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605-张氏医通 >

第5章

605-张氏医通-第5章

小说: 605-张氏医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更与异功散调理而安。 
陈瑞之七月间患时疫似疟。初发独热无寒。或连热二三日。或暂可一日半日。发热时烦渴无 
汗。热止后则汗出如漉。自言房劳后乘凉所致。服过十味香薷、九味羌活、柴胡枳桔等十余剂。 
烦渴壮热愈甚。因邀石顽诊之。六脉皆洪盛搏指。舌胎焦枯。唇口剥裂。大便五六日不通。病家 
虽言病起于阴。而实热邪亢极。胃府剥腐之象。急与凉膈加黄连、石膏、人中黄。得下三次。热 
势顿减。明晚复发热烦渴。与白虎加人中黄、黄连。热渴俱止。两日后左颊发颐。一 时即平。 
而气急神昏。此元气下陷之故。仍与白虎加人参、犀角、连翘。颐复 发。与犀角、连翘、升柴、 
甘、桔、鼠粘、马勃二服。右颐又发一毒。高肿赤亮。另延疡医治其外。调理四十日而痊。同时 
患此者颇多。良由时师不明此为湿土之邪。初起失于攻下。概用发散和解。引邪泛滥而发颐毒。 
多有肿发绵延。以及膺胁肘臂数处如流注溃腐者。纵用攻下解毒。皆不可救。不可以为发颐小证 
而忽诸。 
山阴令景昭侯弟介侯。辽东人。患时疫寒热不止。舌苔黄润。用大柴胡下之。烦闷神昏。杂进 
人参白虎、补中益气。热势转剧。频与芩、连、知母不应。因遣使兼程过吴。相邀石顽到署。诊之 
左脉弦数而劲。右脉再倍于左。而周身俱发红斑。惟中脘斑色皎白。时湖绍诸医群集。莫审胸前 
斑子独白之由。因论之曰。良由过服苦寒之剂。中焦阳气 
失职。所以色白。法当透达其斑。兼通气化。无虑斑色不转也。遂用犀角、连翘、山栀、人中黄。 
昼夜兼进二服。二便齐行。而斑化热退。神清食进。起坐徐行矣。昭侯曦侯。同时俱染其气。并 
进葱白、香豉、人中黄、连翘、薄荷之类。皆随手而安。 
吴介臣伤寒。余热未尽。曲池雍肿。不溃不消。日发寒热。疡医禁止饮食。两月余。日服清 
火消毒药。上气形脱。倚息不得卧。渴饮开水一二口。则腹胀满急。大便燥结不通。两月中用蜜 
导四五次。所去甚难。势大濒危。邀石顽诊之。其脉初按绷急。按之绝无。此中气逮尽之兆。岂 
能复胜药力耶。乃令续进稀糜。榻前以鸭煮之。香气透达。徐以汁啜之。是夕大便。去结粪甚多。 
喘胀顿止。饮食渐进。数日后肿亦渐消。此际虽可进保元、独参之类。然力不能支。仅惟谷肉调 
理而安。近松陵一人过饵消导。胃气告匮。闻谷气则欲呕。亦用上法。不药而痊。徽商黄以宽。 
风温十余日。壮热神昏。语言难出。自利溏黑。舌苔黑燥。唇焦鼻煤。先前误用发散消导药数剂。 
烦渴弥甚。恣饮不彻。乃求治于石顽。因谕之曰。此本伏气郁发。更遇于风。遂成风温。风温脉 
气本浮。以热邪久伏少阴。从火化发出太阳。即是两感。变患最速。今幸年壮质强。已逾三日六 
日之期。证虽危殆。良由风药性升。鼓激周身元气。皆化为火。伤耗真阴。少阴之脉不能内藏。 
所以反浮。考诸南阳先师。原无治法。而少阴例中则有救热存阴承气下之一证。可借此以迅埽久 
伏之邪。审其鼻息不鼾。知肾水之上源未绝。无虑其直视失溲也。时歙医胡晨敷在坐。相与酌用 
凉膈散加人中黄、生地黄。急救垂绝之阴。服后下溏黑三次。舌苔未润。烦渴不减。此杯水不能 
救车薪之火也。更与大剂凉膈。大黄加至二两。兼黄连、犀角。三下方得热除。于是专用生津止 
渴。大剂投之。舌苔 
方去。而津回渴止。此证之得愈者。全在同人契合。无分彼此。得以挽回。设异论纷纭。徒滋眩 
惑。安保其有今日哉。上仁渊祖道台时疫大义。谨按时疫之邪。皆从湿土郁蒸而发。土为受盛之 
区。平时污秽之物。无所不受。适当岁气并临。则从分野疏豁之隅。蒸腾郁发。不异瘴雾之毒。 
或发于山川原陆。或发于河井沟渠。人触之者。皆从口鼻流入募原。而至阳明之经。脉必右盛于 
左。盖湿土之邪。以类相从。而犯于胃。所以右手脉盛也。阳明居太阳之里。少阳之外。为三阳 
经之中道。故初感一二日间。邪犯募原。但觉背微畏寒。头额晕胀。胸膈痞满。手指酸麻。此为 
时疫之报使。与伤寒一感便发热头痛不同。至三日以后。邪乘表虚而外发。则有昏热头汗。或咽 
肿发斑之患。邪乘里虚而内陷。或挟饮食。则有呕逆痞满。嘈杂失血。自利吐蛔之患。若其人平 
素津枯。兼有停滞。则有谵语发狂。舌苔黄黑。大便不通之患。平素阴虚。则有头面赤热。足膝 
逆冷。至夜发热之患。至于发呃发哕。冷汗喘乏。烦扰螈 等证。皆因误治所致也。大抵伤寒之 
邪。自表传里。温热之邪。自里达表。疫疠之邪。自阳明中道。随表里虚实而发。不循经络传次 
也。以邪既伏于中道。不能一发便尽。故有得汗热除。二三日复热如前者。有得下里和。二三日 
得见表热者。有表和复见里证者。总由邪气内伏。故屡夺屡发。不可归咎于调理失宜。复伤风寒 
饮食也。外解无如香豉、葱白、连翘、薄荷之属。内清无如滑石、芩、连、山栀、人中黄之属。 
下夺无如硝、黄之属。如见发热自利。则宜葛根、芩、连。胸膈痞满。则宜枳、桔、香附。呕吐 
呃逆。则宜藿香、芩、连。衄血下血。则宜犀角、丹皮。发斑咽痛。则宜犀角、牛蒡。烦渴多汗。 
则宜知母、石膏。愈后食复劳复。则宜枳实栀豉。随证加葳蕤、茯苓、丹皮、芍药之类。皆为合 
剂。而香豉、人中黄又为时疫之专药。豉乃黑豆所 。得湿热之气。酿成败秽之质。故能引领内 
邪。从巨阳蒸汗而解。人中黄本 
甘草所制。渍以滓秽。专解脏腑恶毒。从下而泄。同气相求之妙。莫过于此。以其总解温热时行。 
外内热毒也。当知其证虽有内外之殊。一皆火毒为患。绝无辛温发散之例。每见穷乡无医无药之 
处。热极恣饮凉水。多有浃然汗出而解者。此非宜寒凉不宜辛热之明验乎。况当庚申金运。北政 
少阳相火司天之岁。目今又在三气之中。主令客气。俱属相火。一切风燥辛热。皆不可犯。每见 
时师用羌、独、柴、前、苍、芷、芎、防之类引邪上逆亢热弥甚者。以风燥之药。性皆上升横散。 
如炉冶得鼓铸之力也。用朴、半、槟榔、青皮、木香等耗气之药胸膈愈加痞满者。揠苗助长之道 
也。有下证已具。而迟疑不敢攻下。屡用芩、连不应者。此与扬汤止沸不殊也。至于发狂谵语。 
舌苔焦黑。而大便自利。证实脉虚。不可攻者。及烦热痞闷。冷汗喘乏。四肢逆冷。六脉虚微不 
受补者。皆难图治也。时疫变证多端。未能一一曲尽。谨陈大略数则。庶不负宪恩之泽及黎庶。 
垂问刍荛也。 
飞畴治郑月山女。寡居二十载。五月间忽壮热多汗。烦渴。耳聋胁痛。月山为女科名宿。谓 
证属伤寒。委之他医。用柴、葛、桂枝等剂。其热弥甚。汗出不止。胸满昏沉。时时噫气。邀予 
诊之。右脉数大。左脉少神。舌苔微黑。此伏气自内少阳发出。故耳聋胁痛。法当用白虎清解。 
反行发表。升越其邪。是以热渴转甚。汗出多。故左脉无神。胃液耗。故昏沉胸满。其噫气者。 
平素多郁之故。今元气已虚。伏邪未解。与凉膈去硝黄易栝蒌根、丹皮、竹叶。一服热减得睡。 
但汗不止。倦难转侧。或时欲呕。此虚也。以生脉加枣仁、茯神、白芍。扶元敛阴。兼进粥饮以 
扶胃气。渴止汗敛。而脉转虚微欲绝。此正气得补。而虚火潜息之真脉也。复与四君、归、地。 
调补而痊。 

卷二诸伤门
暑(参绪论暑证)
属性:素问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暑气内扰于营则汗。上迫于肺则烦喘。内干于心则多言。总不离乎热伤心胞。而蒸肺经之证也。 
金匮云。太阳中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 
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太阳中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此因暑而伤风露之邪。手太阳标证也。太阳小肠属火。 
上应心胞。二经皆能制金烁肺。肺受火刑。所以发热恶寒。似乎足太阳证。其脉或见弦细。或见 
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此热伤肺胃之气。阳明本证也。发汗则恶寒甚者。气虚重夺其津也。 
温针则发热甚者。重伤经中之液。转助时火肆虐于外也。数下之则淋甚者。劫其在里之阴。热势 
乘机内陷也。此段经文。本无方治。东垣特立清暑益气汤。足补仲景之未逮。 
太阳中热者。 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无形之热。伤肺胃之气。所以多汗恶寒而渴。故用白虎以化热。人参以益气也。 
太阳中 。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此因冷水灌汗。有形之水。郁遏皮毛。闭其汗湿。所以身热疼重。故用一物瓜蒂汤涌吐。则 
阳气发越。汗大泄而热愈矣。后人不敢效用。每以五苓散加葱豉。或栀子豉汤并用。探吐皆效。 
王节斋曰。夫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胞络之经。其脉多虚。或浮大而 
散。或弦细芤迟。盖热伤气。则气消而脉虚弱。其证身热汗出而喘。烦渴多言。倦怠少气。或下 
血发黄生斑。甚者火热烁金。致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治暑之法。以去湿热清心利小便为 
主。气伤宜补真气为要。又有恶寒。或四肢逆冷。甚者迷闷不省。而为霍乱吐利。痰滞呕逆。腹 
满泻利。此非暑伤。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此热伤阳证也。必苦 
头痛发热汗泄。肌肤大热而渴。乃天热外伤元气也。宜益元散、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选用。若避 
暑热于凉亭水阁得之。此暑伤阴证也。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大热无汗。 
此为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宜消暑十全散。或腹痛水泻者。胃与大肠受之。局方香薷 
饮。恶心者。胃中有痰饮也。香薷饮下消暑丸。伏暑大热水泻脉数。可用黄连香薷饮。若外既受 
寒。内复伤冰水生冷。腹痛泄泻。霍乱吐逆。藿香正气散、养胃汤选用。若饮食过多。吐泻腹痛。 
脉沉微者。大顺散。若真阳虚人。房室不慎。复伤生冷。腹痛极泻利。脉沉弦者。冷香饮子。甚 
则霍乱吐利。通身冷汗不止。脉伏或脱者。急用浆水散救之。庶可十全一二。暑气攻里。腹内刺 
痛。小便不通。生料五苓散加木香。小便血者。导赤散加辰砂。伏暑霍乱。腹痛泄泻如水。身热 
足冷者。五苓散下来复丹。伤气困倦。身有微热。头重吐利。小便赤涩。十味香薷饮。伤暑咳嗽 
发寒热。盗汗不止。脉数者。热在肺经。清暑益气汤。冷水澡浴。致暑湿相搏。一身尽痛。自汗 
发热。五苓加羌活。吐泻者。五苓与正气和服。冒暑纵饮。及饮冷酒。引暑入腹。大热而小便如 
血。五苓减桂加黄连。日间冒暑经营。夜间露卧门窗。此先感暑而后感寒。去衣则凛。着衣则烦。 
或鼻流清涕。或寒热如疟。六和汤加羌活。无汗。加紫苏。呕吐。加藿香。兼食。加草豆蔻、砂 
仁。冒暑作劳。乘汗冷浴。身痹如针刺。间有赤肿处。或发 
水泡者。六和汤加苍术、荆、防。甚则加桂。若身热头痛。躁乱不宁。或身如针刺。此热伤肉分 
也。白虎汤加苍术。虚。加人参。或咳嗽发寒热。盗汗不止。脉数者热在肺经。清燥汤。秋暑泻 
利。消暑丸。疰夏病。属阳虚元气不足。宜补中益气加半夏、茯苓。其人伤湿。因而中暑。名曰湿 
温。两胫逆冷。胸满头目疼重。妄言多汗。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及烦渴引饮者。切不可汗。 
汗之必死。苍术白虎汤。 
喻嘉言曰。体中多湿之人。外暑蒸动内湿。二气交通。最易中暑。所以 
肥人湿多。夏月百计避暑。反为暑所中者。不能避身之湿。即不能避天之暑也。益元散驱湿从小 
便出。夏月服之解暑。体盛湿多则宜之。清 无湿之人。津液为时火所耗。当用生脉散充其津液。 
若用益元散妄利小水。竭其下泉。枯槁立至。故凡汗多之人。即不可利其小便也。小半夏茯苓汤。 
治暑专治其湿也。少加甘草。即名消暑丸。是消暑在消其湿。理明辞正矣。又如益元散加辰砂。 
则并去其热。五苓散加人参则益虚。加辰砂减桂则去热。白虎汤加人参则益虚。加苍术则胜湿也。 
中暑必显躁烦热闷。东垣仿仲景竹叶石膏汤制方。名清燥汤。仍以去湿为首务。夫燥与湿。相反 
者也。而清燥亦务除湿。非东垣具过人之识。不及此矣。古方治暑风。用苏合香丸。大非。今人 
治暑。概用香薷饮。大谬。按香薷辛淡。辛能发散。淡能渗泄。乃夏月解表利水之剂。果身热烦 
躁呕吐。小便不利者。合黄连以解暑。靡不应手获效。若气虚胃弱之人。食少体倦。自当多服参、 
。岂能堪此发泄。苟误用之。是虚其虚也。至于奔走劳役而中热者。用此温散之剂复伤其气。 
如火益热矣。今人不分虚实当否。夏月少有不快。一概用之。所谓习俗成讹也。 
夏月无故卒例。昏不知人。面垢。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搐搦。或吐泻。或喘渴。此君相二火内 
外相煽。兼之素有痰郁。因 
火鼓动窒碍心窍故也。宜先以热土熨脐中。或研蒜水灌鼻中。皆取其通窍也。石顽曰。按中寒卒 
然倒仆如中风者。乃盛寒之气卒犯少阴。而厥逆无脉。此阳气大虚。不胜阴寒厉气也。必口鼻气 
冷而无痰声。虽盛暑中亦有之。以其人真阳素虚之故。不可拘于时月也。中暑卒然晕倒如中风者。 
乃酷暑之气鼓运其痰壅塞心胞。此肾水素亏。不胜时火燔灼也。必喘乏而无痰声。若中风卒倒。 
则必手足搐引。痰声涌塞于喉中。甚则声如拽锯。为中风之真候。以此辨之。万无差误也。 
或问。 暑用白虎、清暑、香薷等法。何以为辨。石顽曰。中 用白虎汤。热伤形之治也。 
用人参白虎汤。兼伤无形之气也。中暑用生脉散。暑伤无形之气也。用清暑益气。暑伤于气兼挟 
风热乘虚而伤其经也。伤暑用十味香藿。风热湿杂合而伤形气也。偏于表。则变香薷饮为消暑十 
全。偏于里。则变香薷饮为六和汤。此夏月鼎峙三法也。其用消暑丸者。上盛之湿泛滥而为痞满 
也。用益元散者。下盛之热阻滞而为溺涩也。用大顺散者。冰果内伤于脾也。用冷香饮者。冷食内伤 
于肾也。用来复丹者。阴气固结于下也。用五苓散者。阳气遏绝于内也。近世医人。治夏月诸病。 
不论虚实寒热。概用香薷饮。既开汗孔。复利水道。且克中气。况于方中必除去人参。增入枳壳、 
槟榔辈重耗其气。而痞满发热烦躁愈剧。此际补之不可。泻之不可。惟栀子豉汤随证加入甘草、生 
姜等味以和之。夜甚者。导赤散加丹皮、白芍以调之。次以生料六味调之。虚甚躁渴者。合生脉以 
滋金水之源。此前贤未之及也。当知治暑 诸证。汗液大泄。中气先伤。虽有膈满潮热。最忌攻下。 
以无形之热不能随药下散也。即有头额重痛。最忌发汗。凡表药皆能升举痰食浊气支撑膈上也。 
而肥人湿热素盛。加以暑气相搏。则为湿温。证必自汗足冷漉漉如从水中出。脉虽沉细。而小 
便必赤涩。不可误认阴寒而与温药。亦不可因其头重身疼而与发汗。误汗身青面色变者。大剂竹 
叶石膏汤可救之。亦有因其痞满喘胀误与下药者。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