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张氏医通-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便不通。千金桃仁汤。挫闪气血不顺。腰胁疼痛。或发寒热。香壳散加桃仁、苏木。胁痛。
加柴胡、川芎。跌扑闪挫。瘀结腹胁。大便不通。调营活络饮。跌扑损伤。瘀蓄大便不通。红肿
青紫。疼痛昏闷。内壅欲死者。当归导气散。跌扑闪挫。腰胁气滞。牵引掣痛。复元通气散。从
高坠下。恶血流于胁中。痛不可忍。复元活血汤。被打伤破。内有瘀血腹胀。蒲黄生者
筛取一升。当归、肉桂各二两。酒服方寸匙。日三服。丹方。治折臂断筋损骨。生地、大黄捣汁。
和酒服一月即接连。仍以滓炒热贴之。 虫擂酒服亦可。焙干为末。每服一钱。入麝少许。温酒
调服。接骨神效。跌折或金刃伤骨。用老鸦眼睛藤。和根叶细捣。封贴伤处。令患者痛饮至醉。
此续骨法也。若筋断取筋相对。用旋花根(即缠枝牡丹。)杵汁滴伤处。将渣封疮上。半月筋自
续。此续筋法也。又方。治筋绝取生蟹肉及黄。捣涂伤处。筋即续。亦治骨断。以蟹生捣和酒痛
饮。并以滓 。干即再涂。骨连筋续乃止。诸伤损瘀血凝聚。痛不可忍。以大黄一两切。杏仁三
十粒。研细。酒煎服。瘀血即下。若恐气绝。取药不及。先以热小便灌之。外用大黄末。姜汁调
涂。一夜青紫即变。瘀积日久。青黑痛极。以附子一枚 咀。猪脂煎数沸。去滓取脂。和醋涂之。
堕坠重伤。危在旦夕。用乌鸡连毛捣烂。和醋烘热。隔布熨之。甚则破牛马腹纳入。浸热血中救
之。金伤肠出。以猪脂抹手推入。急用桑皮线缝合。即以热鸡血涂之。次入烧人屎拌涂尤妙。从
高坠下。或行车走马。跌折筋骨。骨伤。自然铜散。筋伤。乳香定痛散。金刃出血不止者。紫金
丹敷之。跌扑致衄。或吐血不止。浓煎苏木汤去滓。煎小乌神汤。下黑神散。促筋脱骱。用槿树
皮捣烂。拌腊糟焙热涂扎。损伤一证。专从血论。但须分有瘀血停积与亡血过多之证。盖打扑堕
坠。皮不破而内损者。必有瘀血。若金刃伤皮出血。或致亡血过多。二者不可同法而治。有瘀血
者。宜攻利之。若亡血者。兼补调之。须察其所伤上下轻重浅深之异。经络气血多少之殊。惟宜
先逐瘀血。通经络。和血止痛。然后调气养血。补益胃气。无不效也。
〔诊〕金疮出血太多。其脉虚细小者生。数实而浮大者死。砍疮血不止。脉来或大或止者死。
细滑者生。从高颠仆。内有血。腹胀满。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卷六诸风门
痉(与缵结二论痉例参看)
属性:经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金匮云。太阳之病。发热无汗。反恶
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
痉。为难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
可发汗。汗出则痉。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
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搏。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
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复弦者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脉经云。痉家脉伏。直
上下行。痉家有灸疮者难治。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KT KT (音殊。)然。脉反沉迟。此为
痉。栝蒌桂枝汤主之。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
之。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 齿。可与大承气汤。合上十一条推之。则痉病
之属表者。宜用桂枝、葛根。属里者。可用承气。是为邪实者设也。若首二条之葛根、桂枝。所
不待言。第三条无汗。麻黄附子细辛汤。有汗。桂枝附子汤。四条。真武汤。五条。附子汤。六
条。芍药甘。草附子汤。七条。未发汗前。桂枝加附子汤。发其汗已。其脉如蛇。甘草附子汤。
八条。干姜附子汤。九条是统言痉病之脉。无证可验。不得拟方。第十条言痉病之不宜用灸。灸
则艾火助虐。一切辛烈。概不可施。所以难治。惟腹胀便秘者。庶可行下夺一法。虚者可用炙甘
草汤。其脉经云一条与第九条不异。演文无疑。按痉病与金匮开卷第一证治。论证最详。而方治
最略。以其证最危逆。难于造次也。观其论中。惟出太阳阳明邪实三方。不及三阴虚证之治者。
以痉病之脉。皆弦劲伏匿。证多反张
厥逆。是难议攻发。易于温散也。若不通篇体会。乌知先圣立言之旨。
陈无择曰。夫人之筋。各随经络退出于身。血气内虚。外为风寒湿热之所中则痉。盖风散气。
故有汗而不恶寒。曰柔痉。寒泣血。故无汗而恶寒。曰刚痉。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无所营。
故邪得以袭之。所以伤寒汗下过多。与夫病疮人。及产后致斯疾者。概可见矣。诊其脉。皆沉伏
弦紧。但阳缓阴急。则久久拘挛。阴缓阳急。则反张强直。二证各异。不可不别。
张景岳曰。痉之为病。强直反张病也。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其病在血液。血
液枯燥。所以筋挛。观仲景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风病下之则成痉。疮家不可发汗。
汗之亦成痉。只此数言。可见病痉者。多由误治之坏证。其虚其实可了然矣。自仲景之后。惟陈
无择能知所因。曰多由亡血。筋无所营。因而成痉。则尽之矣。但惜其言之既善。而复未有善者。
曰。气血内虚。外为风寒湿热所中则痉。斯言不无有误。若其所云。则仍是风湿为邪。而虚反次
之。不知风随汗散。而既汗之后。何复言风。湿随下行。而既下之后。何反致湿。盖误汗者。必
伤血液。误下者。必伤真阴。阴血受伤。则血燥。血燥则筋失所滋。筋失所滋。则为拘为挛。而
反张强直之病。势所必至。又何待风寒湿热之相袭而后为痉耶。且仲景所言。言不当汗而汗也。
不当下而下也。汗下既误。即因误治而成痉矣。岂误治之外。必再受邪而后成痉。无邪则无痉哉。
此陈氏之言。不惟失仲景之意。而反致后人疑惑。用持两端。故凡今人之治此者。未有不以散风
去湿为事。亦焉知血燥阴虚之证。尚能堪此散削否。此千古不明之疑窦。不可不为辨察。故列陈
子之论于前。以资后学之印证。痉证甚多。而人多不识者。在不明其故。而鲜有察之者耳。盖凡
以暴病而见反张戴眼。口噤拘
急之类。皆痉病也。观仲景以汗下为言。谓其误治亡阴。所以然也。予因类推。则常见有不因误治。
而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营养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如中风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
残。阴之败也。产妇之有此者。必以去血过多。冲任竭也。疮家之有此者。必以血随脓出。营气涸
也。小儿之有此者。或以风热伤阴。遂为急惊。或以汗泻亡阴。遂为慢惊。凡此之类。总属阴虚之
证。盖精血不亏。则虽有邪干。亦断无筋脉拘急之病。而病至坚强。其枯可知。故治此者。必当先
以气血为主。而邪甚者。或兼治邪。若邪微者。通不必治邪。盖此证之所急者在元气。无气复而血
脉行。则微邪自不能留。何足虑哉。奈何今人但见此证。必各分门类。而悉从风治。不知外感之风。
客邪证也。治宜解散。内生之风。血燥证也。止宜滋补。矧此数者。总由内证。本无外邪。既以伤
精败血枯燥而成。而再治风痰。难乎免矣。故予详笔于此。以明痉证之要。仲景云。痉止属太阳。
而不及他经者何也。盖痉必反张。其病在背。背之经络。惟太阳督脉耳。言太阳则督在其中矣。此
其义也。然仲景止言其表。而未详其里。考内经之经脉篇曰。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其直者。从
肾上贯肝膈。经筋篇曰。足少阴之筋。从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又曰。足太
阳之筋病。脊反折。项筋急。足少阴之筋病。主痫螈及痉。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由此观之。则痉之为病。乃太阳少阴之病也。盖肾与膀胱为表里。膀胱为津液之腑。而肾为藏精之
脏。病在二经。水亏可知。故治此者。最常以真阴为主。
薛立斋曰。痉以有汗无汗辨刚柔。又以厥逆不厥逆辨阴阳。仲景虽曰痉皆身热足寒。然阳证
不厥逆。其厥逆者。皆阴也。刚痉无汗恶寒。项背强。脚挛急。手足搐搦。口噤切牙。仰面开眼。
甚则角弓反张。卧不着席。脉来弦长劲急。葛
根汤。柔痉自汗恶风。四肢不收。闭眼合面。或时搐搦。脉来迟濡弦细。桂枝汤加栝蒌。血虚之
人发痉。或反张。或只手足搐搦。或但左手足动摇。十全大补汤加钩藤、蝎尾。风热痰壅。发痉
不省。或只手足搐搦。或只右手足动摇。宜祛风导痰汤。痉病胸满。口噤切牙。脚挛急。卧不着
席。大便硬者。可与大承气汤。若一边牵搐。一眼 斜者。属少阳。及汗后不解。乍静乍乱。直
视口噤。往来寒热。小柴胡加桂枝、白芍。足三阴痉。俱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项强
脉沉。厥阴则头摇口噤。 附汤加当归、肉桂。太阴则四肢不收。术附汤加甘草、生姜。少阴则
闭目合面。参附汤加甘草、干姜。古法。用附子散通治三阴诸痉。多汗。去川芎、独活。加黄 、
当归。贼风口噤。角弓反张成痉。仓公当归汤。产后发痉。详妇人本门。
〔诊〕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痉脉伏。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痉病发
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卷六诸风门
螈
属性:螈者。筋脉拘急也。 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搐。小儿吐泻之后。脾胃亏损。津液耗散。
故筋急而搐。为慢惊也。俗不知风乃虚象。因名误实。反投牛黄、抱龙等祛风药致夭枉者。不知
其几。大抵发汗后失血后产后痈疽溃后。气血津液过伤。不能养筋而然。与筋惕肉 颤振相类。
分气血缓急。兼补养为治。庶有生理。若妄加灼艾。或饮以发表之剂。死不旋踵矣。
螈之证。多属心脾肝三经。若自汗少气。脉急按之则减小者。此心气之虚也。辰砂妙香散。若
气盛神昏。筋挛。脉满大。此心火之旺也。导赤散。加芩、连、山栀、茯神、犀角。若体倦神昏
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归脾汤加钩藤、羌活。若寒热往来。目上视摇头。脉
弦急者。肝热生风也。加味逍遥散加桂枝。热伤元气。四肢困倦。手指麻木。时时螈 。补中益
气汤去白术加白芍、五味。暑风搐搦。如小儿惊风状。缘先伤于暑。毛孔开而风乘之。局方香薷
饮加羌、防、 、芍。风虚昏愦。不自知觅。手足螈 。口眼 动。或渴或自汗。续命煮散。痈
疽脓水过多。金疮出血过多。及呕血衄血下血后。或虚弱人误汗误下。气血津液受亏而致此者。
大剂保元汤加芎、归、钩藤。兼生阴血。则阳火自退。不应。六君子加芎、归、钩藤。以补脾土。
故小儿吐泻之后。脾胃亏损。亦多患之。乃虚象也。无风可逐。无痰可消。当大补脾土为急。若
阳气脱陷者。补中益气加姜、桂。阳气虚败者。十全大补汤加姜、附。亦有得生者。然筋搐颤掉。肢
体恶寒。脉微细。人皆知为虚也。是为真象。至于脉大无力。发热烦渴。是为假象。惟当固本为
善。若无力抽搐。戴眼反折。汗出如珠。俱不治。产后阴血去多。多有螈 。详妇人本门。
〔诊〕螈 之脉。虚微缓弱者可治。弦紧急疾者难愈。在暴病得之。为风痰及肝火袭于经脉之
象。即久病见之。亦属痰火乘虚肆虐之兆。凡新病得之。脉满大数实者。搜涤风痰。最为要着。
久病得之。补中寓搜。在所必需。设久病而脉实满。暴病而脉虚微。法无可疗之机也。
卷六诸风门
颤振
属性:经云。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深师曰。振乃阴气争胜。故为战。
栗则阳气不复。故为颤。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颤振与螈 相类。螈
则手足牵引。而或伸或屈。颤振则但振动而不屈也。亦有头动而手不动者。盖木盛则生风生火。
上冲于头。故头为颤振。若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也。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若肝
木实热。泻青丸。肝木虚热。六味丸。肝木虚弱。逍遥散加参、术、钩藤。挟痰。导痰汤加竹沥。
脾胃虚弱。六君子汤加芎、归、钩藤。卫虚多汗恶寒。加黄 二钱。附子五分。脾虚。补中益气
加钩藤。心血虚少而振。平补正心丹。心气虚热而振。本方去肉桂、山药、麦冬、五味。加琥珀、
牛黄、黄连。名琥珀养心丹。心虚挟痰而振。本方去龙齿、肉桂、山药、麦冬、五味。加琥珀、
川芎、胆星、麝香、甘草。为秘方补心丹。心虚挟血而振。龙齿清魂散。肾虚而行步振掉者。八
味丸、十补丸选用。实热积滞。可用汗吐下法。戴人治马叟。手足振掉。若线提傀儡。用涌法。
出痰数升而愈。此必痰证痰脉。而壮盛气实者。不可不知。
〔诊〕颤振之脉。小弱缓滑者可治。虚大急疾者不治。间有沉伏涩难者。必痰湿结滞于中之象。
凡久病脉虚。宜于温补。暴病脉实。宜于峻攻。若久病而脉反实大。暴病而脉反虚弱。决无收功
之理也。
卷六诸风门
挛
属性:内经言。挛皆属肝。肝主筋故也。有热有寒。有虚有实。热挛者。经所谓肝气热则筋膜干。
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六味丸加牛膝、当归之类。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
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先搐瓜蒂散。次与羌活胜
湿汤。虚邪搏筋。则筋急。五积散。血虚则筋急。增损四物汤。剧劳筋脉拘急。疼痛少眠者。黄
丸。更于暖室中近火按摩为佳。虚风袭于经脉。手足拘挛。屈伸短缩。腹痛。爪甲唇俱青。转
筋。不思饮食。甚则舌卷囊缩。木瓜散。拘挛瘫痪。口目 斜。骨节疼酸。行步不正者。舒筋三
圣散。痹湿筋挛骨痛者。续断丸。误汗漏风。筋挛缩急。或方士用木鳖发汗。见风筋脉拘挛者。
并宜桂枝汤倍桂加归、附。病初起者。分表里治。如戴人用甘遂末三钱。 猪肾一枚。细批破。
少用盐椒淹透。掺药末在内。荷叶包裹煨熟。温酒细嚼。则上吐下泻而愈。
石顽曰。挛证人悉知为寒。不知亦有属血枯而热者。盖寒则胫逆而痛。热则胫热而枯。至于
湿热下流。又为实证。则疼肿便秘。以此辨之。虚实寒热。可判然胸臆矣。
〔诊〕挛者拘挛。浮缓属风。沉细为湿。洪缓湿热。涩细寒湿。虚大气衰。小弱血虚。尺中弦
弱。肾虚精竭。若久病而脉反实强。乍病而见虚涩。虽有合剂。难于图治也。
石顽治包山劳俊卿。年高挛废。山中诸医用木瓜、独活、防己、 、威灵仙之类。将半年
余。乃致跬步不能动移。或令服八味丸。亦不应。诊其脉。尺中微浮而细。时当九夏。自膝至足。
皆寒冷如从水中出。知为肾虚风雨所犯而成是疾。遂授安肾丸方。终剂而能步履连。服二料。终
无痿弱之状矣。
卷六诸风门
眩晕
属性:经曰。因于风。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内经论眩。皆属于木。属上虚。仲景论眩。
以痰饮为先。丹溪论眩。兼于补
虚治痰降火。
戴复庵云。有头风证。耳内常鸣头。上如有鸟雀啾啾之声。切不可全谓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