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医案-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甘澜水八碗。煮成三碗。分早中晚服。二帖。
初六日 脊病,痹也。右腿偏软,痿也。咳嗽而喘,支饮射肺也。日久不愈,皆误用熟
地等补塞隧道之故。脉洪。
生石膏末(一两) 杏泥(五钱) 桂枝(五钱) 防己(四钱) 片姜黄(三钱) 姜半夏(五
钱) 广皮炭(三钱) 茯苓皮(五钱) 苡仁(五钱)
煮四碗四次服。二帖退石膏一两,加赤苓一两,再二帖后加石膏一两,青橘叶五钱。
二月初二日 痹夹痰饮,与开痹蠲饮法,现下痹解而饮未除,脉之洪大者减,病减者减
其制。
姜半夏(五钱) 桂枝(五钱) 防己(三钱) 广皮(三钱) 茯苓块(六钱) 苡仁(五钱)
小枳实(三钱) 青橘叶(三钱)
煮三杯,三次服。
初八日 加小枳实(二钱) 广皮(二钱) 滑石(六钱)
初九日 加生石膏(一两)
十一日 肝郁夹痰饮,咳嗽痰多,吐瘀。
旋复花(三钱) 姜半夏(六钱) 青皮(二钱) 广皮炭(二钱) 栝蒌仁(二钱) 苏子霜(
三钱) 降香末(三钱) 归横须(二钱) 桃仁泥(二钱) 青橘叶(三钱)
煮三杯,三次服。
丸方 痰饮夹肝郁,吐出瘀血后,以两和肝胃为主。
带皮苓(八两) 姜半夏(十两) 香附(六两) 广郁金(二两) 广皮(五两) 益智(四两)
生苡仁(八两) 泽泻(八两)
共为极细末,神曲水为丸,梧子大,日三服,每服三钱,开水下。
二月初五日 暑湿行令,脉弦细,胃不开,渴而小便短,用渴者与猪苓汤法。
猪苓(五钱) 云苓块(四钱) 泽泻(五钱) 半夏(四钱) 滑石(六钱) 广皮(三钱) 益
智仁(钱半)
煮三杯,三次服,胃开即止。
初六日 痰饮之质,冒暑欲呕,六脉俱弦,虽渴甚,难用寒凉,与局方消暑丸法。
姜半夏(八钱) 云苓块(八钱) 藿梗(二钱) 广皮(三钱) 生甘草(二钱) 生姜汁(每
杯冲三小匙)
煮三杯,三次服。
初八日 病减者减其制,减∶
半夏(四钱) 云苓(四钱)
十二日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渴而小便短,议渴者与猪苓汤例。
猪苓(八钱) 泽泻(八钱) 飞滑石(一两二钱) 云苓皮(六钱) 姜半夏(四钱)
煮三杯,三次服,以渴减肿消为度。
十四日 脉沉细,胃不开,减,猪苓(三钱) 泽泻(三钱) 滑石(六钱) 加藿梗(三钱)
广皮(三钱) 益智仁(三钱)
十六日 暑湿病退,小便已长,阳气不振,与通补阳气。
桂枝(三钱) 姜半夏(三钱) 茅术(二钱) 白蔻仁(一钱,研) 云苓块(五钱) 生苡仁
(五钱) 广皮(二钱) 炙甘草(二钱)
煮三杯,三次服。
十七日 头胀胸闷,脉缓气歉,暑必夹湿也。
半叶藿梗(三钱) 白蔻仁(钱半) 姜半夏(三钱) 云苓皮(五钱) 广皮(三钱) 苡仁(
五钱) 杏仁(三钱)
煮三杯,三次服。
十九日 小便浊,加∶
猪苓(四钱) 泽泻(四钱)
二十四日 暑月头胀微痛,与清上焦。
藿香(三钱) 薄荷(一钱) 鲜荷叶(一张,去蒂)
煮三杯,三次服。
二十五日 六脉阳微,暑湿之余,小便白浊,与分利法。
川萆 (五钱) 泽泻(三钱) 云苓皮(五钱) 桂枝(三钱) 苍术(三钱,炒) 益智仁(
三钱) 猪苓(三钱) 生苡仁(五钱)
煮三杯,三次服,以小便清为度。
七月十九日 湿热为病,与苦辛淡法。
云苓皮(五钱) 姜半夏(五钱) 飞滑石(六钱) 猪苓(三钱) 木通(三钱) 泽泻(三钱)
苡仁(五钱) 桂枝(三钱) 杏泥(三钱)
煮三杯,三次服。
二十二日 湿热为病,与苦辛淡法,小便已长,胃不甚开,与阖阳明。
姜半夏(六钱) 益智仁(三钱) 广皮(三钱) 云苓皮(五钱) 苡仁(五钱) 生姜(三钱)
二十五日 加白蔻仁(三钱) 枳实(三钱)
九月二十一日 痰饮喘咳脉弦,与小青龙法。
桂枝(三钱) 杏仁(四钱) 小枳实(三钱) 白芍(二钱,炒) 姜半夏(五钱) 五味子(
二钱) 炙甘草(一钱) 广皮(三钱) 干姜(二钱)
煮三杯,三次服。三帖。
二十四日 痰饮胁痛而喘咳,是谓悬饮。悬饮者,水在肝也,脉弦数。身热者,外风未
净也。
姜半夏(六钱) 杏仁(三钱) 旋复花(三钱) 桂枝(三钱) 香附(三钱) 广皮(二钱)
小枳实(一钱) 姜汁(二匙) 黄芩炭(钱半) 青蒿(三钱) 苦葶苈(二钱)
服法如前。一帖。
二十五日 身热退,去青蒿、黄芩炭、葶苈,加∶
杏仁(三钱)
二帖。
二十七日 痰饮胁痛而喘咳,是谓悬饮。悬饮者,水在肝也,脉弦数。
姜半夏(六钱) 香附(三钱) 杏泥(三钱) 桂枝尖(三钱) 广皮(二钱) 姜汁(三匙)
旋复花(三钱) 苏子霜(三钱) 降香末(三钱) 小枳实(三钱)
服法如明。
十九日 病减者减其制,去∶
半夏(三钱) 枳实(一钱) 苏子霜(一钱) 降香(一钱) 桂枝(一钱)
五帖而愈。
十一月初六日 痰饮,脉沉弦,有微喘之意,与小青龙去麻辛。
桂枝(四钱) 干姜(二钱) 云苓块(三钱) 白芍(三钱) 五味子(钱半) 炙甘草(二钱)
广皮(三钱) 姜半夏(五钱) 小枳实(三钱)
服法如前。三帖而愈。
十二月初七日 内饮招外风为病,喘咳,脉弦缓,虽头痛恶寒,能大食,只有风而无寒
,用小青龙去麻黄,减细辛,兼用桂枝汤啜稀粥令微汗法。
桂枝(一两) 白芍(四钱,炒) 五味子(二钱) 细辛(五分) 炙甘草(三钱) 干姜(三
钱) 姜半夏(五钱) 加广皮(四钱) 枳实(四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枚,去核)
煮三杯,先服一杯,即啜稀粥一碗,覆被令微汗佳,不可使汗淋漓。得汗服第二杯,不
必啜粥,覆被。如不汗,再啜粥,覆被如前。汗后避风要紧。
初十日 脉不浮,外感已解,但弦细,而畏冷,中阳虚也。去细辛。
加桂枝(四钱) 干姜(二钱) 小枳实(二钱)
十三日 于前方加∶
广皮(二钱)
十三日 脉双弦,咳而呕,胃咳也。
姜半夏(八钱) 云苓块(一两) 生姜(五钱) 广皮(三钱) 小枳实(三钱)
煮三杯,三次服。
正月十六日 脉沉弦而缓,饮居右胁,呕痰由肋痛外至脊背恶寒,由厥阴内犯阳明,外
犯太阳也。与逐胁下之饮法。
苏子霜(三钱) 香附(三钱) 桂枝尖(三钱) 旋复花(三钱) 广皮(三钱) 小枳实(二
钱) 降香末(三钱) 青皮(二钱) 生姜(五钱) 姜半夏(五钱) 干姜(二钱)
卷五
肺痈
属性:王氏 五十六岁 癸亥三月初八日 初起喉痹,为快利药所伤,致成肺痈。胸中痛,口
中燥
,喉痹仍未痊,不食不寐。痰气腥臭。已有成脓之象。脉短而数,寒热,且移热于大肠而泄
泻,难愈之证。勉与急急开提肺气,议千金苇茎汤,与甘桔合法。
桔梗(二两) 甘草(一两) 桃仁(五钱) 冬瓜仁(五钱) 苡仁(一两) 鲜苇根(四两)
水八碗,煮三碗,二煎再煎一碗,分四次服。
堂伯兄 饮火酒,坐热炕,昼夜不寐,喜出汗。误服枇杷叶麻黄等利肺药,致伤津液,
遂成肺痈,臭不可当,日吐脓二升许。用千金苇茎汤,合甘桔汤。
芦根(八两) 苡仁(二两) 桃仁(两半) 冬瓜仁(两半) 桔梗(三两) 生甘草(一两)
煎成两大菜碗,昼夜服过碗半,脓去十之七八,尽剂脓去八九,又服半剂,毫无臭气,
调理脾胃收功。
朱咏齐 五十余岁 以己卯年二月初受风,与桂枝汤一帖,风解,胆怯不敢去浓衣,
因而汗
多。初四五日又受风温,口渴思凉,脉洪数。先与辛凉轻剂不解,脉又大,汗更多,口更渴
,身更热。因与辛寒重剂石膏等一帖,身凉渴止脉静,仍胆怯不去浓衣。初十日当大差坐夜
起五更,衣更浓,途间不敢去皮衣,以致重亡津液而成肺痈,与苇茎汤二三两一帖。服至五
七日不应,脓成臭极,加苦苈葶子五钱,脓始退,未能十分净尽。后十日又发,脓又成,吐
如绿豆汁浓臭,每吐一碗余。又于前方加葶苈三钱,服二帖方平复,以补胃逐痰饮收功。再
其人色白体肥,夙有痰饮,未病之年前秋冬两季,以在上书房行走,早起恐寒,误服俗传药
酒方,本不嗜酒,每早强饮数小杯,次年患此恙之由也。
卷五
喉痹
属性:刘 三十二岁 脉弦而长,木气太旺,与君火结而成喉痹。
荆芥穗(二钱) 薄荷(二钱) 元参(八钱) 银花(六钱) 牛蒡子(五钱) 连翘(五钱)
马勃(二钱) 人中黄(二钱)
共为粗末,分八包,每一包芦根汤煎,一时一服。
酒客脉弦数,与苦药清酒中之湿,即于前方内加∶
桔梗(四钱) 射干(四钱) 黄芩(四钱) 儿茶(三钱)
煎法如前。
灵 乙丑六月二十六日 舌苔边白中浊,喉肿而痛,头晕,身热,脉数,疠气所干。
切戒谷食,急开关窍,用时时轻扬法。
桔梗(八钱) 人中黄(三钱) 薄荷(三钱) 荆芥穗(三钱) 元参(一两) 牛蒡子(八钱)
黄
芩(三钱) 黄连(三钱) 马勃(二钱) 板蓝根(三钱) 僵蚕(三钱) 连翘(八钱) 银花(八
钱) 鲜荷叶(半张去蒂)
共为粗末,分八包,一时许服一包,芦根汤煎。
二十七日 舌浊甚,邪之传化甚缓,于前方内,加∶
黄芩(二钱成五钱) 黄连(二钱成五钱)
二十八日 湿热厉气,相搏以成喉痹,舌苔重浊色暗,必得湿气宣化,而后热可以解。
盖无形之邪热,每借有形之秽浊以为根据附故也,因前法而小变之。
桔梗(八钱) 人中黄(二钱) 黄芩(五钱) 黄连(五钱) 马勃(五钱) 牛蒡子(五钱)
僵蚕
(三钱) 连翘(八钱) 银花(八钱) 通草(三钱) 荆芥(二钱) 杏仁(五钱) 薄荷(三钱)
滑石(一两) 犀角(三钱)
共为粗末,分十包,一时许服一包。每服鲜荷叶边二钱,芦根三钱,同煎,去渣服。
二十九日 喉痛虽止,舌浊未除,脉仍微数,则其中之湿可知。按∶《灵枢经》五脏温
病,以舌苔专属之肺,故药方一以宣通肺气为主,盖气化则湿化,而火亦无根据矣。
桔梗(三钱) 人中黄(八分) 连翘(二钱) 银花(二钱) 黄连(钱半) 黄芩(二钱) 马
勃(八分) 通草(一钱) 杏仁泥(一钱) 滑石(三钱) 芦根(一枝) 荷叶(半张)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王 二十岁 壬午四月十一日 湿毒身热喉痹,滴水不能下咽,已二日矣。与代赈普济
散二
十包,先煎一包,衔入口内,仰面浸渍喉疮,一刻许有稀涎满口,即控出吐之。再噙再浸如
上法,噙至半日,喉即开,得下咽。于是每一包药,煎一碗,咽一半,浸吐一半,三日得快
便,喉痹全消,身热亦退,育阴而愈。
王氏 三十八岁 乙酉五月初二日 六脉沉弦而细,纯阴之象,喉痛足痹宜温。
川椒炭(三钱) 防己(三钱) 桂枝(三钱) 肉桂(二钱) 茯苓皮(五钱) 姜黄(二钱)
萆(五钱) 苡仁(五钱)
四帖。
初八日 喉痛止去肉桂,痰不活加半夏(五钱)。
满氏 三十五岁 面色青黄,呼吸定息,脉再至而弦紧,食减,经不行,腹中有块二三
枚,
长三四寸,肝厥无五日不发,喉痛十数年不休。向来所服之方,非寒凉,即妇科地芍药等,
以致历年沉困不休,病势日重,十二年不孕矣。与苦辛热法,急回真阳,或者可救。
肉桂(钱半) 良姜(二钱) 川椒(二钱) 广皮(二钱) 吴萸(钱半) 半夏(三钱)
前方服二帖,喉痛减其大半,厥未发,食少进,腹痛减,与前方加∶
人参(钱半) 茯苓(三钱)
前方服四帖,服三至,喉痛止,食大进,腹痛亦减,仍服前方,去良姜,并减刚药分量
。
前方服七帖,六脉将进至四至,服通补奇经丸一料,半年后受孕。
卷五
疟
属性:吴 二十五岁 癸亥七月十六日 但寒不热,似乎牝疟,然渴甚脉数,皮肤扪之亦热,
乃伏暑内发,新凉外加,热未透出之故。仍用苦辛寒法。加以升提。
杏仁泥(三钱) 天花粉(二钱) 蔻仁 滑石 浓朴(二钱) 青蒿(一钱) 苡仁 藿香
郁金(二钱) 黄芩(一钱) 知母
三杯,分三次服,三帖。
但寒不热之疟,昨用升提,已出阳分,渴甚,脉洪数甚,热反多。昨云热邪深伏,未曾
透出,不得作真牝疟者,非虚语也。用苦辛寒重剂。
杏仁粉(五钱) 滑石(三钱) 生石膏(八钱) 知母(一钱) 蔻仁(三钱) 藿梗(三钱)
浓朴(三钱) 黄芩(二钱) 郁金(三钱) 甘草(一钱)
伊芳氏 二十二岁 正月初七日 妊娠七月,每日午后,先寒后热,热至戌时,微汗而解
。已近十日,此上年伏暑成疟,由春初升发之气而发,病在少阳,与小柴胡法。
柴胡(五钱) 黄芩(三钱,炒) 炙甘草(二钱) 半夏(四钱) 人参(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枚)
一帖,寒热减。二帖,减大半。第三日用前方三分之一,全愈。
朱 三十三岁 八月二十五日 体浓本有小肠寒湿,粪后便血,舌苔灰白而浓,中黑,
呕恶不食,但寒不热,此脾湿疟也,与劫法。
生苍术(五钱) 生草果(三钱) 槟榔(三钱) 生苡仁(五钱) 杏仁(三钱) 茯苓(五钱)
熟附子(一钱) 黄芩炭(二钱)
二十八日 前方服三帖而病势渐减,舌苔化黄,减其制,又三帖而寒来甚微,一以理脾
为主。
于术(三钱,炒) 蔻仁(二钱) 益智仁(二钱) 广皮(三钱) 半夏(三钱) 黄芩炭(二
钱) 苡仁(五钱)
服七帖而胃开。
佟氏 四十岁 少阴三疟,二年不愈,寒多热少。脉弦细,阳微,损及八脉,通补奇经
丸四两,服完全愈。
萧 三十三岁 少阴三疟,久而不愈,六脉弦紧,形寒嗜卧,发时口不知味,不渴,肾
气上泛,面目黧黑,与扶阳汤法。
鹿茸(三钱) 桂枝(三钱) 人参(一钱) 熟附子(二钱) 蜀漆(二钱) 当归(三钱)
四帖愈,后调脾胃。
郑 五十五岁 四月十九日 脉双弦,伏暑成疟,间二日一至,舌苔白滑,热多寒少,
十月之久不止,邪入已深极,难速出,且与通宣三焦,使邪有出路,勿得骤补。
杏仁泥(四钱) 茯苓皮(五钱) 藿梗(三钱) 蔻仁(二钱) 知母(三钱,炒) 半夏(三
钱) 苡仁(五钱) 黄芩(二钱,炒) 青蒿(一钱)
服四帖。
二十六日 加青蒿(一钱)
服四帖。
初四日 脉紧汗多,加∶
桂枝(三钱)
服二帖。
初六日 脉已活动,色已毕,寒大减,热亦少减,共计已减其半。汗至足底,时已早至
八刻,议去青蒿,加黄芩一钱。舌苔虽减而仍白,余药如故,再服四帖。
十四日 三疟与宣三焦,右脉稍大,热多汗多,舌苔之白滑虽薄,而未尽化,湿中生热
,不能骤补,与两清湿热。
杏仁泥(三钱) 知母(二钱) 通草(钱半) 蔻仁(二钱) 黄芩(二钱) 苡仁(四钱) 黄
连(一钱) 茯苓皮(三钱) 半夏(三钱)
十九日 加广皮炭(三钱) 藿梗(三钱)
服四帖。
二十二日 病减者减其制,每日服前方半帖,六日服三帖。
二十九日 病又减,去黄连,加益智仁三钱,以其脉大而尚紧也,仍系六日服三帖。
六月初五日 余邪未尽,仍六日服三帖。
十二日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