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张氏医通-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痰饮为先。丹溪论眩。兼于补
虚治痰降火。
戴复庵云。有头风证。耳内常鸣头。上如有鸟雀啾啾之声。切不可全谓耳鸣为虚。此头脑挟
风所致。有眩晕之甚。抬头则屋转。眼常黑花。观见常如有物飞动。或见物为两。宜三五七散。
或秘旨正元散加鹿茸。兼进养正丹。不效。一味鹿茸。每服半两。酒煎去滓。入麝少许。缘鹿茸
生于头。头晕而主以鹿茸。盖以类相从也。曾有服头痛药不愈。服茸朱丹而效。此为虚寒也。若
实者用之。殆矣。故丹溪曰。眩晕不可当者。大黄三次酒炒干为末。茶调下。每服一钱至二钱。
刘宗浓曰。眩晕乃上实下虚所致。所谓虚者。血与气也。所谓实者。痰涎风火也。经云。上虚则
眩。又云。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则与刘氏所称。无乃冰炭乎。盖邪之所凑。其气必
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亦何冰炭之有。然当以脉法辨之。寸口大而按之即散者为上虚。以鹿
茸法治之。寸口滑而按之益坚者为上实。以酒大黄法治之。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皆能眩晕。然
无不因痰火而作。谚云。无火不动痰。无痰不作晕。须以清火豁痰为主。而兼治六淫之邪。无不
愈者。风寒在脑。或感邪湿。头眩重痛欲倒。呕逆不定。三因芎辛汤。冒雨或中湿。眩晕呕逆。
头重不食。本方去细辛、芽茶加半夏、茯苓。恶风眩晕。头旋眼黑恶心。见风即复作者。半夏苍
术汤。风虚眩晕多痰。导痰汤加天麻。肾气素虚而逆者。沉香降气下养正丹。不应。八味丸。风
热眩晕眼掉。川芎茶调散。痰厥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痰火眩晕者。二陈汤加白术、川芎、天
麻。有热。更加山栀、黄芩。七情郁而生痰。亦令头眩。但见于郁悒之人。及妇女辈。二陈加木
香、丁香、白术、砂仁。早起眩晕。须臾自定。乃胃中老痰使然。古方用黑锡丹劫之。不若青礞
石丸镇坠。后用理中丸调理。痰结胸中。眩晕恶心。牙皂末和盐汤探吐。吐定。服导痰汤。劳役
过度。眩晕发
热者。补中益气汤加天麻。兼呕逆。六君子汤。气虚而喘。加黄 。阴虚火炎痰盛。少加熟附子。
煎成加姜汁、竹沥。因虚致眩。虽定后。而常欲向火。欲得暖手按者。阳气不足故也。附子理中
汤。淫欲过度。肾与督脉皆虚。不能纳气归源。使诸逆奔上而眩晕。六味丸加沉香、鹿茸。名香
茸八味丸。肥白人眩晕。清火降痰为先。而兼补气药。黑瘦人眩晕。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
剂。胸中有死血。作痛而眩。饮韭汁酒良。产后血晕。见妇人本门。
〔诊〕左手脉数热多。脉涩有死血。浮弦为肝风。右手滑实痰积。脉大是久病。虚大是气虚。
石预治司业董方南夫人。体虽不盛。而恒有眩晕之疾。诊其六脉皆带微弦。而气口尤甚。盖
缘性多郁怒。怒则饮食不思。恒服消导之味。则中土愈困。饮食皆化为痰。痰从火化而为眩晕矣。
岂平常肥盛多湿之痰可比例乎。为疏六君子方。水泛为丸。服之以培中土。中土健运。当无数化
不及。留结为痰而成眩晕之虑。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
朔客梁姓者。初至吴会。相邀石顽往诊。时当夏月。裸坐盘餐。倍于常人。而形伟气壮。热
汗淋漓于头项间。诊时不言所以。切其六脉沉实。不似有病之脉。惟两寸略显微数之象。但切其
左。则以右掌抵额。切其右。则易左掌抵额。知其肥盛多湿。而夏暑久在舟中。时火鼓激其痰。
而为眩晕也。询之果然。因与导痰汤加黄柏、泽泻、茅术、浓朴二服而安。
又治松陵贡士吴友良。年逾古稀。头目眩晕。乃弟周维。素擅岐黄。与补中益气数服。始用
人参一钱。加至三钱。遂痞满不食。坐不得卧。三昼夜。喃喃不休。仲君孝廉谦六。相延石顽往
候。见其面赤。进退不常。左颊聂聂 动。诊其
六脉皆促。或七八至一歇。或三四至一歇。询其平昔起居。云。是知命之年。便绝欲自保。饮啖
自强。此壮火烁阴而兼肝风上扰之兆。与生料六味除去茱萸。易入钩藤。大剂煎服。是夜即得酣
寝。其后或加鳖甲。或加龙齿。或加枣仁。有时妄动怒火。达旦不宁。连宵不已。则以秋石汤送
灵砂丹。应如桴鼓。盛夏酷暑。则以小剂生脉散代茶。后与六味全料调理。至秋而安。
卷六神志门
癫
属性:经曰。人生而病癫疾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
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癫疾脉搏
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癫疾之脉。虚则可治。实则死。搏阴则为癫疾。
癫虽为阴。若得搏大滑脉。故自已。若得小坚急。为阴脉之极也。故不治。虚则邪气未盛。
故可治。实则纯乎邪矣。故死。
难经曰。重阴者癫。癫病始发。意不乐。直视僵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脉经曰。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阳附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上寒也。阴附阳者。腰以
上至头热。腰下寒也。
癫之为证。多因郁抑不遂。 傺无聊所致。精神恍惚。语言错乱。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
醉如狂。言语有头无尾。秽洁
不知。经年不愈。皆由郁痰鼓塞心包。神不守舍。俗名痰迷心窍。安神豁痰为主。先以控涎丹涌
出痰涎。后用安神之剂。怒动肝火。风痰上盛而发癫狂。导痰汤加芩、连、菖、远。煎成入朱砂、
沉香磨汁调服。言语失伦。常常戏笑。不发狂者。心虚也。定志汤加姜汁、竹沥。膈间微痛者。
兼有瘀血。加琥珀、郁金。(如无郁金。蓬术代之。)因思虑而得者。先与稀涎散。后用归脾汤
加辰砂末调补之。心经蓄热。或时发躁。眼鼻觉热者。定志丸加芩、连、麦冬、牛黄。实者。凉
膈散加川连、麦冬、菖蒲。癫病语言错乱。神气昏惑者。千金防己地黄汤。因思虑妄想不遂。致
神不守舍而妄言妄见。若神祟所凭。初起用半夏茯神散。数服自愈。若日久为汤药所汨。神出舍
空。非大剂独参加姜汁、竹沥填补其神。不能克应。有病癫人。专服四七汤而愈。盖气结为痰。
痰饮郁闭其神识也。癫疾既久。动辙生疑。面色痿黄。或时吐沫。默默欲眠。此虫积为患。妙功
丸。若癫哭呻吟。为邪所凭。非狂也。烧蚕纸酒水下方寸匙。
李士材治张少椿女。以丧子悲伤。忽当雷雨交作。大恐。苦无所避。旦日或泣或笑。或自语。
或骂詈。如中鬼祟。诊其心脉浮滑。余皆沉细。此气血两亏。忧恐伤心。心伤则热。热积生风也。
以滚痰丸。用桔梗、延胡索、陈皮、杏仁煎汤送下。出痰积甚多而愈。
卷六神志门
狂
属性:经云。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
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狂。
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
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病甚则弃衣而
走。登高而歌。甚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
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阳盛则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有怒狂者。
生于阳也。阳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阳厥。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
疾。此其候也。夺其食则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则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
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此阳气怫郁。不得疏越。少阳胆木挟三焦相火。太阳阴火上逆。故使人易怒如狂。夺其食者。
不使火助邪也。饮以生铁洛者。金以制木。木平则火降。故曰下气疾也。
狂之为病。皆由阻物过极。故猖狂刚暴。若有邪附。妄为不避水火。骂詈不避亲疏。或言未
尝见之事。非力所能。病反能也。上焦实者。从高抑之。生铁洛饮。阳明实则脉伏。大承气汤去
浓朴加当归、铁洛饮。以大利为度。在上者。因而越之。来苏膏。或戴人三圣散涌吐。其病立安。
后用洗心散、凉膈散调之。形证脉气俱实。当涌吐兼利。胜金丹一服神效。虽数年狂痴。无不克
应。但不可误施于癫痫之证。经云。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以喜
胜之。以温药补魂之阳。龙齿清魂散。经云。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当以恐
胜之。以凉药补魄之阴。清神汤。肺虚喘乏。加沙参。胃虚少食。加人参。肝虚惊恐。加羚羊角。
热入血室。发狂不识人。小柴胡加犀角、生地黄。挟血如见祟状。当归活血汤加酒大黄微下之。
肝盛多怒狂妄者。针大敦。在足大指上。屡验。
一妇人狂言叫骂。歌笑非常。似祟凭根据。一边眼与口角吊起。或作痫治。或作心风治。皆不
效。乃是旧有头风之疾。
风痰作之使然。用芎辛汤加防风。数服顿愈。
妇科郑青山。因治病不顺。沉思辄夜。兼受他医讽言。心甚怀愤。天明病者霍然。愤喜交集。
病家设酌酬之。而讽者已遁。愤无从泄。忽然大叫发狂。同道诸名家治之罔效。一日。目科王道
来往候。索已服未服等方视之。一并毁弃。曰。此神不守舍之虚证。岂豁痰理气清火药所能克效
哉。遂令觅上好人参二两。一味煎汤服之顿安。三啜而病如失。更与归脾汤调理而康。
卷六神志门
痫
属性:脉经云。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动则苦腰痛癫痫。恶风偏枯。僵仆羊鸣。身强皮痹。从少
阳斜至太阳者。阳维也。动则苦癫痫。僵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从少阴斜至厥阴
者。阴维也。动则苦癫痫。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
小儿风痫。脉来中央浮。直上直下者。督脉也。动则苦腰背膝寒。夫癫。小儿痫也。巢氏妄立五
痫之说。曰阳痫。曰阴痫。曰风痫。曰湿痫。曰马痫。证治杂出。殊不知癫痫之发。皆由肝肾龙
雷上冲所致也。
痫病与卒中痉病相似。但痫病发时昏不知人。卒然眩仆倒地。甚则螈 抽搐。目上视。或口
眼斜。或口作六畜声。将醒时吐涎沫。醒后又复发。有连日发者。有一日三五次发者。若中风
中寒中暑中热。则仆时无声。醒时无涎沫。醒后不复发也。刚痉柔痉亦屡发。然身体强直。角弓
反张。不似痫之身软。或为六畜声也。痫证之发。由肾中龙火上
升。而肝家雷火相从挟助也。惟有肝风。故作搐搦。搐搦则通身之脂液逼迫而上。随逆气而吐出
于口也。阴气虚。不能宁谧于内。则附阳而上升。故上热而下寒。阳气虚。不能周卫于身。则随
阴而下陷。故下热而上寒。
丹溪主痰与热。以星、半、芩、连为主。热多者。凉膈散加川连、麦冬以泄之。痰多者。戴
人三圣散以吐之。如惊者。东垣安神丸以平之。可下。以承气汤下之。然后用安神平肝之剂。归、
地、牛黄、朱砂、青黛、柴胡、川芎之类。心热痰迷心窍者。清神汤。病久而成窠囊。窠囊日久。
必至生虫。妙功丸神效。既与行痰涤热。痫证已愈。然须防其再发。宜十全大补加枣仁、远志、
麦冬。禀气素虚者。鹿角胶经年常服。六味丸加远志、沉香。亦不可缺。风痫骤发。项强直视。
不省人事。此肝经有热也。或有切牙者。泻青丸合导赤散治之。如病发者。可用轻粉、白矾、代
赭石。发过米饮调下。重剂以镇之也。若起于郁者。四七汤加木香、南星。发时用前药下灵砂丹。
不得卧。用养正丹。多呕。下黑锡丹。痰多者。导痰汤加木香、竹沥。痫病昼发。灸阳跷。宜补
中益气加益智。夜发。灸阴跷。宜六味丸加鹿角胶。丹矾丸治五痫诸证。方用黄丹一两。白矾二
两。银罐中 通红为末。入腊茶一两。不落水猪心血为丸。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茶
清送下。久服其涎自便出。服一月后。更以安神药调之。久患气虚。痰气壅塞。须防卒变。不可
妄许以治也。凡见目瞪如愚者不治。治之亦必无功。
石顽曰。痫证往往生于郁闷之人。多缘病后本虚。或复感六淫。气虚痰积之故。盖以肾水本
虚不能制火。火气上乘。痰壅脏腑。经脉闭遏。故卒然倒仆。手足搐捻。口目牵掣。乃是热盛生
风之候。斯时阴阳相薄。气不得越。故迸作诸声。证状非一。古人虽分五痫。治法要以补肾为本。
豁痰为标。随经见证用药。但其脉急实。及虚散者不治。细缓者虽久
剧可治。
〔诊〕脉浮滑洪数为风痫。细弦微缓为虚痫。浮为阳痫。沉为阴痫。虚弦为惊。沉数为实热。
沉实弦急者不治。
卷六神志门
烦躁(与绪论参看)
属性:经云。气乱于心则烦。盖热客于肺则烦。入于肾则躁。大抵心火旺。则水亏金烁。惟火独炽。
故肺肾合而为烦躁也。烦躁俱作。有属热者。有属寒者。先哲治独烦不躁者多属热。惟悸而烦者
为虚寒。治独躁不烦者多属寒。惟火旺脉实者为热。盖烦者胸中烦。为内热也。躁者身体手足躁
扰。或裸体不欲近衣。或欲投井中。为无根之外热。急以附子、理中、四逆、姜附辈热药治之。
若误认为热。投以凉药。则周身之火。得水则升走。顷刻喘汗。外脱而死也。凡表证不得汗。内
外皆热而躁乱不宁。取汗则定。里实热郁。大便不通。无论伤寒杂证。心神不安。脉数实有力者。
下之则定。火客心包。或酒客膏粱。上焦不清。令人烦躁。宜芩、连、山栀等凉药为君。稍用炮
姜为使。甚则凉膈散下之。汗下后热不止而发狂烦躁。面赤咽痛者。此热乘少阴之经也。葶苈苦
酒汤探吐之。
卷六神志门
虚烦(与绪论参看)
属性:经云。夏脉者。心也。其不及者。令人烦心。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是知烦多生
于虚也。大法。津液去多。五内枯燥而烦者。八珍汤加竹叶、枣仁、麦冬。营血不足。阳盛阴微
而烦者。当归补血汤下朱砂安神丸。或生脉散
加归、地、枣仁、竹茹之属。肾水下竭。心火上炎而烦者。大剂生料六味丸。少用肉桂为引导。
肥人虚烦。不眠不饮。温胆汤。大病后有余热。呕吐咳逆。虚烦不安。竹叶石膏汤。五心烦热。
口干唇燥。胸中热闷。千金竹叶汤。虚烦懊 。颠倒不安。栀子豉汤。不应。加犀角、黑参。久
病余热不止。虚烦不安。卧寐不宁。六味丸加枣仁。烦而小便不利。五苓散加辰砂、滑石。烦而
呕。不喜食。金匮橘皮竹茹汤。胎前产后诸烦。见妇人本门。
卷六神志门
妄
属性:谵。多言也。言为心声。由火燔而鸣。故心热则多言。犹醉而心热。故多言也。或寐而多言
者。俗云睡语。热之征也。若热甚虽寤而神昏不清。则谵语也。妄。虚妄也。火为阳。故外清明
而内浊昧。其主动乱。故神志失常。如见鬼神也。夫血气者。身之神也。神既衰乏。痰客中焦。
妨碍升降。不得运用。以致十二官各失其职。视听言动。皆有虚妄。盖虚病痰病。有似鬼祟。宜
清神汤。或平补镇心丹去肉桂、山药、五味。加琥珀、胆星、麝香。大便不通。心腹胀满刺痛。
口噤气急者。此为实。凉膈、承气选用。若作邪祟。治之以金石。必死。产后谵妄。见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