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思考: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 作者:何新 >

第32章

思考: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 作者:何新-第32章

小说: 思考:新国家主义的经济观 作者:何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现前,可以垄断该技术及相关市场,从而占有高额利润。

  记者:对李斯特的理论,在经济学界,人们一向似乎宣传得很少。

  何新:是的,这反映了经济学作为意识形态的党性:不同的利益体系需要宣传不同的经济学派。许多鼓吹贩卖新古典理论的学者,他们似乎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在帮世界经济中的强者为搞垮、淘汰作为弱者的他们自己的祖国!我一想到这点,有时就不禁感到悲哀而无话可说。

  美国在19世纪作为落后国对抗英国的时候,大学讲坛普遍讲授的是汉密尔顿主义和李斯特主义,政治家也用汉密尔顿及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来抵制斯密的市场绝对自由主义。但到了美国成为出口工业大国,要求占领世界市场的时候,汉密尔顿及李斯特的理论就被隐匿起来了。

  20世纪以来,英美一派的经济学史著作,可以说是故意地掩盖、遗忘、忽略汉密尔顿李斯特学派的理论。只是在德国和日本,这两位经济学家的理论至今仍然受到尊重。有人认为,汉密尔顿是美国的工业化之父、开国元勋;而李斯特是德国、日本的工业化理论之父。

  对这个问题,我想起李斯特自己的一段名言,他说:

  〃一个人当他已经攀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登高时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随上来。亚当·斯密学说的秘密,英国执政者世界分工论的秘密,也就在这里。〃(P.307)

  当前国际贸易环境日益严峻,贸易战愈打愈复杂,愈打规模愈大,在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的程序和依赖性日益增强的现实下,我认为我国经济学家特别有必要重新估价李斯特理论对我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现实意义。

  12、近代工业化的两种模式

  记者:在中国10年改革中反复被提出的重大问题,就是: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改革?既然承认其必须改革,为什么还必须坚持之?而所谓坚持,要坚持的究竟是什么?

  何新:无可讳言,东欧形势的突变,正是其先行的经济、政治改革,由量变到质变的必然发展结果。但是这种变化,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同样的变化,是否早晚将如某些国内外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在苏联、中国和其他国家次第发生?

  这些问题,困恼着当今的许多人们,摧毁着许多人的信念。人们都在问:1949年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究竟是否出自一种历史的误会?社会主义究竟有什么优越性?未来世界的发展,究竟是社会主义必然将被资本主义所取代;还是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这些问题是如此重大。它不仅关系到中国下一步的改革方向,而且关系到诸多第三世界国家未来的发展模式和道路选择。

  仅仅依靠从旧的教科书中搬出〃优越性〃的条条,回答不了当今的实际问题。

  记者:人们要问:既然如此优越,为什么社会主义的现实中却存在那样多的问题?为什么东欧国家要放弃社会主义?

  何新: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只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者,试图消灭阶级和私有制而构想的一种追求理想然而缺乏现实基础的制度。这种观点甚为流行,其实似是而非。

  我们注意到,存在于20世纪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制度,乃是落后的农业国以国有制的形式,将国家经济政治力量,集结为一个强大聚合体,以之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一种有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形态。

  换句话说,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际是以民族社会主义的形态,实施重商主义的国家垄断和保护主义政策,在落后国家中快速推进工业化的一种特殊历史选择。

  记者: 如何理解你所说的〃民族社会主义〃?

  何新:邓小平讲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斯大林讲的〃一国独自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讲的〃马克思原理与中国的特殊实际相结合〃,实质都是强调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民族特色。 

  民族社会主义,即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列宁的提法。1935年的遵义会议,中共在远离共产国际的情况下,召开了独立的政治局扩大会,建立了毛泽东路线的领导权,从此使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这就是民族化的道路。

  那些批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空想性的人,所忽视的恰恰是这一点。他们没有意识到,20世纪社会主义的政治实践是非空想的,并且的确在现实中曾取得巨大的历史性成功(尽管最近它在东欧遭到失败)。

  要深刻理解现代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起源,需要简略追溯近代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历史。从近、现代世界历史看,一些主要国家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 

  第一种工业化的类型,有两种模式。它们是:

  1.英、法模式

  其特征是:率先发展轻工业。以海外贸易与殖民地掠夺,开辟世界市场,进行〃原始〃资金积累。继之发展机械制造工业,开发新能源(煤炭、电力、石油),奠定支撑全部产业的重工业基础,实现工业革命。

  进而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利用殖民地廉价劳力和原料及市场,掠夺超额利润,达到经济起飞,并保持经济长期的持续增长。

  这种模式有四大特征:

  (l)依赖殖民地 (2)市场经济 (3)自由贸易 (4)工业发展

  顺序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对海外市场和殖民地经济的依赖,是由于英、法两国本土狭小和市场不足这种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英国早期产业资本的原始积累,主要依赖于海外贸易和掠夺,由此形成重商主义的经济学说。

  2.美国模式

  美国工业化起步晚于英法,起初缺乏实力竞争殖民地和海外市场。

  因此,美国工业化早期,不得不采取内向发展路线,实施以开拓国内市场为主的经济方针(所谓〃孤立主义〃政策)。由于美国国土广大、资源丰富,这一方针获得了成功。

  美国产业资本的原始积累,早期主要依靠南部和西部剥夺率极高的、使用黑人奴隶的农业经济。

  其最先工业化的13个州,集中在东北部(情况与中国先进工业区密集于东部相似)。美国以此为基地,带动西部和南部的开发,于19世纪末通过能源革命(大规模应用石油和电力)和技术革命,完成了本土工业化。

  在国际战略上,美国早期施行〃门罗主义〃,注重控制周边的拉丁美洲和太平洋地区。而到二次大战中,美国有目的地挑动英法德意的大战,隔岸观火,谋求在双方两败俱伤之后取大英帝国的世界霸权地位而代之,发动了对世界经济、政治霸权的全面角逐。

  所以早期即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经济的特点,具有内向型(注重国内市场)的特征。而从20世纪开始,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取代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而成为世界霸权的世界霸权中央轴心,成为具有全球利益的超级帝国主义国家。

  以上英、法和美国两种工业化模式,即通常所谓〃自由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适应这种经济制度,而产生所谓〃个人主义〃和〃自由放任〃两大特征。

  这条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在世界历史上出现较早,因此常被看作〃经典性〃或唯一的道路。其实,早在19世纪,对于欧亚落后国家来说,这条道路已经走不通。于是历史中出现了又一条新的道路。这条新道路的代表,就是德国、日本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

  13、德国、日本经济快速起飞的秘密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英、美、法三国,工业化运动首先是由私人企业,完全依赖自由市场经济而发动的。

  何新:但在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后起的工业国家,其工业化进程,却强烈地借助了国家干预和政治力量。

  德国、日本从疆土看都是小国。在其面临工业化任务时期,作为后进弱国,它们既无力与强国竞争殖民地和海外市场,又不能像美国那样主要依赖本国市场。

  于是,它们都选择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同时强调经济高效率、注重大规模采用先进技术的经济方针。

  我们在世界历史中注意到,德、日两国在19世纪初尚为列强所宰割。而在19世纪末分别成为欧亚地区不容忽视的强国,并能够染指争夺世界霸权。其奥秘,就在其实施的上述两大政策方针中。

  有必要着重指出:德、日两国的国家资本主义,与英、法、美的自由资本主义,乃是形态不同的两种资本主义制度。直到当代,德、日两国经济仍鲜明地保留这一特点。其经济在近20年中的迅速腾飞,实际也与这一特点关系密切。

  根据列宁的经典定义: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由国家政权直接控制资本主义企业的一种经济体制。国家实施经济控制的手段,系通过国家财政政策,通过建立国家银行,也通过直接由国家兴办占有大额股权的国有化、半国有化企业特别密集于重、化工业和基础设施,如铁路、通讯等领域。还通过保护贸易政策,以及由国家给予经济支持的一系列发展科技、文化、教育的政策。

  (早在19世纪初,德国经济理论就具有反对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理论的倾向,代表理论如F·李斯特的学说,强烈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和保护本国市场。)

  这种制度首先由德国所发明。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代,由于注意到德国经济在19世纪中期的快速成功,而有意识地予以借鉴和模仿。

  回顾德、日两国分别于19世纪中、后期突然崛起的历程,我们既注意到他们的后发,又注意到他们的强劲锐气和快速起飞。这与其工业部门模仿军事组织而格外注重效率,同时直接借助国家力量引导和干预经济,具有密切的关系。 

  而这两种特征,从一开始就被英、法等施行自由资本主义的国家指责为〃违反民主〃原则。但我们也注意到,在这种指责背后,实际掩盖着英、法对德、日两国国家经济力量快速崛起的畏惧,有本身的利害动机,并非真正出之于道义感情或价值观念。

  德、日,特别是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正如列宁于十月革命后(特别是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曾多次指出的,对于后来苏联国有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举一个例子:近年常被称为〃铁饭碗〃,而被看做社会主义劳动制度一大弊端,然而,被一些人极力诟病〃员工终身雇佣制度〃,实际既不是苏联的发明,也不是中国的发明。相反,〃这是日本工业的独特创造,并保持至今。从1900到1920年,这一制度出了名。日本企业也很重视非现金的福利,如住房、商店和医疗等。〃

  14.苏联工业化模式的理论来源

  记者:对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你怎么看?

  何新:在德国、日本的快速工业化之后,20世纪世界历史中又出现了一条新的工业化道路此即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的基本特点是:

  在农业中,实现集体化、计划化。理想目标是构造一种模仿大规模工业制度的农场经济体系。但苏联的农业在实践上始终是不成功的。 

  在工业中,在各主要工业部门实现国有化的基础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方针。经济行动依靠行政指令和意识形态动员,作为推动力。

  回顾苏联〃十月革命〃后的早期历史,我们注意到:苏联最初采取了具有空想色彩、否定商品制度的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继之采取恢复商品经济的新经济政策,直到30年代中期形成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说明这一工业化模式,具有复杂的演变和形成过程。

  关于被许多人称作〃斯大林模式〃的苏联这种体制的由来,我想特别指出以下一点:形成这一模式的重要理论根据之一,乃是3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W.霍夫曼(W.Hoffmann)所提出的国家工业化理论。

  根据霍夫曼理论,工业部门划分为两大主要类型:

  (1)消费资料产业(consumption goods industries),即后来所谓轻工业。

  (2)资本资料产业(capital goods industries),即后来所谓重工业(包括化工业)。

  霍夫曼认为,工业化水平愈高,重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愈趋于重大。也就是说,根据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所占比重,可以判断一国工业化程度的高低。

  由此,不仅形成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快速推进工业化的苏联工业化政策,还发展出后来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影响重大的关于工业内部比例关系的概念。 

  我们注意到,这两点,对于50年代的中国经济计划指导思想,也曾具有深刻影响。

  还应当指出,霍夫曼的工业化理论,并非凭空形成的空中楼阁,而正是对近代德国工业化进程历史经验的一种重要理论概括和总结。

  记者:德国的工业化与英美的工业化道路有特殊的不同吗?

  何新:是的。近代工业化有两条基本道路。

  一条道路是发展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经济,以轻工业带头带动重工业发展,亦即英、法、美三国模式的第一代工业化道路。由于资本积累主要依赖发展轻工业实现,所以必然提倡高消费运动。

  另一条道路是依赖国家力量,主张集中控制和调配有效资源,对外贸易实行保护关税保护国内市场。以优先发展重、化工业和倡导高积累、低消费政策,来带动经济迅速起飞的路线。 

  后一条工业化道路产生了两种模式:一种是19世纪末德、日两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模式;另一种,就是本世纪30年代出现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模式。

  在19世纪初,经济大大落后于英、法的德国、日本,在19世纪中、后期,经济力量迅速勃起,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而20世纪初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方各主要工业国家的俄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后,经济亦发展迅速,在二次大战中作为战场主力而战胜德、日;在50年代崛起成为当时居世界第二位的工业强国(参看本文附录)。 

  根据以上历史事实,我们恐怕就不能说非英美自由市场模式的工业化道路(包括斯大林模式),是不成功和不可能成功的。

  15.关于社会主义为其经济成就付出的代价

  记者:布热津斯基在其名著《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一书中说:

  〃许多人认为,斯大林时代是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实现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基本转变的飞跃前进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述情况部分是真实的。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的确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大国。它的大量人口的确从农村流到了城市。一个制度化的由中央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形成了。而苏联经济也一直以比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即使苏联官方的数字有所夸大,这些重大成就也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另一方面,布热津斯基列举了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和各种政治冤案说:

  〃苏联国民(在斯大林时期)积怨甚深,无法解决的旧仇过多,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国民被无辜地大量杀害,这一切都是斯大林成就的无形代价。〃于是他质问道:

  从与世界其他国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