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

第14章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第14章

小说: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看底下一段,在八十六面,八十六面第三行。‘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这是这个王后夫人,被她儿子囚禁。这虽然是没有把她杀掉,这把她关起来了,关起来之后,她非常忧愁,她的忧愁可以说相当的复杂,当然最叫她忧愁的是她的丈夫,这个国王,从今天起没有人跟他偷偷的送东西去了,换句话说,他决定活不了多久,这个是她最牵挂,最忧愁的地方,可是被禁在深宫当中无可奈何。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我们看这一段,在无可奈何的时候,这才想到释迦牟尼佛在城外,在门者门阇耆崛山,就是我们中国人翻作灵山,他住在这个地方,就向着这个方向礼拜,祝祷,在过去,佛不能亲来的时候,也常常派阿难来问候国王夫人,现在他遭这样的大难,想想世尊威德很重,不敢要求佛亲自来,来慰问,只希望佛能够派目犍连,派阿难给我见见面,这就很满足了,心里这样子祝祷,向着这个灵山礼拜,未举头顷,这个拜下去,头还没有抬起来,释迦牟尼佛已经在她面前了。
  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崛山没,于王宫出,这一段是□说佛早就知道她这些事情,这个时候派了目连尊者阿难尊者,而释迦牟尼佛自己以神变的方式出现在皇宫,出现在宫中,佛到那个地方去,这必定是大事因缘,为什么呢,小事不会惊动佛本人的,这佛一去了,那些护法神统统都跟佛到皇宫里去了,这些护法神知道佛到那里去一定讲经说法,这个机会难得,要亲自去听,所以,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两天华,持用供养,这个境界也非常的壮观,这是□述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这时候夫人见到佛来了,自绝璎珞。’
  她这个虽然被禁闭的时候,她的穿着还像平常一样,身上还配带着璎珞,见到佛之后,惭愧心是倍增,所以把这个璎珞都解开了,‘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提出这两个问题,我过去生中到底造什么罪业,生这么一个儿子,大逆不道的恶子,这又想想,释迦牟尼佛,你到底是什么因缘,跟提婆达多做了眷属呢,世尊跟提婆达多是堂兄弟,这个提婆达多是阿难胞兄亲兄弟,他跟阿难是同胞兄弟,跟释迦牟尼佛是堂兄弟,这到底是什么因缘呢,因缘非常复杂,佛通常跟我们讲四缘,那只是从纲领上来说的,如果要细说的话,因缘非常非常的复杂,这个善导大师的注子,诸位自己可以看,大概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他注得很详细,这都是□说□述事的,诸位容易看得懂。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在九十四面,倒数第二行。‘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韦提希夫人虽然跟释迦牟尼佛,这是请问释迦牟尼佛,她跟她儿子过去究竟是个什么因缘,佛跟提婆达多又到底是怎么回事情,毕竟这还不是她问题的中心,她问题的中心是她真正觉悟到,这个世间充满了罪业,不愿意在这个世间再住下去了,这是她真实的觉悟,所以紧接着向佛要求,求佛告诉她,这个广大的虚空世界,有没有清净的国土,那个地方的人无忧无恼,我想找这个地方,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我愿意往生,我不愿意再住在这个阎浮提,阎浮提是我们这个世界,不愿意在这个世界上住,这个世界是浊恶之世,世尊常常提到的五浊恶世,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她把她自己心里面的愿求都说出来,那么这一种心愿,我们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自己的心愿,确确实实在这个世间受过许多苦难折磨的人,都醒过来了,都觉悟了,虽然觉悟了,这个话再要遇不到佛也问不出来,虽然觉悟了,问题还是不能解决,这叫真苦。
  我们再看看今天的社会,跟韦提希夫人说的这个话很相应,在那个时候,浊恶比我们现在轻得太多太多,不要说很远,前清的时代,距离我们不过二百年的光景,那个时候民风还相当的纯朴,从前李老师给我们讲一个故事,这也是真实的,就是前清的事情,有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儿子害了父亲,这个是大逆不道,当时这个大事,这报到朝廷去,朝廷降职的处分是这个地方的县令,撤职查办,从前这个地方作官的不像现在,现在是民主,老百姓是主,从前那个作官叫父母官,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所以作官的,他三个身份,君是领导人,是个地方上的领导人,是老百姓的父母,是老百姓的老师,你要教导他,你还要养育他,所以这个地方官的责任非常之重,出这么一个大逆不道的人,你这个官怎么做的,所以撤职查办,这个县长上面呢,是省长,在清朝叫巡抚,巡抚记过,受连带的处分,这个处分还不够,从前这个城市都有城墙,这个皇帝下命令,这个地方的城墙撤掉一个角,表示什么呢,这个地方出了一个坏人,是你们这一个地一个县的耻辱,这样严重。
  现在我们看看这个报纸广播里面,世界各地大逆不道的人很多,愈来愈多,好像也不是新闻,所以今天社会风气跟从前不能相比了,不但跟古时候不能相比,跟三十年前就大大不一样,现代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实在是可怜,不要看这个物质生活比从前是富足多了,精神生活非常苦闷,最大的这个痛苦,没有安全感,三十年前的人没有想过社会安全的问题,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脑子里头没这东西,真的是天下太平,现在没有安全感,这个没有安全感就是整个社会重大的动乱,造恶的人太多太多,造作地狱的罪业,这是造五逆十恶,这是地狱罪业,饿鬼的罪业,这是贪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而无厌,贪心堕饿鬼,嗔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这是讲贪嗔痴的人盈满,什么是愚痴呢?什么是愚痴呢?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颠倒了,没有能力辨别,这叫愚痴,这怎么得了,中国自古以来,古圣先贤的苦口婆心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呢,夫子在论语里面一句话就说得清清楚楚,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佛法里面讲呢,这是正知正见,儒佛教育的宗旨就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是智慧,智慧破愚痴,一个人有智慧不愚痴,贪嗔自然就降温了,就减低了。
  现在人呢,对于古圣先贤这个教育,不要了,这还得了吗,从前的文学艺术,陶冶人的感情,它都有一个标准,总不会离开这个标准太多,现在我们把这个标准舍弃掉了,这个不得了,这个演变必然是天下大乱,所以多不善聚,聚,用现在话来讲就是团体,人与人相处,无论是大的团体,小的团体,善的少,不善的多,这就是社会世间动乱的根源,古时候教学,它的功能就是防范,防微杜渐,治理国家第一桩大事就是把教育办好,你看学记里面讲的,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政权,领导老百姓,把教育办好是第一桩大事情,为了要达到思无邪,正知正见的教育,在教育手段上,儒家用的伦常,这是手段,伦,教我们什么呢,教我们明了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五伦,人与人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的关系,一定要明了,我们在这个家庭,或者在社会,我们是什么身份,应当要尽什么样的义务,人人都能尽到本份,社会是和谐的,天下是太平的,知道这些关系,知道关系怎么会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来呢,不可能,这个是教育,就是第一个把关系搞清楚,佛法里面也非常重视伦理的关系,其次呢就是道德,这个道德是基本的道德叫常道,叫五常,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什么叫做仁呢,仁,这一个字在中国文字里面叫会意,两个人,想到自己也就想到别人,这个叫仁,推己及人,我喜欢,想到人也喜欢,我不喜欢的,别人也不喜欢,这叫仁,义是什么,义是义务,不讲求报酬,现在所讲的奉献,不要求报酬,每一个人在自己本份里头,要做你义务的工作,父慈子孝,这是义务,礼是礼节,人与人往来,一定要有礼,礼比法好,这中国自古以来是礼治,不是法治,礼治好,礼有节度,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这礼尚往来,智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理智,不要感情冲动,处世待人接物,头脑要冷静,要理性,不要感情冲动,信与人一定要守信,人无信则不立,就是你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讲信用,这个五条是做人的基本德行,所以叫五常,常是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的,你这个五条要是做不到,那就不叫人,所以人与禽兽有什么分别呢,禽兽没有这五德,人跟其他动物不一样,就是因为有这五种德行,这个五德具足。
  儒家这五条跟我们佛法里面讲的五戒,意思相同,不杀生是仁慈,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饮酒是智,不妄语是信,释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没有在一起谈过话,没有会商一下,彼此相距这样远的距离,他们的想法看法做法,居然相同,这是我们古人所说,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看出儒佛教育的重要性,与儒佛教育对于世道人心的真实贡献,确确实实有利,今天社会一般人不要了,舍弃了,我们还是要遵守,那怎么要问呢,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呢,人家都不要了,我们还为什么还遵守呢,这是常道,这是真道,人不是这一生就完了,人还有来生。佛在经上常常提醒我们,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告诉我们,人身是怎么得来的,是前世五戒修得好,这一生得人身,换句话说,原来伦常五戒是在六道里面,得人道的真正业因,我们把这个舍弃掉了,拼命去发展贪嗔痴,那佛给我们讲得清楚,贪饿鬼道,那就是来生希望到鬼道里去了,嗔恚地狱道,愚痴畜生道,纵情在贪嗔痴就是修三恶道。
  所以韦提希夫人在此地说了,她说这个话,我们现在这个世间来看,非常非常的明显,在那个时候,她说这个话,如果我们听了,都觉得她讲得太过分了,没有严重到现在这个地步,现在确确实实造作贪嗔痴的人太多太多了,中国外国,到处这个小圈圈小团体,不善聚的也太多了,韦提希夫人在那个时候,就有这么高的警觉,这是非常的难得,现代人生起这种警觉,这个倒不难,在那个社会里头,那个时代有这个警觉心,真的是不容易,下面这是她提出的要求,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她平素听佛讲经,讲得很多,一定知道在这个法界里面,有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其中也有清净国土,像释迦牟尼佛这种秽土当然很多,不在少处,但是也有清净国土,那么她今天想求了,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先要忏悔自己的业障,那么我们要问,她到底有些什么业障,我们能不能想得到,能不能体会得到,她的儿子今天做出这样的恶事。
  儿子一定不小了,如果在孩童不会做这个事情,儿子长大,做出这样的事情,换句话说,你怎么教的呢,固然过去生中有业因,这一生当中是缘,因遇不到缘,不会结果,教育就是改善缘的手段,善因,我给你善缘,结善果,恶因,我转变你那个恶缘,使恶缘断掉了,纵有恶因也不会结恶果,像西方世界,这带业往生去,那边没有恶缘,虽然带的有恶因,它恶因不会结果,没有恶缘,你要问,为什么没有恶缘呢,阿弥陀佛的教育办得好,没有别的,教育办得好,这是真的,阿弥陀佛对于学生照顾得周到,无时无刻不在身边,那也许诸位同学要问,这往生的人那么多,阿弥陀佛一个人怎么照顾得过来呢,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他分身变化,可以说是每一个往生的人,他都变化一个身来照顾你,所以你是天天跟西方三圣接近,观音势至,阿弥陀佛,时时刻刻不离开,这个才没有恶缘。
  那么她的忏悔,这是忏悔里头,主要的一个业因,那么由这里我们也联想到,在以往释迦牟尼佛常讲经说法没认真听,没有认真修行,这个是罪过,今天这个果报现前,还不是平常没有认真学佛,假如平素认真学佛,不会发生这个事情,听是听经,没有认真学习,认真学习决定现前得利益,所以这是她的事情仔细想一想,就是我们本身的事情,不过她的问题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所遇到的困难,还没有到这个严重程度,确确实实我们在日用平常当中,学佛当中跟她所犯的毛病差不多,这个是要真正忏悔,这个忏悔就是从今天起要发真实心,认真接受佛的教诲,认真的去奉行,做佛的真实弟子,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这是向佛祈求可以往生的一个理想的环境,就是她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如果有这样一个地方,她愿意去往生。
  佛日,日是赞叹之词,在这个,我们这个世间太阳的光明最大,这是赞叹佛的智慧光明,称为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这个观就是修学,我要用什么方法修学,才能够生到清净的处所,那么她都把她的愿求都说出来了,释迦牟尼佛也非常非常的难得,佛没有介绍她一个地方,没有指定她一个地方,我们看底下这一段经文,尔时世尊,放眉间光,佛放光,这个光明是从眉间,眉间就从白毫放的,佛的这个眉间有两根白毫,这个白毫很长,但是它是旋转卷在一起,我们看起来好像一个珠珠一样,不是珠,两根白毫,从这个地方放光,其光金色,在光明当中,金色光是最殊胜的,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这是这个光,光是先照,照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然后这个光回来,聚集在佛的顶上,形状像须弥山一样,这个光现在这个佛顶,十方诸佛国土都在这个光中出现了,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这个玻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水晶,水晶在佛经里面称玻璃,这个玻璃发明很晚,所以这个凡是经上看到的玻璃都是水晶,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韦提希想求一个好地方去往生,佛就把十方诸佛的国土,统统展现在她的面前,让你自己去看,自己去选择,这个方法好,佛不主动介绍,让她自己看。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她在诸佛国土里面,这个一一国土都看清楚了,都看明白了,最后她选定的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她自己选的,实在讲呢,她也是代我们大家选的,选择的非常正确,因为这个地方是十方一切诸佛,为众生宣传的一个地方,当然她的选择不是偶然的,诸佛国土虽然微妙,我们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呢,这是先决条件,韦提希夫人一定也看得很清楚,很清楚,她一定看到,实在讲这种选择在我们想像也不难,为什么呢,你看到的时候,这个地方去的人太多,很多很多人去,世界确实是好,看看去的人有菩萨,也有造罪业的人,那想想我还有份,假如看到那个国土去往生的人都是菩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