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605-张氏医通 >

第26章

605-张氏医通-第26章

小说: 605-张氏医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立论则可。若言上吐下闭。当称隔食癃闭。不得名为关格则不可。或言关格之证。其脉未必皆 
然则可。若言关格之脉。必无在尺在寸之分则不可。试观仲景趺阳脉伏而涩。亦主关格。又有上 
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等例。其义自明。 

卷四诸呕逆门
呃逆(噫气、诸逆冲上)
属性:刘宗浓曰。呃逆有虚有实。有火有痰有水气。不可专作寒论。盖伤寒发汗吐下后。与泻利日 
久。及大病后。妇人产后有此证。皆属脾胃大虚。若因痰水停积心下。或因暴怒气逆痰厥。或伤 
寒热病失下。则皆属热也。夫水性润下。火性炎上。今其气自下冲上。非火而何。大抵治法。虚 
则补之。虚中须分寒热。如因汗吐下后。误服寒凉过多。当温补之。如脾胃阴虚。火逆上冲。当 
平补之。挟热者。当凉补之。若实者。如伤寒失下。地道不通。因而呃逆。当寒下之。如痰饮停 
蓄。或暴怒气逆痰厥。此等必形气俱实。别无恶候。随其邪之所在。涌之泄之。清之利之。胃虚 
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者。异功散加肉桂。甚则加黄柏、附子。送六味丸。吐利后。胃气虚寒 
者。理中汤加附子、丁香、柿蒂。吐利后。胃虚热者。橘皮竹茹汤。呃逆呕吐多者。属胃虚有痰。 
半夏、茯苓、生姜。兼食结痰积则膈间饱闷。枳、术、半夏、生姜。平人饮热汤及食椒、姜即呃 
者。此胃中有寒痰死血也。死血。用韭汁、童便下越曲丸。虚人、用理中汤加蓬术、桃仁。痰。 
加茯苓、半夏。盖呃逆皆是寒热错乱。二气相搏使然。故治亦多用寒热相兼之剂。如丁香、柿蒂 
并投之类。试观平人冷呃。令其思 
想则止。思则脾火气乘。而胃气和矣。呃逆虽多有属火者。然病后久虚发呃。皆属于寒。宜用半 
夏一两。生姜一两。水煎热服。或用丁香数十粒。柿蒂十枚。滚水泡服。或理中汤加枳壳、茯苓、 
半夏。不应。加箬蒂、丁香。若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复呕吐。丁香煮散。或附子粳米汤加炒 
川椒、丁香。暴怒呃逆。神昏吐涎。此肝火逆上。防有血积膈间。若按之痛者。藕汁、麻油。服 
少顷。即探吐之。不痛者。陈皮二两。煎汤探吐之。产后呃逆。最为恶候。急灸期门左穴。艾炷 
如小豆大。宜服四逆加人参汤、羌活附子散。或桂心五钱。姜汁三合。和水煎服。 
石顽曰。呃逆在辨寒热。寒热不辨。用药立毙。凡声之有力而连续者。虽有手足厥逆。大便 
必坚。定属火热。下之则愈。万举万全。若胃中无实火。何以激搏其声逆上而冲乎。其声低怯而 
不能上达于咽喉。或时郑声虽无厥逆。定属虚寒。苟非丁、附。必无生理。若胃中稍有阳气。何 
致音声馁怯不前也。盖胃中有火则有声。无火则无声。误以柿蒂、芦根辈治之。仓扁不能复图矣。 
又有始热终寒者。始本热邪。因过用苦寒。寒郁其热。遂至呃逆。急宜连理汤加姜、半主之。五 
六日大便不通者。削陈酱姜导之。若真阳素虚人。误用苦寒通其大便。必致热去寒起。多成不救。 
复有饮热饮冷而呃。背微恶寒。目睛微黄。手足微冷。大便溏黑者。属瘀血。若饮热则安。饮冷 
则呃。虽有背恶寒。手足冷。大便溏等证。此属湿痰。肥人多此。须推瘀血痰饮例治之。 
噫气 灵枢云。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保命集云。噫者。胸中气 
不交也。仲景云。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则知噫气为中气不治。土不制水。水饮上泛。 
故用旋复、半夏以散痰饮。人参、甘草、姜、枣以温胃气。代赭以镇坠逆气而引参力下行也。若 
老人噫气。乃胃中虚寒痰逆而然。止宜理中丸温助胃气为主。或加 
枳实、香附、砂仁之类助其消化。虽然。真气已衰。即使调理得宜。终不能过五年矣。 
诸逆冲上 气逆冲上。火气炎上故也。经云。逆气象阳。凡气逆。必证象阳盛。面赤脉洪。 
当以法降其逆乃愈。若以气象阳盛。而用寒药攻之。则不救矣。气上冲咽不得息。喘息有声不得 
卧。调中益气汤加吴茱萸。观厥气多少用之。如夏月有此证为大热也。宜以酒炒川连、知、柏。 
少加肉桂为末。酒丸服二钱。仍多饮汤。少时以美 压之。使直至下焦。以泻冲脉之逆也。盖逆 
者。寒热之气逆而不顺也。当随四时寒热温凉以制之。厥阴气上冲心。咽不得息。治法见伤寒厥 
阴病条。戴复庵云。虚炎之证。阴阳不升降。下虚上盛。气促喘急。宜苏子降气汤下黑锡丹。 

卷四诸呕逆门
胃脘痈
属性:内经病能论云。人病胃脘痈。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 
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马仲化云。胃为水谷之海。其经多气多血。脉见右关。本宜洪盛。今反沉细。则是胃气已逆。 
人迎者。胃经穴名。在结喉两傍。动脉应手。其脉见于左手。今右关脉沉细。人迎甚盛。则是热 
聚胃口而不行耳。灵枢经脉篇谓。人迎大三倍于寸口。则胃经为实。即此验之。而知胃脘痈之脉也。 
仲景云。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此不言痈之所在。而言呕脓者。以其但呕而 
不咳。知非肺痈。而为胃脘痈明矣。内经曰。热聚于胃口而不行。胃脘为痈。胃脘属阳明。阳明 
气逆。故脓不自咳出。而从呕出。脓亦不似肺痈之 
如米粥者。此出自胃脘。从湿化而聚结成脓。有结痰如蚬肉也。谓不可治呕。言不得用辛香温胃 
止呕之剂。以脓之瘀浊。熏蒸谷气。故呕。若脓出则呕自愈。夫痈之在胃脘之上者则然。若过乎 
中。在膈之下。则脓从大便而出。轻则金匮排脓汤。重则大黄牡丹汤、凉膈散选用。若脓自上而 
吐。轻则金匮排脓散。重则射干汤。或犀角地黄汤加忍冬、连翘。皆因势利导之法也。脓稀呕止。 
后用太乙膏作丸服。虚人。宜八珍加黄 、忍冬、连翘之类调补之。凡舌苔经久不退。色黑垢腻。 
口中作甜。其气秽浊。即是胃脘发痈之候。明眼辨之。毋俟痈成而致莫救也。 
石顽治谈仲安。体肥善饮。初夏患壮热呕逆。胸膈左畔隐痛。手不可拊。便溺涩数。舌上苔 
滑。食后痛呕稠痰。渐见血水。脉来涩涩不调。与凉膈散加石斛、连翘。下稠腻颇多。先是疡医 
作肺痈治不效。予曰。肺痈必咳嗽吐腥秽痰。此但呕不嗽。洵为胃病无疑。下后四五日复呕如前。 
再以小剂调之。三下而势甫平。后以保元、苓、橘平调二十日而痊。先时有李姓者患此。专以清 
热豁痰解毒为务。直至膈畔溃腐。脓水淋漓。缠绵匝月而毙。良因见机不早。直至败坏。悔无及矣。 

卷五诸血门
诸见血证
属性:经云。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吐。血气者。喜温而恶寒。 
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失血气于气。异名同类。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夺 
血者无汗。(夺血者不可复发其汗。夺汗者不可复取其血。)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脉至而搏。 
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言脉来虚浮。按之傍指屈曲而出。形容芤脉之象也。)大怒 
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菀积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 
也。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金匮云。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尺以候肾。肾虚则相火扰其阴血。从膀胱而升。故脉浮也。肾之精。上营瞳子。膀胱之脉下 
额中。二经中有不归经之血。故晕黄。黄退则血亦散。所以知衄止也。明理论云。伤寒衄血。责 
邪在表。杂病衄血。责邪在里。此曰尺浮。不言寸浮。知为肾虚血逆。非外邪也。 
病患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渴者必吐血。(一作病患面无血色。) 
面者血之华。血统则华鲜。若有寒热。为伤其血而致。今无寒热。则是因血脱而然矣。夫脉 
浮以候阳。沉以候阴。若 
但见沉弦。轻取绝无者。是无阳也。无阳知血之上脱。若止见浮弱。重按绝无者。是无阴也。无 
阴知血之下脱。而烦渴呕血者。以火气扰乱则神烦。火动于膈则咳逆。咳则涌血而上越也。然则 
沉之无浮。浮之无沉。何便见为脱血乎。以其面无血色而脉弦弱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小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脉虚沉弦者。以按之则少神。且无寒热。明非外感之邪也。其短气里急。少腹满。小便不利。 
而面色白。皆内伤于气之候。故虽时目瞑而衄。洵为劳役所致而然也。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虚者。里虚也。 
心主血。心虚则脉虚。上句以面色薄。而主心血不荣于外。下句以喘悸脉浮。而主心气不充 
于里。皆由心神耗散。血亡津伤所致也。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此金水二脏不足故也。水不足。则火独光。而金伤矣。夫阴血之安养内外者。皆肾水主之也。 
肾水虚。则不能安静。而血被火逼。遂溢出。血出则五脏内外之阳皆失其配。失配之阳。无根之 
狂阳也。有升无降。炎烁肺金而为咳逆上气。肺肾之阴。有绝无复耳。脉数身热。阳独胜也。不 
能卧。阴已绝也。阴绝则阳不能独生。故曰死。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酒性大热伤胃。胃气不守。乱于胸中。中焦之血。不布于经络。因热射肺而为咳逆。随气溢 
出也。此即千金所谓由 
伤胃吐血也。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夫水者。遇寒则坚冰潜于地中。遇风则汹涌起于平陆。人之吐血。皆风火使然。柏叶禀西方 
金气。可制肝木之逆。则血有所藏。艾叶之温。可使火反归阴而宿藏于下。用马通以降血逆。尤 
属相宜。家秘多阿胶三钱。时珍纲目有阿胶无艾。总取辛温之力以和苦寒之性。不独治吐血不止。 
而下血者亦可用之。 
病患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 
为有瘀血。 
凡内外诸邪。有血相搏。积而不行者。即为瘀血。血积则津液不布。是以唇痿舌青口燥。但 
欲漱水以润其燥。血为阴邪。且内无热。故不欲咽也。脉大为热。迟为寒。今无寒热之病而微大 
者。乃气并于上。故胸满也。迟者。血积膈下也。积在阴经之隧道。不似气积于阳之肓膜。然阳 
道显。阴道隐。气在肓膜者。则壅胀显于外。血积隧道。惟闭塞而已。故腹不满。因闭塞自觉其 
满。所以知瘀血使然也。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血阴也。配于阳。气得之以和。神得之以安。咽得之以润。经脉得之以行。身形之中。不可 
斯须离也。今因血积。神无以养则烦。气无以和则满。口无以润则燥。胃无以泽则渴。是皆阳失 
所配。营卫不布。津液不化。而为是证也。非阳之自强而生热比。故曰如热状。脉反无热。阴邪 
不能鼓激其脉。故为阴伏。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亦止吐血衄血。 
经言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又云。阴络伤则血内溢。今因胃中寒邪。并伤阴络。致清阳失守。 
迫血下溢二阳。遂成本寒标热之患。因取白术附子汤之温胃助阳祛散阴络之寒。其间但去姜、枣 
之辛散。而加阿胶、地黄以固护阴血。其妙尤在黄芩佐地黄分解血室之标热。灶土领附子直温中 
土之本寒。使无格拒之虞。然必血色瘀晦不鲜者为宜。若紫赤浓浓光泽者。用之必殆。斯皆审证 
不明之误。岂立方之故欤。千金用续断止血汤。方用续断、当归、桂心、蒲黄、阿胶、甘草、干 
姜、生地黄八味。附此以备按证取用。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此方在狐惑例中。治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 
日目四 黑。全是湿热伤血。菀化为脓之候。此先血后便。乃小肠热毒流于大肠。为火克金之象。 
故亦主此方。以赤小豆之清热利水为君。且浸令芽出以发越蕴积之毒。使丙丁之火。疾趋水道而 
降。佐以当归司统握之权。使血有所归。而不致于散漫也。千金用伏龙肝汤。即治先便后血之黄 
土汤中除去术、附。加干姜、牛膝、地榆、发灰。与金匮主治则有寒热之殊。不可不辨。可见治 
血。但使归经。不必论其远近也。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心气不足。言阴津不足。非心火之不足也。故以大黄导蕴结之火。芩、连泻心下之热。而血自安矣。 
赵养葵曰。凡肾经吐血者。俱是下寒上热。阴盛于下。逼阳于上之假证。世人不识。而为所 
误者多矣。吾独窥其微。而以假寒治之。盖真阴失守。命门火衰。火不归源。阴邪逼其浮游之火 
于上。上焦咳嗽气喘。恶热面红。呕吐痰涎出血。 
此系假阳之证。须用八味丸引火归源。水探冷服。下嗌之后。冷性既除。热性始发。因而呕哕皆 
除。即仲景人尿猪胆汁加于白通汤中以通格拒之意也。倘一服寒凉。顷刻立化。慎之哉。 
人有偏阴偏阳者。此气禀也。太阳之人。虽冬月身不须绵。口常饮水。色欲无度。大便数日 
一行。芩、连、知、柏、硝、黄。恬不知怪。太阴之人。虽暑月不离复衣。食饮稍凉。便觉腹痛 
泄泻。参、术、姜、桂。时不绝口。一有欲事。呻吟不已。此两等人。各禀阴阳之一偏者也。与 
之谈医。各执其性之一偏。面目为全体。今之为医者。不鉴其偏之弊。而制为不寒不热之方。举 
世宗之。以为王道。岂知人之受病。以偏得之。感于寒则偏于寒。感于热则偏于热。以不寒不热 
之剂投之。何以补其偏而救其弊哉。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此方士之绳墨也。然苦寒频进而积 
热弥炽。辛热比年而沉寒益滋者何耶。此不知阴阳之属也。凡治血证前后调理。须按心脾肝三经 
用药。心主血。脾裹血。肝藏血。归脾汤一方。三经之药也。远志、枣仁补肝以生心火。茯神补 
心以生脾土。参、 、甘草补脾以固肺气。木香者。香先入脾。总欲使血归于脾。故曰归脾。凡 
有郁怒伤肝。思虑伤脾者尤宜。火旺者。加山栀、丹皮。火衰者。加肉桂、丹皮。又有八味丸以 
培先天之根。治无余法矣。血溢血泻。诸蓄妄证。其始也。宜以行血破瘀之剂折其脱气。而后区 
别治之。或问失血复下。虚何以当。答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则以妄为常。曷 
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虚之有。失血家须用下剂破血。盖施之于蓄妄之初。亡血虚 
家不可下。盖戒之于亡失之后也。 
或问人身阳气。为阴血之引导。阴血为阳气之根据归。何为清浊相干。乱于中外。而致血不归 
经。则有上溢下脱之患。其血或从吐出。或从呕出。或从咯出。或从鼻出。或从眼耳齿舌出。或 
从津唾而出。或从肌肤而出。或从二便而出。复 
有蓄积不行者。为患各有不同。愿一一显示至理。条分脏腑经络之源。以启学人蒙昧。石顽答曰。 
经言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虽有阴阳清浊之分。总由水谷精微所化。其始也混然一区。未厘清浊。 
得脾气之鼓运。如雾上蒸于肺而为气。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血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