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

第16章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第16章

小说: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百零二面,第四行最后一句,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这一句话是非常非常重要,我们看佛讲这一句话的语气,也非常的肯定,使我们看了一点疑惑都没有,我们再看善导大师的开示,一百零五面,倒数第二行,从当中看起,言汝当系念,这个以下说明了,凡惑障深,心多散动,若不顿舍攀缘,净境无由得现,此即正教安心住行,若依此法,名为净业成也,这是把我们的毛病诊断出来,凡是凡夫,六道凡夫,我们生在现前这个社会,读大师这一段开示,感触尤其是深,惑是迷惑,障是业障,我们确确实实迷惑,业障深重,什么是业障呢,我要把这个迷惑跟业障,简简单单给诸位报告出来,迷惑就是心不定,妄想多,这个妄想是什么,自己也不晓得,就是这个妄念一个一个接一个,永远不停止的,这是惑,业是我们错误的造作,我们对佛法,对世法,对人对事对物,想错,看错了,做错了,得的许多苦果,这个不善的果报,这就是业障,这两种都深,这个深字是贯彻两个字,迷惑也深,业障也深,这个是大师在此地一语把我们病根说破了,心多散动,这个散是不集中,我们常讲,我们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动是定不下来,这是大病,有这种现象,无论修学那一种法门,都不能成就,为什么不能成就呢?
  我在讲席里,常常给同学们报告,佛法的修学无论大乘小乘,无论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无量法门,你要问它修的是什么,总而言之一句话,修定,统统是修定,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修定的方法无量无边,修定的门径无量无边,统是修定,这个心多散动,你就定不下来,定不下来就没成就,不但是禅宗着重定,那一个法门不着重定,我们念佛着重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所以这一点诸位要知道,只要是佛法,决定都是修定,戒定慧三无漏学,它是以定为枢纽,最重要的一个关键,我们现在有这么多毛病在,这就障碍我们得定,在所有一切法门,不得定就不能成就,净土法门不得定也能成就,这就是它容易,它方便,但是这个不得定也成就,不是说完全散动的这个心念也能成就,那没有这回事情,总要收敛一点,这个收敛也有一个标准,什么标准呢,只要它不散不动了,这就行了,只要达到不散不动就可以了,这就是往生的标准,所以这个功夫在修定里面是最浅的功夫,最浅的功夫,一般古德所说的伏烦恼,我们把这个散动的心伏住了并没有断,但是你能伏,这个西方极乐世界,它就接受了,有这么个条件就行了,如果这一句佛号伏不住烦恼,这个散动就是迷惑,就是烦恼,你的功夫伏不住,不能往生,能够伏住就往生,不像其他法门,其他法门要断掉。
  换句话说,要得比较深一层的定,他才能够脱离轮回,我们念佛的人占的便宜太大太大,依照佛经的说法,这个修定真正得定,定有浅深等级不同,在我们六道里面,这个定功分八个等级,我们常讲四禅八定,这八个等级,不能出三界,到第八定,那个入定的时间,经上说八万大劫,他入定在定中能够住八万大劫,出不了三界,必须再往上提升一层到第九定,第九定是阿罗汉所证的,他住在这里,像这个四禅八定,前面讲的频婆娑罗王,证得阿那含果,那他的境界是四禅八定的境界,不是第九定,四禅八定的境界,世间禅定没出世间,可见得难,如果在净土法门,说实在的话,连那个初禅的定,我们达不到,我们也能往生,这个我们放心了得大自在,初禅是真得定,我们要什么样的功夫呢,我们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了,夜摩兜率是欲界,没得定,没得定,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这种定在佛教里有个名词叫,未到定,虽然修定没成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这个色界天去不了,他还只能在欲界,但是我们念佛这个功夫,能够有二十分能往生,他们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禅天,我们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带业往生了,你说完全没有,没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也修定也有个二三十分,这样程度才能往生,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的,不致于在这一生,把我们这么美好的一个机会错过了,所以一定要修,要认真的修,我们修行为什么不能得定?
  换句话说,我们这个烦恼,妄想,习气,就止不住,这个原因在那里,此地给我们说明了,若不顿舍攀缘,原因就在攀缘心,大师在此地教我们,你只要把攀缘心放下,你念佛二三十分就很容易拿到了,这是六七十分不容易拿到,二三十分很容易拿到的,要把攀缘心舍掉,这个攀缘里面包括的境界非常非常的深广,不但世间的缘我们不攀,我们放下,出世间的缘也放下了,这是说你真正想往生,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轮回,你就得要这样做法,古来许许多多祖师大德,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广学多闻,为什么广学多闻呢,没找到门路,什么门路呢,一生当中决定超越轮回,圆成佛道的门路没找到,他几时一找到了,他就统统放下了。
  像莲池大师,我们看莲池大师的传记,那也是个了不起的人,通宗通教,什么都修,什么都学,他找到这一条门路了放下了,不但世法放下了,佛法也放下,他老人家说的两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深反省,三藏十二部让给他人悟,三藏十二部放下了,不要了,八万四千行饶于别人行,这些修行的方法,让你们去修,他自己怎么样呢,一部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他成功了,这就叫顿舍攀缘。
  再看蕅益大师,再看近代的印光大师,都是这个样子的,我们看到这些人,还不觉悟,那就迷障太深,都麻木不仁,所以真正想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你一定要懂得顿舍攀缘,因为你要不能够顿舍攀缘,净境无由得现,这个净境是什么呢,清净心,换一句话说,你的清净心决定不能现前,诸位要知道,心净则土净,自己真的得清净心,你才与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才能够感应到西方净土的现前,那么由此可知,我们心不清净,西方极乐世界现前了,这个境界是魔境,你没这个功夫都现前了,这不是好境界,境界一定与自己修持的功力相等,这个境界是好境界,这个境界不相等的话,绝对不是好境界,那魔变现来欺骗你,所以这个修清净心是太重要太重要。
  此即正教安心住行,这个就是佛教给我们修学净土的方法,修学净土的纲领,我们怎么样安心,把心安在一部经上,安在一个佛名号上,所以这一部经,净土五经都可以选择,五经都是指归净土的,你喜欢那一部经,专持这一部经,这个太重要了,你说五经都好,我五经都持,是好,心散乱力量不能集中,这个不可以不知道,五经偶而读一读可以,意思都了解了,我只选择里面的一种,持一部就可以了,执持名号,这个名号六字,四字都一样都好,一直念下去,我们的心安了,我们的行住了,住就是不动的意思,就是安住在一部经,一个名号永远不变,永远不动了,你的心当然就定了,我还想学这个,还想学那个,这个心不定,还有同修写信给我,他要修净土法门,告诉我,他很有野心,住就不野,野就不住,那那里能成就呢,不能成就,这野心是狂妄愚痴,大概这个野心在学佛的人,最有野心的时候不外乎两个,一个就想通宗通教,什么都要学,另外一个就做佛官,做佛教会理事长,那是野心做佛官,不外乎就这两种,这两种心都不定。
  若依此法,名为净业成也,你能够依照祖师教给你的方法,这就是净业成就了,换一句话说,你决定依照这个方法,虽然现在功夫还没有成就,就可以给你讲,你这一生决定往生,因为你虽然还没有开步走,你这个路对的,方向正确的一点不错,只要走去一定就到达,你没找错路,是决定得生,底下大师特别告诉我们,亦令未来世的众生,这一句话把我们每一个人都包括尽了,由此可知,这一个法门,这个经典,不仅仅是为了韦提希夫人一个人而说,她不过是一个引子,是引发释迦牟尼佛为一切大众宣说这一个法门,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这个经典里面,世尊给我们开定散二善,定善就是经里面讲的,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散善就是讲这一段,三福以及后面,第十四观。
  第十五观讲的,九品因果,这是属于散善,这个一百零六面,倒数第四行,我们看大师这一段开示,从第二个字看起,机有二种,这个机就是众生的根机,也就是众生的根性有两种,一种是定,一种是散,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假如佛只用这个定善,来接引十方众生,定善接引十方众生就不能普遍,这个尽就不完全的意思,你只能接引一部分,不能够圆满的接引,为什么呢,一定要达到这个标准,才能够往生,换句话说,它跟大乘其他法门没有两样,这个法门就不能算为第一法门,好在它除了定善之外,它还有散善,我们把它念下去,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这一句话就好,佛给我们开了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才叫所有一切众生统统得度了,所以诸位想想看,定善讲修定,我们对于修定来说呢,实在讲没有把握,真的没有把握,不要说是出世间的禅定,就是世间四禅八定,不要多了,初禅,最起码的初禅,我们就没有办法做到,初禅不过是升到色界天而已,我们都没有能力,初禅要什么条件呢,我们讲得最初一点,色界不是欲界,必须把欲断掉了,才能到色界,欲有五种,财色名食睡,这五欲心里头确实没有这个念头,这五欲念头确实没有了,这才能够升初禅天,假如你修定修得不错,可以在那里盘盘腿面壁,一个星期不出定,两个星期不出定,如果你对于财色名食睡,念头还有一点放不下,换句话说,初禅没份,你才晓得这个事情是真难,这不是假难,事上放下不行,要不动心不动念头才行,就明了完全用定善没有几个人能往生。
  这个散善就方便,能令三途地狱众生,都能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个下面就给我们说出,修行的具体方法,请看经文,一百零二面,第五行从最后一句看起,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段经文,每一个字都不能够疏忽,尤其是最后一句,三世是过去一切诸佛,现在十方一切诸佛,未来一切诸佛,那我们要问了,一切诸佛修行成佛,依那一个法门呢,绝对不是统统依净土法门,统统依净土法门,佛何必说那么多经典呢,一切诸佛修行所依的,那是无量的法门,每一个法门都能成佛,依无量法门,这无量法门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这三条,所以这个三条,是所有一切法门共同的基础。
  换句话说,你学教也好,你参禅也好,你学密也好,你念佛也好,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是决定不能成就的,好像盖房子,这是打地基,地基是一样的,地基上面盖房子,你想盖什么样子就盖什么样子,想盖多高就多高,地基是相同的,没有两样,这是真正的基础,所以初学的人常问我,学佛从那里学起,从孝顺父母学起,他一听了就觉得奇怪,这孝顺父母那是佛法呢,这经上明明讲的,第一个孝养父母,你不从这里学起,你从那里学起,奉事师长,这个佛法是师道,所以佛法是教育,师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一个人不知道孝顺父母,他会尊敬师长,没有那回事情的,那如果说不孝父母,会去巴结师长,那一定是居心叵测,别有企图,为什么呢,违反了人情,不顺人情的,所以是一定是先从孝顺父母,父母对于自己恩德最大,这个其次才是老师,一个人能够一生能够成就,要靠父母,要靠师长,所以我们的生命得自于父母,我们的智慧,慧命得自于老师,所以父母老师的恩第一大,这个一定要知道的,所以佛在此地也不例外,直截了当的告诉韦提希夫人,你想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你一定先从三福下手,从这里修起,为什么从这里修起,末后就说了,这三种福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要深深牢牢的记住,要认真把佛这一段的教训,彻底把它做到,这样才行,才能够成就。
  三福第一福四句,第二福是小乘福,是声闻缘觉,第一条是人天福报,人天福报,第三条是大乘菩萨所修的福报,所以这个三条后面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好像盖房子一样,三层楼,第三层一定包含下面两层,第一层不一定包括上面两层,这就是说明了,你要想成佛先要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了,还想成佛吗,没有这回事情,学佛要从学做人开头,这个就是很明显的告诉我们,第一个是讲孝养父母,这个善导大师在注解里面注得很多,诸位自己看可以作参考,我们这个注解的本子都赠送给诸位,大家细细去看,这个父母对我们的恩德,现在人知道得不多,我们也可以说学佛的同修,比一般人知道要多一点,为什么呢,现在社会教育已经不讲孝道了,孝道师道都不讲了,常常听佛经,这个佛经里面还是常常讲孝道师道,常常劝我们修学,所以学佛的同修,对于这一方面比较有一点印象,虽有印象,这印象不深刻,何以说它不深刻呢,你的修行没有进步,从这个地方看呢,就是看你所知道的不深刻,假如你真正知道了,你会勇猛精进,为什么呢,出家,有很多人问我,出家怎样孝养父母,你们想想看,出家怎么孝养父母,出家人修行证果就是孝养父母,你没有修好,你没有开悟,你没有证果,你对你父母对不起,大不孝,所以这个孝养里头,包括的范围也非常之广,我们不但要养父母之身,父母的身体我们要照顾到,生活起居要照顾到,这是物质生活,除物质生活之外,最重要的是精神生活,要叫父母生活得很快乐,物质上样样都照顾了,父母心里有忧虑,不快乐,这个不孝,怎样能叫父母快乐呢,那里这个因素就很多了。
  我们举个最浅显的例子,兄弟要和睦父母欢喜,兄弟不和父母伤心忧虑,兄弟和了,妯娌不和,父母又头痛,换句话说,一家老少和睦,父母才欢喜,才开心,这是你家里没有问题了,你不能一天到晚在家里,你总要踏进社会去工作,你踏进社会去工作了,你在公司上班,你跟老板两个不合作,这父母又伤心了,你在公司里跟一些同事们不能和睦相处,这又麻烦了,父母一天到晚提心吊胆,你才明了不但家和,社会要和谐,国家要和谐,天下要太平,这父母高兴,我们能做到吗,能做到,尽心尽力向这个目标去做,这个孝不是单纯,我们父母照顾到就行,那有那么简单,除此之外,这是从事相上说,使父母在这一些事相上面忧虑没有了,另外精神生活,你的道德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增进,你的学术技能是不是一天比一天进步,不进则退,退,父母就又牵挂,就又有忧虑了,这些统统都在孝道里头,然后才知道这一个孝道包括我们生活的全部,不是某一部分,是全部,全部那一定是包括,虚空法界过去未来,这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