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现在这个标准失掉了,现在也有住茅蓬的,也有闭关的,但是不是古时候的标准,你喜欢闭关就闭关,这个很容易了,没有标准的,纵尽千年寿,这是讲修行的时间长,法眼未曾开,这个法眼不开就是智慧不开,还是迷惑颠倒,可见得,修学的纲领不能真正把握住,修行确实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而不能成就。
我们看底下一章,一百七十五面,这是十六观里面的第八观,从第一日观到前面宝座观,这个七观都是观西方世界的依报,也就我们讲的生活环境,依报,从这个地方起呢第八到第十三观,是观西方世界的正报,也就是我们观佛观菩萨,正报是以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作代表,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这一段就承前启后,我们在这里又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叫着阿难,叫着韦提希的名字,这个叫名字提醒他,这个提醒他下面就有很重要的开示了,这就是要观佛了,严格的说十六观中,是以观佛为中心,以佛为中心,次当想佛,所以者何呢,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这一句是阿弥陀佛梵音的名号,这个阿弥陀佛这个翻译是梵音的省略的称号,详细的称号是在此地,这个一段经文可以说是全经,整个观无量寿经,里面有三段极重要的开示,这是佛对我们的开示,这是第二段,第一段最重要的开示是三福,这个是第二段,第三段在上品上生,那一章,这个是观经的精华,观经最重要的,尤其这个地方,是跟我们说明的西方净土的理论,经文不长,可是说的很圆满,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身土不二,这个里头含著有很深的道理,佛门里头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一句里面就显示出,这个三无差别的现象,事理都在这其中,诸佛如来不仅仅是阿弥陀佛,不仅仅是一尊佛,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佛以外的还有菩萨,还有缘觉,还有声闻,还有六道众生,生佛不二,换句话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都在诸佛如来,四个字包含之中,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看,这是诸佛如来,其实是痴,佛以下所有一切有情众生,是法界身,身当作体讲,法界之本体,法界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这一些有情无情的一切众生,不但有情,无情也包括了,华严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华严讲的圆满,讲的透彻,没有一法漏掉的,这他讲的圆满,这就是法界体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心是法界之本体,诸佛如来,这个法界身是心变现出来的,所以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是什么呢,想想是第六意识,想其实这个想,八识都有分别的意识,八个识统统都有分别的意识,统统有执着的意识,八识里面,这个想的能力最强,最殊胜的是第六识,我们称它为意识,他能变,法界本来是一真,变成十法界了,变成六道了,千变万化,什么人主宰这个变化呢,什么力量使它变化呢,就是想,所以末后说,从心想生,如果我们知道这一个事实,知道这一个原理,这就好办,我想作佛,我就天天想佛就好了吗,想佛就成佛了,想菩萨就成菩萨,想什么就变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这个经里教我们想佛,不要想别的,为什么这个十法界心想生,不教我们想别的,偏偏教我们想佛呢,那你的愿望不是说希望离苦得乐,唯独佛是纯乐无苦。
菩萨呢,菩萨有九分乐还一分苦,辟支佛呢,有二分苦八分乐愈往下面去,地狱是纯苦没有乐,你想真的离苦得乐,那想佛是最殊胜了,唯独佛得究竟圆满,这是诸佛如来劝我们,事实真相统统明白了,想佛,换句话说,十法界有,有这个事实是自己作主宰,往那个法界去,任何人都干涉不了我,任何人也不能主宰我们,自己作主,那你又为什么不选择无上菩提呢,为什么不选择圆满的佛果呢,同样是想,为什么不选则这个,这个道理在此地,原理在这个地方,只要依照这个理论,依照这个方法,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这就是我们凡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保证,我决定往生,你要问你凭什么,我就凭这个,你要凭这个,你也得往生嘛,真的明白了,真懂得了,真正抓住了,那有一个不成就的,所以这个保证不是专利的,人人有份哪,个个不无啊,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经 第十八卷
请掀开经本一百七十五面,经文第四行,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我们看这段,这个十六观经,最重要的就是这一段,这个是在十六观里面是第八观,这个经文一开端,已经将净宗修学的依据方法,都为我们圆满的说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个一段的意思很重要,不但是佛劝我们,要想佛,要常常想佛,过去智大者师曾经说过,智者大师有观无量寿经的注解,叫妙宗钞,他注得很详细,比这个份量要多上很多,他老人家曾经说,他说我们要想佛的时候,也就是依照这个方法来观想,必须先要知道观想的性体,这个性体就是能观,能观的是本觉,换句话说,我们发心修观就是始觉,始觉合本觉,这个始本相应,这是修学,不仅是这个净宗,观想念佛的修学,可以说是所有法门修学的秘诀,本觉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般若智慧,这个就是法界体。
前面这个经上讲的,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佛在此地告诉我们,不单单是指的阿弥佛陀,他这上用的是诸佛如来,也就是说明十方三世,一切证得究竟果位的,都是法界身,换句话说,他的智,这个智是身,华严经讲的智身,这个智身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众生起心动念他都知道,他为什么知道呢,因为他的智是遍虚空法界,虚空法界再小,像华严经常讲的一毛端,一毛端他也入,一微尘他也入,我们今天讲原子电子,那么小他还是入,因此他才是真真实实,无所不知,无所不知当然也就无所不能,我们常说全知全能,全知全能呢,诸位一定要知道,并不是只有佛独有的,证到究竟果位的人他专利,那就错了,实实在在讲,是所有一切众生,个个都是如此,没有一个是例外的,问题出在那里呢,一个是觉,他这个作用得很圆满,一个我们虽然也入,我们自己本身也入,不入了怎么样,迷啊,人家入的是般若智慧,我们现在把般若智慧变成了无明,我们也入,入什么,入无明,是一样也不知道,所以说,无明烦恼跟般若智慧,是同一个体性,同一样东西,一个在觉,一个在迷,差别就在此地,觉了的诸佛如来,入一切迷惑众生心想中,迷惑众生这个无明,也入诸佛如来的心想中,这个没有例外的,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他知道,佛帮助众生,经上常说佛不度无缘众生,实在讲,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在一个缘上,美满也是缘,欠缺也是缘,成功也是缘,失败还是缘,都在一个缘上,佛不度无缘之人,那么我们要问了,什么人才叫有缘呢,有缘就是真正肯听话,佛对我们的教导,我们能完全接受,这就叫有缘了,百分之百的接受,那就跟经上讲的立刻感应道交,像世尊给韦提希夫人,说明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阿弥佛陀,观音势至立刻就现身,诸位想想为什么原因呢,他的缘具足,这个缘当然这个世尊介绍是个很重要的因缘,他本身信念是感应的关键。
我们今天读释迦牟尼佛这本经,跟释迦牟尼佛当年介绍没有两样,可见得佛给我们介绍这个缘是相同的,那么他当时感得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现身了,我们今天没有能够见到佛菩萨在面前,这个道理是我们自己本身,信愿没有韦提希夫人,那么样的坚强,那样的圆满,原因在这个地方,原理没有两样,他这一句是把修学的原理说出来了,我们想菩萨必定就见菩萨,真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因为这一个道理,这一个事实,佛下面就教导我们修学了,把这个修学的纲领给我说出来。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我们想佛的相好,心里变现出这个相好,因此想佛的时候要细细的想,像这个经上教给我们这个观想,尤其这一段里面,告诉我们观想的次第,不能够错乱的,这个次第从上往下想,或者从下往上都可以,从上往下想这个佛顶,眉毫白毫,绀目,往下面再想到佛的,这个莲华宝座,由下就从宝座观想,再想莲华,再想佛的这个身相,也是从下半部慢慢观想到上半部都可以,顺逆都可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个心就是佛,诸位要晓得,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所以世尊在华严圆觉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佛是不常说的,怕人家发生误会,这个本来成佛是从真心,从本性上讲的,我们的真心本性,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跟众生乃至于跟一切畜生,地狱饿鬼也是无二无别,现象作用上的差别完全是在迷悟不同,除了迷悟不同之外,确实没有两样,这是心是佛。
现在这个十法界呢,这是我们心想变现出来的,佛教我们是心作佛,怎么作呢,想,想佛就是作佛,我们自己本来是佛,现在又一心想作佛,那有不成佛的道理呢,这两句话把一切众生,为什么会作佛,为什么会成佛,在理论上圆满跟我们说出来了,我们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从这句推演出来,原来十法界真的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心作佛,这个成佛的,他是依这个修的,是心是菩萨,这是一般大乘人,我们常讲大乘根性,大乘根性,是心作菩萨,是心作声闻缘觉这小乘根性,有些人有,只一昧的想人天福报,是心作天,是心作人,这是六道里面的三善道,一昧搞贪嗔痴呢,那就是心,作饿鬼,作畜生,作地狱,谁教他作呢,他自己乐意去作嘛,这有什么法子呢,不是有别人指使他才去作,而且他自己真的迷惑颠倒,他是被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迷惑住了,不知道去作佛作菩萨,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在所有法界里面,真的是第一殊胜,教我们作佛,假如他教我们作菩萨,佛很对不起我们,菩萨不圆满,应当教我们作佛,这才是真正究竟圆满。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是讲佛的究竟圆满智慧,这个很现实的,我们大家都讲求智慧,都想求究竟圆满的智慧,这究竟圆满智慧从那儿来呢,此地告诉我们,从心想佛则生,因为佛是究竟圆满的,菩萨不究竟也不圆满,如果你想六道里面福报,那你就是迷惑颠倒,没有智慧呀,正遍知,正是正确,决定没有错误,遍是遍知,无所不知,现在的,过去的,未来的,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没有一样不知道才叫遍知,也就是其它宗教里面所谓的,全知全能,我们佛法里叫正遍知,海是比喻智慧广大,像大海一样,那么这是从心想生,这个想是观想,而不是胡思乱想,胡思乱想里头不可能有智慧的,所以底下就教给我们,那要怎么个想法。
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这个观经里面提出了,修行最高的指导纲领就是这四个字,佛在无量寿经里面给我们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地方是一心系念,弥陀经上是一心不乱,由此可知,这个指示我们修学的方法,一心系念净土三经完全一致,这是我们最需要注意的,一定要知道依教奉行,要依这个方法来作,一心系念系念得什么,一心系念我们作得到,这个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我们的确不容易作到,但是一心不乱,这一句不是梵文的本文,弥陀经梵文原文不是一心不乱,诸位看玄奘大师的译本,奘师的是直译的,照着梵文的意思译的,也是一心系念,鸠摩罗什大师是义译的,他老人家翻个一心不乱,但是一心不乱有没有错呢,没错,也不能说他有错误,而是一心不乱,一般修行人是在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你的时候,才到一心不乱的,我们有的功夫是一心系念,佛来接引的时候佛光注照,佛光一照,我们的业障就消除了,功力就提升了一倍,所以从一心系念,就能够提升到一心不乱,所以他也没有讲错,那是见到佛,功夫提升到那个境界,而不是我们自己有能力修到这个境界,有能力修到这个境界的人,当然有。但是不是多数人,那是少数人,所以这个我们要知道,所以遇到佛光,功夫就提升一倍,功夫成片的就变到事一心不乱,证得事一心不乱就变到理一心不乱,所以这个功夫遇到佛光是一定向上提升的。
下面教给我们,谛观彼佛,这就是指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观想那一尊佛呢,观想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这个是佛的通号,多陀翻作如,阿伽度翻作来,我们称如来,他这个地完全用的梵音音译的,阿罗诃翻作应供,三藐三佛陀翻作正遍智,或者翻作正等觉都可以,正遍知跟正等觉意思都是一样的,所以完全翻成中国意思呢,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那么我们知道,这是佛的十号里面的三个号代表,此地的指西方世界无量寿如来,指的是无量寿如来,想彼佛者先当想像,这个观想阿弥陀佛,从那里观起呢,先想他的相貌,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你想这个,想一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是金色,所以我劝同修念无量寿经,把无量寿经念得很熟很熟,可以帮助你观想你不会想错,这个经一定要能够背诵,我们念这一声佛号,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都浮在我们心想之中,要用经上的话都入到我们自己心想中,我们的心就不会打妄想了,有些人告诉我念阿弥陀佛不行,一面念佛,一面还是妄念很多,妄念伏不住,如果你对于西方世界,依报正报很熟悉的话,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提醒你,句句阿弥陀佛,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都入我们心想中了,你这个心想里头那里还会有妄想呢,不会有妄想了,这样功夫很容易得力。
下面经文是,因像像是正报,就见到依报的国土,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这是见到依报,西方极乐世界的居住环境都现前了,现前之后这个心不能生欢喜心,欢喜心是情是执着是烦恼,让这个心更静下来更定下来,然后这个境界就愈来愈清楚愈来愈鲜明,这个一段我们看看,这个善导大师的开示,一百七十七面,我们从倒数第五行看起,从最后第三个字看起第二,从诸佛如来下,至心想中以来,这是解释这一段,正明诸佛大慈,应心即现,有斯胜益,故劝汝想之,这是善导大师,用这段经文特别劝勉我们,也就是特别提醒我们,利益非常殊胜,无比的殊胜,劝我们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
底下这个问答很重要,问曰,韦提上请,韦提希夫人在前面请求的,唯指弥陀,他想求生的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可是佛在这个地方答覆的呢,不是的,佛是教你观想,如来应供正遍知,并没有指定阿弥陀佛,实际上意思是指定的,可是言语上没有指定出来,我们凡夫很执着,言语没有说明白我们就怀疑,所以特别有这么一个疑问,未审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