不应唯由奢摩他故便生喜足。云何真实,
谓于胜义一切有事,由补特伽罗及法二我空性。」又此真实,是
诸度中慧度所证,非静虑等所能通达。莫于静虑误为慧度,更须
生慧。如解深密经云:「世尊,菩萨以何等波罗密多,取一切法
无自性性。观自在,以般若波罗密多取。」前引修信大乘经,亦
于此义密意说云:「若诸菩萨不住般若信解大乘,于大乘中随修
何行,我终不说能得出离。」
第二学习毗钵舍那之法分四,一 依止毗钵舍那资粮,二 毗
钵舍那所有差别,三 修习毗钵舍那之法,四 由修习故毗钵舍
那成就之量。 今初
亲近无倒了达佛语宗要智者,听闻无垢清净经论,由闻思慧
引发通达真实正见,是必不可少毗钵舍那正因资粮。若于实义无
决定见,必不能生通达如所有性毗钵舍那故。又此正见,要依了
义而善寻求,不依不了义,故须先知了不了义所有差别,乃能解
悟了义经义。此若不依定量大辙解密意论,如同生盲又无导者而
往险处,故当依止无倒释论。为当依止何等释论,谓佛世尊于多
经续明了授记,能解深义圣教心藏,远离一切有无二边,曰圣龙
猛遍扬三处,应依彼论而求通达空性见解。
~P 402
此又分三,一 明了义不了义经,二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三
决择空性正见之法。 今初
诸欲通达真实性者,须依佛语。然诸佛语由种种机,意乐增
上亦有种种,当依何等求深义耶,谓当依止了义佛语通达真实。
若尔何等名为了义,何等名为不了义耶。答,此就所诠安立。诠
显胜义是名了义,诠显世俗应知即为不了义经。如无尽慧经云:
「何等名为了义契经,何等名为不了义经。若有安立显示世俗,
此等即名不了义经,若有安立显示胜义,此等即名了义契经。若
有显示种种字句,此等即名不了义经,若有显示甚深难见难可通
达,此等是名了义契经。」
若由显示世俗成不了义,显示世俗其理云何,又由显示胜义
而成了义,显示胜义复云何显。即彼经中明显宣说,如彼经云:
「若有由其种种名言,宣说有我,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
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于无我中显似有我,此等名
为不了义经。若有显示空性,无相,无愿,无作,无生,不生,
无有情,无命者,无补特伽罗,及无我等诸解脱门,此等是名了
义契经。」此说开示无我及无生等,断绝戏论是名了义,宣说我
等是不了义。故亦应知无我无生等是为胜义,生等是世俗。三摩
地王经云:「当知善逝宣说空,是为了义经差别,若说有情数取
~P 403
士,其法皆是不了义。」中观光明论云:「是故应知,唯说胜义
是名了义,与此相违是不了义。」入一切佛境智慧光明庄严经云:
「所有了义是名胜义。」无尽慧经说无生等是名了义,故定应知
唯无生等说名胜义。故中观理聚及诸解释,应知如实宣说了义,
以广决择离生灭等一切戏论真胜义故。何故如是二种宣说,而名
了义不了义耶,谓由此义不能更于余引转故名为了义,或义定了。
此义即是真实性义,过此已去不可引转,所决择事到究竟故。诸
余补特伽罗除此不可引显余义,由其具足能成量故。如中观光明
论云:「何等名为了义,谓有正量依于胜义增上而说,此义除此,
余人不能向余引故」由此宣说之力,其不了义亦能了解,谓若此
义不可如言而取,须引余义释其密意,或虽可如言而取,然彼非
是究竟真实,除彼更须求彼真实,故非了义,或义未了。
有作是说,诸了义经是如实说,故若彼经宣说无生无补特伽
罗等,应须执为全无有生补特伽罗。若不尔者应非了义,以其言
声非如实故。然不应理,如是说法大师,现见众多了义之经,遮
生等时加胜义简别。若有一处已加简别,于未加者亦应例加,是
共法故。又此即是彼法真实,岂能成立如是说者为非了义。若不
尔者,总破生故亦别破句,故不能立如是宣说了义之经。故经或
论,若不就其前后所说总体
~P 404
之理,唯由其中少分语句不可如言而取义者,应知不坏为了义经。
又若彼语纵可如言而取其义,然亦不成非不了义。
第二如何解释龙猛意趣。般若经等宣说诸法,皆无自性无生
灭等,其能无倒解释经者厥为龙猛。解彼意趣有何次第。答,佛
护,清辨,月称,静命等大中观师,皆依圣天为量,等同龙猛。
故彼父子是余中观师所依根源,故诸先觉称彼二师名根本中观师,
称诸余者名随持中观师。
又有一类先觉知识作如是言:「就立名言而立名者,略于二
类大中观师,谓于名言许外境者,名经部行中观师,及于名言不
许外境者,名瑜伽行中观师。就立胜义亦立二名,谓许胜义谛现
空双聚,名理成如幻,及许胜义谛唯于现境断绝戏论,名极无所
住。」二中初者许是静命论师及莲华戒等。其如幻及极无所住之
名,印度论师亦有许者。总其印藏自许为中观之论师,虽亦略有
如是许者,然仅决择龙猛菩萨弟子之中大中观师有何宗派,若诸
细流谁能尽说。又其觉慧大译师云:「就胜义门所立二宗,是令
愚者觉其希有。」此说极善,以彼所说,唯就理智比量所量之义
为胜义谛。理智所量顺胜义谛故,假名胜义。
~P 405
中观庄严论及光明论俱宣说故。又诸余大中观师,亦不许唯以正
理断除戏论便为胜义谛,故非善说。
智军论师云:「圣父子所造中观论中,未明外境有无之理,
其后清辨论师破唯识宗,于名言中建立许有外境之宗。次静命论
师依瑜伽行教,于名言中说无外境,于胜义中说心无性,别立中
观之理。故出二种中观论师,前者名为经部行中观师,后者名为
瑜伽行中观师。」次第实尔,然月称论师虽于名言许外境有,然
不随顺余宗门径,故不可名经部行者。如是有说同婆沙师,亦极
非理。雪山聚中后宏教时,有诸智者于中观师安立二名,曰应成
师及自续师。此顺明显句论非出杜撰。故就名言许不许外境定为
二类。若就自心引发定解胜义空性之正见而立名,亦定为应成自
续之二。
若尔于此诸大论师应随谁行,而求圣者父子意趣。大依怙尊
宗于月称论师派。又此教授随行尊者之诸大先觉,亦于此派为所
宗尚。月称论师于中观论诸解释中,唯见佛护论师圆满解释圣者
意趣,以彼为本,更多采取清辨论师所有善说,略有非理亦为破
除,而正解释圣者密意。彼二论师所有释论,解说圣者父子之论
最为殊胜,故今当随行佛护论师月称论师,决择圣者所有密意。
~P 406
第三决择空性正见之法分二,一 悟入真实义之次第,二 正
决择真实义。 今初
何者名为所应现证实性涅槃及能证得涅槃之方便,其悟入真
实又从何门而悟入耶。答,若内若外种种诸法,实非真实现似真
实,即此一切并诸习气永寂灭故,于一切种悉皆灭尽我我所执,
是为此中所应证得实性法身。如何悟入真实之次第者,谓先当思
惟生死过患令意厌离,于彼生死生弃舍欲。次见若未永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